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萬宗寶佛寺

鎖定
青海省民和縣三川地區萬宗寶佛寺,俗稱“朱家寺”,藏語稱“扎西噶丹德吉林”,意為 “吉祥具喜福樂洲”。
“萬宗寶佛”寓意萬物之本源在於佛法,體現了土族人民對佛法的虔誠。萬宗寶佛寺位於川口鎮南52公里處,屬於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中川鄉光明村。相傳由西藏高僧夏日巴仁欽堅贊創建於清代,原址在朱家河岸上,後來由第四世摩蘭喇嘛丹增扎巴於清光緒二十一年(公元1906年)將萬宗寶佛寺從原址搬遷至現址重建,形成規模,成為中川具有影響力的藏傳佛教格魯巴寺院。由毛蘭呼圖克圖初建於清末(一雲1906年,一雲1919年)。為朱家、吳家灣、二方諸村土族寺院,信徒約300户。1949年有僧徒46人,1955年32人, 1958年前有殿堂等公房64間,私房216間,水地104畝,旱地24 畝,設有管家2人,僧官1人,每年正月舉行祈願法會,初五日有跳欠活動。該寺毀於“文革”,1981年批准開放,現有經堂3間,僧舍4院25間,寺僧10户14人(其中完德 4人),張舉賢任寺管會主任。 [1] 
中文名
萬宗寶佛寺
正式名稱
萬宗寶佛寺
俗    稱
朱家寺
地    址
民和縣中川鄉
萬宗寶佛寺,俗稱“朱家寺”,藏語全稱“朱家寺塔欽珠德林”,意為 “朱家大乘修法洲”,在今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中川鄉,是三川朱家八户的總寺。相傳由西藏高僧夏日巴仁欽堅贊創建於清代,原址在朱家河岸上,後來由第四世摩蘭喇嘛丹增扎巴於清光緒二十一年(公元1906年)將萬宗寶佛寺從原址搬遷至現址重建,形成規模,成為中川具有影響力的藏傳佛教格魯巴寺院。寺院香火主有朱家、吳張家、二方、四方、白家、商堂、光方、王石溝土族羣眾1000多户5000餘人。
智貢巴·貢卻乎丹巴繞吉所著《安多政教史》稱作“摩蘭呼圖克圖,寺院在三川地區珠嘉寺”。
相傳寺主摩蘭喇嘛,共轉十一世。第一世佛弟子巴拉貝;第二世勝樂瑜伽師成就者弟子沙彌存布巴;第三世夏日巴仁欽堅贊(傳説是宗喀巴大師和賈曹傑的親傳弟子,賈曹傑將自己的“三法衣”賜予彼師並授記他到安多東部黃河沿岸去建寺弘法,以後將在此沿續轉世,彼師依照“授記”來到安多地區弘法,並在三川朱家河岸創建萬宗寶佛寺,不久便圓寂於此);第四世摩蘭喇嘛丹增扎巴,出生在今中川鄉朱家二方一户土族農民家庭,自幼到塔爾寺出家,後赴西藏色拉寺學經,獲得拉熱巴格西學位(佛學博士),被尊稱為“摩蘭喇嘛”,從此,“摩蘭喇嘛”的名號正式形成,學成後回到三川故鄉,將萬宗寶佛寺從原址搬遷到現址重建,形成規模。後應內蒙古烏珠穆沁弟子們邀請前往廣施法雨,利益大眾,並修建了六座藏傳佛格魯巴寺院,因各種原因,現僅存一座。彼師用蒙族弟子及施主們供養的全部財物捐給萬宗寶佛寺建了一座經堂,但不久之後,被毀於兵燹。第五世摩蘭喇嘛羅桑貢卻扎西(傳説是第二世章嘉呼圖克圖親傳弟子);第六世摩蘭喇嘛羅桑丹貝堅贊(據説西藏哲蚌寺郭莽拉熱巴格西羅桑貢確曾著有彼師的傳記),從內蒙募集大量財物重建萬宗寶佛寺經堂;第七世摩蘭喇嘛桑傑益西嘉措,曾迎請許多聖物來萬宗寶佛寺並向僧眾進行佈施供養;第八世摩蘭喇嘛羅桑圖登堅贊(相傳七世、八世摩蘭喇嘛的傳記在塔爾寺第六世賽多羅桑楚臣嘉措文集中尚存),為寶寺迎請用黃銅鑄制的宗喀巴千佛,並巡禮寶寺、慈悲關懷;第九世摩蘭喇嘛羅桑堅贊晉美旺秀;第十世摩蘭喇嘛羅桑丹增成列饒傑。第五世至十世共六輩都轉世在內蒙烏珠穆沁並常駐該地區。第十一世摩蘭喇嘛羅桑隆多確吉堅贊,誕生在內蒙古,被認定為第十世摩蘭喇嘛羅桑丹增成列饒傑轉世靈童後迎往萬宗寶佛寺登席繼位,並舉行盛大慶典,傳承寺主之職,接受信眾膜拜。2012年在高僧羅桑多傑大師座前受沙彌戒,賜法名羅桑隆多確吉堅贊;2013年經羅桑多傑大師授比丘戒,現駐塔爾寺師從羅桑多傑大師聞習深造。
據民和縣統戰部資料顯示,萬宗寶佛寺1949年有僧人46人,1955年32人, 1958年前有大小殿堂64間,僧舍216間,水地104畝,旱地24 畝;設有僧官1人、管家2人;每年正月舉行祈願法會,正月初五下午舉行法舞表演活動,祈求國泰民安、吉祥和平。
文化大革命期間寺院建築全部拆毀,1981年10月批准開放,重建土木結構經堂三間,僧舍4院25間,僧人15人。1999年以來,在塔爾寺三川籍高僧羅桑多傑大師關懷下,由大師親自規劃設計寺院建築格局,同年9月拆除原土木結構的經堂和10餘間僧舍,拆建寺院圍牆;2003年重建大經堂、活佛拉章、總務院;2004年修建如來八塔、僧舍;2005年修建並安裝586個嘛呢轉經輪;2008年修建寺院大門、大經堂背面僧舍,建花園、寺內地面平整等;2009年建成宗喀巴金瓦殿、金剛善護法殿、瑪卿護法殿;2010年建成九間殿(文殊、彌勒、十八羅漢)、度母殿、藥師佛殿、財神殿;2013年重建大門,建金瓦大經堂、卧佛殿、活佛拉章,殿頂、大門建有精美的歇山式廡殿頂,脊獸、鴟吻、滴水精工細構,風格獨特;站在寺院最高點,南望黃河,遠眺積石山,平疇沃野之中,飛檐翹角,金瓦青磚,建築與自然環境和諧統一。從主殿二層俯瞰,全寺佈局謹嚴,嚴格對稱,各組建築環繞主殿,院內鮮花盛開;大門及矗立在兩側的經杆彰顯極具魅力,大門右側的如意八塔,依地勢一字排開,塔剎高聳,塔身白色,宏偉壯觀,使這座寶寺增添一道靚麗的風景線,神奇地域法緣流長,聖教大法利國利民。
寺院有裏外兩道圍牆,裏圍牆外側裝有586個嘛呢轉經輪,裏面正中靠北有磚混結構、瞭沿為磚木結構的三層藏式大經堂,一層供奉以宗喀巴大師為主的佛像及唐卡,中間靠後為活佛法座,前面是僧侶長排坐墊;二層供奉以宗喀巴為主的塑像及唐卡;三層為釋迦牟尼佛及諸多佛像唐卡。裏外圍牆之間有九座經堂式佛殿;大經堂北面之中是九間殿(文殊、彌勒、十八羅漢),東為度母殿,西為藥師佛殿;裏圍牆東側由北向南是宗喀巴金瓦殿、五方佛金瓦大經堂、金剛善護法殿;裏圍牆兩側由北向南為財神殿、卧佛殿、瑪卿護法殿。
萬宗寶佛寺在歷史上曾湧現出了許多高僧大德。據塔爾寺文史資料記載,三川籍朱家八户的高僧大德(活佛格西)就有二十幾位之多,其中較為著名的第四世摩蘭喇嘛丹增扎巴、朱海山(1894年生,法名索南達傑,尊稱朱喇嘛,精通漢、藏、梵、蒙四種文字,是著名土族高僧,1980年在尼泊爾圓寂。其舍利在青海有三份,其中一份建塔後供奉在萬宗寶佛寺主殿內)、洛桑旦曲(1913-1987)、羅桑多傑(1931年生,塔爾寺拉熱巴格西,擔任青海省藏語佛學院教授、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大藏經顧問、青海省藏密協會理事、中川萬宗寶佛寺住持)等。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