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葉麂

鎖定
葉麂(學名:Muntiacus putaoensis)是鹿科、麂屬動物。是世界上最小的麂類動物。平均肩高50釐米,體重不超過15千克,平均體重為12千克(±1.1千克)。它們的平均頭身長度為80釐米(±3釐米),平均尾巴長度為10釐米(±1.6釐米)。葉麂的耳朵小而圓,平均長約7.1釐米,經常被撕裂和損壞。他們有一片長髮,在前額形成一簇。一般來説,葉麂和普通的麂相似,皮毛呈紅黃色,前腿變黑。雄葉麂角相對較短,長在大花梗上,長在1-6釐米之間,與其他麂屬植物一致。與其他麂相反,葉麂的花梗向內彎曲,導致尖的單齒麂角之間的間隙很小。額葉腺突出,頭骨也有大的眶前窩。葉麂的另一個獨特的特徵是有象牙。
葉麂生活於偏遠山區的森林。棲息於熱帶常綠雨林、亞熱帶山地森林和温暖而涼爽的温帶雨林,從海拔800米的熱帶常綠森林到海拔3000米的温帶雨林都有分佈。葉麂在覓食時移動緩慢,鼻子緊貼地面,只移動很小的距離。主要食物為植物果實等。分佈於印度東北部(那加蘭邦、曼尼普爾邦)、緬甸北部、中國(藏南地區、雲南)。
中文名
葉麂 [1] 
拉丁學名
Muntiacus putaoensis
別    名
葉鹿
外文名
Leaf Muntjac、Leaf Deer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哺乳綱
偶蹄目
鹿科
麂屬
葉麂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目
反芻亞目
亞    綱
真獸亞綱
亞    科
麂亞科
亞    種
[2] 
命名者及年代
Amato,Egan & Rabinowitz,1999 [3] 
保護級別
《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哺乳類)——瀕危(EN);“三有保護動物” [4] 

葉麂動物學史

葉麂的通用名字來源於獵人把它們的小身體包裹在一片蘆葦葉中的做法。他們拉丁名來源於他們第一次被發現的城鎮——緬甸的葡萄縣 [5] 

葉麂形態特徵

葉麂
葉麂(5張)
葉麂是世界上最小的麂類動物。通常被稱為“化石”麂,具有“古麂”特徵。平均肩高50釐米,體重不超過15千克,平均體重為12千克(±1.1千克)。它們的平均頭身長度為80釐米(±3釐米),平均尾巴長度為10釐米(±1.6釐米)。
葉麂的耳朵小而圓,平均長約7.1釐米,經常被撕裂和損壞。他們有一片長髮,在前額形成一簇。一般來説,葉麂和普通的麂相似,皮毛呈紅黃色,前腿變黑。它們有深色的面部斑紋,延伸到頭頂,腹毛白色。色相是可變的,取決於特定的個體,他們的年齡組,以及觀察季節。雌葉麂在早春比初夏更黑。這種毛皮變化可能是對其木質環境的適應,有助於避免捕食者的發現。幼麂具有豐富的栗色,但與普通麂或裏夫麂相比,幼麂缺乏斑點。隨着葉麂年齡的增長,它們的毛皮從一個豐富的栗子色逐漸變為黃褐色。葉麂幼仔在出生後的第一年達到成年身高,但在幾年內可能達不到成年體重。
它們在體型上沒有性別差異,但雄麂和雌麂在有無麂角上確實存在差異。雄葉麂角相對較短,長在大花梗上,長在1-6釐米之間,與其他麂屬動物一致。與其他麂屬相反,葉麂的花梗向內彎曲,導致尖的單齒麂角之間的間隙很小。
葉麂的一個特徵是有突出的額葉腺,這在整個麂屬中並不常見。同樣,它們的頭骨也有大的眶前窩。葉麂的另一個獨特的特徵是有犬牙,由擴大的犬科動物形成。這些象牙的平均長度為2.4釐米,經常被損壞或刮傷。最大顱骨長度約20釐米,平均17.5釐米(±0.39釐米)。它們的平均鼻長為4.7釐米(±0.37釐米),平均鼻寬為1.6釐米(±0.15釐米),平均腦殼寬度為4.7釐米(±0.3釐米)。 [5] 

葉麂棲息環境

葉麂生活於偏遠山區的森林。棲息於熱帶常綠雨林、亞熱帶山地森林和温暖而涼爽的温帶雨林,從海拔800米的熱帶常綠森林到海拔3000米的温帶雨林都有分佈。也有報道説葉麂棲息在古太平洋和印度馬來亞生態區的偏遠山區。在中國,已在雲南省的西部懸崖上和中温帶高花卉密度地區發現了葉麂。 [5] 

葉麂生活習性

葉麂是單生的。這與葉麂代表一個古老麂羣的觀點是一致的。古老的麂很小,喜孤獨,在茂密的森林中有選擇性地覓食;近代的麂是更大,更喜羣居,在開闊林地的食草動物。由於它們的犬科動物的大小和經常受損的耳朵,有人推測葉麂之間會有攻擊性的遭遇。有趣的是,雌性也有擴大的犬齒和顯示耳朵損傷。儘管雌麂耳部損傷的發生率較低,但仍值得注意,表明雌葉麂比其他物種的雌麂更具攻擊性。印度麂和裏夫麂在黎明和黃昏時表現出活動高峯,但總體活動模式顯示出一種白天的習慣。鑑於生境和取食策略的相似性,該種活動模式也適用於葉麂。
該物種行為可能與其近種麂相似。印度麂的一個亞種據説也是單生的。這些麂從未在四個以上的羣體中觀察到,如果在一個羣體中觀察到,它最常見的是一對雌性和雄性。印度麂被描述為“強烈的地方束縛”;侷限於相對較小的活動範圍(4-5平方公里)。因為葉麂也生活在茂密複雜的森林,所以葉麂活動範圍大小可能與印度麂相似。
胃內容物分析表明,它們是食果動物;它們的胃內容物大部分由部分消化的水果組成。葉麂在覓食時移動緩慢,鼻子緊貼地面,只移動很小的距離。 [5] 

葉麂分佈範圍

分佈於印度東北部(那加蘭邦、曼尼普爾邦)、緬甸北部、中國(藏南地區、雲南)。 [5-6] 

葉麂繁殖方式

麂角偶爾是從至少20-22個月大的麂身上投下的,但這不是一種經常發生的現象,更常見於老年雄性。大多數雄性麂茸有規律地投射麂角,直到麂角再次變硬後才交配;然而,麂屬並不遵循這種模式。因為交配只發生在某些月份,葉麂並不表現出正常的出生模式;相反,小麂是在一年中的所有月份都有出生。儘管有報告稱,在一年中的某些時候,與普通的麂和裏夫麂的繁殖結果一致,但沒有明確的繁殖模式。特別是,懷孕和哺乳期的雌性在5月初被觀察到,這表明在晚春繁殖產量更高。有人觀察到小麂和它們的母親一起移動,但通常在它們的頭兩個月是不動的。 [5] 

葉麂保護現狀

葉麂保護級別

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佈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7]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5年 ver 3.1——數據缺乏(DD)。 [6]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哺乳類)——瀕危(EN)。 [4] 
已被列入《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8] 

葉麂瀕危原因

在印度和其他亞洲地區,據報道很容易用捕熊器捕獲,經常被獵人射殺。 [5] 

葉麂種羣現狀

由於葉麂獨居的生活方式和棲息地偏好,很難收集到種羣信息。葉麂的活動範圍可能大於已知的範圍,因此,無法得出有關保護狀態的結論。1973年《野生動物保護法》禁止在分佈區捕獵麂,儘管有文獻表明,此後一直在捕獵。在緬甸,葉麂生活在所有保護區以外的地區。關於葉麂的研究還需要進一步的觀察。由於地形崎嶇和政局不穩,加上它們孤立的生活在相對難以接近的山區。使得人們難以對其進行進一步調查。 [5] 

葉麂主要價值

葉麂具有一定的經濟價值,它的肉可以食用,皮可以做皮革出售。 [5] 
注:葉麂是國家“三有保護動物”,私自捕捉違法。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