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萬松寺

(雲南省玉溪市澄江萬松寺)

鎖定
萬松寺文化景區在澄江立昌撫仙湖西岸的萬松山上,是滇中有名的古寺。
中文名
萬松寺
屬    於
雲南省玉溪市澄江
時    間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
建    造
段泰利

萬松寺基本簡介

雲南玉溪
萬松寺 萬松寺
澄江萬松寺,萬松寺在雲南省玉溪市澄江撫仙湖西岸澄江立昌萬松山的古木綠叢中,隱於松林深處,為滇中名剎。萬松寺始建於明代,重修於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由羽客段泰利募集,是一座各路神仙雲集,各種力量共存,各民族大融合,實現社會和諧等多種理念摻雜在一起的多元文化寺院。從撫仙湖岸邊一條曲徑順山而上,走到離寺10多米處才能看到寺。松林掩映,幽靜無比。院中古柏挺拔,枝幹蒼勁,更顯出寺院的古老。鑲於東廂牆上的歷代碑刻,記載着雲南省玉溪市澄江萬松寺的歷史。院內兩株枝葉繁茂的桂花樹,幾乎覆蓋了院子。西側有一口井,更為稀奇,井深約3尺有餘,天於不涸,水滿不溢,舀幹又出,可供數十人飲用。要上後殿,無直通台階,必須從東西側廂房廊檐拐人,再進偏殿,才能上到殿堂。
雲南省玉溪市澄江萬松寺始建於清康熙年間。當時道士段泰利邀請文人墨客好友,以寺周圍風光名勝吟詩作對。他們搜腸刮肚,絞盡腦汁,但所作的詩聯無一使段泰利滿意。恰在此時,從寺門外進來一個拿着放牛鞭子的小孩,擠過去看秀才們與段泰利評論詩詞楹聯,小孩邊看邊笑,前躬後仰。段泰利好生奇怪,心想莫非他懂詩文,便轉過身問道:“你笑哪樣,是不是你也會寫?”放牛娃沒有正面回答,只説了一句“試試瞧”,便走到殿外的天井裏,用放牛鞭在地面上狂草了一副聯:
放眼處,偏惹漁樵耕讀來,不能分他們一毫快樂;
低頭時,便過春夏秋冬去,何曾識自己半點寒温。
寫完後,放牛娃落款稱“學仙童子”。
段泰利一看這龍飛鳳舞、自然流暢的狂草,工整對仗的字句,驚歎不已,再細細品味文意,已把萬松寺周圍一年四季的景緻描繪出來。後來,段泰利便叫工匠把這副對聯刻在木頭上,懸掛在萬松寺門口。
現雲南省玉溪市澄江萬松寺內遺留的還有清初雲南書法大家、通海人闞禎兆寫的“回首息機,舉世塵埃野馬;放聲長嘯,此形天地沙鷗”等多副草體楹聯。

萬松寺發展歷史

萬松寺 萬松寺
武德年間(618年~621年),妙法禪師慧照在此創建萬松寺。元至順二年~元統二年(1331年~1334年)盤龍祖師崇照在萬松寺設壇講經。元至正七年(1347年)崇照從內地雲遊歸來,與無文、智設、貿財等道友籌建寺院,在萬松寺東北坳建"大盤龍庵"、觀音寺、天王殿等廟宇。至正十年(1350年)建藥師殿,十二年(1352年)建羅漢殿。元至正十八年(1364年)崇照圓寂,享年66歲,僧臘37載。1372年崇照肉身供奉於舍利塔中,後圍繞舍利塔建祖師殿。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祖源和尚又大規模擴建,“今視之,佛有殿、禪有堂、肅賓有筵居,僧有室。高者為閣,敞者為軒,幽邃者為寢,而華且澤者為金碧彩黝……”增修擴建後,布政使張紞認為“宜以庵為院,更其額曰具足”,稱具足禪院。

萬松寺寺廟人物

萬松寺 萬松寺
段泰利原名達哈泰利,東北滿族人,清皇太極起兵的軍師,為大清奪取全國政權立過汗馬功勞。大清統一中國後,官至右宰相。康熙皇帝下令削藩,他又帶兵滅了雲南吳三桂,為康熙剷除心頭大患。但是,在對雲南少數民族政策上,康熙不採納他的正確意見,他便絕意辭官。
辭官後,達哈泰利沒有在家養清閒,而是去北京大佛寺出家。大佛寺的住持不敢收留他,認為他年歲已高,又是三朝元老,應該在家中安享天年。
達哈泰利説,年紀大了不要緊,讓我從頭學起,就叫我學仙童子吧。從此,他又多了一個名字“學仙童子”。在大佛寺住了一段時間,他覺得這裏不是他該來的地方,心裏一直想着雲南邊疆。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春,達哈泰利動身來雲南。離開皇宮時,從武門外悄悄挖了三袋土裝上車。有人以為他偷了宮中的東西,立即報告了康熙皇帝。康熙親自帶人追上達哈泰利,叫他把宮中的東西交出來。達哈泰利把口袋打開,康熙一看是些泥土,不解地問,帶土何用?達哈泰利説,皇宮中的泥土是大清的國土,我帶着它無論走到哪裏都屬大清的疆土。康熙聽了十分感動,立即下旨,打開國庫,讓達哈泰利多拿些金銀,並賜他姓“段”,他從此就叫段泰利。
萬松寺 萬松寺
段泰利從北京來雲南,雲南名士李陰培帶他到萬松山,他看中了這一風水寶地,決定修一座萬松寺,出家與神仙為伴。一般來説,走進寺廟的人都是因為命運的捉弄,被生活、社會所迫,不離開原來的環境就無法在這個世界上生存下去。段泰利卻是例外,他有功於大清,是三朝元老,即便皇帝一時不聽取他的正確意見,他仍然身居高官,有極大的權力和享受不盡的榮華富貴。但他卻選擇了清靜的寺院。他走進寺院不完全是遠離塵世、修身養性,而是要營造一種他認為理想的環境和寬鬆和諧的氛圍。

萬松寺多元文化

萬松寺 萬松寺
萬松寺是由前殿、中殿、後殿、偏殿(護衞)和兩廂組成的多院寺廟,共有57間房屋,供奉365尊塑像,其中銅鑄像360尊。中國宗教的佛、菩薩、神仙很多,但有名有姓的不過一、二百人,可是,段利泰卻在萬松寺塑了有名有姓的365尊,其中一些沒有進入神仙排位的歷史人物也被請進萬松寺,在高高的神龕上有了一席之地。
佛教的佛、菩薩、羅漢有:三世佛(釋迎牟尼佛、藥師佛阿彌陀佛)、四大菩薩(觀音文殊普賢地藏)、十八羅漢四大天王哼哈二將、彌勒佛等。
道教的神仙有:三清(原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四御(玉皇大帝、北極大帝、南極大帝、后土皇地祗)、王母娘娘、三官大帝(天官、地官、水官)、四大天師(張、葛、許、丘)、文昌帝君、真人、元君、星宿、天將、雷神、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真武、披髮祖師)等。
儒教有:孔子等。
萬松寺 萬松寺
民間神仙有:關聖帝君、財神、山神、土地、龍神、水神、各種送子娘娘、五穀神、太歲等。
還有一些是在歷史戰爭中死亡的將士,從來沒有哪種宗教將他們納入神仙排位,也被供奉在萬松寺裏。
寺廟是宗教的產物,主供、陪供的神像是按神位的高低來排列的,萬松寺的塑像卻是按照國家的君、臣、帥、將、士來供奉。在正殿裏,左有吏部、户部、禮部;右有兵部、刑部、工部等國家重要的六部。這樣擺放供奉神仙的目的是要把萬松寺弄成北京的紫禁城的殿堂式樣,神仙的世界也是人間的世界。因此,人們無法將萬松寺歸入哪個宗教。段泰利把眾多神仙和歷史人物請進了萬松寺,目的是讓各路神仙坐在一起共同發表高見,按現在的話説,是搞統一戰線,建聯合政府,各民族和各種勢力共存共容。他又把一些不是神仙的死亡將士,而且又是兩軍對立的人供在一起,是希望仇人共聚一堂,坐下來進行外交談判,停止打打殺殺,人間永無戰爭,世道太平。
萬松寺裏還專門修了一個“靜室”,做了錯事的官員,或者在任一段時間,要來“靜室”裏坐兩天,閉門思過,想明白了再出去做官。因此,學子到外地做官,或外地到任新官,都要來跪拜神仙,求取為官為民之道。尤其是澄江知府和江川縣令,除上任要跪拜,節日、廟會也要來跪拜,祈求飛黃騰達,仕途通暢。
段泰利一生征戰,殺人無數,但晚年看破紅塵,遠從北京來到撫仙湖畔,修建了萬松寺,供奉宗教諸神和歷史將士,不完全是宗教信仰崇拜,而是要體現民族大融合、大團結、大和睦的理想社會,因而,萬松寺與眾不同,是一座多元文化的寺廟。

萬松寺寺廟佈局

萬松寺 萬松寺
萬松寺的佈局是正面中路為山門,山門內左右分別為鐘樓、鼓樓,正面是天王殿,殿內有四大金剛塑像,後面依次為大雄寶殿和藏經樓,僧房、齋堂則分列正中路左右兩側。大雄寶殿是佛寺中最重要、最龐大的建築,“大雄”即為佛祖釋加牟尼。唐以前的佛寺,一般在寺前或宅院中心造塔,隋以後,佛殿普遍代替了佛塔,寺廟內大都另闢塔院。中國佛寺不論規模地點,其建築佈局是有一定規律的:平面方形,以山門殿———天王殿———大雄寶殿———本寺主供菩薩殿———法堂———藏經樓這條南北縱深軸線來組織空間,對稱穩重且整飭嚴謹。沿着這條中軸線,前後建築起承轉合,宛若一曲前呼後應、氣韻生動的樂章。中國寺廟的建築之美就響應在羣山、松柏、流水、殿落與亭廊的相互呼應之間,含蓄温藴,展示出組合變幻所賦予的和諧、寧靜及韻味。中國古人在建築格局上有很深的陰陽宇宙觀和崇尚對稱、秩序、穩定的審美心理。因此中國佛寺融合了中國特有的祭祀祖宗、天地的功能,仍然是平面方形、南北中軸線佈局、對稱穩重且整飭嚴謹的建築羣體。此外,園林式建築格局的佛寺在中國也較普遍。這兩種藝術格局使中國寺院既有典雅莊重的廟堂氣氛,又極富自然情趣,且意境深遠。

萬松寺萬松寺名聯

萬松寺 萬松寺
澄江撫仙湖西岸的萬松山中,有一座藏在松林深處的萬松寺,向為滇中名剎。
萬松寺始建於清康熙年間,相傳道士段泰利初到萬松寺時,羨慕此處山水形勝,但嫌寺小,便募資擴建。新萬松寺修建好後,請來一些文人學士吟詩作對,讚頌斯地風光名勝。只是所有題吟大都平平之作,無一讓段泰利滿意。此時,一個夾在當中觀看文士們詩詞楹聯的牧童,居然不時笑出聲來。段泰利奇怪地問牧童是不是會寫會作?牧童只説聲“試試瞧”,便走到天井。用牛鞭一氣呵成一副狂草對聯。其聯雲:放眼處,偏惹漁樵耕讀來,不能分他們一毫快樂;低頭時,便過春夏秋冬去,何曾識自己半點寒温。
落款稱“學仙童子”。
段泰利和文士們看了這副對聯,無不稱奇歎服。待大家回過神來找牧童時,牧童已不知去向。後來,段泰利請工匠把此聯託刻成楹聯懸於寺中。
除此奇聯外,萬松寺還有一副清代雲南著名四大書家之一、通海闞禎兆的一副草書聯。其聯雲:
回首息機,舉世塵埃野馬;
放聲長嘯,此形天地沙鷗。
這兩副草書聯,不僅聯意深奧,藴藏禪機妙語,且書法藝術絕倫,堪稱鎮寺之寶。
順便一提,萬松寺除楹聯為一奇外,還有兩奇:一是屋頂從來不落松針;一是有一眼三尺來深的水井,天干不涸,水滿不溢,舀幹又出。合稱萬松寺“三奇”。

萬松寺宇宙觀

萬松寺 萬松寺
寺廟建築有意將內外空間模糊化,講究室內室外空間的相互轉化。殿堂、門窗、亭榭、遊廊均開放側面,形成一種亦虛亦實、亦動亦滯的靈活的通透效果,所藴涵的空間意識模糊變幻,這與中國天人合一、陰陽轉化的宇宙觀有深層聯繫。“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來曰宙”,空間與時間的無限,即為宇宙。“宇”字本意為房檐,無限之宇,當然則以天地為廬。這個宇宙觀,把天地拉近人心,人與自然融合相親。“以天地為廬”的觀念古已有之,“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 《易·乾卦·文言》 )、“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莊子·齊物論》 )、“大樂與天地同和,大禮與天地同節”( 《樂記·樂論篇》 )、“以類合之,天人一也”(董仲舒《春秋繁露》),天地人乃一大調和,那麼藝術———“樂”,就應該體現這一調和。所以,中國寺廟建築羣才會有那麼多的室外空間,它並不把自然排斥在外,而是要納入其中,“深山藏古寺”,講究內斂含蓄。主動將自己和自然融合在一起,實際上是另一方式的自我肯定:寺既藏於深山,也就成了深山的一部分。“託體同山阿”,建築與自然融為一體,正是天人合一的體現,這就是中國的寺廟常選址於名山幽林之故。
萬松寺 萬松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