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萬佛洞

(瀘州市地文景觀)

鎖定
萬佛洞是位於四川省瀘州市敍永縣正東鎮石樁村5組的一處地文景觀。
中文名
萬佛洞
類    型
地文景觀
座    標
E 105.52,N 28.06
等    級
五級

萬佛洞資源性質

因形態各異、晶瑩潔白的石鐘乳、石柱、石筍,像一尊尊佛像,被當地人稱為萬佛洞的岩溶景觀。

萬佛洞外觀形態

萬佛洞是一個風貌奇特的溶洞景觀,洞口呈不規則橢圓,頂部鐘乳石密佈,宛如巨獸張開大口,令人望而生畏。初入溶洞,沉積物生成的景觀形態精美、層次錯落,嫵媚生動的石鐘乳、美豔絕倫的石柱、挺拔而立的石筍、凌空高掛的鵝管,令人目酣神醉。萬佛洞可以堪稱是大自然鬼斧神工下溶洞景觀中的上乘之作。洞穴雖是昏暗的,而當洞穴頂部泉水滴落到地面之後,一層層鈣華的沉積,像極了一排排海浪湧上來又退下去的海灘,暫被命名“萬佛熒光海灘”。其中還有一個被鈣華層層堆疊、外展,形似佛陀矗立的石柱,高約20m,直徑約1.5m,被暫稱為萬佛塔,也頗為壯觀。

萬佛洞規模體量

目前探索完成的溶洞長度約2km,溶洞蜿蜒起伏,狹窄處約20m,最寬處約60m,最矮處約40m,最高處約100m;成規模的梯田4處,蓮花、沙灘、大型石鐘乳塔多達8處,萬佛洞中還存在許多歎為觀止的景觀尚待探索發現。

萬佛洞地質背景

萬佛洞所屬地層為三疊系下統嘉陵江組灰岩層(T1d),溶洞的物質組成主要為灰巖。敍永縣所處大地構造單元屬揚子準地台婁山弧形箱狀褶皺帶及滇東北新華夏系構造體系。“四川運動”是本區的主要構造運動,它使白堊紀及其以前地層全面褶皺,形成現今構造概貌,其他各期構造運動在區內的作用,遺留着假整合面的形跡。

萬佛洞成因機制

溶洞是可溶性岩石中因喀斯特作用所形成的地下空間,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區地下水長期溶蝕的結果,石灰岩裏不溶性的碳酸鈣受水和二氧化碳的作用能轉化為可溶性的碳酸氫鈣。由於石灰岩層各部分含石灰質多少不同,被侵蝕的程度不同,就逐漸被溶解分割成互不相依、千姿百態、陡峭秀麗的山峯和奇異景觀的溶洞,由此形成的地貌一般稱為喀斯特地貌。

萬佛洞生態環境

萬佛洞內屬於典型的喀斯特地型,海拔高度在260—1440米之間,年平均氣温18度,年降雨量775毫米左右,無霜期300天左右。自然地理位置屬四川盆地南緣,中亞熱帶氣候,四季分明。 [1] 
參考資料
  • 1.    萬佛洞  .四川省文化和旅遊資源雲[引用日期2021-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