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菲莎河

鎖定
菲莎河是加拿大卑詩省最長的一條河流,也是全世界鮭魚迴游最多的河流,其源頭是洛磯山脈的羅伯森山,一路流經喬治王子城。
中文名
菲莎河
外文名
Fraser River
別    名
BC省的母親河
河    長
約 485 km

菲莎河簡介

菲莎河也被稱為BC省的母親河。水源來自洛基山千年的積雪,其集水區涵蓋BC省四分之一的土地,提供本省80%的生產值,三分之一的人們的居住所,灌溉養育着河流兩岸的人們。
菲莎河下游河谷地勢平坦肥沃,加之氣候温和,非常適宜農業,物產豐富,帶動温哥華及周邊城市迅速發展。
菲莎河是以19世紀美國著名探險家、商人西門·菲莎(Simon Fraser)命名。為了拓展打通貿易路線,西門·菲莎於1808年帶領23個人從菲莎河上游的喬治要塞,即喬治王子城(Prince Georger)出發,順流而下,克服重重艱難險阻,一直到入海口。不過那時候還沒有温哥華,入海口處只是一片原始森林和沼澤。
早就聽説,温哥華一年一度的三文魚大回流世界著稱,而菲莎河是全世界鮭魚迴游則是第一次聽説。菲莎河無論在加拿大的發展歷史上,還是在現代的經濟開發和人們的生活、文化中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菲莎河之於温哥華,如同塞納河之於巴黎,黃浦江之於上海,都是城市中流淌着的血液,更是歷盡滄桑的歷史見證人。

菲莎河淘金之路

十九世紀八十年代,加拿大一些重要建設如:加拿大太平洋鐵路(Canadian Pacific Railway)的建成,大大促進了當地的發展,也因而吸引了大批中國工人前來。當年華人勞工從美國來到加拿大,為殖民者淘金,締造了温哥華的輝煌,大多數卻過着飢寒交迫的貧窮生活。少部分人經歷千辛萬苦後,有了一點積蓄,將中國的妻子兒女接來,做着最低端的服務業,洗衣,掃地,直到下一代,孩子讀書後,生活方有所改善,但溶進加拿大主流社會的總是鳳毛麟角,像温哥華的女議員劉勞林(佔温哥華人口比例達35%以上的亞裔,議員只有4個)。大多數勞工在河流遄急,工作條件兇險的條件下淘金,死傷無數,有些被大水沖走,至今鬼魂不能歸鄉。
温哥華的輝煌中有華人多少血和淚,今天已無從考證!
淘金時代的故事,在時空變幻中迅速流去,穿梭於往昔和今天,就像這菲莎河。
一個世紀之後,為慶祝該市建城百週年,温哥華舉辦了1986年世界博覽會。多元化的城市居民可説是温哥華獨具都會魅力的原因。您可在此看到原住民、英裔、華裔、日裔、德裔、印巴民族、法裔、意大利裔、荷蘭裔、北歐民族、烏克蘭裔、菲律賓裔、猶太裔、希臘裔及其它各國人士。
中國人是在19世紀中葉作為淘金和修鐵路的勞工,首先從温哥華進入加拿大的。他們為建設橫跨北美大陸的鐵路,為加拿大的運輸事業和經濟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温哥華地區現有華人約40多萬,佔該地區人口的五分之一。法語為當地第二大官方語言,漢語只是當地的非官方語言。
温哥華的“唐人街”規模不大,比起紐約和東南亞的唐人街,顯得陳舊、凌亂、沒有主題。
1974年11月,中國在温哥華市設立總領館,就在我們找不到“杏花村”的那條街上。
1985年廣州市與温哥華市結為友好城市,廣東人依然是温哥華最大的華裔一族。

菲莎河 鮭魚迴流

四年一度鮭魚羣大回流發生在10月下旬,比三文魚早一個月左右。約200至1000萬條的鮭魚迴游數而達到3400萬條的洄游量,非常壯觀.
四年前,從亞當斯河(Adams River)來的鮭魚羣,在這個時間從太平洋海域,開始進入加拿大菲莎河在温哥華區4個出海口,便不再進食,在17——18天內,以每天平均速度27——30公里的速度,游回到485公里遠的亞當斯河出生地,進行尋偶,產卵,護卵後耗盡體力而死亡。四年後,長大的下一代鮭魚羣重蹈覆轍,沿着父輩曾經走過的路游回菲莎河,接受大自然的淘汰,生出更加健壯的下一代。
年復一年,優勝劣汰。

菲莎河漁人碼頭

菲莎河的盡頭是史帝文斯頓(Steveston )漁人碼頭。
與舊金山的漁人碼頭不同,温哥華的漁人碼頭不像一個外地遊客旅遊的商貿城,更像一個當地居民打漁、賣魚的交易市場,妹妹每次經過這裏,最喜歡上船買一條新鮮的鮭魚,價格比超市優惠不少,物美價廉。
一艘艘滿載着新鮮魚貨的漁船,停泊在碼頭旁,漁夫們會將捕獲的魚、蝦、螃蟹等,堆放在漁船上,任君挑選。許多温哥華居民會特地開車來此採購魚貨。
除了看看當地漁人碼頭的交易特色外,碼頭海天一片的美景,也吸引許多人週末攜家帶眷來此悠悠哉哉地散散步、享受午後沁涼的海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