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葉紹袁

鎖定
葉紹袁(1589年-1648年),初名寶生,後改名紹袁,字仲韶,號粟庵,又號天寥道人。自號桐華流衲,又號木拂。江蘇吳江(今蘇州吳江)人。中國明末文學家。 [4] 
葉紹袁自幼被送至袁黃處撫養。明天啓五年(1625年)舉進士,選為南京武學教授,遷國子監助教。崇禎元年(1628年)十月,擢虞衡司主事,後因不耐吏職,以母老乞歸,居於汾湖之濱,絕意仕進。弘光元年(1644年),清軍攻入吳江,葉紹袁遂入杭州皋亭山,遁入空門。清順治五年(1648年),卒於平湖孝廉馮兼山的耘廬別墅。 [4] 
葉紹袁自幼聰慧,有藻思,工詩詞,著有《午夢堂集》一書。另有《葉天寥自撰年譜》《年譜續纂》《葉天寥年譜別記》《湖隱外史》等著述。 [4] 
仲韶
所處時代
明末清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吳江分湖(今蘇州吳江區葉周村)
出生日期
1589年
逝世日期
1648年
主要作品
《葉天寥四種》《秦齋怨》《午夢堂全集》
本    名
葉紹袁

葉紹袁人物簡介

葉紹袁畫像 葉紹袁畫像 [2]
葉紹袁,天啓五年(1625)進士,任南京武學教授,再遷國子助教,官至工部主事。因反對魏忠賢閹黨擅權禍國,以母老為由告歸,隱居汾湖,與妻沈宜修及諸子女歌詠唱酬為樂,堅不出仕。妻子沈宜修是副都御使沈琉之女,兩人育有八子五女。其後,葉母、女葉小鸞葉紈紈及妻沈宜修相繼去世,紹袁日益幽憂憔悴。清順治二年(1645年),他在國破家亡的打擊下,雖仰慕吳易反清壯舉,卻無勇氣參加,攜三子出走杭州遁入空門,名木弗,號慄庵,《甲行日注》正是在這個時期所寫,從1645年一直記錄到1648年天寥先生圓寂。《甲行日注》也是葉紹袁生命最後四年行蹤、心跡歷程的詳盡記錄。該日注字裏行間浸透亡國之恨,抑鬱沉痛,令人不忍卒讀。後又遷居浙江省平湖外婆家,輯明末死節諸臣一書,書尚未編完,即傷感而逝。

葉紹袁著作詳介

葉紹袁《湖隱外史》

葉紹袁蘇州石刻像 葉紹袁蘇州石刻像 [3]
此書記述家鄉分湖一帶自己的所見所聞,這些為正史所不收,但又非“野史”,故葉紹袁稱之為“外史”。書分三十八章,詳細記述分湖地區的風景、古蹟、祠寺、名哲、著作以及土產、村落、園墅、橋樑等,純為草野之事、不涉朝廷。還有歷代民間傳説,如龍蚌相鬥、金纜、五彩錦被等。每一章節的記載內容短小精悍,描摹細膩,讀來如聞其聲,如見其影。如分湖得名始自春秋,名聲大振則自元代楊鐵涯遊分湖作《遊分湖記》後,“十里菱花,千家禾稷”的分湖才為世人所知,書中輯錄了楊鐵涯的詩、文著述。
如《戰功》篇直接描寫了吳日生抗清義師的戰績,“丙戌三月二十六日之役(即分湖之戰,筆者注)……追北至龐山湖四十里,殺獲二千人……水流盡赤、草腥不綠”。
葉紹袁好佛,在《芃衲》篇中,記述了分湖一帶歷代有名的高僧,為他們作了簡短的傳記,如修泗洲寺的高僧大遠等。
《土產》篇中,介紹了分湖水、陸著名物產,如分湖米、蟹、銀魚、鱸魚等。
在《名哲》等篇中,葉紹袁極力褒揚那些為民請命、正直敢言、對地方作出貢獻的歷代先賢(包括地方官坤)及當代名士。並對那些平民百姓的義舉不惜筆墨加以記戴,如為了使更多人有機會讀書而出資設立的陸氏義塾等。《湖隱外史》中類似的篇章還很多,不失為研究明末清初分湖地方史的重要參考著作。

葉紹袁《甲行日注》

葉紹袁素來有記日記的習慣,早年的日記後來整理成“年譜”,出家流亡的途中,仍然堅持寫日記,這就是《甲行日注》,日記始於1645年八月二十五日(甲辰),是日,葉紹袁決定出家,因節取《楚辭》“甲之朝吾以行”一句而取名。這部日記是葉紹袁流亡生活的實錄,在日記中隨處可見作者對黍離麥秀的沉重感慨,當他看到“昔日繁華之處,皆成瓦礫”時,對戰亂給老百姓生活帶來的巨大痛苦,表示了深切的關注和同情,因而在給別人講解《詩經》時選用《都人士》中的三個章節後説:“此可想見平王東遷,豐鎬故宮,已為犬戎所有”則直接以犬戎比滿清,明白無疑地表達了對異族入侵者的憤恨。
《甲行日注》 《甲行日注》
關心民族命運的葉紹袁,時常擔心,若不盡早把異族入侵者趕走,時間長了,老百姓會和異族統治者習而相安,忘記被異族入侵和統治的奇恥大辱,在日記中,葉紹袁再三表彰那些出家為僧、不參加清廷主持的科舉考試的知識分子;同時,對那些喪盡廉恥的漢奸則痛下針砭,冷嘲熱諷,葉紹袁借鬼的口説:“此猶明朝故恩也,諸君豈無念哉!”鬼尚念明朝故恩,那些出賣靈魂以求鮮衣美食之徒完全喪失廉恥,簡直人不如鬼。
不惟如此,在日記中還記錄着同吳易抗清義師的往來,為他們出謀劃策,當抗清義師勝利時,為他們高興而呼,當義師失敗,黯然神傷。同時,在日記中,還記錄了當時反清抗清義士的活動,如楊廷樞被捕及犧牲的情況,如反清義士顧鹹建,葉紹袁曾幫助其逃避清兵追拿,後又在日記中對其英勇就義加以表彰,還有顧鹹正等反清義士,這部日記可以説既是記錄民族大恥、又是記錄清初江南志士反清抗清鬥爭的重要史料。
在日記中,還反映着隱居生活物質的匱乏與心靈痛苦的交織,由此生髮的感慨令讀者不勝唏噓。如出行那年除夕的日記:“一盞黃昏,含愁卒歲……故國極目,楸隴無依……蕭然僧舍,長明燈作守歲燭,亦可嘆也。”
當然,日記中不乏對已亡的妻子、兒女的思念,對隨其出家幾個兒子生活狀況的描述,有苦難,也有苦中作樂,如訪宏濟和尚時,冬日天冷,缺少取暖的木柴,宏濟叫葉燮兄弟去撿松球代木柴,葉紹袁笑説不知誰是主、誰是客。是冬,一日半夜,外甥嚴仲日託人捎信來,説剛打到一隻野鴨,請葉紹袁他們一塊去吃,雖未去,也是一樁樂事。有時,身體狀況不錯,與兒子一同散步,談論文學、佛學等較輕鬆的話題,尤其是詩人徐匡秋的讚美長信及詩(見《影響與研究現狀》)讓葉紹袁倍感欣慰。 葉紹袁在流亡至平湖後長期居住在表弟馮茂遠(兼山)之耘廬,《甲行日注》記至1648年九月二十五日,二日後葉紹袁在貧病、憂憤中死去,終年六十歲。

葉紹袁午夢堂

在北厙鎮葉家埭(今葉周村)。《吳中葉氏族譜·園第》載∶“午夢堂在分湖北濱,工部主事仲韶公所居。”葉紹袁《年譜別記》有云∶“午夢堂西偏有小樓,窗欞四達,梅花環繞,餘名曰‘疏香閣’。其南相對有軒曰‘芳雪’,庭無雜樹,梅花之外祗梧桐、芭蕉數本,右翼以廊,以通往來,昭齊、瓊章分居之。瓊章好樓居,故居閣上,拈韻分箋,唱和不輟,姊妹相師友也。”芳雪軒是葉紈紈卧室兼書房。 [1] 
葉氏宅第面積30餘畝,明亡後,葉氏一族“散遷城鄉如雲,舊第遂淪為牧豎之場”。清柳樹芳《勝溪竹枝詞》有云∶“百年風雅幾人存,午夢堂空尚有村。一望暮煙秋草碧,何人為吊舊王孫。”詩後小注曰“葉家埭為葉氏起家故里,今午夢堂尚存半壁。”
咸豐五年(1855年),葉小鸞六世從孫葉乃溱《雜記》中雲∶“又至故宅訪午夢疏香遺址,峯石雖存,古梅已萎,低徊陳跡不勝離黍之感,今一汝姓所居之處,謂即午夢堂舊址,汝先世名承汪者乃天寥公孫婿已畦公之婿也。”現臘梅樁已朽,一枝枝叢生樹枝仍很茂盛,兩根主杆高約3米,樹冠直徑為3米左右,系紅蕊狗齒形臘梅,年年盛開不敗。臘梅為葉小鸞親手所植,疏香閣偏近東南方位,根部仍圍擁着三塊太湖石。
《午夢堂集》
有明一代,婦女長於文學之佼佼者,首推吳江葉氏,一門聯珠,唱和自娛。《午夢堂全集》便是葉紹袁於崇禎九年(一六三六)為其妻女等人精心編輯的一部詩文合集。其中包括葉紹袁夫人及其子女的詩詞集七種,其他選輯本兩種,除為葉氏本人之作,共保留了近百人的作品,對研究晚明社會和文學、人情和習俗,自是一份極為珍貴的資料。
《午夢堂集》 《午夢堂集》
目錄 上冊序(葉紹袁)
午夢堂集序(曹學佺)
鸝吹(沈宜修
愁言(葉紈紈)
返生香(葉小鸞)
鴛鴦夢(葉小紈)
百昗草(葉世稱)
靈護集(葉世容)
窈聞續窈聞(葉紹袁)
伊人思(沈宜修輯)
下冊
秦齊怨(葉紹袁)
午夢堂集
屺雁哀(葉紹袁輯)
彤奩續些(葉紹袁輯)
瓊花鏡(葉紹袁)
存餘草(葉小紈)
補遺續輯

葉紹袁子女情況

長子:葉世佺 字雲期(1614~1659)
二子:葉世偁 字聲期(1618~1635)
三子:葉世傛 字威期(1619~1640)
四子:葉世侗 字開期(1620~1657)
五子:葉世儋 字書期(1624~1643)
六子:葉燮(原名世倌,字星期)(1627~1703)
七子:葉世倕 字弓期(1629~1657)
八子:葉世儴 (1631~1636)
長女:葉紈紈 字昭齊(1610~1632)
二女:葉小紈 字惠綢(1613~ 1657) [5] 
三女:葉小鸞 字瓊章(1616~1632)
四女:無考
五女:葉小繁 字千纓,又字香期(1626~ ? )

葉紹袁作品選摘

葉紹袁詩作

【哭吳日生】
南陽奇士著漁陽,大廈將傾隕棟樑。
八陣未能殲舍鼠,三軍曾亦殪天狼。
江山墜冷千秋月,冠劍飛殘九日霜。
忠武祠前今日淚,斷橋回首憶孫郎。

葉紹袁詞作

【水龍吟·寫懷】
寂寥蘋渚蘅皋,道書讀罷香銷篆。松聲入坐,藥欄紅亞,美人蕉釧。
極目平蕪,天高水遠,蓮歌遊遍。且藤壺汲煮,青衣小袖,點取鳳團香片。
自把秋棠手洗,粉牆西、翠梳新鈿。開簾風動,畫屏琴石,輕陰滿扇。
挹酒盈尊,摘花侵暝,夜涼迎面。更堪娛、又有椒篇,絮句麗詞常見。
參考資料
  • 1.    北厙文物控制單位  .吳越在線[引用日期2013-09-25]
  • 2.    葉紹袁畫像取自1905.2上海《國粹學報》。
  • 3.    葉紹袁蘇州石刻像刻於1827(清道光七年),清孔繼堯繪,石藴玉正書贊,譚松坡鐫,為《滄浪亭五百名賢像》之一。
  • 4.    葉紹袁  .中國大百科全書[引用日期2023-06-15]
  • 5.    李峯.蘇州通史 人物卷 中 明清時期:蘇州大學出版社,2019.06:第18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