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萬良才

鎖定
萬良才字宣清。1934年就讀於蘭州區長訓練所,轉省立一中。
中文名
萬良才
籍    貫
甘肅省白銀市平川區水泉鎮下堡村
出生日期
1912年
逝世日期
1961年
萬良才(1912.8—1961.4),白銀市平川區水泉鎮下堡村人,字宣青,曾用名黎民、萬一、萬靖民,被譽為“隴源才子”。
蒙童時期的萬良才聰明好學,智慧過人。1925年,村上有一位紳士辦了私塾,招收富家子弟讀書,挑選聰明伶俐的農家孩子陪讀,13歲的他被選中。
1929年秋,富家子弟去靖遠縣城讀新學,萬良才失學在家。私塾馬靖清先生古道熱腸,資助良才入敷文小學就讀。半年未盡,它的學業就超過其他學生,名列前茅。但由於反對教師不公,激怒校方,臨近畢業被除名,萬良才二度失學。
二度失學讓他對黑暗的社會充滿了憎恨。正在這時,靖遠起義的紅旗插到了水泉的堡子山上,游擊隊在這裏建農會、打土豪,宣傳進步思想,播撒革命火種。正是有了革命思想的薰陶,陡水一帶的進步青年脱穎而出,紛紛走出家門,到靖遠、蘭州、延安等地尋找抗日救國的真理。萬良才就是年輕青年的傑出代表。
1933年4月,經社會賢達的推薦,他參加國民黨省政府舉辦的區長訓練所,接受了“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樸素思想,萌發了“合作救國”的志向。同年9月,他到蘭州省立第一中學讀書,重新走進校園的他如飢似渴,更加珍惜來之不易的讀書機會。
1934年到1935年,萬良才等人先後在蘭州、靖遠創建“同仁消費合作社”和“同進消費合作社”,他擔任理事。合作社銷售進步書刊,宣傳進步思想和抗日救亡,深受中下層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的喜愛,大批青年認股入社,對引導學生運動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同時吸收陡水一帶的張生強、李保洲、胡進昌、萬國旺等一大批青年學生為社員並組織他們與國民黨反動派進行鬥爭。
為擴大宣傳,他於1937年1月21日,在蘭州創辦進步刊物——《合作生活》。靖遠名流蘇振甲潑墨揮毫,為刊物題詞:“一視同仁”,萬良才撰寫了《我們的願望》的創刊詞,可以説他是一位拿着筆桿子和敵人進行鬥爭的革命戰士。
1937年7月,盧溝橋的炮聲震撼全國,震撼着每一箇中國人的心,滿懷愛國熱情的萬良才在家鄉呆不住了。8月來到蘭州,在朋友的介紹下到灘街“八路軍駐蘭辦事處”拜見了處長彭加倫和中共中央代表謝覺哉。和藹可親、博學多識的共產黨人謝覺哉與他秉燭長談,他頓覺耳目一新。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後,他決定留在蘭州利用合作社為甘肅青年開展抗日救亡活動出一份力。從此,他由一個“合作救國者”轉變成為一名革命戰士 。
同年11月,萬良才和同學又成立了甘肅青年抗戰團,擔任秘書長。在中共甘工委的努力下,青抗團變成了一個由共產黨人領導的羣眾性的抗日救亡組織。就規模和影響來看,在甘肅的抗日救亡羣眾組織中,青抗團是最大的一個。
萬良才擔任主編的《抗敵報》 萬良才擔任主編的《抗敵報》
1938年5月後,萬良才加入甘肅“抗敵後援會”,主編《抗敵報》,還組建了靖遠“抗敵後援會”,開展抗日募捐活動。
1938年7月,由王儒林介紹、孫作賓推薦,中共甘肅工委批准萬良才加入中國共產黨。入黨後,他與甘工委副書記羅雲鵬一起發展了一批共產黨員,這些黨員大多數成為當地黨組織的領導骨幹,如歐化遠、喬映淮等。
抗戰的烽煙向西北蔓延,1939年秋,根據形勢的變化,組織決定讓他去延安。簡陋的窯洞昭示着真理,金黃的小米飯哺育着民族的脊樑。在延安近8年的歷練,使他更加堅定了革命的理想信念。
1947年1月,他經過中共甘肅工委派遣到國民黨嚴密統治下的隴(西)渭(源)地區開闢並堅持黨的地下工作。自此,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隴右地下革命鬥爭拉開了序幕。在那艱難困苦的日日夜夜,他宿寒窯、歇山洞,谷面饃就着酸漿水,挨家逐户地宣傳,由點到面地動員,啓發勞苦大眾的階級覺悟,點燃基層民眾的鬥爭火焰。自此,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隴右地下黨鬥爭揭開了序幕。
1950年7月,他回到了闊別十一年的蘭州,但他並沒有停止戰鬥,他繼續用手中的筆為黨報黨刊撰寫了大量文章,在社會上產生了廣泛而積極的影響。在甘肅這一片熱土上,十年如一日,不管任什麼職務,到哪個崗位,他始終保持和發揚着戰爭年代的革命精神,為黨為人民不知疲倦地工作着。
1960年冬,他深入河西重災區解決羣眾生活困難問題回來後,他病倒了,在醫院檢查治療時,被確診為肺癌,大家建議他去國外治療,而他搖搖頭只説了七個字:“不必了,國家有困難”。
1961年4月27日,萬良才因醫治無效,與世長辭,年僅49歲。遺體安葬與蘭州市樺林山烈士陵園。
“拿頭顱與鮮血,保衞祖宗的廬墓,換取子孫的幸福,爭取民族的生存,求得國家的獨立”,這是他少年時的志向,也是他為理想信念奮鬥一生的真實寫照。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