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萬裕民

鎖定
萬裕民,現任台灣戲曲專科學校京劇科專任教師。台灣藝術專科學校舞蹈教師。復興劇藝學校第二期興字班畢業,私立文化大學戲劇系畢業。
曾任復興劇校國劇科、歌仔戲科劇藝組長,著有《戲曲舞蹈》、《扇子的持拿與運用》及合編《鄉土舞蹈》等書。
中文名
萬裕民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畢業院校
私立文化大學
職    業
舞蹈教師
代表作品
扇子的持拿與運用

萬裕民簡介

曾任台北市教研中心民族舞蹈研習講座 及僑委會委辦泰國、菲律賓華僑小學教師研習班舞蹈講座。
青年訪問團舞蹈編排指導老師。
1992年台視電視連續劇《新白娘子傳奇》身段指導。

萬裕民簡歷

個人經歷:
1973 復興劇校畢業
1977 私立文化大學戲劇系畢業
1973~1985 復興國劇團團員
1980~2003 台灣戲曲專科學校專任講師
1980~2004 台灣藝術大學舞蹈科兼任講師
1980~2004 中華民族舞蹈評審委員
1982~1994 救國團青年訪問團舞蹈講座
1982~2000 教育部中小學教師寒暑假舞蹈、歌仔戲指導老師
1988~2001 救國團國劇研習營劇藝教師
1994~1996 教研中心中小學教師舞蹈講座講師
1994 僑務委員會海外文化老師及儲備老師
1996~1999 彰化師大藝術與文化專題講座講師
1998~2000 台北市社教館節目演出審查委員
2001 台北市內湖區小學戲曲文化推廣講座講師
2001~2004 南方薪傳歌仔戲(圓渡)(孝子願)副導演及身段指導
2002~4 暑期京劇研習營副主任及戲曲指導老師
2003 92年度發展學校重點特色藝術總監
92年度台灣青年戲曲赴美訪問團領隊
2004 教育部人文藝術六大學習網其中之戲曲篇製作人
93年度全國學生舞蹈比賽評審委員
曾任 :
復興劇藝學校(台灣戲專)研究推廣組長、
國劇科劇藝組長、歌仔戲科劇藝組長
台灣戲曲專科學校京劇科主任
現任:
台灣戲曲專科學校京劇科專任劇藝講師

萬裕民作品

◎ 著作「扇子的持拿與運用」(台灣戲曲專科學校出版)
◎ 著作「本土舞蹈教材」(教研中心出版合著)
◎ 「台灣藝術專科學校1999師生聯展」舞刀弄影
◎ 歌仔戲「前世今生蝴蝶夢」舞蹈編排老師
◎ 「中華舞風錄」步步嬌(蹻舞)
◎ 「錦繡中華」牡丹亭、我武揚威、袖舞綺羅香、吾舞與神之對話
◎ 春風舞動袖展顏.
◎ 馬舞馳騁萬里情.
◎ 「生」之基本舞韻.
◎ 「旦」之基本舞韻.
◎ 拂展千姿.
◎ 鐵扇雄風.
◎ 國舞威揚.
◎ 圓渡《佛教戲曲舞蹈》
◎ 粱祝之美《扇舞》
◎ 敦煌佛舞彩雲飛

萬裕民演出劇目

萬裕民-教授科目及實習演出劇目:
羅成教關.轅門射戟.白蛇傳.奇雙會.九龍山.陸文龍.穆柯寨.飛虎山.白門樓.春秋配.紅娘.遠山含笑.羣英會.拾玉鐲.雅觀樓.虹霓關.棋盤山.哭墳.得意緣.辛安驛.棒打薄情郎.舉鼎觀畫.三家店.打龍袍.綵樓配.花園贈金.荷珠配.黃金台.銀空山.馬上緣.珠簾寨.虹橋贈珠.花田錯.風箏誤.牧虎關.金錢豹.陷空山.十三妹.遊園驚夢.百花贈劍.憶十八.紅樓二尤.轅門斬子.四郎探母.翠屏山.望江亭.石秀探莊.龍鳳呈祥.借趙雲.頂花磚.打麪缸.打櫻桃.朱痕記.宇宙鋒.鐵弓緣.櫃中緣.七星廟.監酒令.…等劇.

萬裕民新聞資料

萬裕民-新聞資料
1,出席中國戲曲學院與台灣戲曲學院姊妹學院簽字儀式。
2,訪問曹復永與萬裕民夫婦的訪問:
京劇藝術在台灣——訪曹復永、萬裕民夫婦
在一個晴朗得有些炎熱的週日上午,我們走進台灣戲曲專科學校內湖校區的大門。進門迎面的,便是樓牆上去年年底高行健「八月雪」的大型劇照與工作人員的合影。
這幅巨型劇照在春日晨間的陽光下巍巍聳立,偶爾隨微風擺動在寂靜的校園中,彷佛有些怯然又驕傲地,向來人訴説京劇一路行來至今的榮華、變遷,與辛酸。
台灣與京劇情緣
「八月雪」這齣戲可説是近年來京劇界的盛事。他揉合了傳統京劇與西方歌劇的創新手法,挾着華人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高行健的劇作與導演光環,在沉寂已久的圈內重又掀起了羣眾觀看的熱潮。
八月雪是京劇的創新,但是演出至今的爭議性仍然很大,呈現正反兩極的評價。除了「亦中亦西」的疑惑外,多半的人持有「藝術性」太強的問題,使人無法領略。戲曲小生泰斗--曹復永,則以身兼副導演與「神秀」一角的工作人員觀點,提出他的中肯看法:「如果沒有到那個境界,很難欣賞。」文學家與大眾的距離、傳統與現代的隔閡,再加上年輕觀眾的日漸疏離,這其實都是京劇人士長久以來憂心與潛存的問題。
粉墨春秋的迢迢路
早在一百多年前台灣建省的時候,京戲就已流傳到台灣。三十多年來,京戲因政府的支持而在台灣紮下了最深厚的根基,有最豐富的資源,曾經享有正統與主流角色的風光,如今卻面臨了發展的瓶頸。2000年在「兩岸京劇座談會」中,當時的兩廳院李炎主任即言:「目前台灣京劇人口不到兩萬人」。而往往這些羣眾多是些老先生、老太太,難以見到年輕人的身影。面對這樣精緻的藝術與小眾侷限的人口,不禁使人為它的未來擔憂。
雖然如此,雅好京戲的人卻是執着無悔的。目前台灣的京戲團體,政府單位的有原屬國防部的「國光劇團」,以及隸屬教育部的「復興國劇團」。民間則有雅音小集、盛蘭國劇團、當代傳奇劇場等等校園與業餘國劇社,同時不斷在劇作上推陳出新,這片土地終究是不乏有心人默默耕耘。
説起台灣的京戲創新,就不能不提70年代郭小莊成立的「雅音小集」。郭女士打破以往戲曲膠着的程序,首演《白蛇與許仙》後,即受到廣大的迴響和擁護,吸引當時年輕人以觀看國劇為時尚,成功地將「老一輩的大眾娛樂」轉型成為「新興精緻藝術」,郭小莊的魅力歷久不衰,不但為台灣的京劇別開新局,也將京戲推入下一個本土化與創新的階段。然而在雅音小集之後,雖然有其它劇團的努力與再創佳績,這樣長時期、大規模的京戲風潮畢竟難以復見。
走過了解嚴與開放兩岸交流後,如今已有多項劇種在台灣活躍,京劇的演出也不斷從西方歌劇、現代劇場、歷史鄉土戲劇中擷取新意。目前我們所需努力的,除了再闢京劇之路,更負有傳遞宣揚戲曲之美的重任。將繁弦急管、粉墨登場的賞心悦目之美代代延續下去,莫讓這項精緻藝術沉入茫茫薄暮與歷史之中!
京劇立足台灣的展望
初見曹復永與萬裕民夫婦,就感受到他們身為京劇人濃厚的中國風韻。不論是微笑的招呼或沉穩的話語,都帶有一種淳厚朴實的文化氣質在流轉。
現任台灣戲曲專科學校京劇科主任的萬裕民老師説:「這是因為我們受過訓練,不論是眼神、走步,身段,都有訓練。」而身任復興劇團團主的曹復永則語意深長的説「因為有太多忠孝節義的故事,文化的精髓在教誨。」
解嚴之後,在開放風氣與教育改革之下,教育部將長久以來培養京劇人才的兩大重鎮--「復興劇藝實驗學校」與「國光藝術戲劇學校」,於1999年時合併升格,成為我國教育史上第一所十年一貫制的專業學府。校區仍依兩校原址,分為「內湖校區」與「木柵校區」。除了劇場藝術科學生是高一入學,其餘學生自小學五年級即入學住校,花費十年的時間,跟隨老師培植深厚的學養與基本的功夫。而這在現今的教育環境下,更是難能可貴。然而學生出路不廣與現今京戲藝術定位的難題,卻是有志於此者望而生怯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