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萬惠霖

鎖定
萬惠霖,1938年11月20日出生於湖北漢口,物理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1966年萬惠霖從廈門大學化學系研究生畢業後留校任教,先後擔任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院長、固體表面物理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等職;1982年至1983年作為訪問學者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化學系進行研修;199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01年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2010年獲得中國催化成就獎 [1] 
萬惠霖長期從事物理化學催化方面的科研和教學工作。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他在甲烷氧化偶聯(OCM)和乙烷、丙烷氧化脱氫(ODE,ODP)的研究方面,他的課題組創新研製出一系列性能優良的含氟稀土(鹼土)氧化物催化劑體系,證實了氟化物對OCM催化劑的顯著促進作用 [2] 
中文名
萬惠霖
國    籍
中國
出生地
湖北漢口
出生日期
1938年11月20日
畢業院校
廈門大學
職    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
199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籍    貫
湖北漢陽

萬惠霖人物經歷

萬惠霖 院士
萬惠霖 院士(6張)
1938年11月20日,萬惠霖出生於湖北漢口,他的父親當時在武漢一家布店做管事,家境小康。他初中畢業後考取華中師範大學第一附屬中學 [3] 
1958年,萬惠霖高中畢業後考上中南礦冶學院(現中南大學)冶金系。
1959年,由於大學科系調整,萬惠霖被轉到廈門大學化學系。
1962年,萬惠霖從廈門大學化學系本科畢業。畢業後考取該系物理化學(催化理論方向)研究生,師從分子催化學科的奠基人蔡啓瑞教授 [4] 
1966年,萬惠霖從廈門大學化學系研究生畢業。畢業後留校任教,先後擔任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院長、固體表面物理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等職。
1980年,萬惠霖與蔡啓瑞教授合作撰寫了《過渡金屬配合物的絡合催化作用》一文,在北京中一日一美第一屆有機金屬學術討論會上作大會報告。
1982年,萬惠霖作為訪問學者,前往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化學系進行研修(至1983年)。
1987年,萬惠霖晉升為教授後,之後被評為博士生導師。
1997年,萬惠霖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2] 
2012年3月4日,萬惠霖課題組與江蘇德峯藥業有限公司在江蘇省如皋市簽署“共建院士工作站”協議 [5] 

萬惠霖主要成就

萬惠霖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萬惠霖先後參加了絡合催化理論、化學模擬生物固氮及催化作用的量子化學等基礎研究工作,均取得成果。在輕烷臨氧定向轉化研究方面,創新研製出一系列性能優良的含氟稀土-鹼土氧化物催化劑,闡明瞭氟化物助催作用的本質,並採用原位光譜方法,在幾種催化劑上首次獲得超氧物種具有甲烷氧化偶聯活性的直接證據探明瞭甲烷部分氧化反應機理差異的本質發現並論證了氧存在下氧化鑭等表面過氧物種的激光誘導生成對甲烷、丙烷的臨氧活化和轉化機理進行了系統的理論模擬 [2] 
  • 學術論著
截至2017年8月,萬惠霖在中國國內外刊物發表論文400餘篇,出版專著1本 [6] 
  • 成果獎勵
截至2014年12月,萬惠霖先後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兩項(排名第2和第3);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兩項(一項排名第1)和二等獎四項;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和省級教學成果特等獎。
時間
項目名稱
獎勵名稱
1986年
固氮酶作用下和鐵催化劑作用下固氮成氨的研究
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排名第四)
1987年
固氮酶作用下和鐵催化劑作用下固氮成氨的研究
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排名第三)
1995年
對氨合成鐵催化劑三個低密勒指數晶面催化性能差異研究
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排名第三)
1995年
合成氣制乙醇銠系催化劑中助催劑作用機理的量子化學
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

萬惠霖人才培養

  • 教育理念
萬惠霖認為,做學問搞科研有一種難於言表的歸宿感和幸福感。他有着很強的創新意識,他常説:“催化這個學科近幾年世界上發展很快,我們不能步人後塵,要勇於創新,不僅基礎理論研究要有所突破,連研究方法也要創新 ” [3] 
  • 講授課程
萬惠霖長期從事催化方面的教學、科研工作,為本科生和研究生講授多門課程 [7] 
  • 團隊建設
萬惠霖重視並身體力行抓好廈門大學化學羣體的學科和師資隊伍建設,固體表面物理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在連續兩次評估中均被評為A級,1997年被原國家科委遴選為8個試點單位之一,在1999年的評估中取得了在29個化學化工類重點實驗室排名第一的成績。2001年又被評為國家基金委化學學科兩個創新研究羣體侯選單位之一 [3] 
  • 教育成果獎勵
2000年萬惠霖獲得福建省教學成果特等獎,2001年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 [7] 

萬惠霖榮譽表彰

時間
榮譽表彰
1982年
廈門市勞動模範
1985年
福建省先進教育工作者和優秀專家
1988年
國家人事部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
1993年
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
1997年
中國科學院院士 [2] 
2001年
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2009年
福建省第二屆傑出人民教師 [7] 
2010年
中國催化成就獎(冠名張大煜獎) [1] 

萬惠霖社會任職

萬惠霖先後擔任第五屆973計劃專家顧問組成員,固體表面物理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分子催化》副主編,《高等學校化學學報》和《催化學報》編委,中國化學會常務理事;曾任國家教委科技委委員和中國化學會催化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化學會催化專業委員會主任,教育部科技委委員和化學部主任,教育部化學教學分指導委員會副主任,福建省科協副主席,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化學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化學部諮委會委員,廈門大學理工學科、固體表面物理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化學化工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973計劃第四屆專家顧問組成員,中國科學院化學部常委,中國化學會常務理事,《Chemistry-An Asian Journal》國際顧問編委,《高等學校化學學報》和《分子催化》副主編等,如皋市經濟社會發展高級顧問 [5] 

萬惠霖人物評價

萬惠霖這種強烈的創新意識使他的科研工作處在國際有關學科領域的前沿,並取得一系列具有創新性的科研成果。萬惠霖獻身祖國科教事業,勇攀科學高峯的精神廣受好評,他在催化化學教學科研中所取得 的成績、所做出的貢獻也得到黨和政府的肯定和表彰 [3] (華中師範大學第一附屬中學評)

萬惠霖人物影響

  • 慶祝萬惠霖教授從教五十五週年學術研討會
2018年11月17日-18日,由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固體表面物理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廈門大學催化學科與工程研究所聯合主辦的2018催化前沿論壇暨慶祝萬惠霖教授從教五十五週年學術研討會在廈門大學化學報告廳舉行。該論壇以催化前沿為主題,邀請了來自各全國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的院士和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等知名專家及業界人士出席,參會人數逾150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