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萬榮后土廟

鎖定
萬榮后土廟,又稱萬榮后土祠,古稱汾陰后土祠,位於山西省運城市萬榮縣榮河鎮廟前村北200米, [2]  西、北兩面緊臨黃河、汾河,依山傍水,地勢開闊,佔地面積25335.62平方米。 [8]  漢文帝后元元年(前163年)建汾陰廟,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建后土祠,清同治九年(1870年)后土祠再次移建,保留至今,已有150多年的歷史。 [3-4] 
萬榮后土廟,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祭祀女媧的神廟, [8]  其琉璃飾件光彩奪目,木雕、磚雕結構的秋風樓平和而立、崇峻壯觀,樓內藏有元至元八年(1271年)捐刻漢武帝《秋風辭》碑,另有宋真宗御書《汾陰二聖配饗銘》(蕭牆碑)及金代《后土祠廟貌》碑,是瞭解宋代帝王封禪祀土事宜及宋金時期后土廟貌規制的珍貴史料, [4]  在書法、文學和學術方面獨具價值。
1996年11月20日,萬榮后土廟被國務院列入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1] 
中文名
萬榮后土廟
地理位置
山西省運城市萬榮縣榮河鎮廟前村北200米 [2] 
所處時代
清代 [2] 
佔地面積
25335.62 m² [8] 
保護級別
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開放時間
08:30—18:00
編    號
4-0167-9-089 [1] 
批准單位
國務院

萬榮后土廟歷史沿革

據祠中保存完好的《歷朝立廟致祠實跡》碑記和《蒲州府記》記載,“軒轅氏祀地祇掃地為壇於上,二帝八員有司三王澤歲舉”。
歷史上曾屬“汾陰睢地”,漢文帝后元元年(前163年)建汾陰廟。
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建后土祠,後東嶽封禪,汾陰祀土,於元鼎四年(前113年)擴建汾陰后土祠,定為國家祠廟。漢武帝曾多次巡幸祭祀,並留下了千古名篇《秋風辭》。
漢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和東漢光武帝等均來此祭祀達十一次之多。
開元年間(713年—741年),唐玄宗李隆基三次來此祭祀,並擴建祠廟。
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宋真宗趙桓對后土祠進行了修葺,並御製御書了《汾陰二聖配饗之銘》碑。
隆慶年間(1567年—1572年),黃河干流向東擺動,汾陰被黃河侵蝕,汾陰上的后土祠受到洪流的威脅,隨時有被淹沒的危險。
萬曆年間(1573年—1620年),后土廟屢遭黃河水患,經先後兩次遷建,又均被黃河吞沒。
順治十二年(1655年),黃河水決,后土祠內的建築大部分被黃河沖毀,只留下秋風樓和門殿。
康熙元年(1662年),黃河再決,連秋風樓也一同淹沒於黃河中。
清康熙二年(1663年),后土祠移地重建於今廟前村北。
清同治六年(1867年),后土祠再次被黃河沖毀。
清同治九年(1870年)后土祠再次移建於廟前村北的高崖上,一直留存至今,已有150多年的歷史。 [3]  [4]  [8] 
后土廟宋代規模圖 后土廟宋代規模圖

萬榮后土廟建築格局

萬榮后土廟坐北朝南,佔地面積25335.62平方米,總平面呈南北長的矩形,典型廟宇建築羣,佈局嚴謹,結構分明,由神道山門、品字台、東西五虎配殿、祭壇獻殿香亭正殿秋風樓、張儀道等組成。后土廟嚴格按照中軸線左右對稱的中國傳統皇家建築形式佈局,山門(過亭台)經中軸線向北,東西並立兩座戲台,正前方甬道向前方是五虎殿及祭壇,登上祭壇就是獻殿和正殿了。 [8] 
山門沿中軸線向北方向,有兩座仿古建築鍾鼓樓分立兩側。鐘鼓樓前方,兩根清朝時期的石旗杆分立軸線左右,雖有損壞,但其上文字,依然清晰可辨。沿中軸線向北,東西兩台並立,東西兩台高低、大小、建築格局完全相同,長寬各9米,前台入深6米,後台入深3米,台基高2米,兩台連脊中間留甬道。建築為硬山式屋頂,硬山頂出現較晚,在宋朝的《營造法式》中未見記載。可能隨着明、清時期廣泛使用磚石構建房屋,硬山頂才得以大量採用。檐下都是青石方柱,柱間花沿為木雕,木雕的紋樣寓意,造型和刀工都流露出清代時的精細和繁瑣。樑上依稀可見彩色圖案,但部分圖案也都無別辨別其內容。通過並台的甬道就即為祭壇。祭壇兩側分別建有兩座配殿,分別是東五虎殿和西五虎殿。均為三間,同樣為硬山頂式屋頂,東五虎供奉着五嶽大帝,即東嶽大帝黃飛虎,西嶽大帝蔣雄,南嶽大帝崇黑虎,北嶽大帝崔英,中嶽大帝文聘。西五虎殿中供奉着蜀國的五虎上將,關羽張飛趙雲黃忠馬超。東西五虎殿各有一個石柱和木柱,西殿石柱已空,上部可見大明正德十年重立字樣,由此可以看出,這兩根石柱最晚也是明朝是所立。通過配殿中軸線上祭壇,祭壇是個約為1.4米高的大方台,充分體現了古人的“天圓地方”的概念,正中的石階處於中軸線上,東西兩邊設有對稱的石階。 [3]  [4]  [8] 
現存建築以晚清所建居多,其中,山門為元代建築,秋風樓為明代遺構 [3]  [4] 

萬榮后土廟主要建築

山門
山門 山門
山門,位於中軸線的最南端,為“虎頭”狀,建築結構為抬梁式,屋頂為重檐歇山式,明顯帶有山西傳統大院建築風格,建築羣體的佈局同時也顯示單體建築功能之間的關係,單體建築功能會受建築羣體功能的影響。
獻殿
獻殿彩畫 獻殿彩畫
獻殿,位於祭壇之後,是祭祀時用來擺放供品的地方,也可以作為主祭人、有身份的祭祀參與者的活動場所,位於祭祖活動區中軸線位置上,4排6列的24根柱將獻殿分為了五間,硬山頂式屋頂。説起中國的祭祀文化,那是源遠流長,早期祭祀產生於原始社會末期,《尚書·禹貢》等文獻中就有黃帝祭天的記載。
正殿
正殿,位於整個建築羣中軸線的中心位置,是最主要的建築,其功用是供奉后土聖母的場所。正殿為五間,進深三間,屋頂為硬山頂式,兩邊延出八字影壁,在祭祀時,這樣的設計有利於聲波的傳送,影壁與獻殿形成揚聲裝置,即使在古代,主持祭祀儀式之人不需要大聲説話,聲音也可以傳送到很遠的地方。正殿內正中央供奉着后土聖母,兩側供奉着賜藥娘娘和送子娘娘,分別掌握着最關心的健康與家族延續,這也是表達對自然敬畏的一種方式,民眾為賜藥娘娘進香,一般都是為了求消病痛,強體健,延年益壽,為送子娘娘上香的通常也都是難有子嗣的香客,求其送子。 [8] 
正殿
秋風樓
秋風樓,位於祠的最後,憑河而立,崇峻壯麗。樓身分三層,磚木結構,十字歇山頂,高32.6米,下部築以高大的台階,東西貫通,其上各雕橫額一方,東曰“瞻魯”,西曰“望秦”。秋風樓正面門額嵌有“漢武帝得鼎”和“宋真宗祈祠”石刻圖,線條流暢、結構玲巧,形制勁秀。因三層藏有元至元八年(1271年)鐫刻漢武帝《秋風辭》碑而得名。 [3] 
秋風樓

萬榮后土廟歷史文化

萬榮后土廟藝文

昔予讀舊史,遍睹漢世君。武皇實稽古,建茲百代勳。
號令垂懋典,舊經備闕文。西巡歷九嶷,舳艫被江濱。
勒兵十八萬,旌旗何紛紛。朅來茂陵下,英聲不復聞。
我行歲方晏,極望山河分。神光終冥漠,鼎氣獨氛氲。
攬涕步上,登高見彼汾。雄圖今安在,飛飛有白雲。 [7] 
閒閒吏隱官蓬萊,玉堂給札非仙才。封香汾陰祠后土,騎士引赴軒轅台。
龍門峽束天下險,狀如萬頃納一杯。方丘中峙巨鰲趾,黃河一箭從天來。
長風吹雲碧海去,曠蕩萬里晴天開。青山終古不改色,下送落日浮金罍。
滄波幾回照新雁,往日繁雄安在哉。君不見漢家六葉誇雄才,力通象郡臣龍堆。
泰山日觀封禪罷,屬車九九聲如雷。橫汾中流簫鼓發,酒酣樂極情生哀。
秋風一曲在人世,茂陵桂樹空莓苔。又不見開元四海不動塵,千麾萬騎祠神脽。
侍臣文章鹹第一,豐碑自勒鑱崔嵬。憑高慨詠才子句,山川滿目空塵埃。
鈴聲琳琅蜀道雨,想見萬里愁雲回。蒲關北走榮河道,巖深地古令人老。
胡兒夜渡黃河冰,生人憔悴如霜草。吾皇神聖如軒轅,北伐獯鬻清中原。
遍秩羣神禮喬嶽,還因告土祀坤元。靈祇紛紛福來下,倒卷天河洗兵馬。
重新日月照乾坤,再整山河歸廟社。三河形勢滿河中,獨紀葵邱第一功。
唐漢遺民尋故事,還思法駕幸河東。 [6] 

萬榮后土廟傳説軼事

傳説軒轅黃帝平定天下,在汾陰掃地設壇,祭祀后土地母。堯、舜之時,夏、商、週三代,都在這裏舉行祭祀活動。
元鼎四年(前113年),漢武帝在雍縣(今陝西鳳翔縣南)祭天時,對大臣們説:“今上帝朕親郊,而後土無祀,則禮不答也。”(《漢書·郊祀志》下同)讓大臣們討論祭祀后土事宜。太史令司馬談和祠官寬舒建議在汾陰縣祭祀后土,漢武帝便“立后土祠於汾陰脽上”,率領羣臣到汾陰祭祀后土,“親望拜,如上帝禮。”太史令司馬談是《史記》作者司馬遷的父親,他的家鄉夏陽(今陝西韓城)與汾陰僅一水之隔,他建議漢武帝到汾陰祭祀后土,應當説在汾陰祭祀后土的活動,在漢武帝以前就有很久的歷史了。司馬談作為史官,熟悉歷史上的祭祀情況和汾陰縣的風土人情,所以向漢武帝提出了這樣的建議。漢武帝在祭祀完后土之後,泛舟於河汾之間,同羣臣歡宴於船上,極目四望,秋風蕭瑟,草木落黃,鴻雁南歸,即景生情,吟唱了一首流傳千古的《秋風辭》。
漢成帝初年,丞相匡衡和御史大夫張譚向漢成帝上奏章,認為到汾陰祭祀后土,要“渡大川,有風波舟楫之危”,建議把對后土的祭祀活動改在長安北郊,把祭天的活動改在長安南郊。漢成帝採納了他們的建議,暫把祭天和祭地的活動改在長安近郊舉行,不再去汾陰祭祀后土了。過了兩年,匡衡因為別的事情被罷了官,朝野上下都認為這是對匡衡的報應,認為他不應該建議皇帝輕易改變祭祀天地的地方。漢成帝十分後悔當初聽了匡衡的建議。漢成帝永始三年(前14年),漢成帝的母親看到皇帝久無子嗣,便以皇太后的名義下了一道詔令,決定恢復皇帝至汾陰祭祀后土的“先帝之制”。皇太后認為漢成帝當初把祭祀天地的地方換在長安南北郊,得罪了皇天后土,失天地之心,天地之神降罪,以致皇帝久無子嗣。
唐開元十年(722年),大臣張説向唐玄宗上奏説:“汾陰上有漢家后土祠,其禮久廢,陛下宜因巡幸修之,為農祈谷。”(《舊唐書·張説傳》)開元十一年(723年),唐玄宗祭祀后土時,在後土祠掘得兩尊古代寶鼎,便將汾陰縣改為寶鼎縣。 [8] 

萬榮后土廟文物價值

萬榮后土廟內存鐵鐘、鐵缸、石香爐抱鼓石,以及宋刻“蕭檣碑”、金刻“廟貌碑”、元刻“秋風辭”碑等珍貴文物。 [5]  其建築,結構精巧、建築宏偉,山門與摒台組成的“品”字戲台獨具一格,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建築物上的懸雕玲瓏剔透、栩栩如生,琉璃飾件光彩奪目,木雕、磚雕結構的秋風樓平和而立、崇峻壯觀,樓內藏有元至元八年(1271年)捐刻漢武帝《秋風辭》碑而聞名全國,另有宋真宗御書《汾陰二聖配饗銘》(蕭牆碑)及金代《后土祠廟貌》碑,是瞭解宋代帝王封禪祀土事宜及宋金時期后土廟貌規制的珍貴史料, [4]  在書法、文學和學術方面獨具價值。
壁畫鳳至丹山和宋真宗巡遊圖

萬榮后土廟保護措施

保護範圍:由山門至秋風樓中軸線向東115米,由山門至秋風樓中軸線向西125米,由山門向南200米,由秋風樓向北100米。建設控制地帶:自保護範圍圈起以東150米,西50米,南150米,北150米。 [2] 
1996年11月20日,萬榮后土廟被國務院列入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1] 

萬榮后土廟旅遊信息

萬榮后土廟門票

成人門票20元;1.2米以下的兒童、70歲以上的老人、殘疾人、現役軍官、革命傷殘憑相關證件可免票;另,每月農曆初一、十五門票免費。

萬榮后土廟交通

自駕車路線:237省道—上814縣道—在榮後路向右轉。
乘車路線:建議遊客打車前往“運城后土祠”。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