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萊夷

鎖定
萊夷 讀音(lái yí)。原始部落時期,活動於山東中、東部的一支部族
中文名
萊夷
讀    音
lái yí)
朝    代
原始

目錄

萊夷部落簡介

萊人居住地
萊人居住地(2張)
古國名。 夏分佈山東中、東部,都城“麥丘邑”;殷周時分佈在今山東半島東北部。 魯襄公六年為齊所滅。《尚書·禹貢》:“ 萊夷作牧,厥匪檿絲。” 孔傳:“ 萊夷,地名,可以放牧。” 宋 王禹偁 《黑裘》詩:“野蠶自成繭,繰絡為山紬。此物產何許, 萊夷 負海州。”

萊夷來歷

萊夷是我國原始社會部落時期,活動於山東中、東部的一支部族。”約在黃帝時代,萊夷便在九河流域定居生息繁衍。萊夷之所以被稱為萊,據王獻唐考證:“萊人之名稱來源於萊人善於培育了小麥”。
“小麥”一詞。《辭海》、《辭源》對來字的解釋,也有“小麥名曰來”。《説文》對來字的解釋:“周所受瑞麥來髀,一麥二縫,象芒刺之形”。王獻唐對來的解釋:來為萊之初文,來為小麥之本字,“因其種來,而呼地為來。種來之人。更稱其亦日來,而來地來人之名因以成立。”
甲骨文之來,作 、作、作等,有人統計有幾十種寫法。鐘鼎文作來、囊等。這些來字,上邊是麥穗,中間是麥莖,下邊兩出是麥葉、麥根,是一棵麥子的象形字。

萊夷地望

萊國疆域
萊國疆域(2張)
萊夷由西一路遷徙,經過了關中地區。由於地域、自然、水利等因素,使得他們繼續東移。到了中原地區,由於當時的中原是黃帝的居住地,加之戰爭不斷,迫使他們繼續東移。大約堯帝時萊夷到了九河流域。在此“開墾沃野,植桑養蠶,種植稻、麥”。 根據《周禮·夏官·職方氏》記載:九州中適宜種麥的地方,只有青州“其谷宜稻、麥”,種麥最多。與青州相鄰的兗州,“其谷宜四種(黍、稷、稻、麥)”,種麥較次。豫州、幷州“其谷宜五種(黍、稷、菽、稻、麥)”,種麥又其次。其他五州:揚州、荊州、雍州、幽州、冀州,都沒有種麥的記載。萊夷在此建立了自己的城邑“麥丘邑”,這便是萊夷最早的地望。
舜時九河流域封於契,《史記·五帝本紀及商本紀》均有記載:“帝舜乃命契曰‘百姓不親,五品不訓,汝為司徒而敬敷五教,五教在寬。’封於商,賜姓子姓。”契封於商是九河流域的滳河流域,隨着甲骨文的出土,已被學術界公認。隨着商的勢力不斷壯大迫使,萊夷北上東進,進入了山東東部。並在“營丘”建立都城,成為萊夷地望之二。
周滅商呂尚封於營丘,此時的萊夷以統治中心在昌樂、臨朐縣附近,東部可以到達黃縣的沿海地區。此時萊夷比較強盛,《史記·齊世家》記載“萊侯來伐,與之爭營丘”。春秋時齊與萊夷時戰時合,據《史記·齊世家》記載:直到“公元前567年,齊國滅萊”。萊夷最後的都城有爭議,一説黃縣,范文瀾認為:“前五六七年(魯襄公六年)齊滅萊(山東黃縣東南有萊子城)。”郭沫若也認為:“周靈王五年(公元前567年),齊滅萊(今黃縣東南)。”李白鳳《東夷雜考》雲:“黃縣固春秋時萊國,後屬齊。” 一説,昌樂、臨朐附近,如:王獻唐《黃縣器》認為,濰水、淄水流域上游的臨朐“為姜姓萊國都城所在”。又説:“黃縣誌考萊國舊都在臨朐附近,大體正確”。楊伯峻在《春秋左傳注·宣公七年注》中主張昌邑東南説。周昌富認為,萊都大體位置當不出益都、昌樂、臨朐一帶,以當時的地理形勢觀之,似以在昌樂西北境域為宜。遲克儉認為,萊都當在山東中部昌樂、臨朐一帶,靠近齊都營丘。逄振鎬認為,自西周(甚至商代)到春秋,萊國的中心地帶是在濰淄區域,國都大抵在昌樂外延區域,東部直到黃縣沿海一帶。三説 濰水中游附近,杜在忠認為,萊國的政治中心應在於安丘高密、諸城交界處的濰水中游附近。四説壽光,王恩田認為,萊與紀為一國,西周時的紀都亦即萊都。春秋早期魯莊公四年以前的都城在壽光,魯莊公四年紀侯“大去其國”後,都城遷於黃邑,即黃縣歸城。

萊夷文明

萊夷之戰將
萊夷之戰將(2張)
萊夷史前文化有自己的源頭和發展序列,自成體系,獨具特點。大約在距今四千年左右,膠萊平原上形成了一個古文化共同體——山東龍山文化兩城類型。兩城類型的特點具體表現在:
史前時期的萊夷古文化
(1)製陶工藝的進步性。在陶系方面,以居半數以上的黑陶為主,其中以素面磨光者猶具特色:陶質細膩,黝黑漆亮。特別是其質硬、胎薄、火候高為其它同時文化所望塵莫及。造型多樣,附件部分裝飾適當,使用方便。其形制之優美堪稱我國甚至世界上遠古制陶工藝的精華。特別是這一時期出現的薄如紙、明如鏡、黑如漆的精巧美觀的蛋殼陶,更是馳名中外。
萊人居住至河流
萊人居住至河流(2張)
(2)生產工具的先進性。兩城類型的石器大都經過精工磨製,並按用途不同有了明顯分工;農業工具中出現了原始的鋤,中耕農具的問世,説明此時農業已擺脱了刀耕火種的粗放型式;黃銅器物出現,這比歐洲最早出現黃銅(羅馬帝國錢幣)要早二、三千年。
(3)發達的農業。農業的發展反映在以下幾方面:人工稻米、釀酒、家畜飼養、房屋建築等,建造最早城池【麥丘邑】,這些都説明農業定居生活的發展程度。
(4)發達的造船業、捕撈業與航海業。長島大浩發現龍山時代的船尾和石錨。根據考古學的地層學和標型學,他們又認為龍山文化是由當地的大汶口文化發展而來。據此又推斷,萊夷先民至少在距今7000年左右就在自己的沃野上創造着悠久的古老文化了。
商、周時期萊國的經濟與文化
大部分史學者認為,商、周時期,無論是魚鹽業、礦冶業,還是麻絲紡織業、交通業等,都很發達。入周後萊國與齊太公爭營丘,即顯示出其強大的軍事勢力及經濟實力。 春秋時期,萊國的經濟與文化仍相當發達。魚鹽之豐富,在對齊國和其他諸侯國經濟交流中佔有重要地位;採礦冶鐵業也很發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