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引力常量

鎖定
引力常量,是物理學術語,公認的結果是卡文迪許測定的G值為6.754×10-11N·m²/kg²,最新的推薦的標準為G=6.67408(31)×10-11N·m²/kg² [2]  。通常取G=6.67×10-11N·m²/kg²,如果使用釐米克秒制則G=6.67×10-8 dyn·cm²/g²,其量綱為 L3 ·M-1·T-2
萬有引力常量G的準確值計算公式為:
G= rV2/M
其中,M是母星質量,V行星衞星線速度r行星衞星的軌道半徑。
中文名
引力常量
外文名
Gravitational constant
別    名
萬有引力常量
表達式
G=6.67×10-11N·m2/kg2
提出者
艾薩克·牛頓
提出時間
18——19世紀
適用領域
物理學
應用學科
物理學
首次測出者
亨利·卡文迪許

目錄

引力常量測量史

卡文迪許實驗
卡文迪許實驗(3張)
萬有引力常量 [2]  。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但引力常量G這個數值是多少,連他本人也不知道。按説只要測出兩個物體的質量,測出兩個物體間距離,再測出物體間的引力,代入萬有引力定律,就可以測出這個常量。但因為一般物體的質量太小了,它們間的引力無法測出,而天體的質量太大了,又無法測出質量。所以,萬有引力定律發現了100多年,萬有引力常量仍無準確結果,這個公式就仍不能是一個完善等式。直到100多年後,英國人卡文迪許利用扭秤,才巧妙測出這個常量。其測出引力常量的實驗也被稱為測量地球重量的實驗。

引力常量測定

引力常量測定 引力常量測定
應該強調的是,在牛頓得出行星對太陽的引力關係時,已經滲入了假定因素。卡文迪許(Henry Cavendis)在對一些物體間的引力進行測量並算出引力常量G後,又測量了多種物體間的引力,所得結果與利用引力常量G按萬有引力定律計算所得的結果相同。所以,引力常量的普適性成為萬有引力定律正確的見證。
這是一個卡文迪許扭秤的模型。這個扭秤的主要部分是這樣一個T字形輕而結實的框架,把這個T形架倒掛在一根石英絲下。若在T形架的兩端施加兩個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石英絲就會扭轉一個角度。力越大,扭轉的角度也越大。反過來,如果測出T形架轉過的角度,也就可以測出T形架兩端所受力的大小。先在T形架的兩端各固定一個小球,再在每個小球的附近各放一個大球,大小兩個球間的距離是可以較容易測定的。
根據萬有引力定律,大球會對小球產生引力,T形架會隨之扭轉,只要測出其扭轉的角度,就可以測出引力的大小。當然由於引力很小,這個扭轉的角度會很小。為了測出這個角度,卡文迪許在T形架上裝了一面小鏡子,用一束光射向鏡子,經鏡子反射後的光射向遠處的刻度尺,當鏡子與T形架一起發生一個很小的轉動時,刻度尺上的光斑會發生較大的移動。這樣,就起到一個化小為大的效果,通過測定光斑的移動,測定了T形架在放置大球前後扭轉的角度,從而測定了此時大球對小球的引力。
卡文迪許用此扭秤驗證了牛頓萬有引力定律,並測定出引力常量G的數值。這個數值與近代用更加科學的方法測定的數值是非常接近的。 [1] 
2022年,美國斯坦福大學研究團隊檢測了引力的阿哈羅諾夫—玻姆效應。該效應可用於以非常高的精度確定牛頓的萬有引力常數。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