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菲力普斯曲線

鎖定
[1]  是用來表示失業與通貨膨脹之間替代取捨關係的曲線,由新西蘭統計學家威廉·菲利普斯(A.W.Phillips)於1958年在《1861-1957年英國失業和貨幣工資變動率之間的關係》一文中最先提出。此後,經濟學家對此進行了大量的理論解釋,尤其是薩繆爾森和索洛將原來表示失業率與貨幣工資率之間交替關係的菲利浦斯曲線發展成為用來表示失業率通貨膨脹率之間交替關係的曲線。
中文名稱
菲力普斯曲線
英文名稱
Phillips curve
定  義
表明失業與通貨膨脹相互關係的一種曲線。
應用學科
資源科技(一級學科),人力資源學(二級學科)
中文名
菲力普斯曲線
外文名
PhillipsCurve
所屬學科
經濟
提出者
威廉·菲利普斯

目錄

菲力普斯曲線定義

1958年,菲利浦斯根據英國1867-1957年間失業率和貨幣工資變動率的經驗統計資料,提出了一條用以表示失業率和貨幣工資變動率之間交替關係的曲線。這條曲線表明:當失業率較低時,貨幣工資增長率較高;反之,當失業率較高時,貨幣工資增長率較低,甚至是負數。根據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理論,貨幣工資可以表示通貨膨脹率。因此,這條曲線就可以表示失業率與通貨膨脹率之間的交替關係。即失業率高表明經濟處於蕭條階段,這時工資與物價水平都較低,從而通貨膨脹率也就低;反之失業率低,表明經濟處於繁榮階段,這時工資與物價水平都較高,從而通貨膨脹率也就高。失業率和通貨膨脹率之間存在着反方向變動的關係。

菲力普斯曲線主要觀點

菲利浦斯曲線提出瞭如下幾個重要的觀點:
第一,通貨膨脹是由工資成本推動所引起的,這就是成本推動通貨膨脹理論。正是根據這一理論,把貨幣工資增長率同通貨膨脹率聯繫了起來。
第二,失業率和通貨膨脹存在着替代取捨的關係,它們是可能並存的,這是對凱恩斯觀點的否定。
第三,當失業率為自然失業率(u)時通貨膨脹率為0。因此可以把自然失業率定義為通貨膨脹為0時的失業率。
第四,由於失業率和通貨膨脹率之間存在着替代取捨關係,因此可以運用擴張性的宏觀經濟政策,用較高的通貨膨脹率來換取較低的失業率,也可以運用緊縮性的宏觀經濟政策,以較高的失業率來換取較低的通貨膨脹率。這就為宏觀經濟政策的選擇提供了理論依據。
參考資料
  • 1.    曼昆.《宏觀經濟學(第6版》:清華大學出版社,201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