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葉底紅(原變種)

鎖定
葉底紅(原變種)是一種植物,全株供藥用,有止痛、止血、祛瘀等功效;用於吐血、通經、跌打等症。
中文名
葉底紅(原變種)
20-50釐米
果    期
8-10月
花    期
6-8月

葉底紅(原變種)形態特徵

葉底紅(原變種)線稿圖 葉底紅(原變種)線稿圖 [2]
小灌木、半灌木或近草本,高20-50釐米,或達1米;莖幼時四稜形,不分枝或極少分枝,上部與葉柄、花序、花梗及花萼均密被柔毛及長腺毛。葉片堅紙質,心形、橢圓狀心形至卵狀心形,頂端短漸尖或鈍急尖,基部圓形至心形,長(4.5-)7-10(-13.5)釐米,寬 (3-)5-5.5(-10)釐米,邊緣具細重齒牙及緣毛和短柔毛,基出脈7-9,近邊緣的兩條不甚明顯,兩面被疏長柔毛及柔毛,背面以脈上較多,葉面僅中脈微凹,背面基出脈及側脈隆起或微隆起;葉柄長2.5-5釐米。傘形花序或聚傘花序,或由聚傘花序組成的圓錐花序,頂生,總梗長1-5.5釐米,花梗長0.8-2釐米;花萼鍾狀漏斗形,管長5-7毫米,裂片線狀披針形至狹三角形,長4-5毫米,兩面均被毛;花瓣紫色或紫紅色,卵形至廣卵形,頂端漸尖,有時頂尖具1腺毛,微偏斜,僅外面上部及邊緣被微柔毛,長10-14毫米,寬6-8毫米,雄蕊等長,長1.6-1.8釐米,花葯披針形,通常作近90度的膝曲,長9-11毫米,藥隔膨大,下延,前後連成盤狀;子房卵形,頂端具膜質冠,冠緣具齧蝕狀細齒。蒴果杯形,為宿存萼所包;宿存萼頂端平截,冠以宿存萼片,被刺毛,毛基部略膨大,長6-10毫米,直徑8-12毫米。花期6-8月,果期8-10月。 [1] 

葉底紅(原變種)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100-1350米的山間疏、密林下,溪邊、水旁或路邊,土層肥厚的地方。

葉底紅(原變種)分佈範圍

產自貴州、廣西、廣東(海南島未發現)、浙江、江西、福建。模式標本採自香港。 [1] 

葉底紅(原變種)主要價值

全株供藥用,有止痛、止血、祛瘀等功效;用於吐血、通經、跌打等症。煎水服治月經不調;葉搗碎加米湯及冬蜂蜜內服,治小兒疳積;全株搗碎外敷治燙火傷,煎水洗治疥瘡。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