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葉玉翠

鎖定
葉玉翠(1911—1992),女,土家族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土家織錦的傳承人。曾任湖南省龍山縣土家族織錦工藝廠顧問,湖南省工藝美術學會民間工藝美術委員會名譽主任委員。代表作有《開發山區》、《老鼠嫁女》、《迎親圖》等,作品《張家界》、《岳陽樓》等大型壁掛現陳列於人民大會堂。
中文名
葉玉翠
國    籍
中國
民    族
土家族
出生日期
1911年
逝世日期
1992年
職    業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葉玉翠人物介紹

葉玉翠生平

葉玉翠(1911—1992),女,,湖南省龍山縣湖南省龍山縣苗兒灘鎮葉家寨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龍山縣民族織錦廠終身技術顧問。
葉玉翠出生在 1911年農曆八月二十四日,。自幼家貧,沒有上學讀書,但天資聰穎,9歲上機學織,創作了無數優秀的織錦作品。自己設計的第一幅土家織錦“燕子花”即被一客商高價買走。
新中國成立以後,葉玉翠的藝術才華得到充分展示,專門從事土家織錦的發展和創新。織錦佳品不斷問世。其作品既承襲祖傳技術,又大膽改革創新,獨具民族特色,構圖簡練,色彩鮮明,富有生活情趣,集織錦、挑花、繡花、剪紙、繪畫、描花為一體。在專工藝美術師的協助下,她製作了織錦“開發山區圖”,1957年在英國倫敦國際博覽會上獲得好評。
1979年11月,葉玉翠出席了全國工藝美術藝術、創作設計人員代表大會,受到黨政領導的接見。1988年6月,81歲的葉玉翠老人在她辛勤耕耘土家族織錦事業整整70年時榮獲“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1992年8月26日,葉玉翠老人因身患癌症與世長辭,享年85歲。

葉玉翠代表作品

《老鼠迎親》、《鯉魚跳龍門》、《開發山區》、《張家界》、《北京八景》、《岳陽樓》等。

葉玉翠社會背景

1911年,葉玉翠出生在葉家寨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全家五口人,僅有五挑(約合現在的一畝)包穀土,不管怎樣精耕細作,也不能維持生活,只好另找出路。父親葉成堯肩挑揹負做鹽生意,母親尚二姐起早摸黑做豆腐賣,大哥葉德炳、二哥葉德瑞年紀都小,也能上山打柴。玉翠年紀尚幼,但她也給父母替腳替手,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一家人就是這樣,各盡所能,勉強做到不飽不餓。
葉家寨素為土家織錦之鄉。全寨200户人家,幾乎家家有織機,户户有織女。座座吊腳木樓,依山傍水,清粼粼的撈車河從寨前蜿蜒而過,兩岸桃紅柳綠,風景十分美麗。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造就了葉玉翠與眾不同的聰慧和靈性。
每天晚上,寨上的大姐大嫂、嬸嬸姑姑們上織機織錦,小玉翠總要到各家串門,經常站在一旁看得入迷。有時,她還情不自禁地伸出小手,去摸一摸那一束束棉線彩絲,睜起一雙水靈靈的大眼,反覆端詳那燦爛的土錦上的花紋,彷彿要捉出藏在其間的神奇和奧秘。
因家境貧寒,小玉翠7歲了,沒有上學唸書的機會,但是勤勞和聰明卻不斷地注入她的血液。她從小就喜歡同哥哥們上山打柴,那漫山遍野的野花,那翩翩起舞的蜜蜂、蝴蝶,使她高興得手舞足蹈。她還喜歡同母親下河洗衣洗被。特別是在銀月普照的晚上,她安然地坐在母親為她放好的青石板上,有時抬頭仰望月亮穿雲而過,有時平視河水被母親洗衣蕩起的清波,有時凝神靜聽背後草叢中小蟲子“吱吱”的歌聲。直到母親拉着她的手,叫她回家,她才如夢方醒。
小玉翠是有些與眾不同。母親為了試試她的靈性,在家裏教她學些簡單的挑花,她非常高興,一學就會。母親又教她剪紙,她眼明手快,很快掌握了要領。寨上的人個個誇她聰明伶俐,親暱地喊她“妹姐姐”。
1917年,也就是葉玉翠剛滿9歲那年的正月初一,葉家寨的小姐妹們歡聚在一起,有的“團雞”(踢毽子),有的做遊戲,有的扎花,大家玩得十分開心。不一會,葉玉翠突然丟下姐妹們跑回家去了。母親親切地間她:“你為什麼不和姐妹們一起玩了?”她回答説:“娘,我要跟你學織花。”大年初一,她母親正忙着呢,就對她説:“今天是初一,應該好好玩,以後再教你吧。”“不,我今天就要學嘛。”葉玉翠堅定地説,撒嬌似地抓住孃的衣袖不放。母親最知女兒的心思,心一軟,答應了。母親去寨上把玉翠的伯孃向水花請到家裏,然後把家裏的一台老織機打掃乾淨,拿出一把棉紗認真地對玉翠説:“娘只會挑花,不會織花,我給你請來了師傅,你就跟着伯母學吧。”葉玉翠第一次坐上了土家族的織機,邁開了70年織錦生涯的第一步。
伯母見坐在織機上的小玉翠伸出手剛能摸到梭刀,生怕她年紀小,累不起,坐不住,便告誡她説:“學織花是要有坐勁的呀,弄不好會摔下織機來的。”小玉翠張開小嘴,圓瞪着雙眼堅定地點點頭。伯母手把手熱情地教,小玉翠心靈手巧聚精會神地學,整整一個上午沒下織機。
當天下午,伯孃有事沒有來,小玉翠只好和姐妹們玩,但無論怎樣也玩不起勁,腦海裏隨時都浮現出伯孃教她的織花技巧。當天晚上,她翻來覆去睡不着,眼望着黑糊糊的天花板,一遍又一遍地回味着伯孃的指點。第二天天剛矇矇亮,她就爬上了織機,按照伯母傳授的要領獨立織起花來了。當母親做完一磨豆腐正要叫她吃早飯時,她突然興高采烈地迎面跑來雙手抱住母親高聲大叫:“娘,我會織了,我會織花了!”她見娘不相信,就把娘拉到織機旁邊去看。消息傳到寨上,姐妹們、嫂嫂嬸嬸們都來看了。初學的成功,令小玉翠萬分高興。大家的誇獎,更使她對織花着了迷。
從這天開始,小小年紀的葉玉翠,每天不離織機。她學得入了迷,有時家裏人喊吃飯,她也不動。有好幾次,娘怕她太累,把她從織機上抱下來。沒有多久,她終於從織機上摘下了自己的第一幅作品:《燕子花》。父母為了獎勵她,許願給她縫件新布衣服;兩個哥哥為了獎勵她,上山打柴特意帶她到山裏玩了整整一天。

葉玉翠成就

葉玉翠選擇土家織錦

舊社會,窮人家的孩子留在記憶深處的,很少有喜悦和甜蜜,更多的是苦澀和辛酸。1918年5月,家裏實在無飯吃了,母親把葉玉翠的處女作《燕子花》拿了出來,叮囑二哥去70裏外的洛塔界趕集換糧食。小玉翠看到自己心愛的作品將落入他人之手,見眼含熱淚的二哥那乾瘦的背影消失在彎彎曲曲的山路上,心如刀割。餓怕了的二哥在洛塔用妹妹心愛的《燕子花》換得五斗包穀籽,視如珍寶,一粒也捨不得丟,揹着沉重的揹簍,一步一步地往回走。他還只有16歲,人小力也小,方走完40裏山路,來到撈車河,累得口中吐出了鮮血。母親聞訊,立刻去接他,小玉翠也跟着去了。二哥雖然到了家,但已積勞成疾。
二哥得了“傷力病”後,葉玉翠彷彿長大多了。她終日不離織機,決意多織出一些花錦換成錢糧,一定要為二哥治好病。春天,她以燕子銜泥築窠的精神驅趕勞累;夏天,她用泉水沖洗頭面來攆走疲倦;秋天,她點燃把把艾草驅趕蚊蟲;冬天,就靠燒幾塊茶枯餅來暖暖手腳。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葉玉翠就是這樣堅持過來了。她的織錦技藝也隨着歲月的流逝慢慢成熟起來。
這期間,有兩位師傅對她影響很大:在離葉家寨不到五里的朱家寨廟裏,有一位名傳四方的江尼姑,熱心地教會了她織“扯扯花”;族叔葉成本,既是教書先生又是有名的花匠,不僅會畫,而且會挑織、會裝飾、會鑿、會刺繡,他的本事也無私地傳授給了小玉翠。有了名師的傳授,又有自己的聰慧加勤奮,不到幾年,小玉翠竟織出了幾十種傳統花錦。
葉玉翠的織錦在方圓幾十裏內都有了名氣。本鄉本土的姑娘們都拜她為師;訂親結婚辦喜事的四鄉農户,紛紛上門要貨。誰能買到一幅葉玉翠織的“西蘭卡普”,他的禮品會增色不少。這時,她的主要作品,有《燕子花》、《椅子花》、《粑粑架》、《豆腐架》、《梭子花》、《陽雀花》、《梭羅樹》、《螃蟹花》、《二十四勾》等二十多種。這些作品大都取材於大自然和用器傢俱,如實地反映了她所處的生活環境的特色,充滿了生活氣息和親切感。她織什麼像什麼,邊織邊賣,並且賣價也比別人高,家境有所好轉。但不幸的是,1924年,作為家庭主要勞動力之一的大哥,由於對包辦婚姻不滿,憤然離家出走,家人多方打聽也不知音訊。這時,葉玉翠剛滿16歲,稚氣未脱,純淨如山泉的心靈上,刻下了一道終身難忘的傷痕。
1926年9月,19歲的葉玉翠由父母包辦,與洗車河西吾坪姑媽的兒子向心遠結了婚。向心遠是個忠厚老實的後生,曉得玉翠心靈手巧,樣樣出人頭地,與自己成親內心不太願意,還是非常疼愛她,勸她不要下地幹活,就在家裏織錦。丈夫的疼愛打開了玉翠的心扉,她從小就勤勞慣了,堅持白天同丈夫一起種地,晚上上機織錦。農忙時節,她還用自己的一手織錦手藝與寨上的勞力換工做活。因此他們夫妻恩愛,婆媳和睦,葉玉翠更受到鄉親鄉鄰的喜愛,她變成了姑媽的“閨女”,而且成為洗車河一帶土家姑娘們織錦的良師益友。
具有強烈進取心的葉玉翠,織錦技術早已超出一般人,她不滿足於師傳的技法,而自覺地投向了大自然的懷抱。她深入生活,觀察生活,力求使自己的創作反映生活,高於生活。一次她與丈夫上山砍柴,看見一叢盛開的刺花,色彩鮮豔,芳香迷人,蜜蜂蝴蝶飛舞其上。葉玉翠被這大自然的美景陶醉了。她坐在一塊石頭上看了又看,想了又想;摘下一朵花聞了又聞,比了又比,彷彿將鮮花的構造和顏色全部刻在心房上。當丈夫弄好一擔乾柴邀她回家時,她才如夢方醒。丈夫十分理解她,摘下一朵鮮花插在柴禾上説:“回去吧,在家看得更仔細。”回到家裏,她來不及休息,眼看着鮮花,用針尖在白紙上刺畫,用小剪刀剪出小樣,再把剪成的小樣貼在白布上用綵線繡出來。當枝葉、花樣、花色全部復活在她的彩色絲線下之後,她才坐上織機,把刺花移植在西蘭卡普之上。從此,土家織錦的行列裏,又添上了一組《剌花》。葉玉翠就是這樣,觀察、刻畫剪紙、刺繡,注入土家織錦,幾十種取材於大自然的美麗圖案,豐富和發展了土家族織錦工藝。
然而命運總是與葉玉翠作對。1932年,二哥終因“傷力病”治療無效離開了人世。噩耗傳來,玉翠心如刀絞,連夜趕回家中,一頭撲到二哥的遺體上哭得死去活來。她埋怨自己的命運,也埋怨織錦,曉得自己的第一幅織錦會使二哥勞累成疾而死,就不該去學那《燕子花》!這時,她根本沒有想到,不幸的命運對於她來講,還只是剛顯露出它的猙獰面目,更沉重、更難支撐的苦難還在後頭。
1933年9月,五寨鄉的團防頭目彭富駝子想霸佔葉玉翠,用毒計槍殺了她的丈夫向心遠。葉玉翠悲痛萬分,在鄉親們的幫助下,含恨掩埋了丈夫,感到屬於她的世界格外空曠、寂寞。
1936年8月,葉玉翠父親病重。等她趕到時,父親已氣息奄奄。女兒的到來,對臨死前的父親是最大的安慰;而老人的去世,卻令苦命的女兒肝腸欲斷。她在堂兄堂弟的幫助下,為父親買來一口棺材,將他送上山。
一連串的無情打擊,使純潔善良的葉玉翠變成了漩渦中的一葉孤舟,任憑風吹浪打。斷了獨苗的婆婆正需要人安撫,親生母親更需要這個弱女兒奉養。怎麼辦?她抬起了頭,咬緊了牙,揩乾了淚,跑到婆婆面前説:“娘啊!你莫悲傷,女兒為你爭氣!”葉玉翠昂頭坐上了織機,吊腳樓上不斷髮出“啪、啪、啪”的梭刀聲。這梭刀聲,是對黑暗舊社會的控訴;這梭刀聲,也是她敬奉老人的鏗鏘誓言,更是她嚮往光明、走向新生活的腳步聲。《爛苦海》、《水波浪》、《單八勾》、《大白梅》、《刺花》、《月亮花》、《土王五顆印》、《貓腳跡》、《焦山梅》、《萬字花》等二十多種新的作品,伴隨着苦難,在葉玉翠的手下誕生。
這個時期的作品,無論在題材選擇、結構佈局上,或者色彩渲染上,都使葉玉翠的織錦藝術躍上了一個新的台階。然而,不幸的影子總是纏繞着她,要將她一步步推下萬丈深淵。
1935年6月,經不起婆婆和母親三番五次地好心勸説,27歲的葉玉翠不得已與補竹湖寨上已死去妻子、存一獨子的向心鋭再婚。在新的家庭裏,她恭順地孝敬公婆,精心地撫養孩子,白天同丈夫下地幹活,晚上燃燈火上機織錦。但好夢總是與她無緣,災難卻一浪高過一浪。1936年秋,苦命的孩子突然發高燒,無藥可救死去了;1940年農曆正月,丈夫因多年患肺結核病,無法治療又離開了人世。雪上加霜的災難將葉玉翠推向了絕望的邊緣,她悲愁攻心,不省人事了。親友們幫助她賣田、殺牛、宰羊,將向心鋭葬入黃土。母親和兩個婆婆(向心遠和向心鋭的母親)寸步不離地守在葉玉翠的牀邊,不停地喊:“玉翠,你不能去呀!你還有三個娘,還有西蘭卡普呀!”
葉玉翠奇蹟般地活過來了。這個土家織錦的傳人,剛能支起弱不禁風的身子,就踉踉蹌蹌地走上了織機。此時的葉玉翠,早已流盡了眼淚,她只是咬緊牙關,顫顫抖抖地拿起牛骨挑針,揀起彩色棉線,撥動梭刀。那由弱至強、由慢至快的“啪、啪”聲,彷彿向世人宣告:我要擔起土家織錦藝術傳承的使命。
花、鳥、雲、水,織錦上的景物,如同活的一樣。葉玉翠那快要凝固的血液,又流動起來了;快要枯竭的生命,又一點點復甦了。她除了有時分頭去看望三個老人,送些用織錦換來的錢糧,以表孝心外,哪裏也不去。從天亮織到黃昏,從深夜織到黎明,葉玉翠專心致志,耕耘在織錦藝苑之中,讓光陰從心愛的織機上悄悄地流逝。
然而,災禍往往伴隨忠厚善良降臨。向心鋭的族弟向心美,見葉玉翠不改嫁,有礙他奪取族兄家產,心生一計,跑到龍山縣保安團的中隊長、玉翠的叔輩葉仲翔那裏去挑撥是非,説葉玉翠不學好,丟了家族的臉。葉仲翔信以為真,決定槍殺葉玉翠,以正族規。
一天,葉仲翔帶着士兵來到葉玉翠家裏等着。當葉玉翠從外面回來時,葉仲翔命令躲在暗處的士兵開槍。可士兵連扣三次,扳機卻無響聲。葉仲翔忙止住士兵説:“不要打了,可能是冤枉的。”等葉玉翠進了屋,葉仲翔問她:“玉翠,剛才你怕不怕?”玉翠説:“二叔,我怕什麼?”葉仲翔説:“有人告你不學好,給我們葉家丟了臉。我們是槍殺你來的,槍沒打響,我才明白,你是受了冤枉。”葉玉翠這才明白,不禁對葉仲翔説:“你如果聽信讒言,打死我不要緊,我死了,我的三個老人沒法活啊!”説完她呆若木雞。
葉玉翠兩次婚嫁,九死一生。在幾十年的殘酷生活中,她用自己的心血,創作了《爛苦花》、《藤藤花》、《韭菜花》、《苔苔花》、《月亮花》、《石華花》、《猴頭花》、《猴爪花》、《貓腳趾》、《萬字格》、《小船圖案》、《單八勾》、《盤盤八勾》、《壽字花》、《虎皮花》等四十多種土家織錦。這個時期,她的作品最多,取材於大自然的最多。實際上,那燦爛的圖案,又已超出大自然的美,深深顯示了她人生的寄託。
1949年10月,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了葉玉翠的家鄉,葉玉翠同廣大苦難民眾一樣見到了光明。枯木逢春,堅冰消融了,全新的生活開始了。她的臉上,時時露出燦爛的甜笑,她那織機,從此不斷流出絢麗的彩霞。
1958年,葉玉翠與湖南省美協工藝師李昌鄂合作,從事土家織錦的發展和創新,共同創作了《開發山區》等五幅作品。特別是《開發山區》,葉玉翠按照李昌鄂有山、有水、有田土、有畜禽的設計圖案,經過多次現場觀察,反覆琢磨構思,發揮了她40年來練就的佈局、調色技巧,完成得非常出色。後來省美協將它送到北京展出,受到國內外美術家們的一致好評。
1959年初,由於極“左”帶來的影響,全部勞動力上山安營紮寨,搞“大兵團”生產,葉玉翠也只得下織機、上高山,給別人看守小孩。省美協聞訊,派李昌鄂專程趕到龍山與當地政府協商,讓葉玉翠繼續從事織錦事業。為了讓葉玉翠的織錦藝術得到進一步昇華,同年冬天,縣人民政府送她去省美協學習,研究織錦工藝。她在省美協的指導下邊學習、邊研究、邊創作達7個月之久,充分展示了她的全部才華,為土家族織錦的繼承和發展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這年,她被吸收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湖南省分會會員。“文化大革命”期間,土家織錦被列為“四舊”遭到摧殘。葉玉翠被派去守倉庫、撿狗屎。但她從沒忘記織錦,白天完成分配的任務時,仍在潛心捕捉創作題材,晚上就着意構思這些題材的表現藝術。

葉玉翠藝術的輝煌

葉玉翠 葉玉翠
中共中央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葉玉翠在當地第一個坐上了織機。70高齡的葉玉翠自知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她不顧年老體弱,深入到苗市、坡腳、靛房等四五個土家族聚居的鄉鎮,訪千家拜萬户,重新蒐集土家錦的傳統紋樣120多種,並起早摸黑把這些作品一件一件複製出來。特別是她將失傳已久的《老鼠迎親》和《土王五顆印》挖掘出來以後,再經過加工改造,將土家錦的內容、主題、色彩表現昇華到童話的境界,中外藝術界視為奇珍異寶。
1979年11月,葉玉翠出席了全國工藝美術藝術、創作設計人員代表大會,受到黨政領導的接見,《人民日報》、《人民畫報》、《民族畫報》、《光明日報》紛紛報導了她的事蹟和主要作品。1981年6月,《人民日報》海外版記者肖離來到葉家寨採訪,以《撈車河畔一天孫》為題,在《大公報》上報導了她的事蹟,在香港各界人士中轟動一時。
載譽而歸,揚名四海,葉玉翠此時此刻想得很多,集中到一點,就是自己已經進入人生的暮年,土家族織錦藝術要發揚光大,需要成批的人才並且應超過自己。她在當地黨組織和政府的支持下,首先在葉家寨辦了一個土家織錦工藝輔導點,吸收了十多個青年學員。她知道自己一人的力量極為有限,要儘快“以徒傳徒”,於是有重點地、耐心細緻地給葉卓香、葉春英、葉七妹三人傳授織錦工藝。1982年至1984年,應苗兒灘鄉各村的要求,她帶着這三名出師的高徒經常巡迴各村寨進行輔導。土家織錦在全鄉很快恢復到一千多户,家家有織女,夜夜織錦忙。1983年,葉玉翠被吸收為湘西州政協委員,1984年4月又被吸收為龍山縣政協委員。
1984年5月,龍山縣輕紡工業局創辦了“民族織錦廠”,葉玉翠老人被聘請為土家織錦技術顧問,請她住廠創作和指導。她雖年逾七旬,仍壯心不已,研究整理傳統工藝,探索創新。經她發掘整理出來的土家織錦的傳統紋樣達100多種。葉玉翠老當益壯,更加煥發了藝術的青春。
葉玉翠 葉玉翠
改革開放以後,葉玉翠構思土家織錦為現代生活服務,大膽移植民間挑花和刺繡圖案,設計了“老鼠嫁女”、“迎親圖”、 “魚鳥同樂”、”雙龍搶寶”等民俗織錦紋樣。上海電影製片廠拍攝的藝術欣賞片《湘西土家織錦》,將葉玉翠設計的“老鼠嫁女”重點作了介紹。該片已譯成8國文字,作為中央宣傳部對外民族文化宣傳專題片。她的“梭羅花”等62件傳統織錦作為國家珍品由中國工藝美術館收藏;“雙陽雀花”織錦袋,1988年作為國家禮品,由李鵬總理贈給布什總統夫婦。一些專家稱葉玉翠為土家織錦的“活化石”。
葉玉翠十分注重培養人才。20世紀70年代,她在家鄉葉家寨組織土家織錦傳藝班,有2000人學得了織錦手藝。80年代,她把傳藝班的高手們送到龍山縣土家織錦廠,成了織錦藝術骨幹。到1991年,她在織錦廠裏先後培養了150多名學徒。她與學徒朝夕相處,毫無保留地傳授技術。她識字不多,又不會繪圖,100多個品種,是她自己先上機一個個織出來,然後苦口婆心地講授,手把手地傳藝。畢竟老人的年紀大了,常常累得頭昏眼花,往往沒吃晚飯就躺在牀上休息。學徒們看在眼裏,痛在心上,紛紛搶着上街買點心糖果聚在她的牀前:“葉媽媽,吃一點吧,你要保養好自己的身體呀!”更難能可貴的是,葉玉翠覺得,織錦廠要有生機和活力,就要不斷有新產品同消費者見面。那麼,自己除了培養好學徒之外,在藝術繼承和創新上還應盡綿薄之力。她改變了方法,把直接給全體學徒傳授,改成首先教給在葉家寨已出師的三個高徒,由她們再去當全體學徒的老師,自己就可抽出許多時間從事創作、攀登高峯。

葉玉翠主要成就

自1983年起,葉玉翠被推薦為湘西土家族自治州第五、第六屆政協委員,湖南省工藝美術學會民間工藝委員、名譽主任委員。1988年被國家輕工部授予“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
這個時期,她或者自己動手,或者由她指導,加工改造及新開發的作品有150多種,如《福祿壽喜》、《雙鳳朝陽》、《鳳穿牡丹》、《菊花》、《蝴蝶撲菊》、《玫瑰花》、《九朵梅》、《八角香花》、《魚鳥同樂圖》、《青蛙撲牡丹》、《獅子滾繡球》、《老鼠迎親》、《縣官過橋》、《一品當朝》、《四鳳抬印》、《鯉魚跳龍門》、《開發山區》、《張家界》、《北京八景》、《岳陽樓》等。其中《開發山區》、《蝴蝶牡丹》出國展出,深受各國專家讚揚,收藏在中央民族文化宮;《張家界》、《岳陽樓》等大型壁掛,掛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燕子花》和《椅子花》選入《中國絹織藝術》,在國內外廣泛發行;《老鼠迎親》等68幅作品,由中央輕工業部作為國家珍品收藏。這些作品還被大量介紹到日本、美國、加拿大、英國、菲律賓。葉玉翠的織錦作品熱情洋溢,構圖完美,想象奇特,色彩明快,對比強烈,展現了鮮明的“葉玉翠風格”。
不幸的是,1992年春,葉玉翠身患癌症,搶救數月無效,於8月26日與世長辭。
葉玉翠活了84歲,卻有75個春秋與土家織錦為伴。在尺幅經緯中,編織着少女的夢想、少婦的血淚、中年的堅韌、壯年的成熟和老年的雄心。在她老屋門前的石板上,葉玉翠用樹枝燒成的炭筆,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勾畫着織錦紋樣:飛禽走獸,花鳥魚蟲一遍又一遍,直到變成她記憶中美麗的圖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