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萊蕪市體育運動學校

鎖定
萊蕪市體育運動學校成立於1992年10月,1997年11月升格為副縣級全額事業單位,為萊蕪市唯一一家競技體育承訓單位,2005年和2009年連續兩次被國家體育總局命名為“國家高水平體育後備人才基地”。
中文名
萊蕪市體育運動學校
創辦時間
1992年10月
類    別
競技體育承訓單位
所屬地區
山東萊蕪
主要獎項
世界錦標賽、世界盃金牌8枚、銀牌3枚、銅牌5枚
全國金牌86枚
佔地面積
20萬平方米

萊蕪市體育運動學校辦學宗旨

學校遵循“以德育人、文武雙修、讀訓並重、以訓為主,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競技體育人才”的辦學宗旨,承擔着我市參加省以上各級各類體育賽事和培養輸送優秀競技體育後備人才的任務。

萊蕪市體育運動學校辦學規模

學校佔地面積20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7萬平方米,配有教學、訓練場館9處。現有在職教職工75人,其中教練員28人(中、高級職稱24人),文化課教師27人(中、高級職稱23人)。在校學生303人,設初、高中兩個教學部,7個教學班,現為山東省體校分校,另設有上海體育學院成人教育函授站。配備一支30個編制的市體工隊。現開設柔道、摔跤、舉重、射擊、射箭、田徑、自行車、橄欖球、籃球、排球、足球、散打、跆拳道、拳擊 蹦牀等15個運動項目。

萊蕪市體育運動學校成績榮譽

建校以來,共獲得世界錦標賽、世界盃金牌8枚、銀牌3枚、銅牌5枚,亞洲金牌7枚,全國金牌86枚,省級金牌527枚,其中2010年,在山東省第22屆運動會上獲金牌24枚,列全省第10位,總分1136.50分,列全省第11位,創我市參加省運會以來最好成績。培養國際運動健將6人,運動健將24人,一級運動員321人。向國家隊、省專業隊、八一隊及各大專院校輸送優秀人才573人,現有5名隊員在國家隊訓練。多年來,湧現出孟麗麗、尹玉峯、張有松、時娜、司天峯、李翠、張國林等一大批優秀運動員。隊員孟麗麗參加了2004年雅典奧運會,為萊蕪體育史上第一個參加奧運會的運動員,2005年獲全運會冠軍。2008年隊員司天峯、時娜參加了北京奧運會。2010年隊員司天峯獲廣州亞運會冠軍、隊員魏緒保參加了新加坡青年奧運會。近年來成功舉辦省以上比賽43次。
2001年被省體育局命名為“山東省柔道訓練基地”。2003年被國家體育總局命名為“全國射箭重點運動學校”,被曲阜師範大學命名為“曲阜師範大學運動訓練基地”。2005年被國家體育總局命名為“全國高水平體育後備人才基地”。2009年再次被國家體育總局命名為“全國高水平體育後備人才基地”。
2001年,被國家體育總局授予“全國羣眾體育先進單位”。2003年被萊蕪市政府授予“振興萊蕪體育突出貢獻獎”。 2006年被萊蕪市政府授予“萊蕪市先進集體”。2007年被萊蕪市政府授予“突出貢獻獎”。2009年被中共萊蕪市委、萊蕪市政府授予“先進單位”。2010年被萊蕪市政府授予“十一屆全運會參賽工作先進集體”。2011年被山東省體育局授予“山東省青少年體育工作先進單位”、被萊蕪市政府授予“振興萊蕪體育突出貢獻獎”。連年被評為市級“精神文明單位”。

萊蕪市體育運動學校學生工作

萊蕪市體育運動學校學生管理

在學生管理上實行24小時封閉式管理,由教練員負責訓練,文化課教師負責學習,學生管理人員負責生活、住宿和管理。學生每月放假2天,週一至週五早晨和下午訓練,上午和晚上安排文化課學習,週六週日全天訓練

萊蕪市體育運動學校學生來源及去向

學校招生以萊蕪市政府批轉的《運動員選材輸送工作意見》為依託,建立了以市區中小學為中心,輻射其它學校的招生網絡。學校對在校學生僅代收39元/人的保險費,其他費用一概免除。新生享受7元/天的訓練補助費,學生自交5元/天,按12元/天的標準;省比賽前八名隊員享受9元/天的訓練補助費,學生自交3元/天,按12元/天的標準,統一在學校餐廳集體就餐。自2008年起,農村籍高中學生每年享受1500元/人的助學金。
學校一直貫徹 “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一切”的辦學理念,在培養體育後備人才的同時,不斷拓展學校的出口渠道,努力解決好學生的輸送、升學、退役安置等出路問題:學習、訓練成績優異的隊員,積極向國家隊、省專業隊、八一隊、市體工隊及各大專院校輸送外,對服役期滿的專業隊隊員,擇優推薦參加工作:2003年有13名市體工隊隊員在市職業技術學院、市一中、市十七中、市特殊學校等單位安置工作;2011年有5名省隊隊員由市政府統一安置工作,有3名進入全額事業單位,2名進入自收自支事業單位。對高三畢業,獲得過省以上比賽前八名的學生,由學校和家長共同出資,安排學習駕駛、電氣焊等技能,積極推薦就業,以適應社會的需求,較好地解決了退役隊員的就業安置問題,收到了很好的社會效果。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