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萬佛堂石窟

鎖定
萬佛堂石窟,坐落在遼寧省義縣縣城西北9公里的大淩河北岸,至2015年為止,是中國東北地區年代最早規模最大的石窟羣,也是中國北朝石窟中緯度最北,位置最東的窟羣,萬佛堂石窟始建於北魏年間,因為常年的自然風化與年久失修,大部分石窟已經破損坍塌,不復存在了。它被譽為中國北方石窟造像藝術寶庫,同時萬佛堂石窟又是一處融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於一體的風景區。1988年被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2022年10月,文化和旅遊部發布8條長城主題國家級旅遊線路,長城多彩藝術感悟之旅線路涵蓋錦州市義縣萬佛堂石窟。 [10] 
中文名
萬佛堂石窟
價    值
東北地區年代最早規模最大
地理位置
遼寧義縣萬佛堂村大淩河北岸
景點包含
窟(龕)20餘個,雕像430尊
級別批次
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文號
國發【1988】5號
批准單位
國務院

萬佛堂石窟建設沿革

北魏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年)營州刺史元景為祈福始建萬佛堂西區,由國師曇曜法師主持修建。
景明三年紀念慰喻契丹使員外散騎常侍韓貞出使契丹一事開鑿東區。
此後因戰亂等因素的影響,石窟多次受損。
明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錦衣衞參將王鍇為其母祝壽修建圓形小塔一座。
明代嘉靖年間重修,並流傳至清末民國時期。
抗戰時期,石窟再次受損,經過1994年至1996年三年的修繕方才重放光芒 [1] 

萬佛堂石窟地理環境

萬佛堂石窟位置

萬佛堂石窟坐落在遼寧省義縣縣城西北9公里的大淩河北岸。

萬佛堂石窟氣候

該地區屬北温帶的中温帶,屬大陸性季風型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温7.8℃,平均降水530毫米,平均日照2848小時,無霜期126一175天。 [1] 

萬佛堂石窟水文

石窟臨近大淩河,大淩河發源於河北省平泉縣,從涓涓細流到波瀾壯闊的入海口共398公里,流經遼寧省朝陽等市縣。細河是大淩河下游左側最大支流。源出阜新蒙古族自治縣他本扎蘭鄉東北東駱駝山北坡牌樓營子村附近。經阜新市區,阜新蒙古族自治縣的東梁鄉、伊嗎圖鄉、卧鳳溝鄉以及清河門區的蔡家屯入義縣,在復興堡進入大淩河,全長113公里。 [2] 

萬佛堂石窟主要景觀

萬佛堂石窟綜述

萬佛堂石窟下層有6窟,由東向西一次排列,進入第一個窟,門刻有“佛光普照”四個大字,窟內平方形,高約五米,每邊花約一米,中央有一方形石柱,上連窟頂,方形石柱四面佈滿精細的雕刻,塵拱上的佛像,供奉人像和上層佛合內的佛像,侍者及弧形華幔,化生童子,窟頂的飛天,門內窟壁的千佛式座佛,都是典型的北魏中期造像,刀法勁健。東區有七窟,建於北魏景明三年,是尉喻契丹使韓貞等人為祈福修建成的私窟。西區共有9窟,分為上下兩層,上層有3個小窟,窟內石刻造像已經風化無存。第五窟的題刻手跡乃是平東將軍元景在公元499年,造崖時手書其上的,是重要的史料,並被清末的康有為評為“元魏諸碑之極品” [3] 
石窟上頂上有明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驃騎將軍王鍇未其母祝壽而建的圓形小塔一座。西區第一窟最大,東西北三壁各雕三佛。窟中心方形塔柱上部的佛像及供養人像。下部四尊佛像為後代補雕。第六窟主像為交腳彌勒。元景造像碑刻在第五窟南壁上。東區現存7窟,造像多已風化無存。其第三窟存有千臂觀音和二侍菩薩。韓貞造像碑刻在第四窟南壁上。 [1] 

萬佛堂石窟西區

萬佛堂石窟 萬佛堂石窟
據碑刻記載:西區是北魏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年)平東將軍營州(今朝陽)刺史元景為黃是祈福開鑿的。存9窟,分上下兩層,下層為6大窟,上層為3小窟,另有部分壁龕。保存較完整的是第一窟和第六窟。由東向西依次排列,進入第一個窟,門刻有“佛光普照”四個大字,窟內平方形,高約5米,每邊長約米,中央有一方形石柱,上連窟頂,方形石柱四面佈滿精細的雕刻,尖拱上的佛像,供奉人像和上層佛合內的佛像,待者及弧形華幔,化生童子,窟頂的飛天,門內窟壁的千佛式座佛,都是典型的北魏中期造像,刀法勁健,形象生動。

萬佛堂石窟東區

萬佛堂石窟 萬佛堂石窟
東區是北魏景明三年(公元502年)慰喻契丹使員外散騎常侍韓貞等74人開鑿的私窟。石窟佛像大者丈餘、小者不過盈寸,整個造像羣佈局嚴謹,內容豐富,鐫刻精巧,形象生動,栩栩如生。所存石刻造像甚少,最為顯眼的是一尊“千手千眼觀音佛像”,為明清時匠人所塑,此佛泥塑金身,坐於寶座之上,有46隻手從周身向外伸展,每隻手上有一隻眼睛,閃爍發光,至於手鑲千眼,取的是手眼合一之意,教化人們要象菩薩一樣,做事切莫眼高手低,要手眼並舉,也算是古代的人在借佛教文化以警世人。

萬佛堂石窟文化價值

萬佛堂石窟,是東北唯一的摩崖石窟羣,石窟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與藝術價值,窟內的壁畫涵蓋大量古代少數民族的生活情景,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閻文儒先生和曹汛先生指出萬佛堂石窟對研究少數民族人民的生活習慣有極大的學術價值 [4]  。此外,萬佛堂石窟脱胎於雲岡石窟,與龍門石窟等石窟有千絲萬縷的聯繫,研究萬佛堂石窟有助於研究同時期的石窟,並且能搞清楚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藝 [5] 

萬佛堂石窟文物遺存

萬佛堂石窟西區

萬佛堂石窟 萬佛堂石窟
1號窟:窟前有後世添造的外廊式窟檐,面闊3間,正面闢門,上方有“萬佛堂”篆字門額。門東側天王像已風化無存,西側尚存殘形。門上西側龕中雕1軀坐佛和腳踏蓮花的脅侍2軀。門西壁佛龕內雕坐佛7軀,有2軀已風化。門兩側內壁有碑記。窟內門上方雕坐佛3列,現存37軀。窟中鑿方形塔心柱,上連天井。每面鑿成兩層佛龕,龕內原造像已無存,只餘背光和背光上的蓮花飛天浮雕。現有佛像皆後世所雕。塔心柱南面尖拱式龕上部橫向雕坐佛1軀及化生童子像13軀,間置蓮花;上層佛龕雕有蓮座,上雕坐佛1尊和脅侍2尊,兩側雕兩行供養人像,每行6人。龕下雕對卧雙鹿,龕項雕弧形花幔和三角形紋飾。在上層佛龕上面的山形紋中間還雕有化生童子。塔心柱的另三面與南面雕刻形式大致相同,但所雕刻的內容和數量都有所減少。塔心柱的四角雕飾可分4層,下層雕羅漢立像,僅西北角稍見殘形,其餘已風化無存;中層雕須彌山和交盤雙龍,以及雙手捧物飛天像;上層則作佛龕,龕上雕屋檐瓦面,下刻石階,龕內雕坐佛;頂層雕大瓣忍冬紋。柱四周的天井上,原各有浮雕飛天3軀,現存南頂飛天3軀,北頂全部剝落,西頂存2軀、東頂剩一個殘形。東、西、北內壁各雕高2.6米,寬2.2米的佛龕3個,佛龕的形式、龕內雕像、龕上方的寶蓋和飛天均屬後世重作。東面飛天剝落1軀、西面殘存1軀,北面寶蓋、飛天風化無存。
2號窟:原門南向,東、西、北三面雕尖拱式佛龕。後因前部岩石崩塌,門不能通行而改成明窗,東、西各闢1門與鄰窟相連。此窟僅遺存原門上方刻的坐佛和兩側的千佛式小佛。窟頂中心雕有蓮花寶蓋,四角原各雕1軀立於蓮座上的菩薩像,現僅存1軀。四面的飛天浮雕僅存南面1對,東面1軀,其餘均已剝落。
3號窟:與2號窟相連,構造相同,正門已被堵死,兩邊闢門成為1條通道。窟頂刻有蓮花、寶蓋,現仍見殘形。東、西窟壁上部,略見尖拱式佛龕的尖拱。北壁風蝕,窟內雕刻幾乎全部脱落。
4號窟:與3號窟相連,較2、3號窟稍大。原門南向偏東,已被堵塞。窟呈不規則的長方形,後壁造像完全風化。窟頂刻有蓮花、寶蓋,現仍見殘形。
5號窟:前半部崩圯,為防止繼續崩塌,已加築護堤。殘存的北壁造像已風化,僅偏西處可見佛龕尖拱殘痕和上面的千佛式小坐佛痕跡。後世靠北壁加蓋3間廟堂式小瓦房,房前東側置清宣統三年(1911年)捐資碑1通。窟頂刻有蓮花、寶蓋,現仍見殘形。窟頂刻有蓮花、寶蓋,現仍見殘形。是中國最北方所存唯一的年代最早的魏碑,題額已破損,兩側僅見雕龍殘形。為防止人為刻畫和延緩風化已加玻璃罩保護。題額上方窟壁刻的兩排千佛式小坐佛,現僅存4軀;窟頂中心雕有大蓮花寶蓋和6人排列的小飛天。 [6] 
6號窟:因前部崩塌,窟頂幾乎全毀,與5號窟幾成一室。殘存的窟頂邊緣尚可見蓮花寶蓋殘形。靠北壁雕造1軀巨型叉腳彌勒佛像,高3.5米,叉腳倚坐在1.2米高的座台之上。它是萬佛堂石窟中最大的一軀造像。長眉細目、高鼻簿唇、高翹水波狀的髮髻,是典型的北魏造像的藝術風格。因窟頂坍塌佛像外露、下肢已開始風化。佛像背光為後世彩繪,佛像左右原雕有釋迦弟子,現僅存左側阿難。東北壁上還殘存小佛龕1個,雕一佛二脅侍,現已殘缺,龕下刻有8個千佛式小坐佛。在彌勒像的東西上方各刻一個半蹲式幾乎是圓雕的菩薩像。東邊的較為完好,西邊的因岩石嚴重風化,腿部殘毀。
萬佛堂石窟 萬佛堂石窟
7號窟:從2號窟到4號窟的上層有小窟3個,東數第一個即7號窟。圓拱形窟門高0.96米,寬0.76米。窟內高1.2米,東西長1.7米,南北寬1.59米。造像全部風化。
8號窟:位於7號窟的西邊。門高1.4米,寬0.86米。窟室呈正方形,高2.75米,東西長2.97米,南北寬2.95米。窟頂存有蓮花痕跡,造像全無。8、9兩窟之間外露1個佛龕,雕有一佛二菩薩像,上半身較為完整。
9號窟:窟室呈正方形,窟門高1米,寬0.63米。窟內高1.55米,東西長1.2米,南北寬1.5米。北壁原刻一佛二菩薩像,現佛像無存,二菩薩僅見痕跡。東西兩面原有造像,惜浮雕部分已被鑿去,所剩的痕跡,似有未完工的造像。 [6] 

萬佛堂石窟東區

1號窟:窟內造像損壞嚴重,僅東壁尚可見佛龕尖拱殘痕。西壁門上方有後世所書“萬緣橋”3字,現已模糊不清。窟內北部西側有清宣統三年(1911年)重修捐資碑1通。
2號窟:窟毀壞極為嚴重,窟內不見造像。整個窟室全部坍塌,使1、3號窟之間形成懸崖絕壁,後人架橋以便通行。橋有欄杆,上蓋屋頂,保留了窟形。
3號窟:窟內東、西、北三面置佛台。北台上有後世塑的千手觀音泥塑像,東西台各塑菩薩像1尊。
4號窟:窟內造像風化無存,僅見窟頂有蓮花寶蓋和東壁的佛龕尖拱殘跡。 [6] 
5號窟:原門南向,《景明三年韓貞造像銘》就刻在門楣上。因後世將門改為明窗時,將碑文下部毀掉。窟內造像全毀,僅見東壁佛龕和窟頂蓮花寶蓋殘痕。
6號窟:前面岩石連同窟門已經坍塌,窟後壁鑿佛龕,內雕釋迦坐像,高發髻,長眉細目、高鼻薄唇,是典型的北魏中期造像。窟壁尚有殘餘浮雕。窟的南壁外,尚有殘存的天王像和一組百戲浮雕。
7號窟:窟門已塌毀,窟內懸掛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鑄造的鐵鐘1口。
此外,在東西兩區之間的小山頂上,有明成化十年(1474年)建造的桶式塔1座。在西區1號窟東側有現代建的平房3間,耳房1間,供看護人員使用。 [7] 

萬佛堂石窟保護措施

1、義縣有關部門對已風化的雕像、碑記和裸露的巖體進行化學加固保護。
2、義縣有關部門支撐加固西區西側巖體,加固西區6號窟窟壁。
3、義縣有關部門計劃按現有碑的形制,早期拓片的文字,複製一方同比例的《元景造像碑》,鑲嵌在6號窟複製的混凝土窟壁上。 [8] 

萬佛堂石窟旅遊指南

萬佛堂石窟美食

東北特色的美味佳餚:溝幫子燻雞北鎮豬蹄渤海灣海鮮

萬佛堂石窟交通

沒有直達車,乘義縣到北票的長途車可到去石窟的路口下車,之後需走十多分鐘。可以在義縣包個三輪摩托,當地叫”板的”來回15元。

萬佛堂石窟特產

當地特產:紅崖子花生盤錦市土特產香螺,香螺是中國特有的海螺品種,主要分佈在黃海和渤海的北部,以大連沿海島嶼所產者最為有名。屬於腹足綱,蛾螺科。大連香螺殼大而質厚。香螺是世界上較稀有的海螺品種,其肉味鮮香,為人們所喜食。 [9]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