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菲律賓穿山甲

鎖定
菲律賓穿山甲(學名:Manis culionensis):體重1.8-2.4千克,體長58-176釐米。與所有穿山甲一樣,有一個細長的鼻子,一個圓形的身體和一條長而可彎曲的尾巴。它們的身體上覆蓋着尖鋭重疊的鱗片,顏色深,由角蛋白製成。鼻子、眼睛和下腹部都沒有這樣的鱗片。前肢有大而鋒利的爪子,有一條塗有粘性唾液的長而薄的舌頭。
多在山麓地帶的草叢中或丘陵雜灌叢較潮濕的地方挖穴而居。晝伏夜出,是一種夜間的、孤獨和樹棲的動物。利用嗅覺來定位白蟻丘,是食蟲性的,僅以螞蟻和白蟻為食。是分佈於菲律賓的特有種
(概述圖參考來源: [1] 
中文名
菲律賓穿山甲
拉丁學名
Manis culionensis
國際瀕危等級
極危(CR) [2]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哺乳綱
鱗甲目
穿山甲科
穿山甲屬
菲律賓穿山甲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綱
真獸亞綱
亞    種
無亞種
命名者及年代
de Elera, 1915
保護級別
CITES 2019年版附錄Ⅰ [5] 
英文名稱
Philippine Pangolin

菲律賓穿山甲形態特徵

菲律賓穿山甲
菲律賓穿山甲(7張)
菲律賓穿山甲體重1.8-2.4千克,體長58-176釐米。與所有穿山甲一樣,菲律賓穿山甲也是樹棲和陸地活動的四足動物。類似於裝甲食蟻獸,它們有一個細長的鼻子,一個圓形的身體和一條長而可彎曲的尾巴。它們的身體上覆蓋着尖鋭重疊的鱗片,顏色深,由角蛋白製成。然而,鼻子、眼睛和下腹部都沒有這樣的鱗片。前肢有大而鋒利的爪子,有一條塗有粘性唾液的長而薄的舌頭。穿山甲幼仔具有柔軟和淺色的鱗片,隨着它們成熟而變硬。 [3] 
菲律賓穿山甲在外觀上與其他馬來穿山甲相似,在同一區域可以被區分。菲律賓穿山甲背部有19-21個橫向鱗片排,其尺寸通常小於馬來穿山甲。菲律賓穿山甲的尾巴長度幾乎與頭部和身體的長度相等,而馬來穿山甲的尾巴長度通常是頭部和身體長度的三分之二到四分之三。菲律賓穿山甲的齶骨相對較小且較弱,顴骨也較短。這兩個物種的頸部尺度模式也不同,菲律賓穿山甲頸部的鱗片沿着的頸部居中,而馬來穿山甲則偏向一側。 [3] 
菲律賓穿山甲的角質鱗片保護它們免受傷害。 當受到威脅時,穿山甲會變成一個球,只暴露出自己裝甲表面和鱗片的尖鋭點。它們還可以排放有毒化學物質以驅逐捕食者。 [3] 
菲律賓穿山甲有可以刨開白蟻丘和蟻丘大前爪,還有非常長的舌頭(不固定在舌骨上)在腹部的腺體上塗有粘性唾液。這些特徵與食蟻獸中的類似特徵相一致,使它們成為熟練的食蟲動物。它們缺乏牙齒和咀嚼能力。 [3] 

菲律賓穿山甲棲息環境

菲律賓穿山甲棲息於低地森林、草原、農耕區和地塊中。 生境破壞也迫使它們進入更發達的地區。多在山麓地帶的草叢中或丘陵雜灌叢較潮濕的地方挖穴而居。 [3] 

菲律賓穿山甲生活習性

菲律賓穿山甲晝伏夜出,是一種孤獨和樹棲的動物,雖然在一段時間內在地面上活動,但是更喜歡住在樹上。它們四處尋找食物,由於棲息地的破壞,只能擴大活動和覓食的範圍。由於其隱居孤獨的行為,該物種的活動模式仍然是個謎。當受到威脅時,穿山甲會變成一個緊密的球,用混身的硬鱗來保護自己。 [3] 
菲律賓穿山甲利用嗅覺來定位白蟻丘和其他飼養的昆蟲羣。與所有穿山甲一樣,菲律賓穿山甲是食蟲性的,僅以螞蟻和白蟻為食。它們的身體結構進化的非常適用於完成這項任務。雖然吸引配偶的機制尚不清楚,但它們高度發達的嗅腺可能有助於這一過程。它們還可以排放有毒化學物質以驅逐捕食者。 [3] 

菲律賓穿山甲分佈範圍

菲律賓穿山甲是菲律賓四個島嶼的特有種:巴拉望島、布桑加島、庫利昂島和卡拉威特島。它們也被引入阿普利特島。 [3] 

菲律賓穿山甲繁殖方式

大多數穿山甲季節性交配。雖然不知道菲律賓穿山甲如何吸引配偶,但它們高度發達的嗅腺可能在交配中發揮作用。 它們在春季繁殖,平均妊娠期為120天。幼仔在4個月左右斷奶,5個月左右獨立生活。 菲律賓穿山甲平均每個季產1-3個後代。 [3] 

菲律賓穿山甲亞種分化

曾經是馬來穿山甲的亞種之一,1998劃為獨立物種。單型種,無亞種分化。 [2] 

菲律賓穿山甲保護現狀

菲律賓穿山甲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ver 3.1:
  • 2008年——近危(NT)。
  • 2014年——瀕危(EN)。
  • 2018年——極危(CR)。 [2] 
2020年6月5日,中國林業和草原局將穿山甲屬所有種列入中國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 [4] 

菲律賓穿山甲種羣現狀

該物種因為肉質、鱗片和皮在原產地受到狩獵的威脅,鱗片用於治療哮喘病而用於國際貿易。砍伐森林和失去適當的棲息地也構成了威脅。有證據表明該物種可以在普林塞薩港出售,並且據報道它們是在巴拉旺被捕獲,是那些在低地森林中伐木的工人所為。在20世紀90年代末報告説,它們遭遇了沉重的狩獵壓力。據報道,在巴拉望南部已經十分罕見。 [2] 
這些穿山甲也可能用於傳統中醫藥貿易,作為班瓦族和巴拉望其他民族羣體向市場經濟轉變的一部分。過去七年的證據也表明存在涉及菲律賓穿山甲的有形非法國際貿易,其全部範圍未知(2010) 。然而,根據布魯克斯角(拉格拉達2012)的獵取數量,每單位努力的捕撈量減少,但1999年至2012年沒收的動物數量和被沒收動物的數量增加表明需求和/或貿易增加或執法得到改善(KFI,2013)。1999年至2009年期間僅緝獲了47只動物,但在2010年至2012年期間,沒收了369只動物。市場售價為每千克250美元(人民幣10000元),肉類為每千克15美元(人民幣600元)。從2006年至2013年,價格的上漲和從肉類/生活到規模的轉變是顯而易見的。 [2] 
該物種列於CITES附錄II中,2000年建立了主要用於商業目的的野生捕撈動物的零出口配額(CoP11)。 根據菲律賓野生動物法案9147(2001),它被列為“瀕危”,禁止在沒有許可證的情況下收集巴拉望省的任何形式的野生動物。 該省的整個地區於1969年被宣佈為動物避難所和鳥類保護區(Proclamations 219和530-B)。 但是,需要對該物種的種羣及其面臨的威脅的大小和類型進行進一步的研究。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