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葉夢鼎

鎖定
[1]  葉夢鼎(1200—1279),字鎮之,號西澗,寧波寧海(今屬浙江)人。南宋晚期宰相。
本姓陳,六歲出繼母族,改姓葉。少從學於鄭霖。及長,復從學鄞縣趙逢龍,天資穎悟,讀書過目成誦;南宋紹定五年(1232)入太學嘉熙元年(1237)以太學上舍試入優等,初授信州軍事推官。後曾在袁州吉州隆興等處任地方官。景定三年(1262)升兵部尚書,兼任國史編修實錄檢討。次年,調任吏部尚書鹹淳三年(1267),拜右丞相樞密使
本    名
葉夢鼎
鎮之
西澗
所處時代
南宋
民族族羣
出生地
浙江寧海東倉上宅
出生日期
1200年
逝世日期
1279年
主要作品
《西澗集》

葉夢鼎人物生平

葉夢鼎像 葉夢鼎像
當時南宋朝廷國力日衰,外患內憂交織。夢鼎初有力挽狂瀾之志,不僅在管轄範圍內平冤獄、免和糴;革除弊政予民生息,且多次上書朝廷,提出了許多修明政治、振興邦國的主張。尤其是權相賈似道權勢日重、禍心袒露之後,葉夢鼎與其展開了針鋒相對的鬥爭。早在1246年,賈似道以姐為理宗貴妃而獲殊遇,起任京湖制置使兼知江陵府,併兼夔州路策應使時,夢鼎借轉對之機提醒朝廷:“外有窺邊之大敵,內有伺隙之鉅奸。”景定四年(1263),賈似道晉封為少師、衞國公,愈加肆意弄權,竟在兩浙江東江西推行《公田法》,侵吞民田。夢鼎極力反對,遂使《公田法》行至浙西而止。次年,賈似道又推行《經界推排法》,並以“關子”貨幣更易前兩界的“會子”貨幣,於是,物價飛漲,税賦倍增,百姓叫苦不迭。夢鼎又起而反對,使“會子”票未得全廢。理宗死,度宗即位,朝廷議請太后垂簾聽政。夢鼎以“母后垂簾豈是美事”諍諫。以此,史稱夢鼎“以孤忠抗大奸,支持危局”。但度宗仍然重用賈似道,又贈封太師、魏國公,權勢益重。夢鼎感憾國事,求辭職,朝廷不許,乃稱病歸裏,屢詔屢拒。上無奈,授資政殿學士銜,在當地慶元任知府
葉夢鼎作品 葉夢鼎作品
鹹淳三年三月,上再召夢鼎為參知政事,雖六辭而不許。同年秋,強授相印,與賈似道分任。時賈似道授平章軍國重事,專橫益甚。夢鼎素惡似道為人,秉政後仍不屈於權勢。不久,為利州轉運使王價平反等事,與賈似道產生牴牾,似道恃權牽制,夢鼎不撓其志。及賈母責備似道,太學諸生亦上書言似道專權,賈似道方讓步。自此,葉夢鼎決意辭職,數乞而未允。至鹹淳五年(1269),夢鼎引北宋杜衍單車宵遁事例,多次懇辭,朝廷才易馬鸞為右丞相兼樞密使,但仍以觀文殿學士、信國公等職挽留夢鼎於京中,夢鼎辭不受官。鹹淳八年(1272)十二月,朝廷再詔夢鼎為少傅右丞相兼樞密使。夢鼎引疾固辭不赴,並在上疏後乘扁舟徑歸寧海故里。或以禍福相諭,夢鼎説:“廉恥事大,死生事小,萬無可回之理。”景炎元年(1276),南宋大勢已去。益王即位於福建,翌年以太師太乙之銜召夢鼎往。此時,局勢危如累卵,亡宋即在旦夕,葉夢鼎以七十八高齡,仍受命南行,舟至永嘉(温州),以道阻不能進,慟哭而歸。後兩年病逝於家,享年八十。著有《西澗集》。

葉夢鼎史籍記載

《宋史·葉夢鼎傳》
葉夢鼎,字鎮之,台之寧海人。本陳待聘之子,七歲後於母族。少從直龍圖閣鄭霖、宗正少卿趙逢龍學,以太學上舍試入優等,兩優釋褐出身,授信州軍事推官,攝教事,講荒政。遷太學錄。
淳祐二年,雷變,上封事,言召人才,戒媟近。明年,輪對,言君子、直言、軍制、楮幣、任官、分閫六事。同番易湯巾召試館職,授秘書省正字。四年,升校書郎兼莊文府教授。五年,遷秘書郎轉對,言定國本,求哲輔,專閫帥,獎用介直。雷變上言,援唐康澄“五可畏”之説,遷著作佐郎。六年,拜軍器少監兼兵部郎官,轉對,言國計、邊事、國體三事。又言:“外有窺邊之大敵,內有伺隙之鉅奸;奇邪蠱媚於宮闈,熏腐依憑於城社;強藩悍將,牙櫱易搖,草竊奸宄,肘腋階變。”
權知袁州,轉運司和糴米三萬斛,夢鼎言:“袁山多而田少,朝廷免和糴已百年,自今開之,百姓子孫受無窮之害,則無窮之怨從之。”民湯頎獻田學官,妻子離散,夢鼎遂還之。毀萬載旗{?甫}村淫祠,塞其妖井。召赴行在。丁本生母憂。十一年,免喪,拜司封員外郎。輪對,言:“陛下惑於左右之讒説,例視言者為好名,中傷既深,膠固莫解。近歲以來,言稍犯人主之所難者,不顯罷則陰黜,不久外則設間,去者屢召而不還,來者一鳴而輒斥。”兼玉牒檢討官,以直秘閣、江西提舉常平兼知吉州。節制悍將,置社倉義倉,平反李義山受贓之冤,以國子司業召。
寶祐元年陛對,言國論主平江西義倉,不可待申省而後發。考試集英殿,授崇政殿説書,進講《尚書》。兼國史編修、實錄檢討,遷國子祭酒。二年,兼權禮部侍郎,諫幸西太乙宮。三年,權禮部侍郎,仍兼祭酒,升兼同修國史、實錄院同修撰,尋兼侍講丁母憂。五年,以集英殿修撰差知贛州。丁大全柄國,欲挽夢鼎登朝,卒辭謝之。六年,改知建寧府,又改知隆興府。開慶元年,復知建寧府,作橋樑,置驛舍,建大安關,決疑獄。
景定元年,召為太子詹事,上疏以“法天”為言。遷吏部侍郎,賜寧海縣食邑。二年,權兵部尚書兼權吏部尚書。三年,遷兵部尚書兼修國史兼實錄修撰。遷吏部尚書,五辭免,請祠,不允。拜端明殿學士、同籤書樞密院事,屢辭不許。同提舉編修《經武要略》兼太子賓客,進封寧海伯。四年,籤書樞密院事,進封臨海郡侯,以明堂恩進封臨海郡公。丞相賈似道欲造關子,罷十七、十八兩界會子,夢鼎以為厲民,乃止罷十七界。公田法行,夢鼎又以為厲民,故行之浙右而止。五年,三辭,不許,進同知樞密院事、權參知政事。以彗星出,夢鼎言政上下恐懼交修之日,乞解機政,又不許。奏免浙西經界
理宗崩,議太子即位,太后垂簾聽政,夢鼎曰:“母后垂簾,豈是美事!”進參知政事,加食邑。夢鼎力辭,似道懇留之,不可。帝勉諭再三,詔閣門封還奏疏。似道奏:“參政去則江萬里王爚必不來。”理宗復土,攝少傅,竣事,引疾歸裏,累詔,力辭,授資政殿學士、知慶元府、沿海制置使。肅清海寇,罪止首惡,羨餘之費,悉卻不受。建濟民倉以備飢歲,造驛舍以待賓旅。
鹹淳三年,再召為參知政事,加食邑,六辭,不許。詔著作佐郎盧鉞與台州守項公採趣行,拜特進、右丞相兼樞密使,累辭,不許,乃與似道分任。利州轉運使王價嘗以言去官,非其罪也,四川制置司已闢參議,及死,其子訴求遺澤。至是,夢鼎明其無罪,似道以為恩不己出,罷省部吏數人,榜其姓名於朝。夢鼎怒曰:“我斷不為陳自強。”即求去。似道之母讓似道曰:“葉丞相安於家食,未嘗希進,汝強與以相印,今乃牽制至此,若不從吾言,吾不食矣。”似道曰:“為官不得不如此。”會太學諸生亦上書言似道專權固位,乃悔悟,屬府尹洪燾求解,而夢鼎屢上章乞閒。冬雷,引咎求去愈力。
四年,策楊妃,宰相無拜禮,吏贊拜,夢鼎以笏揮之,趨出。明日,乞還田裏,詔勉留之。詔免諸州守臣上殿奏事,夢鼎言:“祖宗謹重牧守之寄,將赴官,必令奏事,蓋欲察其人品,及面諭以廉律己,愛育百姓。其至郡延見吏民,具宣上意,庶幾求無負臨遣之意。今不遠數千裏而來,咫尺天顏而不得見,甚非立法之本意。”又乞容受直言。進少保。五年,引杜衍致仕單車宵遁故事累辭,乃授觀文殿學士、判福州、福建安撫大使,進封信國公,不拜;充醴泉觀使,又不拜。七年,再充醴泉使。
九年,授少傅、右丞相兼樞密使,引疾力辭,宰、、郎、曹沓至趣行,扶病至嵊縣,請辭不獲,乞還山林。疏奏:“願上厲精寡慾,規當國者收人心,固邦本,勵將帥,州縣,重振恤。”扁舟徑歸。使者以禍福告,夢鼎語之曰:“廉恥事大,死生事小,萬無可回之理。”似道大怒,台臣奏從歸田之請,詔仍少保、觀文殿大學士、醴泉觀使,不請祠祿。
瀛國公初即位,諮訪故老,夢鼎上封事,曰:“敦教道,訓廉德,厲臣節,拯民瘼,重士選,勸吏廉,懲吏奸,補軍籍。授判慶元府、沿海制置大使,力辭,依前醴泉觀使兼侍讀,不拜。二年,益王即位於閩,召為少師、太乙宮使。航海遂行,道梗不能進,南向慟哭失聲而還。後二年卒。子應及,太府寺丞、知建德府軍器少監、駐戍軍馬;應有,朝請郎、太社令。

葉夢鼎後世紀念

葉夢鼎歸雲洞

蓋蒼山(茶山)的東麓,胡陳鄉岙裏王小丹山的半山處有一個山洞,洞高16米,深12米。春夏,常有云霧繚繞洞口,故名“歸雲洞”。  從寧海縣城至東倉的公路可直達歸雲洞下的岙裏王村。村後山道蜿蜒,路隨水轉。半個小時後過魚蝦不生的冷水塘,到一平崗,即歸雲庵古蹟所在。繼續沿石路上山,過一間避風遮雨的棚屋,出石牆洞門,迎面石壁如屏。左瀑貼巖瀉下,高近30米,右瀑曲折多姿,傾入龍潭,聞聲如巨雷,看雲煙翻飛,卻不見洞在何處。
潭邊有一巨石可登,容十數人,舊名“石城台”。旁植桂花,據傳為葉夢鼎當年“折桂”手栽,後由村民再植。驀回首,始見巖壁張開巨口,面朝東南,高約18米,寬約6米,此即鼎鼎大名的歸雲洞。據《寧海縣誌》記載,此為葉夢鼎少年時代讀書處。

葉夢鼎歸錦橋

歸錦橋 歸錦橋
光緒《寧海縣誌》記載:“歸錦橋,在東七十里上宅,宋葉夢鼎致仕途時建。”可見歸錦橋的建造年代是葉夢鼎中進士之年,即南宋嘉熙元年(1237年)。關於歸錦橋的建造,寧海《葉氏宗譜》又寫道: “歸錦橋在西山之下,蓋蒼泉脈所通,霖雨經旬,洪濤洶湧,步履維艱。里人議築斯橋,以便往來。功竣,適值丞相榮歸,遂名歸錦。”因此,歸錦橋不僅是藉此幸事而名之,最重要的還是解決了當地村民的交通難題。其後的漫長歲月中,歸錦橋經歷了風雨和山洪的衝擊依然聳立,葉氏後裔進行了數次修繕,但仍保持原有構造和風貌,現存橋樑為清代時重建。
歸錦橋是由不規則的毛石堆砌成的單孔圓拱橋,整橋長14.6米,寬3.4米,高5米,拱券跨溪達9米。經歷滄海桑田的洗禮,如今橋身上下已長滿薜蘿荊棘,橋面上荒草野藤遮沒依稀可辨的石階和泥石,兩邊的橋欄早已不存,橋頂上南北兩面還留下兩塊橋額,雕刻“歸錦橋”三字。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