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葉三省

鎖定
葉三省,字景曾,宋朝浙江壽昌永平鄉六都人。政和二年(1112年)壬辰科莫儔榜(府志作政和三年陳公輔榜)登進士第。
本    名
葉三省
景曾
所處時代
宋朝
出生地
浙江壽昌永平鄉六都

葉三省生平故事

葉三省一生具有傳奇色彩。官場順利時有“一歲五遷”之説,不順時,坐詆和議遭“誹謗罪”列“王葉楊袁四冤獄”貶職筠州。當然,好人終有好報,曾恩封遂安縣公而垂青家鄉史冊,供奉鄉賢祠。

葉三省一歲五遷

提起葉三省,雖然流傳文字不多,但在家鄉人的口頭卻傳頌着不少的故事。特別是“一歲五遷”傳説,一直鼓勵着家鄉後人。那年,正是宋徽宗政和三年,葉三省在參加國子監連續兩次的考試,兩次均優。按《宋史·選舉志三》:“元豐舊制,內捨生校定,分優、平二等。優等再赴舍試,又入優,則謂之兩優釋褐,中選者即命以京秩,除學官。”規定,因而獲得了即可任命為官的資格。被選任為中書舍人。隋唐時,中書舍人在中書省掌制誥,也就是擬草詔旨的書記官。宋初,也設有此官,但是卻不需任職。因為另外設有專門起草詔令的直舍人院。那個時候,葉三省還是個閒人。
一直到了宣和年間,葉三省可就開始走上了鴻運。先是調到光祿寺內做屬員,掌管祭祀供應酒食。這個職位可是當時人人稱慕的好差事,號稱“飽卿”。由於能幹,一年當中,五次升遷,竟把當時的九寺六監歷了個遍,當上了尚書右司郎中。有人會問,何謂九寺六監?古時把九寺六監兩級官署並稱為寺監。宋朝的九寺指太常、宗正、光祿、衞尉、太僕、太理、鴻臚、司農、太府等九寺。六監指國子、少府、將作、軍器、都水、司天等六監。尚書右司郎中是個官名。雖然只有從五品,且又是個閒職。葉三省能夠在寺監中歷了個遍,雖然不知具體是在哪一個寺和哪一個監,但是,能夠從一個從七品上的小官,一歲當中升遷到參與處理都省各司事務的從五品的右司郎中,還真的是不多見。而且其父葉湑、祖父葉舒都以子孫葉三省貴而贈右司郎之銜。後來,到了建炎初,葉三省又升至左司郎中,1112年,繼而又升任起居郎。
當起了起居郎,葉三省也就成了寵臣。御殿則侍立,行幸則隨從。大朝會則與起居舍人對立於殿下螭首之側。凡朝廷命令赦宥、禮樂法度、損益因革、賞罰勸懲、羣臣進對、文武臣除授及祭祀宴享、臨幸引見之事,四時氣候、四方符瑞、户口增減、州縣廢置,總之,凡皇帝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皆由起居郎記錄成文字,交給著作官再錄入史冊。葉三省天天跟隨着皇帝,也就有了能向皇帝進言的機會。這還真引起了許多人的注意呢。

葉三省下馬山頭的來歷

離壽昌鎮西三里路的地方,有個村叫做“下馬山頭”。説起這個村名的來歷,還得從宋代在杭州當京官的葉三省説起。
葉三省在朝中當起了有權有勢的京官,但從來就沒有忘記自己仍然是個農民出身。紹興某年的陽春三月,葉三省起了思鄉情,總想回家鄉探探兩老、看看鄉親,就向皇帝遞呈了回鄉省親的奏章。等得皇帝一答應,葉三省立即採辦了些京城特產,也不帶隨從,一人騎着一頭白馬,興致勃勃的登上了回鄉的路。
他從杭州出發,經富陽,過桐廬,穿嚴州,直抵壽昌。沿途各官聽得天天跟隨皇帝的葉三省要回鄉省親,還要從自己的地盤上經過,都覺得是個好機會。紛紛使出渾身解數接待,那是不消多説。但葉三省總是婉言謝絕。
且説這天葉三省終於到了壽昌縣城,知縣擺開了酒席,邀請本縣頭面人物在旁作陪。葉三省思鄉心切,沒有入席,徑自騎着白馬,向老家一路碎步而行。縣官一見,趕緊帶着一行人向西趕去。一直趕到縣城西郊。葉三省見壽昌縣令帶着一幫人趕了上來,想想人家堂堂一任父母官,請你吃餐飯,也是一片心意。如今趕了上來,見了面還真有些不好説話。想想還是設法避開為好。四處一望,卻無處可藏。巧好前面有一個村莊,村口田頭有數名農夫正在幹活。葉三省到了田邊,跨下馬背,脱去靴子,捲起褲腳,下田混在農夫之間,幫着幹起活來。後面追來的縣令等一幫官民,早已遠遠的看到。意見葉三省幫着農夫幹活,也就慌忙不迭的學起樣,下到田裏幹了起來。雖説活幹得很不怎麼樣,但這幾名農夫卻從來也沒有看到縣官老爺能幫着平民百姓幹活。心想,這個帶頭的人一定是個很有本事的人。趕緊拉着葉三省的雙手,用半南半北的官話説:“這位老爺,您還是不要做了,我們可擔待不起喲。”
葉三省雖然離家多年,但家鄉土語一點也沒有忘記。於是操着正宗的壽昌西鄉的大同土話説:“我是李家人,這次回家探望父母,還想看看鄉親們的日子過的怎樣。雖説大忙幫不上,小忙我還是能夠想些辦法,幫襯幫襯的。”壽昌縣令等一干隨行,也是在一旁七嘴八舌的幫着腔。
農夫説:“老百姓容易滿足的很,只要阿拉不讓別人欺負,能夠好好的種田,就天開眼了。”
是呀,只要天下太平,能夠安安吉吉地過日子,老百姓那裏還有什麼許多的奢望喲。葉三省聽了,覺得自己肩上的擔子又重了幾分。帶着沉思的神情,點了點頭,又緊緊的握了握農夫的手。牽過白馬,跨上馬背,告別農夫和縣令一干人等,回到了闊別多年的老家。又帶着農夫的話回到了京城。這一次的下馬和上馬,以後也給他帶來了流傳百世的好名聲。
葉三省下馬乾過活的村莊的人,知道了葉三省的身份後,十分感動,就把自己的村莊改了名,叫做“下馬山頭”村。這一叫就叫到了如今。

葉三省貶職筠州

説起葉三省,在同僚中算得上是個剛直不阿的硬漢子。那時,他和同鄉胡國瑞及遲幾年的羅孟郊等一班有血性的都是知交,在面對金人百般挑釁的國難當頭,敢於旗幟鮮明的出面抵制。
那是在靖康年間,蔡京擅權,朝政是一天不如一天。葉三省積極支持好友羅孟郊主使國子監學生陳東上書,揭露蔡京等六人罪行的義舉。欽宗皇帝擋不住有志青年的聲討,迫於無奈,只得將六人之中的王黼朱勔等治了罪。後來,北方的金人開始南侵,直抵京城開封。當時任尚書右丞相兼親征行營使的李綱,率領開封軍民死命防禦,親自登城督戰,擊退金兵。金國朝廷改變策略,對宋軍用起了誘降之計,朝中奸佞整日在欽宗耳朵邊吹風。誰知無能的欽宗卻也是迫於金兵的壓力,耳朵骨一軟,偏聽偏信。竟然想要罷免李綱,以討好金人。於是,葉三省又是堅決支持陳東。讓陳東等領着京都朝野萬餘官民,到金鑾殿外上書請願,要求留用李綱為國家效力,以挽救民族命運。後來,宋高宗南遷,秦檜當權,陰謀與金人議和。葉三省又和羅孟效、楊煒、王遠等人極力反對和議。説實在的,國難當頭,但凡有血性的男子漢,又怎能無動於衷呢。
一晃,已到了紹興十八年,當時正值秦檜忙於和議。葉三省自那年回鄉省親以後,心裏總是常常想起那位農夫的話:“只要阿拉不讓別人欺負,能夠好好的種田”,憂國憂民之情總也難以放下。這年,好友羅孟郊調到翰林院後,常有時間在一起議論朝政之事,發些牢騷。一天,又和好友羅孟郊及從政郎楊煒聚在一起小酌,想到政見相同的同僚趙鼎王庶等的不幸處境,不禁黯然淚下。趙鼎時而被擢升,時而被降職。雖然二度出任宰相,到了紹興十四年還是被貶至吉陽軍(即今三亞),謫居三年後,前不久絕食身亡。王庶曾任過兵部侍郎,相當於三品以上的官階,卻被貶任譚州府(今湖南長沙),當了個只有五品的小知府。在知府的位子上屁股還沒有坐熱就被解除了職務。還在解職歸朝路過九江的途中,又被剝奪了資政殿學士銜。王庶只得攜着家眷迴歸故里。到了紹興十三年(1143年),御史胡汝明又彈劾王庶嘲笑朝廷的主和政策,王庶又遭貶限時到德軍節度副使那裏去報到,在道州軟禁居住。王庶身心疲倦,剛趕到貶所時就飲恨去世。三人嘆怨如今的人情世故竟是如此的無奈,不由氣在心頭,愁上眉頭。只是端起了酒盅,喝起了悶酒。
氣,嘆了,酒,也喝了,麻煩也就接着來了。原來,秦檜早就對這些主戰的人恨之入骨。心想:當年趙鼎、王庶還在世的時候,你葉三省就與他們有書信來往。議論朝廷當金兵壓境的時候老想着和議。還危言聳聽的説些“國將難保”的反動言語。如今,又是拉幫結派,聚在一起攻擊朝廷。這還了得,不是與我作對還是什麼?於是,秦檜就主使御史羅汝楫向高宗皇帝上書,説葉三省、羅孟郊等“飾非橫議”,不除國將不國,君將不君,臣亦不臣。到了南宋紹興二十二年(1152),宋高宗受到秦檜的蠱惑,下旨懲辦。葉三省等人含冤遭貶。羅孟郊被貶謫到興國軍(行政區名,今湖北陽新縣),次年在貶所蒙冤去世。葉三省也被貶筠州(相當於今高安、宜豐、上高等市縣地)。
葉三省生有三子,不知流落於何方。自己雖説等到秦檜死後,又被“復封邑如故”,卻也不知卒於何時,葬於何地。幸而得到家鄉人的認可,將其靈位供奉在鄉賢祠中,享受後人永世祭祀。這也應了一句俗話:“人硬千人供,鐵硬火一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