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落葉松枯梢病

鎖定
落葉松枯梢病是由落葉松球腔菌引起的、發生在落葉松的病害。從幼苗、幼樹到成林的當年新梢都能發病,但幼樹發病較重。發病樹冠頂部新梢彎曲下垂呈鈎狀,自彎曲部位逐步脱葉,後期僅頂部殘留枯死葉叢,經久不落。發病較遲新梢木質化,病枝不彎曲直立枯枝形,病葉全部脱落。 [5] 
落葉松枯梢病是落葉松人工林的危險性傳染病害,也是中國國內檢疫性林業有害生物。該病對落葉松幼林枝梢危害大,可影響落葉松的高生長,嚴重發病後導致林分不能成材。該病在長白山林區分佈較為廣泛,危害也較為嚴重。 [1] 
在落葉松枯梢病的防治上必須從調整林分的森林生態關係入手,採取以造林、營林防治技術為基礎的綜合防治措施,才能使該病從根本上得到控制。 [4] 
中文名
落葉松枯梢病
病    原
落葉松球腔菌
為害作物
落葉松
為害部位
樹梢

落葉松枯梢病病害學史

落葉松枯梢病最初發生於日本,1938年在北海道發現此種病害。由於當時日本政府未給予重視,致使該病迅速擴展蔓延,造成巨大的損失,後來成為日本政府法定防治的重要病害之一。此後,該病在朝鮮、菲律賓、英國、加拿大等國也有不同程度的分佈和危害。 [4] 
中國於1973年在吉林省首次發現該病。由於當時未掌握該病的發病規律,又無有效的防治和檢疫方法,致使該病迅速蔓延,加劇危害。截止1995年該病已擴大蔓延至中國北方9省(區)、130多市(縣),發生面積超過66.7萬公頃。山東省的泰安、臨胸、嘮山縣和煙台地區的海陽、棲霞、招遠以東各市、縣也有該病發生;在河北省崇禮縣,陝西省長安縣,山西省大同、苛嵐、靜樂、偏關、婁煩各市、縣也有分佈;內蒙古包頭市、克什克騰旗、科爾沁右翼前旗、牙克石市也有零星分佈。該病主要分佈區離日本海、渤海的海岸線距離不超過500千米,並且離海岸線越近,發病越重。分佈區全部在温帶濕潤、半濕潤地區,年降雨量基本在450—1000毫米之間,≥10℃的積温在2000—3500℃之間,主要分佈在海拔低於500米的丘陵地區。 [4] 

落葉松枯梢病病原特徵

落葉松枯梢病病原為落葉松球腔菌(學名:Botryosphaeria laricna (Sawada) Shang,異名Guignardia laricina (Sawada) Yamamoto et K.Ito),隸屬於腔菌綱座囊菌目、座囊菌科、球座菌屬。秋末及翌年春季,在發病枝梢上,尤以流脂附近的皮層處排列着近梭形、乳頭狀隆起,初埋生,後期突破錶皮的黑色小粒點,即病原菌的子囊座;子囊座為子囊殼狀,單腔,瓶形或梨形,黑褐色,大小為(190—310)微米×(230—480)微米,單生或2—5個並列在表皮下,成熟後黑色的假孔口外露,假孔口高46—116微米。子囊成東地着生在子囊腔的基部;子囊無色,雙層膜,棍棒形,有短柄,大小為(115—145)微米×(25.5—31.5)微米。頂端較厚,半圓形,子囊內膜與子囊外膜中間的距離為9微米上下,在顯微鏡下可以看到一個孔口,直徑4.5微米上下。子囊內含8個子囊孢子,不整齊的兩行排列;假側絲線形,無色,橫徑3微米上下;子囊孢子無色,單細胞,橢圓形至寬紡錘形,大小為(23—40)微米×(9—15.5)微米,內含許多顆粒體,少數含有3—4個油球,油球直徑4—9微米。 [2] 

落葉松枯梢病為害症狀

落葉松枯梢病從幼苗、幼樹到成林的當年新梢都能發病,但幼樹發病較重。一般先從主梢發病,然後由樹冠上部向下蔓延。病後新梢漸漸褪色,頂部彎曲下垂呈勾狀,從彎曲部分逐漸向下落葉、乾枯,莖收縮變細,僅在頂部殘留一簇葉子,且萎枯呈紫灰色,發病較重的,新梢已木質化,病枝不彎曲下垂,病部針葉脱落。次年春季,由側芽生小枝代替原來主梢,連年發病,受害嚴重者,樹冠出現五花頭和掃帚狀枝叢,高生長停止,形成小老樹或全株枯死。在枝梢受害部位,多數有松脂溢出,凝成塊狀。 [3] 
落葉松枯梢病

落葉松枯梢病侵染循環

病原菌以菌絲體、未成熟子囊座及分生孢子器在病枝及病葉上越冬。翌年5~7月從病枝子囊殼裏溢出成熟的子囊孢子落到當年新梢上,遇到適當濕度時,孢子萌發侵入,經10-14天的潛育期即發病。子囊孢子是初次侵染源,7月中、下句,發病新梢上形成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器成熟後放出分生孢子,又傳染附近新梢成為再次侵染源。秋後在新梢患病處相繼形成子囊座越冬。 [1] 
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由傷口侵入。子囊孢子主要靠風傳播,分生孢子主要靠雨水的反濺作用向四周擴散。該病的遠距離傳播是通過調運苗木擴展蔓延。 [1] 

落葉松枯梢病流行規律

落葉松枯梢病 落葉松枯梢病
落葉松枯梢病的發生具有明顯的地域性,位於山坡下部,靠近林緣或坡麓高階地的低平部分,其土壤質地黏重,滯水性強的林分易發病。病情輕重與風力和風的方向有關,衝風地帶,道路兩側總是病情最重,主要是因為風力大和持續時間長,使梢間擦傷,便於病原菌的侵染所致。 [4] 
枯梢病最初發生二年內,枯梢在樹冠表現的高度性規律最明顯。枯梢高和樹高比值基本穩定。在中、幼齡林階段,單株高生長速度快、新梢細長者枯梢病較重,往往主梢發病也較多;單株生長速度中等,新梢粗短者發病較輕,但側梢發病相對較多,這種差異並不十分明顯。多數林分在造林後3—4年開始首次發病,造林後1—2年是不發病的,即使發病也很輕。 [4] 
密度大枯梢病重,密度小枯梢病輕。落葉松人工林及時合理的修枝撫育,有利於林木生長和林內通風透光,而不利於病菌的冠下積累、傳播和侵染,從而使病情減輕。 [4] 
林地土壤種類與病情關係密切,林地土壤為草甸暗棕壤的林分,發病最重,林地土壤為暗棕色森林土或土壤為白漿土的林分發病也較重。落葉松在地勢低窪、有積水的地塊發病重,有坡度、排水良好的地塊病情明顯輕。另外,土壤含水,決定了樹木含水,而新梢含水率高,抗逆性差,易遭受風害、低温或凍害,利於枯梢病菌的侵染。我國落葉松品種間抗病次序為日本落葉松及日本落葉松與其它品種雜交為抗病優良品系。但是即使是同一品種、品系、種源的落葉松在不同地理位置條件下,抗病性也有很大差異。 [4] 
落葉松枯梢病子囊抱子、分生抱子是隨雨水釋放並由風進行傳播;降雨量、降雨日數在抱子釋放、擴散過程中起主要作用;連續小雨或中、大雨後,抱子數量顯著增加並出現高峯,特別是6月中旬到下旬的降雨量直接影響抱子的釋放、飛散;抱子擴散呈明顯的陡峭梯度;在初發病的林分中,常形成明顯的發病中心,病害自中心病株逐漸向外擴展。 [4] 

落葉松枯梢病防治方法

落葉松枯梢病農業防治

  1. 苗木檢疫:在調查的基礎上,確定病區和無病區,禁止病區苗木調出,防止病原傳播。如必須調運,按技術規程認真檢疫,去掉病苗及可疑苗,調運的苗木應消毒。消毒方法:將苗木地上部分用濃度為1/10000的谷仁樂生水溶液浸15分鐘,取出後用濕草袋或塑料薄膜蓋3小時。 [6] 
  2. 林業防治:採取林業綜合措施預防,培育和營造如日本落葉松及其雜交種的抗病樹種;營造落葉松與闊葉樹種或其他針葉樹種的混交林。儘量避免在高温多濕、土壤瘠薄粘重,排水不良和山脊、風口、河谷兩岸等迎風地帶營造落葉松大面積純林。科學管理,增強樹勢,低窪濕地注意及時開溝排水,防止濕氣滯留。林間注意適時間伐,防止鬱閉發病。 [6] 

落葉松枯梢病化學防治

  1. 苗圃預防:用放線菌酮劑3ppm或再加上有機錫劑(TPTA)150ppm混合液(每10升藥劑加6毫升展着劑),噴射150—200毫升/平方米。6月下旬至9月中旬噴霧。每隔10—14天1次,共6—9次。苗木發病可噴75%的百菌清1000倍液。 [6] 
  2. 苗木消毒:造林前發現病菌及時燒燬,在未放葉前,將苗木的地上部浸泡在有機汞劑EMP100ppm藥液中10分鐘。取出後用塑料薄膜覆蓋3小時,可殺死苗木隱藏的病原菌。 [6] 
  3. 發病樹木防治:6月下旬至7月上旬在已發病的幼、中齡林區,用50%託布津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65%代森鋅可濕粉劑400倍液或40%福美砷800倍液等噴霧1—2次,可收到一定效果。或用克菌丹、五氯酚鈉或百菌清煙劑防治。也可用10%百菌清油劑或落枯淨油劑進行超低容量噴霧,每畝用量250克,防治效果比較明顯。 [6] 
參考資料
  • 1.    孫成明,王悦山,王志明.中國長白山常見林業有害生物.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10:2
  • 2.    經立志,趙啓凱,五鳳霞.大興安嶺林木病害.哈爾濱:東北林業大學出版社,2009.05:135-136
  • 3.    汪寧, 趙磊. 落葉松枯梢病發生與防治試驗[J]. 現代農村科技, 2019, (3):54.
  • 4.    王文麗. 落葉松枯梢病的危害和防治方法[J]. 現代農業, 2019, (10):87-88.
  • 5.    韓國生.林木有害生物識別與防治圖鑑.瀋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05:39-40
  • 6.    邵建博. 落葉松枯梢病發病規律及綜合防治技術研究[J]. 農民致富之友, 2016, (1):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