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華爾街日報

鎖定
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創刊於1889年,以超過200萬份的發行量成為美國付費發行量最大的財經報紙。這份在美國紐約出版的報紙,着重在財經新聞的報道,其內容足以影響每日的國際經濟活動。《華爾街日報》的讀者主要為政治、經濟、教育和醫學界的人士,金融大亨和經營管理人員以及股票市場的投資者,其中包括20萬名的董事長、總經理。美國500家最大企業的經理人員絕大部分訂閲此報。
2007年6月,華爾街日報被新聞集團收購。2016年10月,《華爾街日報》已經開始採用買斷員工合同的方式進行“自願裁員”。 [1] 
2021年2月18日,總部位於紐約的新聞集團宣佈,已與谷歌公司就有償提供新聞服務達成為期三年的全球夥伴協議。新聞集團表示,旗下位於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的多家媒體將加入谷歌“新聞展示”產品,包括《華爾街日報》《巴倫週刊》《紐約郵報》《泰晤士報》《星期日泰晤士報》《太陽報》《澳大利亞人報》、市場觀察網站、澳大利亞新聞網 [26] 
中文名
華爾街日報
外文名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WSJ
語    種
英語
類    別
實事
主管單位
道瓊斯公司(由新聞集團擁有)
創刊時間
1889年7月8日
出版週期
每日(daily)
首席主編
羅伯特·湯姆森 Robert Thomson
ISSN
0099-9660
總    部
美國紐約美洲大道1211號
官    網
http://wsj.com/

華爾街日報報社簡介

華爾街日報logo 華爾街日報logo [4]
《華爾街日報》是一家以財經報道為特色的綜合性報紙,側重金融、商業領域的報道,在國際上具有廣泛影響力,日發行量達200萬份。同時出版了亞洲版、歐洲版、網絡版,每天的讀者大概有2000多萬人。《華爾街日報》新聞輿論通過尖利的筆鋒淨化着商業市場,正是它的輿論監督讓商業公司不能為所欲為。 [5] 
《華爾街日報》的報導風格以嚴肅見長。報紙上絕大部分為文字報導,插圖新聞很少,相比以活潑著稱的《今日美國》形成鮮明對照。《華爾街日報》始終是美國最高端的報紙,其讀者羣的平均家庭年收入是15萬美金。
《華爾街日報》以深度報導見長,對題材的選擇也非常謹慎。該報的記者選題的平均週期為六個禮拜。1999年,美國《哥倫比亞新聞評論》評選“走向21世紀的美國21種最佳報紙”,《華爾街日報》名列第三,原因在於“其調查行報導所保持的高品質和挖掘精神”。到2004年底,《華爾街日報》的日均發行量約為180萬份。 [6] 

華爾街日報歷史沿革

創立初期
1889年7月8日出版的《華爾街日報》 1889年7月8日出版的《華爾街日報》 [7]
1882年,三位年輕的記者查爾斯·亨利·道(Charles Henry Dow)、愛德華·瓊斯(Edward Jones)和查爾斯 ·博格斯特萊斯(Charles Bergstresser) 創立了道瓊斯公司。1889年,隨着業務的發展,公司職員增加到了50位,於是決定將原來的僅編寫《致讀者下午信》的小規模經營改變為出版報紙,並且依照華爾街命名為《華爾街日報》。就這樣,《華爾街日報》於1889年7月8日問世,它有4個版面,當時每份的售價為兩美分 [30] 
巴倫/班克羅夫特時代
1902年,已在道瓊斯工作多年,並曾經是第一位駐外記者的克萊倫斯·巴倫(Clarence W. Barron)在查爾斯 ·道過世後買下了公司的控制權。當時《華爾街日報》的日發行量為7000份。
1920年,報刊的發行量增至18,750份。隨後,巴倫先生又引進了全套現代化的印刷設備,拓展了新聞收集業務。到了20世紀20年代末期,《華爾街日報》的日發行量已達5萬份之多。
1928年,克萊倫斯·巴倫的女婿休·班克羅夫特(Hugh Bancroft)接管雜誌的經營。
1929年,《華爾街日報》太平洋海岸版開始發行,8天之後美國股市崩盤
1931年,巴尼·基爾格爾擔任該報主編,《華爾街日報》正式進入了發展壯大的黃金時期。這位主編在任期間,對報紙進行了大規模的改革,內容包括:在不影響表意的前提下,用平實的語言報導商業信息;提供對來自政府的新聞的詳細報導;避免使用艱深晦澀的商業術語和行話;擴大報道範圍,不僅僅侷限於經濟領域的報道等等。這些改革措施奠定了《華爾街日報》後來發展中的一貫風格。基爾格爾去世的時候,報紙的日均發行量超過了100萬份,並且成為全國性的主流大報,對美國和全世界的商業、金融領域產生了巨大而持續的影響。
吉爾格里革命
1941年,伯納德·吉爾格里(Bernard Kilgore)被任命為《華爾街日報》主編,當時年僅32歲。在任期之內,吉爾格里創作了現代首頁設計,並將出版範圍擴大至全美。
1947年,《華爾街日報》獲得自己的首項普利策文學獎
1948年,《華爾街日報》推出了西南部版。
1951年,《華爾街日報》推出了中西部版。
1953年,《華爾街日報》停止發行週六版,因為紐約證券交易所週六休市
1966年,《華爾街日報》的發行量超過了100萬,增加了對社會問題、科技、教育和外交方面的內容,與此同時,對商業新聞的報道也有所改進。
菲利普的擴張
20世紀70年代,道瓊斯跨入了電子出版的新領域,收購奧特維報系大大提高了其在美國出版界的聲譽。於1976年出版了《亞洲華爾街日報》。《亞洲華爾街日報》是第一份面向廣大亞洲讀者的、以商業經濟新聞為主的綜合性日報。 1979年:《華爾街日報》成為美國訂閲發行量最大的報紙。
20世紀80年代,《華爾街日報》的發行量超過了200萬份。接着,通過購買德勵財經着力推出了數據庫、電視報道和實時市場數據傳遞等一系列服務。此外,《華爾街日報歐洲版》於1983年在布魯塞爾創刊。截至1985年,11人獲普利策獎。讀者主要為企業界和金融界高、中層管理人員及個人擁有有價證券總額在60萬美元以上的投資者。訂户平均家庭年收入超過10萬美元。
皮特·卡恩時代
1992年與赫斯特集團合作出版《財智月刊》(SmartMoney)-《華爾街日報》的個人理財雜誌;1994年出版的《華爾街日報專刊》以及1996年啓動的華爾街日報網絡版。
1999年6月, 道瓊斯公司和Von Holtzbrinck 集團就 《華爾街日報歐洲版》和德國商業報刊Handelsblatt換股事宜達成協議。所有這一切都成為公司全球化發行計劃的重要舉措。
1999年9月,着重轉載《華爾街日報》有關個人投資理財職業生涯文章的《華爾街日報週日版》開始在美國各大城市的週日報刊上發行。 [8]  2005年,道瓊斯以5.28億美元價格收購了MarketWatch;同年9月17日《華爾街日報》重新推出週末版,並對海外版進行改版。
2007年,《華爾街日報》獲得兩項普利策獎,總數達到33項。馬庫斯·布蘭奇利(Marcus W. Brauchli)取代保羅·斯特格爾就任主編;默多克提交每股60美元的收購報價。 [7-8] 
被收購(2007年-)
“道·瓊斯”大牌下,默多克名字在閃爍 “道·瓊斯”大牌下,默多克名字在閃爍 [9]
2007年6月28日,《華爾街日報》記者和編輯拒絕上班。此舉是在抗議新聞集團董事長默多克收購母公司道瓊斯以及公司修改勞動契約的計劃。據該報一名記者稱,150-175名記者參加此次抗議行動。報紙在亞特蘭大波士頓芝加哥、達拉斯及其它地方的編輯部幾乎沒人來上班。該記者拒絕透露他的姓名,他擔心如果道瓊斯被默多克的新聞集團買下後會遭到報復。但其他一些記者已經公開對默多克的收購行為表示強烈不滿,認為新聞集團很可能難以保證《華爾街日報》今後的新聞報道客觀公正性。然而,被新聞集團大亨默多克收購之後,《華爾街日報》並沒有如預想中銷量大跌,新聞質量下降,相反,在他的帶領下,《華爾街日報》如默多克所預期的那樣和《紐約時報》在全方位展開了正面競爭。在保留絕大部分編輯骨幹的同時,湯姆遜擢升熱拉爾·貝克成為自己的副手,他們兩人一併推進了《華爾街日報》的報道傳統變革。這份報紙已經在很大程度上摒棄了傳統的長篇分析評論文章,轉而成為默多克一直所期望的那種關注突發新聞和頭版衝擊力的媒體形態。憑藉這一平台,默多克在美國新聞和社會界迅速建立影響力。默多克通過《華爾街日報》對《紐約時報》以及其他傳統美國新聞媒體帶來強勁的衝擊,具有標誌意義的傳統分析性報道在其他媒體也迅速變得銷聲匿跡。到2009年第三季度,《華爾街日報》的發行量正式超過《今日美國》,達到驚人的202萬份,成為美國發行量最大的日報媒體。 [2]  [11] 
新聞集團和道瓊斯收入結構 新聞集團和道瓊斯收入結構 [10]

華爾街日報內容現狀

華爾街日報報紙版

結構
通常《華爾街日報》共有96版,主要包括以下幾個部分:
第一部分:美國特寫、國際商業新聞、美國政治經濟報導;
第二部分:健康、媒體、工業、科技領域的報導;
第三部分:理財與投資,國際金融市場分析;
第四部分:個人投資,文化報道(星期二至星期四刊印);
第五部分:各類諮詢,包括房地產、旅遊等(星期五刊印)。 [5] 
風格
《華爾街日報》的報道風格嚴肅。報紙上絕大部分為文字報道,圖片新聞較少,和以活潑著稱的《今日美國》形成鮮明對照。該報以深度報道見長,對題材的選擇也非常謹慎,其記者選題的平均週期為6周。1999年,《華爾街日報》以“其調查性報道所保持的高品質和挖掘精神”入選《美國哥倫比亞新聞評論》評選的“走向21世紀的美國21種最佳報紙”。
改版
《華爾街日報》曾於2005年和2007年進行改版。改版後報紙的一個顯著改變是更為強調獨家、獨到,80%的新聞內容將集中於“意義何在”,超越了僅僅報道“何時發生”的層面。
默多克版《華爾街日報》明推體育新聞 默多克版《華爾街日報》明推體育新聞 [12]
改版後,《華爾街日報》的內容和版面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內容方面:新增的內容包括前瞻性的“即日日程”,提醒讀者當日晚些時候將要發生的時間的意義;還有“靈通讀者”,提供華爾街日報之外的重要視點;另外為增強讀者羣體的參與,擴大了“編輯信箱”的版面,“個人生活與理財”版對文化的報道將擴大一倍。版式方面:報紙的大小更易於攜帶和拿在手中閲讀,更為突出的標題幫助讀者在更短的時間內獲取更多信息:概要框更加一目瞭然,示意圖的改善增強了視覺交流。另外改版後的報紙與網絡形成了更好的融合:報紙將精簡記錄昨日之事的報道,將更詳盡的版本放在網絡版上。從報紙金融數據中精選出的數據將可以免費從網上獲取。創新性的功能包括股票和指數的快速掃描和繪圖功能,嵌入式新聞標題,以及重要市場消息的電子郵件提示,另外,網上還推出一系列免費博客。 [13] 

華爾街日報網絡版

1993年,《華爾街日報》電子互動版正式啓動。1996年推出第一個欄目“金融與投資”,接着創建了“網絡聽聞”頻道,這標誌着其第二代網絡版的誕生。隨後《華爾街日報》電子版開始涵蓋其紙媒的所有版面——美國、歐洲和亞洲——的全部內容,以及道瓊斯通訊社實時新聞的大量內容。其全球1600多名採編人員每天提供1000多篇稿件支持《華爾街日報》網絡版,使其在內容的深度和廣度上遠遠超出競爭對手。除此之外,該網站還提供數千家公司的深層次背景介紹以及大量特寫,每天24小時更新。
1996年8月起,《華爾街日報》網絡版的訂户每年需交納49美元的訂閲費。2003年5月,網絡版第二個行業專欄“媒體和市場版”出台,專門面向廣告、市場、娛樂和媒體行業的專業人士。兩個專欄的訂户可以瀏覽《華爾街日報》網絡版的所有內容。 [31] 

華爾街日報運營理念

《華爾街日報》自1889年開始出版,至今已走過了將近130年的歷程,其在財經新聞方面構建起了強有力的品牌,甚至能夠對國際經濟活動產生直接影響。2009年,《華爾街日報》以超過202萬份的發行量問鼎全美日報發行量排行榜。 [32] 

華爾街日報重度垂直

《華爾街日報》的專業性為其在消費者心中建立了良好的企業畫像。它強調專業性的創作文化,使每一篇文章都能夠直擊讀者心靈,併為他們帶來極具價值的信息資訊。據瞭解,《華爾街日報》的記者選題平均週期長達6周。
以在《華爾街日報》主管戰略創新的副主編加布裏埃拉·斯特為例,他帶領的團隊專門負責生產針對“C - level”級別用户的專業產品,該羣體主要包括首席執行官( CEO)、首席財務官(CFO)、首席運營官( COO)等。並且《華爾街日報》還推出了面向物流領域專家學者的定製報告產品。 [32] 

華爾街日報內容產品化

對新聞產品進行深度開發,獲取更多的獨家資源,並推出品質過硬的優質產品,在實體報紙端、PC互聯網端和移動APP端,充分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和差異化需求。 [33] 

華爾街日報內容收費

採取收費模式的數字版《華爾街日報》能夠實現盈利,最為關鍵的就是其內容的獨特性。截至2015年底,《華爾街日報》在全球範圍內擁有超過1600名內容創作者,每天可以為其供應超過1000篇優質稿件。憑藉着嚴肅、有深度的報道風格,《華爾街日報》打造了強有力的品牌,並沉澱了海量忠實讀者。
《華爾街日報》在數字內容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資源,並致力於提升產品的深度和廣度,其收費產品主要是獨家新聞資源及業內專業人士的深入分析,有着極高的性價比,同時還能為讀者提供最新的經濟數據、財經報道等優質內容。此外,為了維護創作者和企業的合法權益,《華爾街日報》還聘請了專業的律師團隊。 [33] 

華爾街日報收費閲讀

《華爾街日報》在培養數字平台用户的付費習慣時,採用了打折優惠、打包捆綁等營銷策略,積極挖掘潛在目標羣體,使用户從單一平台訂閲變為多平台訂閲。 [34] 

華爾街日報細分用户

《華爾街日報》針對不同的用户羣體制定了不同的營銷策略。對於那些沉澱下來的忠實用户,《華爾街日報》根據其興趣愛好,推出更專業、更有深度的優質內容;而對那些潛在的目標羣體,《華爾街日報》則通過體驗式營銷,為這些用户免費提供部分內容資源,那些獨家新聞內容則採取收費制度。 [35] 

華爾街日報內容細分

《華爾街日報》根據不同閲讀平台的用户習慣,投入了大量的資源研發出了針對各種主流PC端和移動端產品的應用軟件,能夠全方位地為財經新聞讀者提供優質內容資源。《華爾街日報》在面向不同的平台與讀者羣體時,還推出了差異化的新聞產品,如標題、導語、部分或完整文章、擴展閲讀等。 [36] 

華爾街日報特色

華爾街日報專欄作家

時間
欄目
作家
每日
最佳網站(Best of the Web Today)
詹姆斯·塔蘭託(James Taranto)
星期一
美洲事務專家(Americas )
瑪麗·奧格雷迪(Mary O'Grady)
星期二
全球視野(Global View )
佈雷特·斯蒂芬斯(Bret Stephens)
星期三
商業世界( Business World )
霍爾曼·詹金斯(Holman W. Jenkins Jr )
星期四
神奇的土地(Wonder Land )
丹尼爾·福音(Daniel Henninger)
星期五
波托馬克觀察(Potomac Watch )
金伯利-斯特拉塞爾KIMBERLEY A. STRASSEL
週末版
法治週末採訪(Rule of Law and The Weekend Interview )
作者不定
[14] 

華爾街日報寫作特點

華爾街日報體——是《華爾街日報》頭版上常見的一種新聞寫作形式,即在報道非事件性新聞時,開頭往往先講一個與新聞主題有關的人物故事,通過這個人引出所要報道的新聞,進而一步步展開、深化新聞主題,使本來抽象、枯燥的非事件性新聞,因人物的介入變得容易贏得讀者的注意,以人情味提高傳播效果
在結構上一般由四部分組成:
第一部分,人性化的開頭,即與新聞主題有關的人物故事;
第二部分,過渡,即從人物與新聞主題的交叉點切入,將真正的新聞內容推到讀者眼前;
第三部分,展開,即集中而有層次地闡述新聞主題;
第四部分,迴歸人物,即重新將人物引入新聞,交代此人與新聞主題的深層關係。
南方週末》的很多文章都有華爾街日報體的風格和特點。 [15] 

華爾街日報讀者人羣

《華爾街日報》的讀者絕大多數屬高收入、高學歷、高職位一類,定位是比較高的。從教育水平來看,讀者最少應具有大學畢業文憑;從行業來看,讀者應包括企業主管、金融專業人士、學術研究界人士、政府官員等。據《華爾街日報》的全球新聞編輯布羅奇稱,《華爾街日報》讀者的平均年齡大約在40至50歲,因為他們大多都是跨國公司的管理人員和金融市場的參與者,通常會經過幾乎很固定的學習、工作、再學習、再工作的成長之路,所以儘管也有一些年輕的讀者,但是更多的是一些事業固定、中年以上的企業管理者。布羅奇曾到一些知名的研究機構、大企業及金融機構採訪時發現,他們接待室裏擺放較多的是《華爾街日報》(主要是供來客等人時閲讀),這從一個方面也體現了有關機構的檔次。
美國有些重點商學院為了培養學生的興趣,甚至要求MBA學生在校期間每人必須訂閲一份《華爾街日報》。學校要求這樣做不是出於與《華爾街日報》訂有什麼合作協議和從《華爾街日報》那裏得到什麼好處,而完全是自發行為,因為學校覺得《華爾街日報》的許多內容都是MBA學生課外閲讀的好材料。 [16] 

華爾街日報辦報理念

無論如何改版,有一個理念卻是《華爾街日報》從未改變過的,那就是“獨立辦報”,從道·瓊斯創始初期至今,報紙一直恪守“正確使用真理”的座右銘。日報的編輯誓言是:“不為廣告或任何投機、宣傳的利益控制”。正是這種理念使得日報的影響力與《紐約時報》不相上下,成為主流報紙的典範。
作為一家享譽全球一百多年的財經類報紙,質量是制勝的根本,《華爾街日報》在追求新聞質量上可謂不遺餘力。日報頭版上每天都有一篇幾千字的長篇報道。據該報副總編輯介紹,這些長文章都是花費幾個月做出來的。一般的專題報道需要一到三個月,有的需要半年時間,還有的需要幾個人合作去做。初稿寫成後,要幾經改寫才能最終定稿。報社對新聞寫作手法要求歷來非常嚴格,從巴倫時期提出的寫作原則到基爾格爾成立“寫作線”,形成了文風嚴謹又不艱澀的報道,“華爾街日報體”為眾多新聞從業者推崇備至。
信息源是新聞質量的關鍵因素之一,為了保證新聞源的高度可信性,《華爾街日報》的信息來源於美國和世界上著名的證券交易機構,權威的政府發佈部門或著名信息發佈部門,言論分析來自權威人士
為了培養市場,抓住未來的讀者,《華爾街日報》放下身段,從娃娃抓起。自1991年起,該報設立《華爾街日報》教室版,每月一期,專門刊登學生感興趣的文章。截至2009年,全美國有5200所中學的學生參加學習《華爾街日報》教室版,其發行量達16萬4000份。

華爾街日報全球報系

道瓊斯的旗艦出版物《華爾街日報》報系是全球首屈一指的商業新聞報系,尤其以對商業和財經領域的深度分析報道著稱。報系分別在三個地區—美國、亞洲和歐洲—編輯出版,另外還包括《華爾街日報》網絡版。《華爾街日報》報系的辦報宗旨是面向企業高層管理人員、政府官員和商界決策者,提供公正準確獨立的財經新聞。截止至2007年 [17]  ,報系在全球設立了42個分社,擁有近600名記者和編輯。整個報系全球付費發行量超過1900萬份。
亞洲華爾街日報
亞洲華爾街日報(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Asia)創刊於1976年,總部設在香港,截至2007年 [17]  ,在亞洲擁有15個分社及近70名新聞從業人員,並分別在香港、新加坡、東京、曼谷吉隆坡首爾台北馬尼拉雅加達設有分印點,發行遍及整個亞太地區,截止2005年上半年,發行量超過8萬份。《亞洲華爾街日報》於2005年10月17日改為小開版,獨家推出印刷版與網絡版的整合。
華爾街日報歐洲版
華爾街日報全球報系
華爾街日報全球報系(10張)
華爾街日報歐洲版(The Wall Street Journal Europe )創刊於 1983年,總部設在布魯塞爾,是一份包括歐洲,中東和非洲(EMEA)的全球性和區域性的商業報紙。截止2005年上半年,發行量超過8萬份,共有編輯記者近70人,分別在德國、比利時意大利瑞士、西班牙、英國、土耳其愛爾蘭以色列設有分印點。《華爾街日報歐洲版》於2005年10月17日改為小開版,獨家推出印刷版與網絡版的整合。
華爾街日報網絡版
1996年4月正式推出,到2005年上半年為止,付費訂户已超過76萬。在《華爾街日報》和道瓊斯通訊社全球報道資源的支持下,華爾街日報網絡版具備了不間斷更新以及全面覆蓋全球商業新聞的特點,用户可隨時查閲各類最新商業新聞和分析報道。除此之外,網絡版還提供獨特的服務,諸如定製個性化界面和突發新聞郵件,以及為讀者提供跟蹤個人投資組合信息的功能。
華爾街日報中文網絡版
《華爾街日報》中文網絡版(The Wall Street Journal Chinese Online Edition)是道瓊斯公司旗下的唯一在線中文財經出版物,向全球華語讀者提供最重要的商業與財經資訊,並於每個工作日全天24小時更新。《華爾街日報》中文網站刊登的內容來自公司旗下的《華爾街日報》、《遠東經濟評論》、《巴倫週刊》、財智月刊以及Market Watch等。
華爾街日報專版
為了服務於不同地區的讀者,道瓊斯與遍佈全球的各種主要報紙合作,以當地語言推出了一系列《華爾街日報》專版(The Wall Street Journal Special Editions ),其中首推隨同18種主要拉美國家報紙出版的《華爾街日報》美洲版,它們分別以西班牙文和葡萄牙文在16個不同的國家發行。截止2005年上半年,《華爾街日報》各個專版以10種不同的語言出現在35個不同國家的38種報紙中,總髮行量為550萬份。1999年,《華爾街日報週日版》開始隨同美國十種都市報紙發行附帶發行該版的美國都市報紙已達82種,每期發行量總計超過1000萬份。
華爾街日報教室版
華爾街日報教室版(The Wall Street Journal Classroom Edition) 於 1991年推出,在每年的9月至次年5月間出版,是一份以大、中學生為主要服務對象的月報,定期提供商業、經濟、就業、創業、科技、個人理財和全球發展報道,文章大部分直接摘自《華爾街日報》,同時輔以彩色圖表和插圖以便學生理解。每個月閲讀《華爾街日報教室版》的人數達75萬人。
華爾街日報手機版
華爾街日報 華爾街日報
華爾街日報中文版是道瓊斯公司旗下的中文在線商業出版物,依託備受尊崇的《華爾街日報》的豐富資源,向全球華語讀者提供商業新聞和深度分析,並於每個工作日全天24小時更新。
本應用是華爾街日報中文版的Windows Phone 非官方客户端。內容包括:最新資訊,中國要聞,金融市場,中國實時報,最新專欄,博客圈等頻道。
便捷的手勢操作:
- 閲讀文章時左右划動屏幕會轉到下/上一篇文章;
- 點擊屏幕下方區域會向下翻一頁,點擊上方則向上翻頁;
- 雙擊屏幕回到文章頭部;
系統要求: wp7.0、wp7.8、wp8.0
巴倫週刊
《巴倫週刊》(Barron's )創刊於1921年,發行量超過30萬份。作為專業財經週刊,《巴倫週刊》以幫助美國專業及機構投資者把握金融市場發展方向為宗旨,以準確的判斷和透徹的分析為特色。
財經新聞網站
於1997年創立的MarketWatch是一家一流的財經新聞網站,提供商業新聞、金融信息和財經分析工具。MarketWatch在全球互聯網網站用户數排名中一直位列前100名。MarketWatch的產品除知名的MarketWatch免費網站外,還包括股票製圖應用軟件網站BigCharts,該網站曾多次獲獎。道瓊斯公司於2004年底收購MarketWatch。2005年10月,網站增加了一系列功能,使用户能夠更好的實時追蹤市場行情和數據。
遠東經濟評論
遠東經濟評論》(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於1946年在香港創刊,提供有關亞洲商業、經濟和政治的最新、最權威的報道分析,是亞洲一流的商業新聞週刊。2004年底改版後的《遠東經濟評論》成為一本關注亞洲事務的月刊,致力於提供原創、獨立的關於亞洲事務的深層分析和評論,許多雜誌供稿人是知名政要、學者和商業領袖 [17] 

華爾街日報新聞事件

華爾街日報涉嫌誹謗

人民網2015年7月5日報道,馬來西亞總理納吉布將採取法律行動對付美國《華爾街日報》。 納吉布政治秘書莫哈末凱侖告訴馬來文《陽光日報》,《華爾街日報》有關指納吉布私吞一馬公司7億美元的報道是一項刑事誹謗。 [18] 

華爾街日報採訪主席

華爾街日報 華爾街日報
在對美國進行國事訪問前夕,國家主席習近平9月22日接受了美國《華爾街日報》書面採訪,在回答有關中國互聯網政策、網絡安全和互聯網管理等問題時,習近平強調,中國是網絡安全的堅定維護者。中國是黑客攻擊的受害國。中國政府不會以任何形式參與、鼓勵或支持企業從事竊取商業秘密行為。不論是網絡商業竊密,還是對政府網絡發起黑客攻擊,都是違法犯罪行為,都應該根據法律和相關國際公約予以打擊。中美雙方在網絡安全上有共同關切,我們願同美方加強合作。
習近平強調,互聯網作為20世紀最偉大的發明之一,把世界變成了“地球村”,深刻改變着人們的生產生活,有力推動着社會發展,具有高度全球化的特性。但是,這塊“新疆域”不是“法外之地”,同樣要講法治,同樣要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
習近平指出,網絡空間與現實社會一樣,既要提倡自由,也要遵守秩序。自由是秩序的目的,秩序是自由的保障。我們既要充分尊重網民交流思想、表達意願的權利,也要構建良好的網絡秩序,這也是為了更好保障廣大網民合法權益。中國互聯網蓬勃發展,為各國企業提供了廣闊的發展機遇和市場空間。只要遵守中國法律法規,不損害中國國家利益消費者利益,我們歡迎外國企業在華髮展,尊重和保護外國企業合法利益。國際社會要本着相互尊重和相互信任的原則,共同構建和平、安全、開放、合作的網絡空間。 [19-20] 

華爾街日報虛假新聞

2019年1月21日,《華爾街日報》中文網發佈報道,宣稱喀麥隆總統在1月19日時宣佈,中國方面免除了該國3萬億中非法郎(約合52億美元)的債務。喀麥隆官方則在當地時間1月20日晚間和21日,通過媒體澄清了這一假新聞,表示中方免除的僅是450億中非法郎的一筆無息貸款,即約合7800萬美元,並不存在免除3萬億中非法郎(約合52億美元)債務的事情。1月28日,《華爾街日報》中文網也終於承認他們的報道“表述有誤”。 [21] 
同年,《華爾街日報》報道稱,華為公司利用其技術和產品協助烏干達贊比亞非洲國家“監視其國內政治對手”,對此,烏干達和贊比亞等非洲國家都予以正式迴應,認為《華爾街日報》的報道是虛假報道。8月20日,外交部發言人耿爽表示:有關技術在美國能用,為什麼在別的國家使用就被描述成了“監視政治對手”了呢?《華爾街日報》作為一家國際主流媒體,發佈不負責任的報道,水準堪憂。 [22] 
2021年10月8日消息,美國知名專欄作家、普利策新聞獎獲得者邁克爾·希爾齊克在《洛杉磯時報》網絡版撰文,揭露《華爾街日報》為了抹黑中國,仍在惡意散佈新冠病毒“實驗室泄漏論”這一偽科學理論。 [28] 

華爾街日報發表辱華文章

2020年2月3日,《華爾街日報》刊發美國巴德學院教授米德(Walter Russell Mead)撰寫的評論文章。該文詆譭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抗擊疫情的努力,報社編輯還為文章加上了《中國是真正的“亞洲病夫”》這種帶有種族歧視色彩的聳人聽聞標題,引起中國人民的極大憤慨和國際社會廣泛譴責 [23] 
外交部發言人耿爽稱,中方已就此多次向《華爾街日報》提出嚴正交涉,闡明中方的嚴正立場,要求《華爾街日報》認識到錯誤的嚴重性,公開正式道歉並查處相關責任人,同時保留對該報採取進一步措施的權利。
但遺憾的是,《華爾街日報》迄今(至2020年2月19日)仍在推諉、搪塞,既未公開正式道歉,也未查處相關責任人。耿爽表示,中方依法依規處理外國記者事務。對於發表種族歧視言論、惡意抹黑攻擊中國的媒體,中國人民不歡迎。鑑此,中方決定從即日起,吊銷《華爾街日報》三名駐京記者的記者證。中方將繼續按照國際慣例,依法為各國記者在華採訪提供支持和便利 [23] 
2020年2月20日,《華爾街日報》53名員工聯名發郵件給該報管理層,要求修改此前發表的《中國是真正的亞洲病夫》評論標題,並向被冒犯者道歉。這些員工在郵件説,這並非編輯獨立性的問題,也不是新聞報道和評論之間劃分的問題,這是一個錯誤的標題,它深深地冒犯了包括中國人在內的許多人。 [24] 
2月24日,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在例行記者會上回答涉及《華爾街日報》的提問時表示,面對惡意侮辱抹黑,中國不做“沉默的羔羊”,《華爾街日報》既然一意孤行,就應當承擔相應後果。對此,趙立堅表示,面對惡意侮辱抹黑,中國不做“沉默的羔羊”。他説,該報以新聞報道和評論相互獨立為由推諉沒有道理。 [25] 

華爾街日報新聞造假

2021年5月,《華爾街日報》發表文章“武漢病毒所研究人員染疫”後,一些美國政客再次呼籲對所謂的“實驗室泄漏”展開溯源調查。但仔細看看這篇文章,就會發現它的報道毫無根據。 [27] 
5月23日《華爾街日報》刊登的文章稱,武漢病毒研究所(WIV)的三名工作人員於2019年11月就已患病,隨後美國總統拜登下令對新冠病毒進行溯源情報調查。 [27] 
2021年年初,世衞組織任命的專家小組飛抵武漢,在那裏逗留了12天,其中包括參觀武漢病毒研究所。最終,該小組得出結論,實驗室發生病毒泄漏的可能性“極低”。 [27] 
中國—世衞組織新冠病毒溯源聯合研究報告專家組組長彼得·本·恩巴雷克(Peter Ben Embarek)説,武漢病毒研究所“極不可能”與2019年底新冠疫情相關。他説:“我們認為這並不是一個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假設。” [27] 

華爾街日報裁員風波

2024年1月31日,《華爾街日報》據悉計劃本週重組其華盛頓分社,此次調整將包括少量裁員。 [37] 

華爾街日報社會評價

2016年,華爾街日報進入美國發行量前10名。 [2] 
2018年12月,世界品牌實驗室編制的《2018世界品牌500強》揭曉,華爾街日報排名第182。 [3] 

華爾街日報管理團體

主編 Matt Murray(2018年-) [29]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