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葉德輝

(中國近代學者)

鎖定
葉德輝(1864--1927年),字奐彬,號直山,別號郋園,湖南湘潭人,祖籍江蘇吳縣洞庭東山(今屬江蘇省蘇州市)。清光緒十八年(1892)進士,與張元濟、李希聖為同年,三人均分部主事,葉德輝到吏部不久便辭官歸湘里居,並以提倡經學自任。
別    名
葉奐彬
直山
所處時代
清末民初
民族族羣
漢人
出生地
湖南長沙
出生日期
1864年
逝世日期
1927年4月11日
主要作品
《書林清話》《書林餘話》《觀古堂書目》
本    名
葉德輝
職    業
學者
籍    貫
江蘇吳縣(今江蘇蘇州)

葉德輝簡介

《書林清話》 《書林清話》
葉德輝(1864~1927),字奐彬(也作煥彬),號直山,一號郋園,湖南湘潭人,祖籍蘇州吳縣洞庭東山。他是前清御史,也是著名的藏書家及出版家。但半個多世紀以來,鮮有人提及,因為其政治立場很保守,在1927年的大革命時期,他罵毛澤東領導的農民運動是“痞子運動”,被農民協會當做“土豪劣紳”給處決了。葉德輝,文字版本學家。字煥彬,號直山,一號郋園,父親葉雨村原為江蘇吳縣人,太平天國戰爭時遷居長沙,後以湘潭為籍。葉德輝1864年(同治三年)出生於長沙,8歲入學,習《四書》《説文解字》《資治通鑑》等傳統書籍。17歲就讀嶽麓書院,1885年(光緒十一年)中舉人,7年後再中進士,授吏部主事,不久就以乞養為名,請長假返鄉居住。葉德輝精於版本目錄學,返長沙後編纂了《觀古堂書目叢刻》,撰寫了系統的書史《書林清話》,刻印了《古今夏時表》,校刊了《元朝秘史》,由於他學術成就顯著,所以在湖南士人中名聲漸高。但葉德輝的政治思想比較保守,於維新運動中反對變法,輯錄翼教叢編》護衞綱常倫理;辛亥革命時避往南嶽僧寺,1915年任省教育會長,發起成立經學會,編寫《經學通訪》講義;袁世凱復辟稱帝時,他組織籌安會湖南分會,贊成復辟君主制,1927年4月,被湖南農工商學各界團體召開大會處死。
1880年(光緒六年)就讀於長沙嶽麓書院,1885年中舉人,1892年成進士授吏部主事。維新變法時期,激烈攻擊康、梁變法思想,並破壞湖南新政。唐才常組織自立軍起義失敗,他收集守舊派攻擊起義論著,編成《覺迷要錄》4卷。
1910年湖南發生水災,他屯積穀物居奇,激起長沙搶米風潮,被清廷革去功名。
1915袁世凱復闢帝制,他在湖南發起成立籌安分會,任會長。
1927年因破壞北伐和工農運動,被農民所殺。
生平長於經學,尤精通目錄版本,所著及校刻書達百數十種。著有《書林清話》《六書古微》等,彙編校刻有《郋園叢書》《觀古堂匯刻書》《雙梅景闇叢書》等。
治我國版本目錄學乃至中國文化史學者,恐怕無人不曉葉德輝的《書林清話》,這是一部在近代學術史上與葉昌熾藏書紀事詩》並行的書林名著。
葉家先世為江蘇吳縣人,到其祖父葉世業因避兵亂才於道光末年移居湖南,故葉德輝好自稱為吳人,還曾主持修纂過《吳中葉氏族譜》。葉家原先略有藏書,葉德輝自己則是在光緒十二年入京會時,每天到琉璃廠、隆福寺書肆訪書而開始了他的藏書生涯。以後無論鄉居湖南還是遊覽京師亦或滯留吳中,他都隨時留心收羅。光緒年間湘潭藏書大家袁芳瑛卧雪廬書散出,精品多為李盛鐸所得,葉德輝在財力和權勢上都無法和李盛鐸抗爭,但收拾殘零,所獲亦十分可觀。以後,葉德輝又在北京購得商丘宋氏緯蕭草堂和曲阜孔氏紅櫚書屋舊藏二十箱,至辛亥革命之年,葉氏觀古堂藏書已達四千餘部、二十萬卷之多。以後又有所續藏,葉德輝之子葉啓倬《觀古堂藏書目錄跋》曾描述説:“家君每歲歸來,必有新刻舊本書多櫥,充斥廊廡間,檢之彌月不能罄,生平好書之癖,雖流顛沛固不易其常度也。”

葉德輝治學與藏書

葉德輝治學以經學、小學為主,故觀古堂所藏頗多此二類之書,尤以清人的經義著述為多;又因為葉氏很欣賞陳文述舒位所撰《乾嘉詩壇點將錄》一書,並有意繼起彙輯《乾嘉詩壇點將錄詩徵》,故又特別注意蒐集乾嘉的詩文集,先後收得一百多家,一一為之撰寫提要,記述作者生平事蹟、詩源派別源流等。葉德輝藏書不佞宋,所以他十分推崇張之洞書目答問》以清刻為主、不列宋元舊刻的做法,在其名著《書林清話》中也一再批評藏書家們“薄今愛古”的偏弊,他自己的藏書甚至以咸豐二年桂馥所刻的《説文解字義證》為鎮庫之寶,就此可知葉氏的基本藏書觀。但觀古堂亦藏有一些古本,如宋刻《韋蘇州集》《南獄總勝集》等。用葉德輝自己的話説:“宋元本雖不多見,亦時有一臠之嘗。”
葉德輝的藏書目錄有《觀古堂藏書目錄》四卷,是目初編於光緒二十七八年間(1901-1902),辛亥革命時避亂縣南朱亭鄉中,重編此目,以後陸續修訂,一九一五年刻於觀古堂。葉德輝又有《郋園讀書志》十六卷,是為葉氏的題跋匯錄,一九二八年上海澹園刊,其中第十一至十四卷為《乾嘉詩壇點將錄徵目》。
葉德輝也是清末的大刻書家,曾刻有《觀古堂匯刻書》《觀古堂所刊書》《麗樓叢書》《雙梅景闇叢書》、《觀古堂書目叢刻》等。葉德輝曾將家藏宋版《南嶽總勝集》影摹刊行,據説達到惟妙惟肖的程度,甚至連精於版本的楊守敬也誤以為真宋本而不惜高價購置。一九三五年,葉氏後人就其生前所刊、所著書版片尚存者,彙輯成《郋園全書》一二九種、二百冊,以中國古書刊印社名義刊行。
葉德輝的著述以《書林清話》影響最大。當時,葉德輝有感於葉昌熾的《藏書紀事詩》以藏書家軼事為主,而無歷代版刻及校勘故實,乃別闢蹊徑,成《書林清話》十卷,以後又撰成《書林餘話》二卷,一九五七年古籍出版社出版有合印本,又有一九八七年中華書局影印本
家藏圖書4000餘部,逾10萬卷,重本、別本倍於四庫,明刻善本、名人抄校本如《道德經》《六書索引》《館閣錄》《三家詩補遺稿》《辛稼軒詞》等亦極珍貴。有藏書樓為“觀古堂”、“郋園”、“麗樓”等,與傅增湘有“北傅南葉”之稱。晚年,整個藏書除少部分流散外,大部分被其後人葉啓倬,葉啓慕售與日本人,這是我國典籍自皕宋樓後又一次大規模外流,現國內僅零星藏有觀古堂舊物數十種而已。只有30餘部現藏於湖南圖書館。均稱善本。藏金石處曰“周情孔思室”,藏泉處曰“歸貨齋”,著書處曰“觀古堂”,藏書印有 “長沙葉氏郋園藏書處曰麗樓”、“觀古堂藏”、“吏部司封員外郎”、“吏部司封”、“煥彬”、“葉德輝鑑藏善本古籍”、“郋園”、“歸貨齋”、“葉氏麗樓藏書”、“麗樓珍藏”、“直山所見書畫”等20餘枚。 [1] 

葉德輝評論

葉德輝批評

葉德輝 葉德輝
周作人在其《飯後隨筆》中談到葉德輝,説葉為皇帝選秀女,皮包不住膽,捷足先登,所辱秀女後來當了農會幹部,葉自然不免一死。丘良任編《竹枝紀事詩》中長沙竹枝詩云:“施施兩個丘中有”,典出《詩經·王風·丘中有麻》,譏笑葉德輝和王先謙是麻子,反映了當年在長沙搶米風潮中葉、王兩人囤積居奇,為富不仁的事實。周劭《黃昏小品·雪夜閉門讀禁書》提到葉德輝編有一本小書,每逢家宴,贈賓客人手一冊,內容驚世駭俗,可惜周劭語焉不詳;又説其書可能對荷蘭漢學家高羅佩(V. Gulik寫作《中國古代房內考》大有補益,似乎是指葉德輝從日本永觀年間(982~984)丹波康賴氏編《醫心方》一書中輯錄的中國古代房中經典四種:《素女經》《素女方》《玉房秘訣》和《洞玄子》。這四種書後來成為《雙梅影庵叢書》的一部分。以上所引,一鱗半爪,難免有隔靴搔癢之感。不過,有一本書很難得,是對葉德輝最有發言權的人寫的,這就是楊鈞及其文集《草堂之靈》。楊鈞(1881-1940),湖南湘潭人,其兄楊度為中國近代政壇的風雲人物,兄弟倆同受業於湖南碩學王湘綺。從書中可以看出,葉德輝與楊鈞過從甚密。葉對人説楊“能自成門户,起衰之功,可比韓愈”,推崇如此。可楊鈞並不領情,説葉性格“至乖僻,不近人情”,“驕慢”等。
談到葉的書藏,楊鈞稱葉為湖南第一藏書家,版本之考究為湘冠,如葉曾藏有宋膠泥本《韋蘇州集》(實為明活字本)、宋朱熹榜題名錄等。伴隨着湘軍中興,晚清湖南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一方重鎮,桐城派自皖至湘,似乎也形成了一支文化上的中興“湘軍”。在這種人文傳統裏,葉德輝躋身湖南第一藏書家,自有其不同凡響之處。皕宋樓被日本人廉價收購,江南典籍為之一空,此為我國書壇的一頁痛史。原清華大學教授袁同禮《清代私家藏書概略》將葉德輝列於清代最後一輩藏書家,並寄希望曰:“吾人為文獻計,甚望其能長守故都也。”這最後的希望也將成為浩嘆。楊鈞寫道:“(葉)身死之後,以其宅為圖書館,後發還,然所損失,則無人理會。”
論學方面,楊鈞對葉的批評可謂不遺餘力。葉母去世,楊誄曰:“佳兒誠博學,但與我門庭各異,只談風月不談文。”葉德輝的《書林清話》是一本專言古籍版本的書,宋雕元刻,如數家珍。楊鈞從小的方面補葉所未見,從大的方面抓住葉論措辭不嚴謹的毛病,幾乎將其一生安身立命的學識完全推翻,並斷言“專言版本者無功於學問”。對葉的《經學通詁》也説:“幸無人讀,否則亦可貽誤後生。”葉德輝的兒子似乎比皕宋樓的後代強,還算是肯堂肯構,然則人力終不敵氣運。他對父輩之爭總結道:“吾父著書,與白心(楊鈞號)大異。吾父僅集前人之説,而不辯論是非。白心己見太深,砉然獨斷。”也許是一個不恰當的比喻,如同莊子惠施的往復辯駁,沒有了葉德輝,楊鈞也許會感到寂寞吧。
説楊鈞的《草堂之靈》難得,從一細微處可得到證明。比起那些隔靴搔癢的傳聞,楊鈞在書中準確記錄了葉德輝的忌辰:舊曆一九二七年三月十日申刻。葉德輝之死本不足為道,可是不久遙遠的北方傳來大學者王國維自沉昆明湖的消息,王國維自殺成了中國文化史上的一道謎語。一時議論紛紜。陳寅恪在1953年12月1日《對科學院的答覆》中寫道:“王國維之死,不關與羅振玉之恩怨(周作人取此説),不關滿清之滅亡”。李清照鳳凰台上憶吹簫》詞曰:“新來瘦,非幹病酒,不是悲秋”,錢鍾書在《管錐編》中拈出了這一句式,謂“兩非逼一是”。另有一説,即王自殺,因葉被殺。這不是空穴來風。楊鈞當天也被農會抓去審問,他事後寫道:“彼時之餘不僅不能救葉,且不能自救,更不能如王國維之自殺。”這句話象一條無形的線將三個人的命運拴在了一起。這只是楊鈞的一家之辭。還是一代史家陳寅恪破人我之執,得歷史理性之“魚”,在挽王國維的碑文裏發出振聵欲聾的聲音:“凡一種文化值衰落之時,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痛苦,其表現此文化之程序愈宏則其所受苦痛亦愈甚。”這句話也成了陳寅恪自己一生的寫照。
葉德輝、不論如何評説,此人至少總是個版本目錄學家、藏書家、刻書家。但多年來此人似已被遺忘。據説1957年古籍出版社重印過他的《書林清話》。大概和那陣“早春天氣”有關。魯迅早年鈎稽古籍不止一次提到葉氏刻藏。《魯迅全集》(1981年版)有四條簡要註釋。兩條説他是湘潭人,兩條説是長沙人,都不錯。時下又有葉氏輯刻《雙梅影闇叢書》面市。影印本、排印本合成一厚冊、自右向左直行讀過去又自左向右橫行讀回來,立足現代而發思古幽情,市場操作與文化意趣兼備,妙!由影印摹想原刻,謂之精審,不為過當。葉氏自號郋園。郋,許慎故里,可見其自視志向。這麼一位人物,名聲事業、幾至不傳,大概和他的死有關。

葉德輝被處決

雙梅影闇叢書》。荷蘭漢學家高羅佩中國古代房內考》(上海人民出版社李零、郭曉惠等譯),相當長篇幅引述《叢書》所收“房中書”五種(《素女經》《素女方》《玉房秘訣》《玉房指要》《洞玄子》)。在簡述葉氏搜求輯佚校勘經過後指出:“葉德輝的書證明,他是一個博學嚴謹的學者。這亦可從他對這五種書的處理方式得到證實。”順便談及他的死,説《叢書》的刊印,“他因此大大觸怒了當時的舊派文人,使自己的學者聲名掃地以盡。他是那樣不幸;甚至慘遭匪徒殺害也未能引起任何同情”。“同情”與否,繫於觀點、立場,不可一概而論。“掃地以盡”,也許説得過於嚴重。“匪徒殺害”,則大大有悖於吾人之觀念,難以認同,務必澄清。所以,譯者於此恪守國情民意特特加註:“葉氏是1927年被長沙地區的革命羣眾作為‘反革命’而處決”。看來還是太簡單。新時期小青年不明究竟,可能誤生歧義;以為因這麼一部《叢書》而成了被處決的“反革命”,太離譜了。
革命羣眾“和尚打傘”而處決“反革命”。不過如探囊取物耳。陳年舊事,宜粗不宜細,似可單説這個葉德輝,固然滿肚子學問,但其一貫表現,的確夠嗆。按其生平,似乎是專業逆歷史潮流而動的“反動派”:戊戌變法,他攻擊梁啓超創辦的湖南時務學堂;著書立説,批駁康有為。湘人唐才常在鄂起兵反清失敗,他竟至編述《覺迷要錄》,以為“康梁逆案之定讞”。辛亥,湖南獨立,唐的兒子唐蟒任湖南都督府軍政部長,懷疑唐之被害與葉德輝有關,將葉逮捕,旋獲釋。以後,他又擁戴袁世凱稱帝,成立“籌安會”湖南分會井自任會長,請願“勸進”。其實,這位帝制迷,晚清末季,已吃過“帝”的苦頭。1910年,他趁湖南水災,積穀萬石,引起災民搶米風潮。此時的大清自身朝夕不保,為平民憤,將這位“進士”公“削藉”。功名、面子、統統丟光。次年,其“精神家園”大清皇朝於焉頹圮。一日無君、惶惶如喪家之犬,“終極關懷”便到了袁大頭頭上。此等花崗岩腦袋,在革命大潮迭起迭落的1927年碰個粉碎,時也,運也,命也。況乎此公又是自己“跳了出來”,正所謂“在劫難逃”,罪有應得。
説起葉德輝被“處決”直接原因,歷史風霜,文士戾氣,均富韻昧。是時也,“一切權力歸農會”,葉德輝還是當他的長沙總商會會長。大概韜晦為計,“表現”尚可。不知逢何盛典,“農會”請這位大名士寫副對聯。也許鬼使神差,多半“氣候”促成,骨鯁在喉久矣,今日一吐為快,葉進士大筆一揮,寫下:“農運方興稻粱菽麥黍稷一班雜種,會場擴大馬牛羊雞犬彘六畜滿堂。”橫額是:“斌尖卡傀”(長沙方言)。意為不文不武,不小不大,不上不下,非人非鬼。此言聞於湖南文藝出版社朱正老師,朱老言華,評曰:“自己找死!”的當之至,也是一幅好“橫批”。葉氏時年63歲;是日也,1927年4月11日。稍為推尋,這日子歷史意味深長,足令後人感慨莫名:冥冥中果有定數耶?
後八年,《郋園全書》由其家人刊行。據聞,《全書》刻版及未刊遺稿存於長沙坡子街葉氏藏書樓“觀古堂”。1938年“文夕”大火,玉石俱焚。大部藏書,則由日人購掠而去,流散彼邦,楊樹達先生有《〈郋園全書〉序》,對葉氏為學,推崇備至。楊先生持學嚴正,不輕易許人。如對其最敬服的孫詒讓王國維,亦“時有獻疑,未甘阿比”。又如對其自稱“私淑王氏”之念孫、引之父子,“昔校《漢書》《淮南》,於高郵之説,多所糾摘”,的確有“吾愛吾師,更愛真理”氣象。至於下段文字,更可見楊先生學術上堂堂正正,一是一、二是二之風範:“郭君鼎堂神識敏鋭,創見獨多,顧其善者高出青雲,次者或下淪九地。此如剽悍之將,性喜陷陣,搴旗斬將,每見奇功,而覆車潰眾,時時不免。蓋建立統系,為業至艱,而語語求通,不為丘蓋,瑕瑜雜見,固其所也。”評郭氏學,切當中肯,人所難道情見乎辭,善意美言,不應誤會而大概終於有所“誤會”。此為題外言。題內言:楊之序葉,也是情見乎辭,易誤會為古之“諛墓”,今之“悼詞”,死後個個“完人”,和前述葉之“反動”種種,似乎難以接軌搭界。這大概是因為葉氏去之尚不甚遠,惡名昭昭,熟知其事尚有存者之故。讀小説《曾國藩》或堂而皇之《曾國藩全集》就不同,很少人知道或知道也並不計較“曾文正公”民間別稱“曾剃頭”。至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李後主,“瘦金體”的宋徽宗,人們只欣賞好詞好畫好書法,其為腐化墮落反動極的“亡國之君”,與爾汝伊吾何干?這倒並非完全是厚古而薄“近”,主要是他們的惡德罪行,今人並未身受其害,當然沒有切膚之痛,所以頂多作為歷史教洲注意而不念舊惡。但他們創造或傳下來的、以文化形式呈現的“遺產”,卻仍在“現實”中流動着,和今之人一塊“活着”,並以其智慧和美的魅力,顛倒世代眾生。這類遺產有“物質”的,大半是“精神”;即使是“物質”的,也已昇華為“精神”的。具體到葉德輝(以及周作人一類人物),綜其平生,終歸應入“懦林傳”。葉氏觀古堂藏書曾達二十餘萬卷,一時有“富甲海內”之譽可證。文人戾氣。自我膨脹,“長沙裏手湘潭票”,以為才足以“兼濟天下”,實則不識大體,螳臂當車逆歷史大潮而反動之,只宜以不自量力、可恨亦復可笑視之。大浪淘沙,塵埃落定。我們似乎能以從容平靜心態,讀楊樹達作於1935年的《郋園全書序》。
楊《序》開篇把葉氏學術文章,置於晚清文“湘軍”勝業大背景中,敍述真人真事,勾勒葉德輝,為之定位。學術大事,鄙陋如我。不識高低,只能照抄:“吾師湘潭葉園先生,早歲登朝,謝榮歸裏,杜門卻掃,述作自怡,於時長沙耆宿有湘陰郭侍郎玉池先生、湘潭王孝廉湘綺先生、長沙王祭酒葵園先生,皆東南物望,壇坫盟主。先生於諸老傾挹有加;宗風各異。就中祭酒谷虛成德.見先生會試闈作,擊節歎賞,忘其年輩,投謁先施。謂往者視學江南,續儀徵阮氏經編。江皖耆彥.經求紛綸,湘士卑卑,懷慚抗手,今得吾子,湘學其有幸乎!暇閲祭酒刊撰《世説》,緣先生一言指謬,索還贈本;隳板重鐫。他如理董班史,甄錄精言,音輯駢詞;多資攻錯。盡言虛受,學林魚水,識者兩歸美焉。”晚清文“湘軍”中,郭嵩燾王闓運王先謙當然是領袖人物。比他們年輕二十幾歲的葉德輝屬穎出新秀。尚可補説幾句的是:郭嵩燾、王先謙早年皆曾入曾國藩幕,文武“湘軍”有難解之緣。郭成了著名的晚清外交家,屬睜眼看世界人物。王先謙則是帝制迷。排康粱而擁袁氏,與葉德輝同一戰壕。但他早去十年,如果也活到20年代,結局怕同樣不妙。大概正因他“壽終正寢”早,所以“解脱”也早;80年代他的《漢書補註》和《莊子集解》即先後重印出版。出版説明前書“為目前《漢書》之最佳注本”,是“學習研究西漢史的必備之書”:後書“為本世紀以來研究《莊子》者所必讀”;歷史在這裏又顯示出取其大端的寬容和理性一面。楊序“理董班史”數言;誠言之不虛,王先謙《漢書補註》“同時參訂姓氏”名下,赫然寫明“葉德輝字奐彬湖南湘潭人進士官吏部主事”。在歷述葉氏經史藝文諸方成就後,楊先生作如下論定:“嘗謂自來經術,莫盛有清,先生生丁末季;殿彼一朝,大可理初,愧其博洽,淵如西莊,遜其專諧。信學林之偉業,曠代之鴻儒。”持論當否,我未能知。且待治“湘版’書業史、湖湘文化史之大匠學人,勾稽梳理,再為評議。
葉德輝 葉德輝
《遼東詩壇》所載葉德輝死事《書屋》雜誌曾先後發表過《葉德輝之死》、《是是非非葉德輝》等文章,使人深受啓發,但也留下了一些遺憾。現將我所發現的幾則史料披露如下,或許能補前兩文之不足。
《遼東詩壇》創刊於1924年10月,主編為日本人田岡正樹(字淮海),月刊,線裝,長三十二開,詩人如陳三立鄭孝胥樊增祥陳寶琛、陳衍、黃節等,學者如王國維康有為、梁啓超、章太炎等,書畫家如吳昌碩張大千齊白石等,以及段祺瑞吳佩孚于右任汪精衞、戴季陶等政要均有詩作揭載。1925年6月第六號開設《著述紹介》專欄,首篇評介的是葉德輝《説文讀若字考》,作者為日本漢學家松崎鶴雄(1867~1949)。松崎鶴雄1910年往長沙拜葉德輝為師,1920年起任職於滿鐵大連圖書館
葉德輝1927年4月在長沙被殺,松崎鶴雄當即撰寫《葉德輝傳略》,發表在《遼東詩壇》第二十三號(1927年5月)上,第二十四號還刊登了《葉郋園歿後之消息》。這兩篇文章對研究葉德輝大有裨益,而世無知者——《遼東詩壇》傳世頗稀,故轉錄於此(原文無句讀)。

葉德輝葉德輝傳略

葉德輝,字煥彬,號郋園,湘潭人,光緒乙酉科本省鄉試舉人,壬辰科進士,授吏部主事。中國故重科第,而科第尤以翰林、吏部為清要之選。明以來,文稱台閣體,蓋朝廷典章銓選所從出。居是官者,率自矜貴。郋園觀政未一年,拂衣歸隱。其先世自祖以上,本江蘇人,江蘇葉姓華族,自宋葉夢得,元葉顒,明葉盛,清葉樹蓮、葉林宗、葉方藹葉奕苞葉燮,皆以藏書、著作名重當時。郋園家雄於財,少承庭訓,又多先世遺書,朝夕披吟,遂精考據之學。湖南人士言儒學最晚,遠者祖濂溪周氏,闡明性理;近則王船山一派,以議論解經,略參古訓;迨鄒漢勳魏源曾國藩周壽昌出,與江南人士往來,遂變其學,然不盡宗漢法也。郋園家富楹書,所藏多江浙經師遺集,故其為學與諸老不同。同治、光緒中,湖湘文學士多遊郭嵩燾王闓運之門,郋園篤守家學,未嘗一執雁焉。幼好漢許慎説文》,以許所居里在汝南之郋地,因自號“郋園”,以志私淑。又號“麗廔”,取《説文》“麗闓明”之義,顏其藏書樓。嘗為説,以“麗”即“離婁”之轉聲,“廔”與“樓”又通用。其篤嗜小學如此。平生著書極富,以《説文解字故訓》為最精博。舟車行旅,必以書目數帙相隨。凡所藏官私目錄,大都墨塗朱校,考辨授受源流。其自藏書,編《觀古堂書目》四卷,折衷漢、隋兩《志》,損益古今。收藏書畫、古器、泉幣,遊歷湖南者皆得見之。所著《郋園書畫題跋記》六卷,兼賞鑑考訂二事之長。泉幣之富,則見所著《古泉雜詠》四卷。又著《消夏百一詩》二卷,專論所藏明清兩朝聞人字畫、摺扇二書均刊入《觀古堂全書》。近著有《藏書十約》一卷、《遊藝巵言》二卷,自述收藏之甘苦,欲以昭示來學也。郋園大而經史四部,小而詞曲,無書不購,無學不通。東京鹽谷温從之間曲二年,於南北曲劇之變遷、聲律雅俗之分辨,手書口授,語焉必詳。家有梨園部,承平歌舞,遊客恆得飫聞。辛亥鄂變後,不免有“子弟散如煙”之恨矣。所著刻書曰《觀古堂所著書》、《觀古堂匯刻》、《麗廔叢書》、《雙梅影闇叢書》。又撰宋趙汝愚遺事為《趙忠定別錄》八卷,輯《忠定奏議》四卷。又著《六書古微》十卷、《説文讀若字考》七卷、《同聲假借字考》二卷、《經學通誥》一卷、《觀古堂詩錄》一卷、《郋園北遊文存》一卷、《郋園六十自敍》一卷。又校刊《金虜海陵王荒淫》一卷。先是康有為梁啓超唱新學於湘垣也,郋園糾合舊學同志,大駁議之,編《覺迷要錄》二卷、《翼教叢編》二卷。辛亥革鼎後,屢遭少壯者之厄,或觸司牧之忌,幸得免之。邇來專心著述,王闓運王先謙皮錫瑞諸儒棄世之後,湖南獨存郋園耳。今年丁卯三月,為×××所戕害,其藏書三十餘萬卷沒入廣東中山大學雲。
鶴雄親炙郋園,出入觀古堂者九年,今聞噩耗,茫然自失,信不能之。此時湘省郵電不相通,裁書問北京清華大學楊遇夫教授,始得其實。?#91;欷者久之。
楊信錄左:(上略)郋園先生事,數月前即有風傳,後知其不確,最近果為亂民所執。弟有家書已言之,被難之説,弟尚未直接得信。昨家兄(家兄去年來京)晤見蕭子升君,雲易寅村(培基)在漢口有信與蕭君,已證實其事,並雲易君早勸先生他避,先生不肯云云。據此,事近真確,痛心之至!弟初以寅村諸君在湘,必可無事,故未緘請先生北來。乃寅村他適,湘中社會大亂,竟令先生遭此不幸,曷勝愴痛!(中略)弟楊樹達再拜,四月二十九日。
楊樹達(1885~1956),字遇夫,長沙人,著名學者,葉德輝高足,1935年作《郋園全書序》論其志行學問。易培基(1880~1937),字寅村,號鹿山,長沙人,曾任故宮博物院院長。蕭子升(1894~1976),字旭東,湘鄉人,曾任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
田岡正樹在1927年6月《遼東詩壇》第二十四號發表葉德輝之子葉尚農復松崎鶴雄函,題為《葉郋園歿後之消息》,全文如下(原文無句讀):

葉德輝葉郋園已故消息

湖南老儒葉郋園之傳略及相關介紹,已載於本刊上期,今將其子葉尚農復松崎柔甫函刊發於此。函中描述當時狀況之慘烈及闔家之不幸。
(上略)今將先父遇難被害各情節涕泣陳之。先父於夏曆三月初七日晚六時被農工界在家捕去,送押長沙縣署內。當即遍懇有力各要人出為救援,均歸無效。初十日由長沙縣轉送特別法庭,於下午三時提訊一次,所犯刑律“帝制嫌疑”。四時遂往瀏陽門外識字嶺槍決,身受兩槍,一中頭部,一中心部,是遭慘死。嗚呼痛哉!是日全家大小恐被逮捕,均皆逃避,妻離子散,惶懼萬分。家中所有藏書以及金石、字畫、古董、遺稿、應用金銀珠玉、衣服器具等之要件,均被彼等搶劫一空。家中僅存少數書籍、碑帖、書版,充為中山圖書館所用。現懇友人疏通,故未搬移他處,住宅充為館址,並設辦事處管理,有人聞有散失。家藏宋元及善本書籍,計存無幾。現事仍未解嚴,棘人合家大小、男女人丁至今隱逸,逃往四方,仍未團聚。霎時家敗人亡,不知所犯何律?先嚴近撰《觀古堂藏書記》、年譜、詩稿、經學各書,均被沒充。刻在託友説項,不知能否發還。棘人遭此大故,現使流離失所,寢饋難安,神精恍怫,如若癲狂。一切苦衷,罄竹莫宣。知我如兄,其將何以教之,而將何以救之耶﹖棘人刻間礙於事未解決,仍舊蝟居避別,不敢問世。至若先嚴喪祭,未能顧及,悉由原先義僕處理,於心亦未苟安。且俟賤軀略適,擬當稍盡為子之孝,遵禮治喪。(下略)
葉德輝書法 葉德輝書法
葉家流離失所之慘痛遭遇,讀之令人扼腕切齒。語云:人定勝天,魍魎魑魅必遭掃蕩壓服;今則天地晦冥,日月閉塞,尚不知何時得見常態舊觀也。比閲《郋園學行記》——郋園以數千言自述學行。欲知郋園其人,手此一編足矣。由此可見,葉德輝之死的現行説法都不很確切翔實。
《遼東詩壇》第十九號(1927年1月)刊田岡正樹《葉郋園老學見訪賦此書懷並序》,雲:“葉郋園(德輝),湖南碩學也。十月二日餘介糟谷領事訪之。以詩為贄。次日郋園枉駕見答焉。詩以記之,並志向往:地靈人亦傑,天人未可分。張朱曾到此,前躅尚騰芬。二王近日出(指王先謙王闓運),經學俱建勳。鬱郁鍾靈地,何人任典墳﹖岳雲又湘雨,佳氣日氤氲。干戈今滿地,殷勤護斯文。”第一百零八號(1934年10月)又刊野村柳洲《贈田岡淮海》:“暗中時事不堪多,嶽麓尋秋歲已過。一去郋園呼不返,讀書種子竟如何!自注:淮海去秋過長沙,訪葉郋園(德輝)。郋園,湖南大儒也,今春為亂民所戕。”
第八號的《遼東詩壇》(1925年5月)刊登葉德輝《題箕仙畫賜魏阜甌司長夫人傅彩雲墨牡丹幅四首(錄二)》:“無端筆墨化雲煙,幻出金陵色相天。此是瑤台真種子,縞衣月下鬥嬋妍。”“菩薩化身金鎖骨,太真新浴玉梳頭。飄茵墜溷尋常事,千古佳人一莫愁。”傅彩雲乃世人豔稱之賽金花也。
《遼東詩壇》1929年6月第四十五號所刊許崇熙《郋園先生墓誌銘》,則已收入汪兆鏞《碑傳集三編》卷四十一。
參考資料
  • 1.    李玉安 黃正雨.中國藏書家通典:中國國際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