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葉縣縣衙博物館

鎖定
河南省葉縣縣衙博物館,文物庫房及展廳建於2001年12月,建築面積473平方米,現有藏品2100多件。
中文名
葉縣縣衙博物館
地理位置
河南省平頂山市葉縣昆陽鎮中心街
佔地面積
473 m²
景點級別
AAAA級
投用時間
1999年10月1日 [2] 
開放時間
全年:週一至週日 09:00-18:00
門票價格
成人票:50元,兒童票:30元
所屬國家
中國
所屬城市
河南平頂山 [1] 
適宜遊玩季節
四季皆宜
展廳面積
1148㎡ [2] 
藏品總數
30件(套) [2] 

葉縣縣衙博物館歷史沿革

葉縣縣衙博物館 葉縣縣衙博物館
葉縣縣衙,是目前我國現存的古代衙署中惟一的明代縣衙建築。葉縣明代縣衙不但規模宏大,氣勢雄偉,而且還是一座五品縣衙。根據我國古代的官制,知縣一般為七品官銜,而葉縣知縣卻為五品縣令。按照明代體制,全國的屬縣分為上中下三等。葉縣地域寬廣,由漢代的葉縣、昆陽、紅陽、舞陽4縣和犨縣的部分組成,每年上繳税賦10萬石以上;加之根據、望、的條件,葉縣地處南北交通要道,處於緊(交通要道)位置,故縣令多由同知銜的五品官擔任。因此,縣衙的規格也比一般的要高。據省文物局專家論證,葉縣縣衙建築羣落佈局合理、規模宏大,其建築形式融南北之風格,對研究我國古代建築的風格、流派特點及變化規律等都具有重要價值。
葉縣縣衙博物館藏品 葉縣縣衙博物館藏品
葉縣縣衙修復工程於1997年12月8日正式開工,至1999年10月1日主體部分對外開放。2001年7月,縣委、縣政府決定對縣衙東、西副線上的建築進行全面修復。經過一年多的緊張施工,目前修復工程已經結束。為完成縣衙修復工程,縣委、縣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共拆除縣衙周圍112家住户的房間310間;拆除單位樓房建築5幢;總拆遷面積近7000平方米;投入資金640萬元。整個修復工作嚴格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較好地保留了明清風格。修復後的縣衙由大堂、二堂、三堂及所屬的東西班房、六科房和東西廂房以及監獄、廚院、知縣宅、西羣房、虛受堂、思補齋、南北書屋、後花園、大仙祠等,共41個單元、153間房屋,是目前國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衙署。
葉縣縣衙自 1999年國慶節前對外開放以來,共接待中外遊客10萬餘人,省、部級以上領導30多位。葉縣明代縣衙已經成為葉縣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為增加縣衙文化的內涵,提高觀賞價值,葉縣又把文物庫房搬遷到新落成的文物展廳內,從1000多件庫存文物中選出300多件精品進行展覽,其中有70多件文物為全國僅存的稀世珍寶。
我國曆史上曾有過兩萬多座各級衙門,現在僅殘存7座,其中縣衙僅餘4座,即江西浮樑縣衙、山西平遙縣衙和我省的內鄉縣衙與葉縣縣衙,而葉縣縣衙是一座明代縣衙。據《河南通志》載:葉縣縣衙始建於明洪武二年,距今已有600多年曆史。據省文物局組織專家論證,葉縣縣衙建築羣建築形式融南北之風格,對研究我國古代建築的風格、流派特點及變化規律等都具有重要價值。

葉縣縣衙博物館縣衙簡介

葉縣縣衙博物館 葉縣縣衙博物館
葉縣縣衙,位於河南省葉縣境內,始建於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自始建至1997年,一直作為葉縣政府所在地而得以保存至今。1997年12月開始對縣衙進行修復,並以此為依託成立葉縣縣衙博物館,1999年國慶期間對外開放。是目前我國現存的古代衙署中惟一的明代縣衙建築。葉縣明代縣衙不但規模宏大,氣勢雄偉,而且還是一座五品縣衙。根據我國古代的官制,知縣一般為七品官銜,而葉縣知縣卻為五品縣令。按照明代體制。

葉縣縣衙博物館縣衙建築

葉縣縣衙博物館位置 葉縣縣衙博物館位置
葉縣縣衙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建於明代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位於葉縣昆陽鎮中心街,佔地面積16848平方米,整座建築由中軸和東、西兩側副線上的41個單元、153間房屋組成。位於中軸線上的建築由南向北照壁、大門、儀門、捲棚、大堂、宅門、二堂、三堂及附屬的科、班廂房等;東側副線依次為獄房、廚院、知縣宅等;西側副線依次為西羣房、虛受堂、思補齋等;三堂後為大仙祠和後花院;大門東側有編鐘演奏室和文物展室,在這裏,遊客可以欣賞我國古代宮廷音樂,還可以瀏覽我國僅存在的珍貴文物70多件。
葉縣位於中原腹地,自古就是南通雲貴、北達幽燕的交通要道,戰略位置十分重要。漢代葉縣又是由葉縣、昆陽、紅陽、舞陽及綢陽的部分合並而成,加之當時人口及上繳税賦較多,均屬上縣,所以,明清時期葉縣行政長官多可享受同知銜(正五品)待遇。葉縣縣衙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據省文物局1997年10月組織專家説,葉縣縣衙建築羣落佈局合理、規模宏大,是我國古代為數不多的倖存者。其建築形式融南北之風格,對研究我了古代建築的風格、流派特點及變化規律具有重要的價值,也是研究我了古代縣級政權機構的重要實物依據。

葉縣縣衙博物館館藏文物

葉縣縣衙博物館
葉縣縣衙博物館(15張)
縣衙內設有文物庫房及展廳。文物庫房及展廳建於2001年12月,建築面積473平方米,屬磚混結構、仿古建築。分文物庫房、精品文物陳展大廳、監控室、值班室等部分,從1000多件庫存文物中,選出300多件精品文物進行展覽,其中有70多件文物為全國僅存的稀世珍寶。2002年,舊縣4號墓出士的一套完整的青銅編鐘現展於此,其複製品被放在編鐘演奏廳專門用於演奏。縣衙博物館及文物庫房現有藏品2100多件(套)、其,一級文物62件,二級文物 51件,三級文物409件,一般文物680件,其它文物1000多件。
藏品以徵集的明、清時期木製傢俱為主。在搞好陳列工作的同時,葉縣縣衙博物館以自身文化特色為基礎,把現存省保單位黃庭堅《幽蘭賦》碑及《戒石銘》複製並製作成拓片、印刷本,以縣衙藏品為內容開發製作成金箔畫等工藝品,還組織編寫了《葉縣沈諸梁》、《葉氏溯源》、《葉縣縣署》資料等。

葉縣縣衙博物館所獲榮譽

2023年12月,被評定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 [3] 

葉縣縣衙博物館交通信息

華寶商場站乘坐30路,經過4站, 到達師專站 步行約30米,到達平頂山學院
自駕
1、從平頂山站向正西方向出發,沿建設路行駛610米,左轉進入光明路
2、 沿光明路行駛3.0公里,稍向左後轉彎進入S241
3、沿S241行駛2.2公里,右前方轉彎
4、 行駛410米,直行進入農科路
5、 沿農科路行駛2.6公里,左前方轉彎進入南洛高速公路
6、沿南洛高速公路行駛8.4公里,右前方轉彎進入S103
7、沿S103行駛440米,左前方轉彎進入G311
8、沿G311行駛2.9公里,直行進入昆陽大道
9、沿昆陽大道行駛360米,右轉進入九龍路
10、沿九龍路行駛180米,到達終點

葉縣縣衙博物館縣衙特色

大堂——縣官審案的場所
葉縣古為豫州地,周為應侯國,春秋時屬楚,曾做過許國國都,稱“葉邑”。
葉縣縣衙位於葉縣縣城東大街北側,整座建築由中軸線和東西副線上的41個單元、153間房組成,佔地面積16848平方米。縣衙大門兩側是向外伸出的八字牆。據《抱朴子內篇》載:“世雲堯眉八採,不然也,直兩眉頭甚豎,似八字耳”。就是説傳説中堯的眉毛長成了倒八字,看起來非常嚴酷,而在縣衙大門兩側建八字牆,就是取其象徵意義,用來襯托縣衙建築的莊嚴、神聖。
行政長官多為正五品
“葉縣縣衙和其他縣衙不一樣,從縣衙的建築上就能看出在職官員的官銜,外行是看不出這點的。”2月3日,陪同筆者的縣衙導遊鄭曉培説。縣衙大門為面闊三間的硬山結構建築,顏色硃紅,並有挺拔的青漆門柱映襯,使人望而生畏,顯示出古代縣級政權機構的威嚴。古時候人們習慣把縣級長官稱作七品芝麻官,但葉縣早在商周時就先後做過應國、許國的國都,歷史地位較高,加之漢代葉縣又是由昆陽、紅陽、舞陽、古葉邑等合併而成,人口眾多,每年為國家繳納糧租均在十萬石以上,所以明清時期來此任職的行政長官多為同知銜、正五品官銜,按照《明史》規制,葉縣縣衙就可享受三間大門及青碧色門柱的待遇。
大堂———縣官審案的場所 大堂———縣官審案的場所
縣衙大門上方有一黑漆大匾,上書“葉縣縣署”四字。匾額下方有楹聯“天聽民聽,天視民視,人溺己溺,人飢己飢”,是清同治六年葉縣知縣歐陽霖到任之初所撰。楹聯通俗易懂,唯下聯中的“溺”字作陷入困境理解,表達出一方父母官願意接受羣眾監督,與百姓同甘共苦的坦蕩胸懷。這在“衙門口朝南開,有理沒錢莫進來”的封建時代,對於樹立政權機構形象,加強與百姓的溝通和交流無疑起到了十分積極的作用。
蕭曹廟為政土地祠肅紀
由大門進入,兩側是古代“皂、、快”三班衙役值班及更夫居住的場所———班房。若有百姓擊鼓鳴冤,在此值班的衙役就要問明情況回稟知縣酌情辦理。緊接大門有儀門一座,面闊三間,中門平時關閉,每當新皇登基、國家慶典、新官到任方可打開。儀門的設置取“有儀可象”之意,不僅提醒知縣要為民作表率,也為縣衙增添幾分嚴謹。在儀門東西兩側,還各設一座小便門,分別稱為“生門”和“死門”。傳喚囚犯出入通常由生門通過,而西側的死門卻只在處決死囚的當天打開,由衙役將死囚推出問斬,所以又稱“鬼門關”。
在生門和死門的兩側,各有一座小型建築。緊接生門東側為“蕭曹廟”,裏面供奉着西漢名相蕭何、曹參,因其治政有方,故明太祖朱元璋在稱帝后便要求全國各級衙署立蕭曹廟,使官吏定期進廟拜祭,學習蕭曹二相的為政之道,為民造福;在死門西側為土地祠,因朱元璋出生在盱眙縣(原屬安徽,今屬江蘇)一個土地祠內,所以對土地祠懷有一種特殊的感情,故在稱帝后下令全國各衙署都要建土地祠一座,供奉土地神,一為知恩圖報,二來因朱元璋重視整頓吏治,規定懲治貪官污吏的“剝皮揎草”、“抽腸”等刑罰通常在土地祠前執行,所以土地祠又成了肅紀的代名詞。
凹陷跪石見證數百年曆史
葉縣縣衙博物館衙門 葉縣縣衙博物館衙門
通過儀門是大堂。除有重大活動在這裏舉行儀式外,大堂平時主要是縣官審案的場所,相當於現在的法院審判大廳,引起筆者注意的是大堂門前的一塊石英岩跪石,這是古代告狀的人單腿下跪用的,是真正的明代文物。經過600多年的摩擦和風雨侵蝕,跪石上呈現出明顯的凹痕,成為葉縣縣衙悠久歷史的證明。
鄭曉培告訴筆者,1997年重修縣衙時,並沒有發現這塊跪石。當時地基高出跪石一米多,在清理地基時跪石才露出來。跪石前還有一塊明代保留下來的磚鋪地,雖然大片的磚塊早已風化,但凹陷的地面還彷彿讓人看到了數百年前告狀人下跪前的動作:按照當時的規定,上大堂告狀的人下跪前必須先跺一下腳,並整理一下衣服然後才能跪下訴説冤屈。
大堂內還有一排半紅半黑的木杖,升堂時衙役手執木杖站在縣令兩旁,過去一直以為這根木杖是用來打犯人的,這次才知道,此杖並非刑具,而是一種象徵着正義、象徵着黑白分明的儀杖。按照“左文右武”的規制,大堂東西兩側分別設有“”科房及“”科房,是當時全縣所有職能機構的匯聚地。根據吏部的規定,享受五品待遇的縣衙六科房工作人員一共不得超出20名,所以在當時的葉縣縣衙裏每一科房的工作人員就只有3名,看來“精兵簡政”確實由來已久。
大堂正中是“海水漲潮日出”圖,它象徵着知縣清正廉明的政治形象。大堂的頂部正中嵌檁上,還留有清同治八年同知銜知縣歐陽霖整修大堂的題記:大清同治八年歲次己巳夏四月同知銜調署葉縣事中牟縣知縣澎澤歐陽霖重建運同銜户部主事邑人杜鶴慈監修。這一題記見證了縣衙前後數百年的滄桑歷史,在“官不修衙”的説法廣為流傳的封建時代,能伴隨着古縣衙一直保存至今更顯得彌足珍貴。
“走門子”的由來
大堂後緊接着是宅門,它是大堂通往二堂、三堂的屏障,取嚴謹之意,但並非我們通常所説的住宅之門。宅門通常是關閉的,只有迎送重要客人和舉行重大慶典時方才打開。衙署人員均由側門出入。又因古時二堂、三堂為官員匯聚辦公場所,一般人不能隨意進出,所以,宅門兩側又各設門房一間,由門禁卒(俗稱“ 門子”)看管,負責對來人的盤查及通報,所以就難免有些門子利慾薰心、借職務之便勒索來人以謀取私利,這便是古時“走門子”的由來。《紅樓夢》中給賈雨村提供“護身符”的門子乾的就是這個工作,不給門子上供,很難從這裏過去。
二堂面闊五間,正中檐柱上有楹聯“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
出土編鐘演奏中外樂曲 出土編鐘演奏中外樂曲
意為弘揚人間正義、學習古今德操完備之人。二堂正中有四扇屏門,屏門上方有一金字大匾“清、慎、勤”,取意於三國時期魏國司馬昭訓長吏言:“為官者,當清、當慎、當勤,修此三者,何患不治乎?”康熙皇帝御筆親書此匾,敕令懸掛於全國各府、州、縣。
“無紹不成衙”
進入第三進院落便是三堂,兩側有一副醒目而特殊的楹聯:“今古今古今今古,古今古今古古今”,導遊鄭曉培説,它沒有固定的解釋,是以有限的兩個字的變化來開啓人們無限的想象空間,很是耐人尋味。
三堂又名知縣廨,是知縣辦公及與知縣近身的幕僚、師爺們的辦公場所。古時官員任職實行迴避制度,通常到離家幾百裏外的異鄉任職。地方長官到任時因對當地的風土人情不瞭解,所以需聘請一些極具文采、諳熟宦海、足智多謀的人為自己出謀劃策。招聘來的幕僚、師爺不屬在職職官,但知縣往往“尊幕為師”,他們的酬勞便是知縣定期奉送的束脩,即紅包,一般是非常豐厚的。清代時紹興人機智過人,操幕業者較多,許多地方官員都喜聘請他們,故又有“無紹不成衙”之説。
如今的葉縣縣衙還陳列着部分到葉任職職官的簡表,第一任縣尹(春秋時期令稱尹)是沈諸梁。從這些職官簡表上可以看出,現存記錄中,從北宋開始到民國之前的200多名到任官員全是外省的。縣官的官稱也從縣尹、縣令、知縣一直到知事、縣長。
鄭曉培説,縣衙大堂、二堂、三堂的主體結構全是明代保存下來的建築,因此葉縣縣衙是全國一座明代縣衙。
明代水井保存完好
葉縣縣衙是由中軸線及東、西副線三部分建築羣組成的,除了以上位於中軸線上的建築外,在其東側副線上由南向北依次還有獄房、廚院和知縣宅等建築。獄房自始建一直沿用到民國時期,現有出土石碑為證。監獄裏形形色色的刑罰刑具讓人深深感受到那個時代官府的殘暴。廚院為衙署內工作人員日常膳食的場所,院內一眼幽深的明代古井一直保存至今。從外觀看,古井深十多米,水清如鏡。如今的古井已成文物被保護了起來,站在古井旁彷彿還能看到古時廚子們在這裏打水洗菜的場景。
有捲棚的縣衙
古代縣衙建築基本可以説是大同小異,然而在葉縣縣衙的大堂前,卻可以看到一座狹長的棚式建築與其相連,這是捲棚。捲棚是源於宮殿、廟宇中拜殿的建築形式,而用於官署衙門就成了居官者身份地位的象徵。由於明清時葉縣知縣多享受同知銜(正五品)待遇,所以這裏的捲棚便是他們高級別官銜在建築形式上的反映。
值得一提的是,葉縣縣衙還是我國現存縣衙中有捲棚的縣衙,特別是捲棚與大堂前檐連接處所採用的“天溝羅鍋椽勾連”搭接法,在我國古代的木作技術中更是罕見。
捲棚的柱子上有“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説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飯,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以及“山色壯金銀惟以不貪為寶;江流環鐵石居然眾志成城”的楹聯,深刻地表達出上至朝廷、下至百姓對為官者的期望。
葉縣縣衙博物館
葉縣縣衙博物館(2張)
從建國初期到上世紀70年代初,葉縣縣衙一直是縣政府的辦公場所。70年代初縣政府搬遷後,縣衙又成了縣教育局、圖書館、劇團及工商銀行的辦公地點和部分職工的居住地,直到開始修復,這幾家單位才搬了出去。1997年,葉縣投資640萬元,開始對縣衙進行搶救性修復,整個修復工作嚴格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較好地保留了明清建築的風格。為增加縣衙的文化內涵,提高觀賞性,還建成了建築面積473平方米的縣衙博物館文物展室,陳列葉縣自建國以來徵集、出土的文物300餘件(套),其中有50多件為全國所僅有。剛剛發掘出土的青銅編鐘尤為珍貴,這套編鐘在2500年後的今天,仍能演奏各種中外樂曲,令人稱絕。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