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菱形窩

鎖定
菱形窩:
菱形窩是第四腦室的前壁,且構成其室腔的底,呈菱形。它由腦橋下部和延髓上背面的敞開部組成,窩底覆蓋薄層灰質,它與延髓中央管和中腦水管周圍的中央灰質相續。灰質淺面由薄層膠質細胞構成。後者表面被有室管膜、薄束結節、楔束結節和小腦下腳構成窩的下外界,小腦上腳構成窩的上外界。
中文名
菱形窩
外文名
rhomboid fossa

菱形窩解剖結構:

菱形窩1、菱形窩:

菱形窩由腦橋與延髓背面組成,形成第四腦室底。窩的上部側界是結合臂,下部的兩側界限是繩狀體、楔束結節和薄束結節。窩底蓋有薄層灰質,它與中央管、中腦水管的中央灰質是連續的。兩側角相當外側隱窩。在上下角之間有一條縱行的正中溝,兩側與它平行的界溝把窩底分成內側的運動區和外側的感覺區。在窩的中部,有幾條橫行的纖維束位於腦室膜下方的灰質內,稱為髓紋。髓紋將窩分為上、中、下三部:上、下部呈三角形,髓紋所佔據的部位是一個帶形區。在窩的上部,界溝與正中溝之間有縱行隆起,稱為內側隆起,其深部有內側縱束等結構,接近髓紋處有一對圓形隆起,即面神經丘(是由面神經膝繞展神經核而成)。在界溝上端的外側區,可看到藍色斑點,稱藍斑,其內部含有帶色素的神經細胞團。界溝在髓紋的上下部特別明顯,呈凹狀,稱其為上凹和下凹。在窩的下部,界溝與正中溝之間,有向內下方的兩條淺溝,將這裏分為三個小三角區:內上方的稱舌下神經三角,其深部有舌下神經核;中間的稱灰翼或迷走神經三角,其深部有迷走神經背核;下外側的三角近似帶形,稱最後區,富有血管和神經膠質。在整個界溝外側的大三角區(包括髓紋上下部分),總稱為前庭區,其深部有前庭神經核。前庭區的外側角有小結節,稱聽結節,其深部有蝸神經核。

菱形窩2、腦橋:

腦橋只見於哺乳動物,人的腦橋最為發達,位於中腦和延髓之間,腹側面膨隆,由大量的橫行纖維和部分縱行纖維構成。腦橋向兩側逐漸狹窄,移行於小腦中腳,是由腦橋移行向小腦的纖維組成。在小腦中腳處有粗大的三叉神經根穿出腦橋。在腦橋下緣與延髓分界的橫溝處,從內向外有外展神經、面神經和位聽神經根穿出腦橋。腦橋的背面構成菱形窩上部,其兩側為小腦上腳,是連結小腦與中腦的纖維束。
腦橋內部被斜方體纖維分成背腹兩部,背側部稱被蓋,腹側部稱基底。基底部的縱行纖維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皮質脊髓束(即錐體束),一部分是皮質腦橋束。此外,還有橫行纖維,是腦橋行向小腦的纖維束。在縱橫纖維中散在許多中等大小的神經細胞,稱腦橋核。在腦橋中與腦神經有關的神經核有:三叉神經核、外展神經核、面神經核與位聽神經核。在位聽神經核中,管理聽覺的是蝸神經核,管理平衡的是前庭神經核。蝸神經核由前(腹側)核和後(背側)核組成,位於延髓和腦橋的交界處,它們是聽覺的二級神經元細胞體。由這兩個核發出的傳導聽覺的二級纖維在基底和被蓋部之間,組成一個帶狀纖維束,即斜方體,越過中線行向對側折轉上行,形成外側丘系,終止於丘腦的內側膝狀體。
皮質腦橋束來自大腦皮質的額葉、枕葉、顳葉,行至腦橋核交換神經元;由腦橋核發出的纖維橫行,大部分交叉到對側,組成腦橋臂(即小腦中腳)進入小腦,終止於小腦皮質,此部纖維稱為腦橋小腦束。

菱形窩3、延髓:

延髓如倒置的圓錐形,其下界在平齊枕骨大孔處與脊髓連接,上界的腹側面以一橫溝與腦橋相隔,背側面構成菱形窩的下半部。延髓的外形與脊髓相類似,其溝裂都為脊髓同各溝裂的延續,在腹側面,前正中裂的兩側各有一縱行隆起,稱錐體,它系由皮質脊髓束的纖維構成。在錐體下方,70~90%的纖維左、右交叉,稱錐體交叉。在錐體外側又有一對卵圓形的隆起,稱橄欖體,兩者之間隔以前外側溝,有舌下神經根自此溝出腦。在橄欖體外側的縱溝內,從上往下有舌咽神經、迷走神經、副神經根出腦。在背側面,後正中溝的兩側有一對突起,稱薄束結節(棒狀體),是薄束向上延續的擴大部,其深面有薄束核。在薄束結節的外側又有另一對突起,稱楔束結節,是楔束向上延續的擴大部,其深面有楔束核。在楔束結節的外上方.有一對小腦下腳或繩狀體,是粗大的纖維束,由進入小腦的纖維組成。
延髓的內部結構與脊髓相似,有連接脊髓和大腦的纖維束通過,還有舌咽、迷走、副、舌下四對腦神經的運動核和終止核。延髓的灰質和白質關係,自脊髓向上逐漸出現改變。首先在延髓下端出現錐體交叉,切斷了灰質前角;其次在延髓閉鎖段的上部,出現丘系交叉:其三在延髓的開放部,出現橄欖體和繩狀體的形成;其四中央管敞開,脊髓的中央灰質形成第四腦室底的灰質,其中含有腦神經核;最後第四腦室底的灰質與下橄欖核之間的部分,由於縱橫纖維把灰質分隔,形成網狀結構。
延髓的主要機能是調節內臟活動,許多維持生命所必要的基本中樞(如呼吸、循環、消化等)都集中在延髓,這些部位一旦受到損傷,常引起迅速死亡,所以延髓有“生命中樞”之稱。延髓如保持完整,即使上位部分損傷,呼吸、循環等功能仍能暫時維持,不致立即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