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萊普蒂斯馬格納

鎖定
萊普蒂斯馬格納是由塞普蒂斯烏斯·塞韋羅擴建並設計裝飾的。他出生在那裏併成為那裏的國王。萊普蒂斯馬格納以其壯麗的公共紀念碑、人工港、市場、倉庫、商店、居住區成為羅馬帝國最美麗的城市之一。
中文名
萊普蒂斯馬格納
外文名
Archaeological Site of Leptis Magna
別    名
萊波蒂斯考古遺址
方    圓
約2.5平方公里
方    位
黎波里城以東120公里處
面    積
地中海地區最大的考古場所之一

萊普蒂斯馬格納世界文化遺產

萊普蒂斯馬格納基本資料

遺產名稱:萊波蒂斯考古遺址
Archaeological Site of Leptis Magna
入選時間:1982年(2016年瀕危世界遺產)
遴選依據:文化遺產(i)(ii)(iii)
地理位置:N32 38 18 E14 17 35
遺產編號:183

萊普蒂斯馬格納遺產描述

利比亞世界遺產地地理位置示意圖 利比亞世界遺產地地理位置示意圖
萊波蒂斯考古遺址是羅馬帝國時期的重要城市,位於利比亞科姆斯地區的萊卜達河出海口,首都的黎波里市東123公里處。萊波蒂斯被認為是地中海地區最為壯觀的,保存得最為完好的古羅馬城市遺址之一。萊波蒂斯曾是羅馬帝國的宏偉都市,由塞普蒂斯烏斯·塞韋羅擴建並設計裝飾的,他出生在那裏併成為那裏的國王。萊波蒂斯以其壯麗的公共紀念碑、人工港、市場、倉庫、商店、居住區成為羅馬帝國最美麗的城市之一。
1982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依據標準(i)(ii)(iii) ,萊波蒂斯考古遺址因其是古羅馬帝國最美麗的城市之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批准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萊普蒂斯馬格納委員會評價

萊波蒂斯是由塞普蒂斯烏斯·塞韋羅擴建並設計裝飾的。他出生在那裏併成為那裏的國王。萊波蒂斯以其壯麗的公共紀念碑、人工港、市場、倉庫、商店、居住區成為羅馬帝國最美麗的城市之一。 [1-3] 

萊普蒂斯馬格納遺產介紹

萊波蒂斯考古遺址位於利比亞科姆斯地區的萊卜達河出海口,首都的黎波里市東123公里處,面積約3.9平方公里。這裏是北非保存最好的羅馬帝國時期的城市遺址。從公元前146年羅馬人佔領迦太基城,到公元439年易手於汪達爾人,前後共500多年。1960年,一支考古隊在此發掘出腓尼基人的墓地,而這裏的主要人文價值卻在於稍後的古羅馬帝國時期。

萊普蒂斯馬格納遺址歷史

腓尼基港口城市萊普帝斯始建於公元前一世紀,它是當時與加達梅斯城之間進行貿易的主要橋樑。和其他的港口城市(如塞布拉塔)一樣,它的命運也同樣掌握在當時的統治者手中。
公元二世紀塞佛留當上了羅馬帝國的皇帝,在他的治理下,萊普帝斯變成了羅馬最漂亮的城市。修建這座城市的建築師有自大狂的嫌疑,到過該城市以後,在到其他地方似乎再也沒有比這兒更大、更美、更豪華的建築了。他們用大理石代替灰泥,用花崗岩代替砂石,用斑岩代替玄武岩;他們用堡壘來連接圍牆;他們把街道擴地象廣場一樣寬。
公元前146年,在強大的羅馬帝國的壓迫下,迦太基王國漸漸衰退了。到了公元一世紀,萊普帝斯被併入羅馬帝國領土,並逐漸成為當時的穀物貿易中心。公元193年,在一系列政治和軍事活動中立下了汗馬功勞的塞佛留登基稱帝。
然而,萊普帝斯馬格納到了最強盛的時候,由於公元429年汪達爾人的入侵,羅馬帝國逐漸衰敗了,汪達爾人取代了羅馬人在北非的地位。在汪達爾人統治時期(公元439-534年),城牆被拆除,這座歷史名城完全暴露在部落的侵擾與沙漠的蠶食麪前。直到拜占庭時期(公元534-624年)萊波蒂斯開始偶有建設,但從規模上已經縮小成一個村鎮。也就在這個時期,沙漠淹沒了整座城市。

萊普蒂斯馬格納遺址建築

萊波蒂斯考古區的建築呈一個個長方形,具有典型的古羅馬城市建築風格。南北主要街道名卡爾多;東西幹道稱德古馬努斯,城內的其他街巷都與這兩條大街平行而建。沿卡爾多大街向北步行可一直走到碧波萬頃的地中海南岸。卡爾多的南端是著名的塞韋羅拱門,也是萊波蒂斯考古區的入口處。在這裏有一座3米多高的石碑,上面用阿拉伯文和英文寫明該考古區受聯合國世界遺產委員會保護。卡爾多街是原來老城的中軸線,由於公元1世紀末城市的發展,現處於考古區的西南部。
大劇場、競技場和賽馬場是古羅馬人最喜歡去的娛樂場所,因而這些建築也最具有代表性。大萊波蒂斯劇場建於公元1-2世紀,主要由半圓形的看台和舞台組成。中間由樂池連接,形成完美的整體。大劇場臨海而立,坐在看台上可以看到舞台和高大的背景牆,起身站立則可眺望美麗的地中海。大劇場是一座石灰石和大理石結合的建築,石灰石採自大萊波蒂斯以南5公里的地方,大理石的來源一説是從羅馬開出的船上的壓倉物,一説是採自地中海沿岸。大劇場內原有許多精美的大理石雕像,可惜完整保存至今的為數不多,只在舞台的兩側各有一尊立像,另有一些被保存在的黎波里的古堡博物館中。

萊普蒂斯馬格納發掘與掠奪

物換星移,1649年法國旅行家杜蘭德造訪大萊波蒂斯,描述了這裏的遺蹟情況,引起了西方世界的極大興趣。法國在17世紀、英國在18世紀將這裏的大理石柱和浮雕運往本土。現在英國和馬耳塔一些著名建築上就有萊波蒂斯運去的材料。1912年意大利佔領利比亞後開始了萊波蒂斯考古區的發掘工作,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意大利政府派了一批有500人的探險隊來發掘這座地下古城,而大規模的發掘和保護則是在1951年利比亞獨立後進行的。
至此,萊普帝斯馬格納遺址終於重見天日了。萊普帝斯馬格納遺址被覆於其上的沙子完好的保存下來。
二戰後,法國和英國的考古學家配合意大利人繼續發掘工作。但直到1982年萊普帝斯馬格納遺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以後,大規模的發掘活動才被展開。至今為止,已有300多處古蹟已被髮掘出來,其中包括公共浴池、佔地一公頃的學術論壇、港口、神廟、集市以及大劇場等。這些古蹟大都得到了很好的修復,其中能容納15000人的圓形大劇場的修復工作已基本完成,成百上千的雕件和鑲嵌圖案被轉移到的黎波里的博物館裏保存起來。遺憾的是,當時古羅馬人修建的大型防洪工程遭到嚴重破壞,已無法修復。1987年到1988年間,萊普帝斯馬格納遺址遭到了洪水的襲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供了大量設備進行援助。然而,要恢復萊普帝斯馬格納遺址需要幾年的時間。199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為保護萊普帝斯馬格納遺址,提交了一項防洪計劃。自1994年,一隊英國考古隊在英國考古家黑爾 卧爾德教授的帶領下在遠離中心的邊遠地區開始了新的一輪發掘活動;與此同時,由布納卡沙教授帶領的意大利考古隊和由安卓.拉隆德教授率領的法國考古隊也分別在市中心和港口處各自展開了一系列考古發掘活動。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