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葉屋村

(廣東省深圳市鹽田區海山街道梧桐社區轄村)

鎖定
葉屋村是廣東省深圳市鹽田區海山街道梧桐社區轄村,位於海山街道東北部,距街道辦事處約1.5千米。相鄰自然村有沙井頭村、沙頭角街道元墩頭村。東接鹽田港,南臨大鵬灣,西臨正坑水庫,北靠風景優美的梧桐山國家森林公園。清康熙八年(1669年),清廷復置新安縣,號召原籍居民返鄉耕種。由於遷海過程中白姓顛沛流離,原籍居民返回甚少,官府只好實行輕謠薄賦、出借耕牛和種子等優惠政策,鼓勵非原住民開墾土地。當時有大批東江流域、嘉應、潮州及閩、贛等地客籍農民舉家遷入,歷經世代繁衍,漸漸形成村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行政區劃整編,將葉屋、張屋、下圍下個小村進行整合,因當時村民大多數姓葉,故稱葉屋村。 [1] 
中文名
葉屋村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廣東省深圳市鹽田區海山街道
地理位置
海山街道東北部

葉屋村歷史沿革

清朝,屬新安縣。1914年,屬寶安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屬寶安縣東和鄉;1958年,屬南天門公社沙頭角大隊;1979年,屬深圳市羅湖區沙頭角鎮;1983年,屬沙頭角管理區沙頭角鎮;1990年,屬羅湖區沙頭角鎮;1998年,屬鹽田區沙頭角鎮;2002年,屬鹽田區海山街道梧桐社區。

葉屋村人口民族

張姓為葉屋村的第一大姓,還有葉、沈、周、聶、李等姓。張姓先祖早年從香港遷至興寧;清末民初從興寧遷至此地。2015年末,户籍人口170人,其中男性94人,女性76人;80歲以上2人,最年長者93歲(男);實際在村人口120人。非户籍外來人口3400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約200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300人,主要分佈在美國、英國等國。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葉屋村經濟社會

傳統經濟以農業為主,主要種植水稻、番薯、玉米,兼種菠蘿、甘蔗、花生等改革開放後,葉屋村以徵地補償款、廠房出租收入為資金成立合作股份公司,2005年成立深圳市葉屋股份合作公司,經營物業出租和管理,2015年年收入100多萬元。現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村集體股份公司分紅、商業經營、房屋出租等。傳統節慶食品有茶果、粽子、年糕、油餅等。
深鹽路和梧桐路經過該村。1968年通電、通自來水,1970年實現村道水泥硬底化,1984年通電話,20世紀90年代末通互聯網。有葉屋村幼兒園,2015年在校學生280人,教職工34人。村中有籃球場等。

葉屋村歷史文化

村東面有張氏大宅,為傳統客家民居,建於民國時期,佔地面積約180平方米,土木石結構,整體結構完好。現用於出租。
該村古井建於清朝,井口為方形,邊長1.5米,井圈一側還保留鐵環和鐵鎖,推斷原古井有蓋;井壁均用較大的河卵石砌築,井底鋪有河卵石及沙子過濾。該古井為沙頭角地區歷史最悠久的古井,2005年,被列為鹽田區文物保護單位。
該村清明節有“拜山”祭祖的活動。還有節日舞麒麟等民俗活動。
村東面有兩棵古樹,一棵是張姓的龍眼樹,一棵是葉姓的大樟樹,具體樹齡不詳。因客家人有敬祀“伯公樹”的習俗,張、葉2姓就把這兩棵樹分別認定為各自的“伯公樹”。
1937年9月1日和1962年9月1日,該村兩次遭受到12級強颱風襲擊。

葉屋村主要人物

該村主要人物有張玉華(1913-2001),曾參加省港大罷工。1935年到延安,1949年隨解放軍南下,1949年10月22日負責接管招商局輪船股份有限公司廣州分公司;曾任廣州海運局局長。
2015年,該村已被列入城市更新規劃,實施舊村改造面積2.5萬平方米,主要建設居民住宅等。 [1] 
參考資料
  • 1.    廣東省人民政府地方誌辦公室. 全粵村情深圳市福田區、羅湖區、南山區、鹽田區卷[M]. 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20:313-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