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落地唱書

鎖定
落地唱書亦稱嵊縣文書。是流行於嵊縣一帶的説唱形式。形成於19世紀中葉,嵊縣西鄉遭受災害,一些農民和手工業者,以當地流行的[宣卷調]為主,揉合了[牧牛調]、[蓮子行]等民歌小調,創造了一種叫[四工合調],每年農曆正月至清明,在農村沿門賣唱,稱為落地唱書。
中文名
落地唱書
別    名
嵊縣文書
流    派
南、北兩個流派
形    式
説唱

落地唱書歷史沿革

咸豐元年(1851年)前後,嵊州馬塘村有位青年農民金其炳,是一位聰慧的民歌手,自編自唱,有見人唱人、見物唱物、即興歌唱之能,並唱得形象有趣,使聽者捧腹大笑。田頭歌唱小調非常直觀,也十分生動形象。如:
日出東方紅黝黝,長工短工上田頭。
一年四季忙到頭,過年回家空雙手。
正月裏來喜洋洋,家家户户放炮仗。
店王財主吃魚吃肉,窮苦人家喝粥喝湯。
這些歌謠反映了農民對世道的不滿和內心憂鬱之情,曲調好聽,內容深入人心,很受廣大農民歡迎,被廣為傳唱。金其炳之名也傳揚剡江南北。
金其炳以自己的才華,不斷歌唱,形成了特有的風格,集宣卷佛曲、牧歌小調、四工合調精華於一體的新唱調。它的特點是純樸流暢,唱詞可多可少,無死板的格式,又好學好記,深受農民喜愛。許多青年紛紛拜他為師學唱。當時馬塘村就有金和林(金芝堂)、金和忠、金和文、金和清、金水清、金阿土、金傳高等二三十人。之後,崇仁下相的相來鑫(相金堂)隨父做蠶子生意來到馬塘,被金所唱民歌迷住,也拜其為師學唱。
金其炳自有藝徒後,歌唱有了幫手,便根據佛曲、山歌小調的格式,自己填詞任意歌唱。又按“簫經”中“四工合上尺”五個字或佛曲中的“阿彌陀佛”作尾聲襯字,叫藝徒幫腔,如此便形成有領唱、有幫腔的樣式,氣勢較前宏亮雄壯,大大激勵了演唱者情緒。
因為這種曲調以“四工合上尺”為襯字,大家就叫“四工合調”。從1851年前後金其炳等人的田頭歌唱到被人們邀到台門、天井中演唱的十多年時間裏,被稱為“落地唱書”的前身——田頭歌唱。到1863年前後,田頭歌唱發展成沿門唱書,即沿門挨户賣唱。
當時,嵊州剡江兩岸農村自然災害連年發生,同時清政府的苛捐雜税,田賦繁重,使嵊州農村經濟破產,民不聊生,離鄉背井,四處逃荒。在這樣特定歷史條件下,於清咸豐末年至同治初年前後,部分青年農民用民間曲藝作為謀生輔助手段,賴以生存。越劇的“母親”——落地唱書的雛形“沿門唱書”產生了。
沿門唱書
馬塘村青年農民歌手金其炳等人,不願離家出走,也不願提籃討飯,為了生活,憑着自己會唱“四工合調”,便仿效新春佳節有墮民討飯佬賣“春牛圖”、“蠶花貓”和“掃地佬送元寶”的形式,於1863年前後走上街頭村莊去賣唱乞討。
馬塘村人的沿門賣唱是不需本錢的不丟臉的變相討飯,而收益也不小,故仿者甚多。由於賣唱所得的是年糕粽子,被人貶稱為“討飯佬唱年糕”。可是唱書人自己卻稱“唱年糕”,同時由於是沿門挨户賣唱,就稱“沿門唱書”。
馬塘村的近鄰後朱、趙馬、柳岸、支鑑路等村農民也仿效着賣唱,遠在崇仁、甘霖地區、甚至全縣農村相繼出現了肩背鈿褡、手拿長煙盅的農民去挨村挨户的“沿門唱書”的現象。
大約在清同治初年(1866)後,落地唱書便向新昌、東陽周邊縣發展。到同治末(1874)和光緒初年(1875)間,嵊州的唱書藝人到了安吉、孝豐、餘杭、臨安、富陽、嚴州、新登、湖州等地。金榮水隨同師父金水清還到過蘇州唱書。
那時唱書最好的是金其炳徒弟金芝堂(金和林)。他原是個補鞋匠,有書唱便唱書,無書唱就補鞋;有時日補鞋夜唱書。他在光緒年間挑着鞋擔到餘杭等地唱書。
餘杭等地唱的是“茶店書”,農民要聽書,必須進茶店。金芝堂等卻把“書”送到農民家門口,農民不進茶館坐在家裏便可聽書,受到廣大農户特別是老弱婦幼的歡迎。唱書人收入可觀,有“在家農忙三季,不如外出唱書一季”和“浦江銅鈿,嚴州是面,餘杭、湖州是曬不煞的田”之説。為此,嵊地唱書藝人紛紛到杭、嘉、湖地區唱書。
“落地唱書”雖發展到外地,但除金芝堂及其師弟相來鑫等少數人長年在外唱書,其他大部分藝人是農忙務農、農閒唱書。

落地唱書表演形式

演唱原先是單檔,後來有雙檔。1889年後,上茶樓説唱,並從農村集鎮轉向中小城市,演員由雙檔向多檔發展,從不用桌椅、道具到用上一桌二椅、醒木、摺扇,還增加了三跳板擊節,豐富了表演。
落地唱書初時用四工合調唱四句八對的彩頭話和短小書目,曲調與內容並無矛盾,可發展到唱走台書時,內容與曲調產生了很大矛盾,且四工合調旋律簡單,節奏貧乏表現力薄弱,很不適應人物、情節需要,在這種情況下,“呤嗄調”應運而生。“呤嗄調”的產生,給落地唱書今後發展成越劇,奠定了基礎。
隨着唱書藝術的發展,到1902年前後,出現了各有特色的南、北兩個流派。1906年始,登台扮演,發展成為一個新的地方劇種"小歌班"(又稱"的篤班"),即越劇的前身。

落地唱書代表作品

落地唱書的代表書目頗多。早先唱的曲目多為"彩頭話"和短小段子,長本書有《雙珠鳳》、《賴婚記》、《玉蜻蜓》、《玉連環》、《珍珠塔》等、小本書《十件頭》、《懶惰嫂》、《養親爿歸孃家》《箍桶記》、《相罵本》、《童養媳回孃家》等,後來,中長篇曲目增多。有改編宣卷本和説書書目,如《龍圖卷》、《珍珠塔》等;有移植鸚哥班節目《繡荷包》、《雙落髮》等;有根據民間故事或當地新聞創作的《狗報恩》、《賣婆記》等。以後這些書目都成了小歌班誕生後的上演劇目,大部分還成為小歌班的代表劇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