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萵苣菌核病

鎖定
萵苣菌核病是由核盤菌引起的、發生在萵苣的的病害。主要危害莖用萵苣的莖基部或萵苣葉片的基部。莖染病,植株近地面莖部先受害,病斑初為褐色水漬狀,發展後成軟腐狀,並在被害部位密生棉絮狀白色菌絲體,後期產生黑色菌核;葉片染病,發病初始產生水浸狀斑,擴大後呈褐色,使葉基部、莖部腐爛,葉片萎蔫死亡。 [2] 
萵苣菌核病是萵苣的重要病害,在中國,露地和保護地都有發生,北方棚室栽培的萵苣和其他綠葉菜受害很重;在黃河中下游,菌核病是冬、春季結球萵苣的毀滅性病害,在江淮流域多與灰黴病併發,造成大棚萵苣腐爛。 [4] 
萵苣菌核病的防治方法主要有選用抗病品種、播種前進行種子處理、加強田間管理。發病初期還可以採取藥劑噴霧防治,每5-7天噴1次,連續防治2-3次,注意交替用藥,以防病菌產生抗藥性。 [5] 
中文名
萵苣菌核病
病    原
核盤菌
為害作物
萵苣
為害部位
莖基部、葉片基部

萵苣菌核病病原特徵

1.菌核;2.子囊盤;3.子囊和子囊孢子 1.菌核;2.子囊盤;3.子囊和子囊孢子
萵苣菌核病病原為核盤菌(學名:Sclerotinia scleroriorum (Lib.) de Bary),屬子囊菌亞門、柔膜菌目、核盤菌屬真菌。菌絲體白色,綿絮狀,粗細不一,直徑3-4微米,透明,有橫隔,內有濃蜜的顆粒狀物。子囊盤杯狀,淺肉色至褐色,1個至4個從菌核上生出,子囊盤直徑0.3-0.8釐米,柄褐色細長,微彎曲,長4釐米左右,由盤基部向下漸細。子囊棍棒狀,無色,(108-135)微米×(9-10)微米,內含8個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單行排列,橢圓形,無色,12微米×4微米;小型分生孢子單胞,無色,3-4微米,密生於分生孢子梗上,形成84微米×77微米的孢子塊。側絲細長,線形,夾生在子囊之間。 [1] 
病菌喜温暖高濕的環境。適宜發病的温度範圍0-30℃,最適發病環境,温度為20-25℃,相對濕度90%以上;最適感病生育期為成株期至開花座果期。發病潛育期5-8天。子囊孢子萌發的適宜温度5-10℃,菌核萌發適温15℃。該病原除為害萵苣外,還危害辣椒、茄子、番茄、豇豆、蠶豆、豌豆、馬鈴薯、胡蘿蔔、菠菜、芹菜、甘藍等多種蔬菜。 [2] 

萵苣菌核病為害症狀

萵苣菌核病在萵苣的苗期和成株期都可發病。葉用萵苣多由靠近地表面的葉柄或下葉邊緣開始表現症狀,變為淡褐色水浸狀,繼而整個病葉變訥、軟化、腐爛,天氣潮濕時長出灰白色棉絮狀菌絲體,以後出現黑色鼠糞狀菌核。天氣乾燥時,葉球外葉仍能保持原形,但呈黃褐色,薄紙狀,葉球內部已經腐爛,有空隙和菌核。通常萵苣菌核病造成的腐爛無惡臭,但混生細菌性軟腐病後,也有惡臭味。 [4] 
莖用萵苣和採種株多在生長後期發病,先從近地面莖基部或接觸土壤的衰老葉片邊緣、葉柄開始發病,隨後葉片變色凋萎,逐漸蔓延到上部葉片,各層病葉變褐腐爛或乾枯,嚴重病田的發病植株提前枯死,甚至腐爛殆盡。另外,莖上產生水浸狀病斑,稍凹陷,初為淡訥色,後變灰褐色。病株也產生白色菌絲團和菌核。 [4] 
萵苣菌核病的主要診斷特徵是發病部位變褐軟腐,產生棉絮狀菌絲體和鼠糞狀菌核。但在乾燥條件下,變褐的病葉乾枯,不產生菌絲體和菌核。萵苣菌核病的症狀與細菌性軟腐病相似,但田間沒有萵苣軟腐病特有的臭味,若混生軟腐病,也產生臭味。在難以診斷時,需尋找濕度條件較好的地段,觀察有無菌絲體或菌核,或取樣保濕促進其產生。 [4] 
萵苣菌核病

萵苣菌核病侵染循環

菌核和帶菌病殘體可以混入土壤與有機肥中,甚至還可以夾雜在種子中進行有效的傳播,進入先前沒有發生菌核病的苗牀、棚室或田間。在已有菌核病發生的棚室和田塊,表層土壤中的菌核和上一季病株的殘體是主要初侵染菌源。菌核需經過一段低温休眠期,方能萌發和侵染植物。若土壤持水量達80%以上且持續濕潤,菌核萌發後產生子囊盤和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成熟後被放射到空中並隨風飛散,降落在植株上,萌發後產生芽管而侵入。在土壤濕度較低的條件下,菌核萌發產生菌絲。土壤中的帶菌病殘體也長出菌絲。菌絲向周圍擴展,接觸並侵入幼嫩的莖部或植株底部衰弱的老葉。菌核在土壤中至少存活3年以上。在潮濕的環境中,病株上產生白色絮狀菌絲,通過病株與健株接觸傳播,也隨農事操作和農機具等傳播,引起再侵染。 [4] 

萵苣菌核病流行規律

萵苣菌核病病菌喜温暖潮濕的環境,空氣相對濕度高於85%時發病重,早春多雨或秋季多雨多霧的年份發病重。空氣濕度在70%以下,病情明顯減輕。連作、種植密度過大、田間通透性差、雨後田間積水、排水不良的低窪地塊和保護地,放風不及時、濕度過大、偏施氮肥引起植株徒長或旺長的地塊易發病。一般前茬作物菌核病嚴重、殘留菌核量多的田塊發病較重。 [5] 

萵苣菌核病防治方法

萵苣菌核病農業防治

  • 選用抗病品種:選用抗病耐病品種,如紅葉萵筍、掛絲紅、特耐寒二白皮、紅皮圓葉等。 [5] 
  • 加強田間管理:與禾本科作物或葱蒜類輪作1-2年;高畦雙行種植,合理施肥,忌偏施氮肥,增施磷鉀肥,提高植株抗病力;及時排除田間積水,通風降濕;及時摘除病葉、黃葉和老葉,以利田間通風透光;收穫後及時清除病殘體,並帶至田外銷燬,防止病株混入肥料堆,隨肥料再次入田;翻耕菜地,加速病殘體腐爛分解,深埋菌核,使菌核不能萌發,減少菌源。 [5] 

萵苣菌核病化學防治

  • 種子處理:精選種子,清除菌核。播種前清除混在種子中的菌核,可用10%鹽水漂種,去除菌核後用清水洗淨再播種;或用50-55℃温水浸種10-20分鐘,然後將種子移入冷水,淘洗乾淨晾乾後播種。 [5] 
  • 藥劑防治:萵苣菌核病發病初期可選用50%農利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43%好力克懸浮劑4000倍液、50%撲海因懸浮劑1000倍液、50%腐黴利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65%甲黴靈可濕性粉劑600倍液、40%嘧黴多菌靈1000倍液、40%菌核淨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50%異菌脲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70%甲基託布津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兑水噴霧防治,每5-7天噴1次,連續防治2-3次。注意交替用藥,以防病菌產生抗藥性。 [5] 

萵苣菌核病分級標準

病情指數分級指標:0級,全株無病;1級,葉片出現水漬狀病班;2級,有少數葉片發病,形成白絮狀病班,或莖幹出現水漬狀病班3級,基部出現白絮狀病班;4級,植株腐爛枯死。 [3] 
參考資料
  • 1.    楊軍玉.蔬菜病蟲害防治彩色圖鑑.北京:金盾出版社,2016.02:247
  • 2.    金明弟,路鳳琴,李惠明.蔬菜職業農民技術指南.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8.05:196-198
  • 3.    丁國強,王桂英.蔬菜病蟲害測報實用操作手冊.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8.03:177
  • 4.    商鴻生,王鳳葵.綠葉菜病蟲害診斷與防治圖譜.北京:金盾出版社,2015.01:5-10
  • 5.    徐秋紅. 露地萵苣菌核病的發生與防治[J]. 上海蔬菜, 2019, (6):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