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葛城遺址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鎖定
葛城遺址,位於江蘇省鎮江市丹陽市珥陵鎮祥裏村葛城組,是西周至春秋時期的遺址。 [2]  [4] 
葛城遺址發現於2005年,是一座吳國城址。遺址高出地面約3米,文化遺存分為三期。城址內分佈有窖穴、房基、水井、水溝,城址外分佈有土墩墓。遺址中出土有較豐富的陶器、石器、青銅器等吳文化遺物。葛城遺址使用時代貫穿吳國曆史的整個過程,對江蘇商周時期的考古及吳文化的研究,特別對於吳國早期政治中心的探究有重要的意義。 [2-3] 
2013年5月,葛城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葛城遺址
地理位置
江蘇省鎮江市丹陽市珥陵鎮祥裏村葛城組
所處時代
西周至春秋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編    號
7-0149-149

葛城遺址歷史沿革

葛城遺址遠景 葛城遺址遠景
2005年,發現葛城遺址。 [3] 
葛城遺址挖掘現場 葛城遺址挖掘現場
2007年7月,鎮江博物館對遺址及周邊地區進行考古調查、勘探和試掘,並在調查過程中發現了神河頭遺址。2007年11月~2008年1月、2008年3~10月間,南京博物院與丹陽市文化局組成聯合考古隊對葛城遺址和神河頭遺址進行了考古勘探和發掘,揭示出葛城遺址是一座西周至春秋時期的吳國大型城址,神河頭遺址為一附屬於葛城城址的特大型環濠高台祭壇。 [2-3]  [4] 

葛城遺址遺址特點

綜述
葛城遺址位置圖 葛城遺址位置圖
葛城遺址位於珥陵鎮東南6千米,北距長江38千米,東南距常州市區30千米,南距金壇15千米,處於寧鎮丘陵山地與平原的過渡地帶。葛城遺址中心部分為一不規則長方形古城,東西長約200、南北寬約150米,城內現地表高出周圍農田約3米。20世紀90年代之前,四周城牆尚保存完好,城牆普遍高出城內地表約5米。20世紀90年代後,由於人為原因,除西城牆外,其餘城牆均遭破壞。城牆以外尚存多道濠溝,其中東西城牆外側各有兩道濠溝,南城牆外側有4道濠溝,第一、二道濠溝之間相距50~60米。城址東北部有一道名為青龍崗的土崗,高約1米。西城牆第二道濠溝外原有一土墩墓,現已破壞殆盡。整體上,城址的佈局和環繞水系基本完整。 [2-3]  [4] 
地層堆積
葛城遺址發掘共布探溝8條,編號07DGTG1~6、08DGTG7~8。連同擴方在內,發掘面積約475平方米。TG1位於葛城內城西城牆處,北距城牆西北角120米,南距城牆西南角80米,西接西邊第一道城濠。東西長45米、南北寬4米,面積約180平方米。南壁剖面堆積層情況如下,
第一層:黑灰色土,土質疏鬆。厚0.15~1.05米,東部為近現代廢棄物堆積,含大量磚塊、現代陶瓷殘片、植物根莖等。
第二層:灰色土,土質疏鬆。距地表深0.55~6.1米,厚0~0.4米,分佈於探溝中部和東部。呈坡形,東高西低。該層內含木炭屑、紅燒土、少量陶片。
第三層:紅褐色土,土質稍粘。距地表深0.8~1.2米,厚0~0.35米,分佈於探溝東端。內含印紋陶、灰陶、夾砂紅陶殘片等。
第四層:紅褐色土,土質堅硬,經燒烤形成。距地表深1.2~2.4米,厚0~0.8米,分佈於探溝東部。內含印紋硬陶、原始瓷、灰陶、夾砂紅陶殘片等。
第五層:深褐色土,土質疏鬆。距地表深1.5~2.0米,厚0~0.7米,分佈於探溝東段。該層高低不平,內含印紋硬陶、原始瓷、灰陶、黑陶、夾砂紅陶殘片等。
第六層:青灰色土,土質較硬。距地表深2.2~3.2米,厚0~0.35米。內含少量泥質灰陶殘片。
六層下為淺黃色生土。 [3] 
城牆
葛城遺址城牆共包括早、中、晚三期城牆(Q3、Q2、Q1),除TG2因發掘面積所限,僅揭示出中期城牆(Q2)與晚期城牆(Q1)外,TG1、TG7、TG8均完整揭露出Q1、Q2、Q3之間的疊壓關係。因TG1解剖情況最為典型,以TG1為例分別介紹各期城牆。Q1位於探溝西部,橫截面大體呈梯形。現存牆體高7.05米、寬約23米,方向北偏西9°。其建築結構系黃褐色粘土堆築而成,先堆坡狀牆芯,而後加以少量團狀青泥、白泥、紫泥增加黏度,再加以自沉和踩踏使牆體牢固。交接面上明顯進行過處理:先經過拍打,而後放置雜草、樹枝以增加堆土之間黏度。牆體中出有少量泥質紅陶、夾砂紅陶、印紋硬陶片。Q2位於探溝中部以東,方向北偏西2°,殘存牆體高1.15米、寬20米。牆體系黃色粘土堆築而成,首先利用建牆之前的廢棄堆積作為牆芯,而後利用黃色粘土和灰色雜土進行堆築,其在西段見有兩次明顯的修補痕跡。牆體內出土夾砂紅陶鬲足、硬陶殘片等。Q3位於探溝內Q2下,寬19米、殘高0.6~1.05米,方向42°。牆體以黃褐色、紅褐色、淺黃色、淺灰色、紅燒土等8層花土夯築而成,各夯層厚薄不一,最厚者0.35米、最薄者0.05米,未見明顯夯窩,但層次分明。夯土內出土泥質灰陶、夾砂紅陶、原始青瓷殘片等。 [3]  [4] 
城濠
葛城遺址護城河及城牆 葛城遺址護城河及城牆
護城濠溝7條,編號G1~G7。結合鑽探資料,早、中、晚各期城牆均有對應的兩道城濠,即Q3、Q2、Q1外側均存在同時期的兩道護城濠溝。由於北、東、南三面城牆中各期城牆位置均未移動,因此現有地表對應晚期城牆Q1的內外兩道城濠大體上亦為對應Q2與Q3的內外兩道城濠,而西城牆中由於晚期城牆Q1在西移過程中將對應Q2與Q3的兩道護城濠溝填平。 [3]  [4] 
便橋
第二道城壕(丁義溝)上的葛城橋 第二道城壕(丁義溝)上的葛城橋
TG2中發現便橋遺蹟1處,現存東西橋墩各一,木橋板面3處。橋橫跨於G4上,橋面長4米、距溝底0.75米。從橋墩處板面存在高差20釐米的情況看,此橋沿用時間較長且修復多次。 [3] 
城址佈局
葛城遺址是一座東西長、南北寬不太規則的長方形城址。城內四面城牆均有城門,城門寬約6米左右。南北城門與東西城門之間有斷續存在的道路,路寬3~4米。出東西門以外第一、二道濠溝之間均有寬8米左右的道路。第二道濠溝向外,路面遺蹟不明。城內西部為建築區,鑽探表明地表30釐米以下存在近1米厚的紅燒土堆積,建築基址使用時間延續較長。 [3]  [4] 

葛城遺址文物遺存

綜述
葛城遺址由於發掘以解剖城牆為主,故出土遺物數量相對較少,但種類較為豐富,包括陶器、原始青瓷、石器、青銅器等。 [2-3] 
陶器
葛城遺址祭祀坑器物 葛城遺址祭祀坑器物
陶器可辨器形有鬲、甗、罐、瓿、盆、簋、圈足盤、豆、碗、缽、紡輪、捉手等,以罐、鬲佔大宗,其他器物各佔一定比例。陶質有泥質陶、夾砂陶、硬陶。硬陶稍多,泥質陶和夾砂陶比例相近。紋飾以繩紋、折線紋為主。 [3] 
原始青瓷
原始青瓷可辨器形有豆、碗、盂等,紋飾以素面為主。 [3] 
石器
石器器形有斧、錛、鐮、礪石、鏃等,多打磨光滑。 [3] 
青銅器
青銅器,戟刺3件。形制相同,尖部鋒利,上部呈圓錐形,下部呈圓柱形。整件器物系澆鑄而成,範痕明顯,未做處理。殘長9.60釐米、殘寬1.10釐米。 [3] 

葛城遺址研究價值

葛城遺址作為一處吳國古城址,是江蘇境內已發現的商周時期年代最早、延續時間最長、保存最好、內涵最為豐富的城址,其使用時代貫穿吳國曆史的整個過程,對江蘇商周時期的考古及吳文化的研究,特別對於吳國早期政治中心的探究有重要的意義。 [2-3] 
神墩發掘全景 神墩發掘全景
葛城遺址西北方向的神河頭遺址作為一處從西周中期一直延續使用到戰國早期的祭祀場所,應是廣義上葛城城址的組成部分,與葛城城址的發展歷程相一致,並在城址廢棄後繼續沿用了一段時間。如此,從更廣的視野下探討葛城的發現意義,將對吳文化研究中吳國城市的形制佈局、吳國的禮制等諸多課題產生重要的價值。 [3] 

葛城遺址保護措施

2013年5月,葛城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葛城遺址旅遊信息

葛城遺址地理位置

葛城遺址位於江蘇省鎮江市丹陽市珥陵鎮祥裏村葛城組。

葛城遺址交通信息

自駕:自江蘇省鎮江市丹陽市人民政府開車前往葛城遺址,路程約20.6千米,用時約30分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