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華甲號水上飛機母艦

鎖定
華甲(Hwah Jah)號水上飛機母艦是民國時期奉系軍閥改造自商船的萬噸級軍艦。東北聯合艦隊副司令沈鴻烈對原屬奧匈帝國商船“中國”號,也即原屬渤海艦隊“華甲”號運輸艦的船體進行改造,建成的一艘具有水上空中力量和兩棲登陸能力的水上飛機母艦 [1] 
中文名
華甲號水上飛機母艦
外文名
China(奧匈帝國);Hwah Jah(民國)
註冊噸位
GT 6026噸;NT 3871噸
註冊艙內噸位
8160噸
排水量
滿載10000噸以上(軍艦時期)
建造時間
1900年(英國威爾姆查理森船廠)
改造時間
1927年至1928年
航    速
12節
主    炮
75毫米口徑炮和數門機關炮
尺    寸
127.1m*16m*8.68m(長X寬X吃水)
艦載能力
8架水上飛機、1000名左右士兵
艦    員
238人(基礎艦員和基礎登陸部隊)
相似艦型
英國“奧爾登堡”型商船

華甲號水上飛機母艦艦船簡介

東北聯合艦隊的“華甲”號水上飛機母艦由原“中國”號奧匈帝國商船,也即原屬渤海艦隊的“華甲”號運輸艦改造而來,用於對抗當時奉系軍閥敵對軍事力量,包括當時國內各系軍閥和北伐軍。改造工程自1927年開始,於1928年結束。此艦最多搭載8架水上飛機,型號為法國“施萊克”FBA-17和FBA-19,用於空中巡邏和轟炸任務 [2]  ;238人基礎艦員,常備200支步槍和14艘汽艇;最多可艦載1000名左右士兵用於登陸作戰。此艦可以説是中國乃至亞洲現代兩棲攻擊艦的最早的雛形之一。
1927年此艦和“鎮海”號載運多達2000名直魯聯軍官兵從青島前往連雲港,參加過東北海軍南下偷襲上海等地的報復行動。
1928年,北伐軍擊敗奉系軍閥,張作霖遇刺,少帥張學良接管奉系軍政。同年在張學良批准下租給張本政的政記輪船公司,改名“中華”號,次年開始商運。
全面抗戰爆發後,“中華”號被日軍強徵,用於軍運,改名為“榆林丸”,1945年1月21日在台灣高雄被美軍飛機轟炸沉沒。

華甲號水上飛機母艦歷史沿革

華甲號水上飛機母艦建造

奧匈帝國的“中國”號商船於1900年在英國紐卡斯爾勞沃克的威厄姆·查理森船廠建成,採用英國“奧爾登堡”型商船相似設計。

華甲號水上飛機母艦扣船

華甲號停靠在應瑞號旁 華甲號停靠在應瑞號旁
奧匈皇儲遇刺後引發的歐亞戰火,導致許多海外德奧艦船無法安全回港,紛紛選擇投靠第三國港口。1914年7月30日至1917年3月14日民國北京政府抗議德國無限制潛艇戰,而宣佈與德奧斷交,已有3艘奧匈帝國商船和8艘德國商船滯留在中國港口,在此期間,以上商船因在協約國(主要是英國)的監督下無法離開回國,繼而被民國政府扣船接管。為方便管理,民國海軍為以上船隻設定臨時船名,其中,奧匈帝國的“中國(China)”號商船被命名為“華甲(Hwah Jah)”號。1917年8月14日,中國對德奧宣戰。同年10月13日,以上船隻被正式沒收,由民國海軍部管理。

華甲號水上飛機母艦服役經歷:改造前

1921年8月30日,“華甲”等9艘商船被海軍部抵押借款,約期三年歸還。此後“華甲”號被出租給美國政府用於美中遠洋運輸。1924年4月,由於以上大多數商船為補充軍餉變現,海軍租船處撤銷,“華甲”號被撥給招商局用作海員訓練船,同時擔負交通部訓練船。此後,“華甲”號在第二次直奉大戰中編入渤海艦隊,被當做運輸艦使用。
1924年11月,直係軍閥落敗,“華甲”號在運送吳佩孚及其2000餘人殘部 [3]  後北歸與渤海艦隊轉投奉系北京政府。1927年東北海防艦隊與渤海艦隊組成東北聯合艦隊。

華甲號水上飛機母艦服役經歷:改造後

1927年至1928年,“華甲”號被沈鴻烈下令改造為水上飛機母艦,滿載超萬噸。主要改造為中部甲板室前後主甲板空間被改為水上飛機平台,原本用於吊裝貨物的吊臂成為水上飛機收放吊杆。除了飛機機庫和客貨艙改為運兵使用等之外,“華甲”號在首樓頂部加裝了一門75毫米口徑炮;在飛橋甲板附近安裝了數門機關炮;側翼增添了數組吊艇架,最多搭載14艘汽艇,汽艇採用蒸汽動力 [4]  ;飛橋甲板和桅杆上新添2座探照燈。改造後的“華甲”號擁有同時搭載8架水上飛機、1000名官兵、238名船員和14艘蒸汽動力汽艇的能力。從“華甲”最大搭載過2000多名吳佩孚殘黨的運載能力來看,貨倉若全部搭載水上飛機能有17架之多;同時,縱觀水上飛機母艦歷史,水上飛機可以被母艦拖曳在艦後,或者摺疊飛機佈置;而相比較現代小型汽艇3至6米寬和11至18米長的尺寸,搭載蒸汽動力的運兵汽艇尺寸只會更大,同時施萊克FBA-17和FBA-19型飛機尺寸翼展13至15米,機長9至10米的佈局 [2]  ,以及相較來説相近的重量,可能可以將搭載汽艇的懸掛設施替換為同型號飛機或者其他型號摺疊水上飛機。至此,單純以水上飛機載機能力來算,“華甲”號能有18架以上的輕型水上飛機的載機量。
施萊克水上飛機
施萊克水上飛機(5張)
奉系軍閥1922年通過遠東捷克軍團和白俄軍隊獲得的飛行教官和飛機,1923年派出12名留學生前往法國學習軍事航空,並從法國購買的100餘架各型飛機,是“華甲”號和“鎮海”號的海軍航空力量的來源。其中35架停放在青島、葫蘆島的水上飛機是“華甲”號的艦載機來源。
在改造期間,此艦和“鎮海”號載運多達2000名直魯聯軍官兵從青島前往連雲港,也參加過東北海軍南下偷襲上海等地的報復行動。但是“華甲”號由於年久失修,加之維護不足,導致動力不佳,並未成為沈鴻烈出奇制勝的關鍵軍艦。

華甲號水上飛機母艦最後結局

1928年,北伐軍擊敗奉系軍閥,張作霖遇刺,少帥張學良接管奉系軍政。同年在張學良批准下租給張本政的政記輪船公司,改名“中華”號,次年開始商運。
全面抗戰爆發後,“中華”號被日軍強徵,用於軍運,改名為“榆林丸”,1945年1月21日在台灣高雄被美軍飛機轟炸沉沒。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