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葉邑古城

鎖定
葉邑古城,位於河南省葉縣城西部。城址平面呈方形,地面城垣已毀,散存少量遺物,採集有陶片、磚瓦殘塊等。周圍分佈有墓葬。據調查,昆水(今灰河)流經葉縣城南,參考其他文獻推斷此地可能為歷史上以“昆陽大戰”著稱的漢代昆陽故城。地下埋藏遺址保存尚好。舊縣是古代名城,春秋時期應國之都,桐葉封地為葉邑。據立於舊縣鄉南村的青石碑刻記載:古邑為千碑之城,百泉之匯,素有昆澧二水抱佳城、伏牛二龍鎮昆陽(舊縣)之説。舊縣鄉是葉公諸多美談的發祥地,人們所瞭解的葉公故事,在這裏都能尋到蹤跡。
中文名
葉邑古城
地理位置
河南省葉縣城西部
曾    為
春秋時期應國之都
歷史人物
葉公
繁榮時期
楚、漢時期

葉邑古城葉城簡介

葉縣舊縣鄉位於鄭南公路和平桐公路交匯處,境內交通便利,四通八達,古有南通雲貴,北接幽燕,東至海岸,西去絲綢之美譽。如今,漫步在舊縣老街,就會被那濃厚深邃的氣氛感染:兩千年古棧道那渾然於一體的青石,久經滄桑的葉邑關那夯實且堅固的古橋,綿延屹立的楚長城那猶在的雄風,劉秀廟內漢代銀杏古樹那不朽的遒勁……這裏記述着葉公和孔子論政的故事,承載着昆陽之戰的金戈鐵馬,藴含着楚、漢時期的燦爛文明。無論是千載厚重的歷史,還是彌足珍貴的文化,時刻都在誘惑着中處遊客對葉邑古城的嚮往。

葉邑古城葉公和葉公文化

舊縣是古代名城,春秋時期應國之都,桐葉封地為葉邑。據立於舊縣鄉南村的青石碑刻記載:古邑為千碑之城,百泉之匯,素有昆澧二水抱佳城、伏牛二龍鎮昆陽(舊縣)之説。
舊縣鄉是葉公諸多美談的發祥地,人們所瞭解的葉公故事,在這裏都能尋到蹤跡。
公元前489年,孔子率眾弟子周遊列國時,專程到葉地拜訪葉公,希望能得到葉公的重用。孔子在葉期間,多次和葉公談論為政之道,並稱贊葉公治葉經驗為“近者悦,遠者來”。葉公説:“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孔子卻不以為然地説:“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因為二人觀點不一致,孔子的葉邑之行並未得到所期望的結果。於是他很快離葉北返,孔子的門人大為不滿。後來,一些儒士借用葉公喜歡畫龍的故事杜撰了《葉公好龍》的寓言,把葉公喻作偽君子。至今在舊縣鄉南村和北村還存有當時葉公問政的遺址。
葉公宰葉期間,勵精圖治,興水利,勸農桑。率民眾修築的東、西二陂,可灌溉農田數十萬畝,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農田水利灌溉工程之一,對葉地的經濟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葉公令人景仰,葉公文化更是傳之久遠。關於葉公主葉期間的蹤跡甚多,至今保存完好或具有深遠影響的如葉公陵園、葉邑關、問政書院、玩龍仙台、墨池、東西二陂、諸梁寨等。
葉公是全世界葉姓華人的始祖,引得無數葉氏後裔紛紛至此尋根問祖。葉縣在2000年和2004年成功舉辦了兩屆世界葉氏聯誼會,不僅為海內外葉氏後裔提供了拜謁先祖的機會,也推動了葉縣經濟的迅猛發展。

葉邑古城劉秀和昆陽之戰

在舊縣廣袤的土地上,還記載着劉秀、王莽昆陽之戰的歷史。
新莽末年,階級矛盾更趨激化,各地起義遍及黃河南北和江漢地區,其中以綠林、赤眉聲勢最大。綠林軍乘王莽主力向東攻擊赤眉軍之機,在沘水(今河南泌陽境)擊滅王莽荊州兵甄阜、梁丘賜部,又在淯陽(今河南新野東北)擊敗嚴尤、陳茂所部,勢力發展到10餘萬人,2月間,推舉漢朝王室後裔劉玄為帝,恢復漢制,年號更始。以綠林軍為主體的劉玄政權為阻止王莽軍南下,保障主力奪取戰略要地宛城(今河南南陽),並開進到滍川一帶,派上公王鳳、大將王常、偏將劉秀等,率約20000人攻下昆陽、定陵(今河南郾城西)、郾縣(今河南郾城南),與圍攻宛城的主力形成犄角之勢。3月間,王莽派大司空王邑急赴洛陽,與大司徒王尋調集各州郡兵40餘萬南進,號稱百萬軍,企圖一舉消滅漢軍。 5月間,王邑、王尋率軍西出洛陽,南下潁川(今河南禹縣),與嚴尤、陳茂兩部會合,迫使劉秀的部隊從陽關(今河南禹縣西北)撤回昆陽。昆陽漢軍僅九千人,眾恐不敵,欲棄城退守荊州故地。劉秀以“合兵尚能取勝、分散勢難保安”為由,説服諸將固守昆陽。此時王莽軍已逼近城北,劉秀率13名騎兵乘夜出城,赴定陵、郾縣調集援兵,後有步兵、騎兵一萬多人赴援昆陽。 王邑等人自恃兵力強大,揚言:“百萬之師,所過當滅,今屠此城,蹀血而進,前歌後舞,顧不快耶!”王邑軍向昆陽城發起進攻,並挖掘地道,製造雲車。昆陽守軍別無退路,堅守危城。此時王莽軍久戰疲憊,鋭氣大減。劉秀於6月率領步騎萬餘人馳援昆陽。劉秀親率兵千餘為前鋒,反覆猛衝,斬殺王莽軍千餘人,漢軍士氣大振。隨後又以勇士3000人,迂迴到敵軍的側後,偷渡昆水,向王邑大本營發起猛烈的攻擊。王邑依舊輕敵,下令各營勒卒自持,不得擅自出兵,王尋率及萬人迎戰,王邑兵馬陷入困境,王尋戰死,諸將未敢出援。昆陽守軍見城外漢軍取勝,乘勢出擊。王莽軍大亂,紛紛奪路逃命,互相踐踏,積屍遍野。此時突然大風飛瓦,暴雨如注,滍水暴漲,王莽軍萬餘人涉水被淹死,滍水為之不流。劉秀以昆陽守軍鉗制強敵,再以精幹數千援軍搗敵要害,大破王邑主力。昆陽大捷後,更始帝遣王匡攻洛陽,申屠建、李松急攻武關,三輔震動,各地豪強紛紛誅殺新莽牧守,用漢年號,服從更始政令。
據舊縣鄉南村70多歲的老人程富友介紹説,在昆陽之戰中,至今流傳着一個傳奇故事。劉秀被王莽軍隊圍困在昆陽城(舊縣鄉舊縣街)中之時,劉秀決定出城求援,和其他將領商定趁夜晚時分莽軍疲憊之時遛出城去,原定於雞叫時從東城門動身班師。劉秀等人中有一人口技甚好,能學雞叫,他就在晚飯後不久學雞打明,引得附近公雞紛紛啼明。劉秀恐怕消息走漏,遂由南城門出城,殺死守城將士後飛奔而去。因為劉秀軍隊事先和王莽軍隊約定,天亮前五更雞叫開戰,由於北頭雞叫早,南頭雞叫晚的時差,為劉秀贏得了戰機。

葉邑古城古蹟和厚重歷史

舊縣鄉悠久的歷史,孕育了燦爛的文化。據《四庫全書》和清《葉縣志》記載:古昆陽有八大景緻,即玩龍仙台、澧水長橋、三王古冢、梅灣新月、太李仙莊、狐仙道院、百家古渡和王喬飛鳧。無論是人姓地名、河流寺廟在這裏都有一段鮮為人知的軼事。
楚長城。今尚存高3米、長2000多米的葉邑古城城牆,位於舊縣鄉中村村西300米處,對整個葉邑古城呈環狀包圍之勢。楚長城是用黃土堆砌夯築而成,解放前,附近的農民為了開荒種地,對其有輕微破壞,如今楚長城雄風不減,上面生長着多種野草、灌木,兩側是長勢喜人的麥田。據專家考證,這是目前黃河以南惟一的一座楚城,在當時擔負着防禦進攻、保護軍民的重任。
燒車河。源頭在保安鎮境內,因燒車河支流眾多,所以古時候也有萬泉河的雅稱。據舊縣鄉孟莊村80歲高齡的袁天喜老人介紹説,燒車河原本叫燒水河、萬泉河,它的得名可追溯到昆陽之戰。當時劉秀大敗王莽軍隊後,欲揮師入宛城,在這條河中將繳獲王莽軍隊的破損戰車輜重付之一炬,後人為紀念昆陽之戰,將這條河更名為燒車河。附近村民介紹,在當年劉秀燒車的地方,至今仍有一灣河水一半涼,一半温,類似温泉。燒車河蜿蜒近10公里,最後匯入澧河,是澧河的一條支流,由於上游建有三座中小型水庫,所以其水流量受汛期影響不大,總能保持着一定的水流。每逢旱季,沿岸的萬餘畝良田可以汲水灌溉,旱澇保收,被當地羣眾稱為“母親河”。
漢代銀杏樹。銀杏樹因其生長年代的久遠和極高的考古價值被封以“活化石”的美譽。在舊縣鄉北村劉秀廟中至今還生長着兩棵漢代銀杏樹,且枝繁葉茂、生機盎然。銀杏樹參天而立,和劉秀廟並肩櫛風沐雨兩千多年,在當地羣眾的心中,銀杏樹已經成為他們乞福求運的心理圖騰。
澧水長橋。據明、清《葉縣志》記載:澧水長橋在葉縣南昆陽保澧河上,清末和民國初期被泥沙掩沒。由於多年河水沖刷,被掩埋了幾十年的澧水長橋奇觀終於又顯現於世,至今,在舊縣鄉葉公中學附近的河道上,可以清楚地看到氣勢磅礴的澧水長橋。據立於橋頭的四稜碑文所載:澧水長橋始建於唐朝,為唐貴妃楊玉環舍金所建。澧水長橋共有72孔,每孔長約10米,且每孔均置龍狀治水之獸,。澧水長橋向人們昭示着唐朝統治者寬厚仁慈之德和關注民生疾苦之舉。澧水長橋在古時是官道上的大橋,是往返於雲貴、幽燕的必經之路。據該鄉中村申老安老人回憶,這座橋在古時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民國初期時還能通行,只是後來遭洪水沖垮後才被掩埋。
梅灣新月。梅灣村位於舊縣鄉西北約4公里處的澧河左岸,據明、清《葉縣志》載:梅灣為二里,梅灣古名因宋代梅堯臣而得名。梅灣村是梅堯臣的故里,,這裏因澧河自西南而來,繞村半周後往東北流去,處於澧河之水環抱的梅灣村呈半圓狀,好像是初現的月牙,梅灣新月因此得名。這樣一個不足一千人的村子,經濟收入以種植和養殖業為支柱,村民生產生活秩序井然,可能是歷史名人故里的緣故,據村民説這裏的學生都很聰明,才思敏捷,是舊縣鄉有名的大學生村,近300户的村子就出了40多位大學生,老人們慶幸地説,這都是沾了梅家的仙氣。
葉邑關。位於舊縣鄉舊縣老街,是當時楚國的南大門。關隘處一座古石橋保存完好,石橋用大塊青石鋪砌而成,每塊巨石足有千餘斤重,整座石橋呈拱形,石逢間已鋪滿苔蘚,青石板紋理清晰,橋的北端左側有塊石碑,上面寫着“葉邑關”。石橋至今還固若金湯,擔負着整個街道的交通。葉邑關已於1997年被中國長城學會、中華集郵聯合會入選萬里長城百關紀念封。
葉邑古城和古城文化猶如一部厚重的歷史,誘惑着人們在這裏探索、發現。這裏有豐厚的文化底藴,這裏有和諧的發展空環境,這裏有濃厚的創業氛圍,近年來舊縣鄉圍繞葉公文化做大做強旅遊經濟,全鄉呈現出幹事創業、穩定和諧的良好發展態勢。葉邑古城傳久遠,葉公故里展新顏,舊縣這座厚重的古城,正以嶄新的姿態,和着新世紀的凱歌闊步奔向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