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萬聖節11

鎖定
《萬聖節11》是美國計劃將拍的一部3D電影。由帕特里克·盧西爾導演,布拉德·道里夫、Luke主演。 [1] 
中文名
萬聖節11
外文名
Halloween III
類    型
恐怖
製片地區
美國
拍攝日期
2009年8月31日-2010年;2011年1月-未知
發行公司
帝門影業公司,韋恩斯坦國際影業公司
導    演
帕特里克·盧西爾
主    演
布拉德·道里夫
Luke
上映時間
未上映
對白語言
英語
出品時間
2015年
製片成本
$23,000,000/estimated

萬聖節11電影信息

萬聖節的孩子 萬聖節的孩子
《萬聖節10》出品方帝門(温斯坦)公司立刻從中汲取了教訓,他們計劃2010年暑假再推《萬聖節11》,這次他們也會採用“3-D”技術。 不過執導了2007年的《萬聖節9》和2009年的《萬聖節10》的羅布·贊比將不會再執導《萬聖節11》,帝門公司會另覓導演人選,以期為這個系列注入不同的味道。 [2] 

萬聖節11上映時間

《萬聖節11》 維恩斯坦 計劃上映時間:2010年夏季 。

萬聖節11出品公司

2005年成立的維恩斯坦公司是好萊塢的後期之秀,專門製作獨立影片,由米拉麥克斯電影公司創始人哈維·維恩斯坦和鮑勃·維恩斯坦兄弟創辦。這對兄弟是好萊塢最能賺錢的電影大亨,他們1979年成立米拉麥克斯後,曾製作過《芝加哥》、《莎翁情史》、《英國病人》等奧斯卡影片,過去,他們的影片一直由迪斯尼負責發行,但維恩斯坦兄弟與迪斯尼前任總裁邁克·埃斯納長期不和,2004年,在與迪斯尼合作協議到期後,兄弟倆以自己的名字註冊成立了維恩斯坦公司。

萬聖節11電影資料

萬聖節11南瓜燈

南瓜燈 南瓜燈
每年的11月1日是西方的萬聖節。10月31日是萬聖節前夕。通常叫做萬聖節前夜(萬聖夜)。每當萬聖夜到來,孩子們都會迫不及待地穿上五顏六色的化妝服,戴上千奇百怪的面具,提着一盞“傑克燈”走家竄户,向大人們索要節日的禮物。萬聖節是兒童們縱情玩樂的好時候。它在孩子們眼中,是一個充滿神秘色彩的節日。
在今天的美國和加拿大,多姿多彩的萬聖節(HALLOWE EN)恐怕是僅次於聖誕節的消費最多的節日了。西方萬聖節的來源,有許多不同的説法,不過主要還是圍繞天主教和古愛爾蘭傳統。古愛爾蘭人相信,10月31號是夏天的結束,冬天的伊始。這時也是鬼怪出沒的時候。為了嚇走邪惡的鬼魂,當時人們戴上恐怖的面具。但是到了今天,萬聖節這天穿上可愛怪異的服裝變成一個有趣的傳統了。 根據西方國家的傳統,在萬聖節這天,家家户户必備的裝飾品就是南瓜燈。南瓜燈的正式名稱是傑克燈。這個傳統也是來自愛爾蘭。傳説一個叫傑克的狡猾騙子死後不能上天堂、也不能下地獄,只能變成幽魂提着燈籠四處遊蕩。古愛爾蘭人就拿大頭菜刻成可怕的面孔,嚇走這些遊魂。愛爾蘭人移民到美國後,覺得南瓜又多又大,就不用大頭菜,改用南瓜來雕刻傑克燈了。

萬聖節11節日風俗

不給糖就搗蛋
萬聖節前一天夜裏是一年中最“鬧鬼”的時候,各種妖魔鬼怪、海盜、外星來客和巫婆們紛紛出動。在基督紀元以前,凱爾特人在夏末舉行儀式感激上蒼和太陽的恩惠。當時的占卜者點燃並施巫術以驅趕據説在四周遊蕩的妖魔鬼怪。後來羅馬人用果仁和蘋果來慶祝的豐收節與凱爾特人的10月31日融合了。在中世紀,人們穿上動物造型的服飾、戴上可怕的面具是想在萬聖節前夜驅趕黑夜中的鬼怪。儘管後來基督教代替了凱爾特和羅馬的宗教活動,早期的習俗還是保留下來了。孩子們帶着開玩笑的心理穿戴上各種服飾和麪具參加萬聖夜舞會,這些舞會四周的牆上往往懸掛着用紙糊的巫婆、黑貓、鬼怪和屍骨,窗前和門口則吊着齜牙咧嘴或是面目可憎的南瓜燈籠。
萬聖節前夕,孩子們會提着南瓜燈,穿着各式各樣的稀奇古怪的服裝,挨家挨户地去索要糖果,不停地説:“trick or treat."(意思是:‘給不給,不給就搗蛋’)要是你不肯給糖果的話,孩子們就會很生氣,用各種方法去懲罰你,例如:把垃圾倒在你家裏等等的方法去懲罰你,直到你肯給他們糖果為止。
萬聖節面具
自17世紀起,慶祝萬聖節的傳統在南部英格蘭逐漸消失,代之以在11月5日舉行的火藥陰謀(Gunpowder Plot)紀念會。但在蘇格蘭,愛爾蘭和北部英格蘭萬聖節依然盛行。直到21世紀初,南部英格蘭人才重新開始慶祝萬聖節,只是方式完全美國化了。
萬聖節前夜最流行的遊戲是“咬蘋果”。遊戲時,人們讓蘋果漂浮在裝滿水的盆裏,然後讓孩子們在不用手的條件下用嘴去咬蘋果,誰先咬到,誰就是優勝者。
萬聖節源自古代凱爾特民族(Celtic)的新年節慶,此時也是祭祀亡魂的時刻,在避免惡靈干擾的同時,也以食物祭拜祖靈及善靈以祈平安渡過嚴冬。當晚小孩會穿上化妝服,戴上面具,挨家挨户收集糖果。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