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華姓

(中華姓氏)

鎖定
華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九十六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047%。
華姓源自子姓姒姓、姬姓。
中文名
華姓
排    行
第一百九十六位
比    例
百分之零點零四七
讀    音
huà
源    於
子姓、姒姓、姬姓
出    自
春秋時期宋國宋戴公
郡    望
武陵郡

華姓歷史發展

姓氏來源
  • 第一個淵源:源於姒姓,出自夏朝仲康封觀於西嶽華山,屬於以居邑名為氏。
姒姓子姓的祖先同出一源,即四千四百多年以前的顓頊帝高陽氏。子姓是顓頊的兒子契所建立,姒姓是顓頊的孫子夏的後代所建立。
據考證,華氏人的始祖是可以遠溯到黃帝軒轅氏的,因為顓頊正是黃帝的孫子。源自姒姓的華氏,早在夏朝的第四個天子仲康之時便已出現,距今有四千一百多年。這在史籍中有記載:“夏仲康封觀於西嶽,曰華氏”。
西嶽,指的是陝西境內的華山,所以仲康的子孫自此就以“華”為姓氏了。不過,有學者明確持疑,因為當時的華山是否已有“西嶽”的封號未可確定,所以,認為是華氏之得姓在前,華山之得名則在後。
直到戰國中期,今華山之地仍稱“陰晉”,屬於魏國之地,還沒有被稱做“華山”。到戰國晚期的周顯王姬扁三十七年(己丑,公元前332年),魏國以陰晉之地為交換條件,送給秦國以求和,秦惠文王改其名為華陰,其境之山始稱華山。因此,“夏仲康封觀於西嶽,曰華氏”這一説法不可取。
不過,在夏執政時期,有四個貼身佞臣:“河濟、泰華、伊闕、羊腸,修政不仁。”
姒泰華就是夏桀的寵臣之一,在其後裔子孫中,當有中國最早的華氏。
  • 第二個淵源:源自子姓,出自春秋時期宋國宋戴公封子孫於華邑,屬於以居邑名為氏。
源自子姓的一支華氏,有比較具體的資料可考,在史籍《名賢氏族言行類稿》上記載:“宋戴公子考父説食採於華,因氏焉,華督華元華定華亥,併為宋卿。”這支華氏是因地得姓,而且他們在春秋時期的宋國還是一個顯赫的家族,子孫歷代都是宋國的公卿。
宋戴公之子正考父食採於華地,因氏。其實,在宋戴公的孫子中,除了華督,還有華元、華定、華亥,併為宋國大夫。可見這一支華氏是因地得姓,華氏家族在春秋時期的宋國是一個顯赫的家族,家族中很多人是宋國的公卿。
不過,現在也有對哪一個人開始以華為姓氏有不同的看法。華督,就是曾害死孔子的祖先孔父嘉,並逼得孔氏族人遷往魯國的那個宋國大夫。在史籍《古今姓氏書辨證》中,就認為正考父的兒子華督,才是第一個以華為姓的人:“出自子姓,宋戴公孫督,字華父,相宋公,因自立為華氏。”
宋國是由周武王封給微子(商紂王庶兄)以奉湯祀的。殷湯是子姓,正考父和華督都是湯朝的後代,華氏自然也就源於子姓。
當時的宋國擁有今河南商丘縣以東、直到江蘇銅山縣以西的一片地方。因此,這支華氏族人的最早發源之處在宋國,後來才逐漸繁衍到其他的地方。
華氏族人大多尊奉華督為得姓始祖。
  • 第三個淵源: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鄭國世子華,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1] 
鄭世子華,就是鄭伯的二兒子姬華,在魯僖公八年農曆1月,會同周王使者、齊侯、宋公、衞侯、許男、曹伯、陳世子款等盟於洮。
  • 第四個淵源:源於嬴姓,出自戰國末期秦國公子華,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公子華,即秦惠王的兒子之一,名華。公子華善武,為當時秦國大將。周顯王四十一年(癸巳,公元前328年),諸侯國合縱對抗秦國。秦惠王對此感到十分頭疼,客卿張儀立即建議攻打叫喊得最兇的魏國。很快,公子華和張儀二人便率領秦軍圍攻魏國之邑蒲陽(今陝西西安長安區),一舉克之並佔領。之後,公子華率秦軍駐紮在蒲陽,而張儀卻返回秦國。回來後,張儀向秦惠王説,"請大王將蒲陽還給魏國,並且派公子繇到魏國做人質。我能説服魏國脱離合縱之勢。"秦惠王十分好奇,但還是同意了。之後,張儀跑到魏國對魏惠王説:"你看,秦國對你們魏國還是很厚道的。這不,秦王令我將蒲陽歸還與您,還將他的兒子做人質。魏國可不能無禮於秦國啊。"魏惠王十分高興,將上郡十五縣都交給張儀帶去給秦國,以表達謝意。如此一來,"五國合縱抗秦"被分化瓦解,張儀回到秦國,立即被秦惠王拜為相邦(丞相)。在秦公子華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華氏,稱咸陽華氏。
  • 第五個淵源:源於少數民族改姓
⑴.出自元、明、清時期蒙古諸部,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2]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蒙古族華努特,在清朝末期至民國初期,多冠漢姓為華氏。
⑵.源於回族,出自明朝時期西域阿拉伯民族,屬於以先祖名字漢化為氏。 [3] 
據文獻《元代泰不華族源初探》、《鎮江回回》等記載:回族華氏,其一源出西域回回泰不華(達不華)。蒙古汗國初期,在成吉思汗西征時,波斯人穆巴拉沙隨父塔不台入華,定居於台州,後拜南宋遺民周仁榮為師,刻苦攻讀漢語,於宋延佑七年(公元1320年),在鄉試中考取榜首。次年,在南宋朝廷廷試中賜進士及第,授集賢院修撰,拜江南行台監察御史。後在元文宗時期建奎章閣,擢為典籤,拜中台監察御史,“帝賜蒙古姓名泰不華(達不華)”。在其後裔子孫中,有漢化為達氏、華氏、泰氏者。今江蘇六合、鎮江等地的回族達氏、華氏、泰氏,皆為其後代。
另據史籍《雲南左衞選薄》記載:明朝初期,有西域回回亦速,他於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歸附明太祖朱元璋,被授為雲南左衞副千户。亦速之子還叫亦速,到其孫速來蠻時,以漢字速為姓氏,稱速氏。之後從二世速俊、三世孫速晟、四世孫速霖、五世孫速泰到第六世孫速華時,其嫡系族人八代一直為官。在速華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其名字為姓氏者,稱華氏。
⑶.源於滿族,出自明、清時期女真諸部,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 [4]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滿族阿賚氏,滿語為Alai Hala,漢義“樺皮”,世居翁郭羅城(今黑龍江阿城金國上京故城),後多冠漢姓為華氏、阿氏等。
滿族瑚錫哈哩氏,亦稱祜什哈禮、瑚克沙哈里,以地為氏,滿語為Husihari Hala,世居瑚錫哈理(今黑龍江黑河對岸俄羅斯地區)、依蘭(今黑龍江依蘭)、費爾塔哈(今吉林西南二百五十公里處)、三姓(今黑龍江依蘭)。後有赫哲族錫伯族引為姓氏者。滿族、赫哲族、錫伯族瑚錫哈哩氏,在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華氏、嚴氏、關氏、胡氏、扈氏等。

華姓得姓始祖

姒泰華、華督、姬華、嬴華。

華姓遷徙分佈

華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九十六位,人口約八十二萬四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051%左右。
華氏一族自春秋時期宋國的華督起,華氏一族便世代顯貴,名震天下。春秋時期見諸史冊的華氏族人近二十人,在史籍《左傳·正義》中就記載:“世本雲,督生世子家,家生季老,老生司徒鄭,鄭生司徒喜”。這一支乃華督之嫡出,另外名將華元乃華督之曾孫,華元父華御事曾任宋之司寇,從眾多華氏來分析,可以説此際乃華氏發展之高峯期
公元前522年,華氏家族由於當朝君主之處置失當而產生內訌,華氏家族由此而由盛而衰,叛臣華亥失敗後逃亡楚國,華費遂子華登因與華亥有勾連,而亡命吳國。另外,此際齊有華周,衞有大夫華仲,這些史實表明,春秋時華氏已播遷於楚(都今湖北江陵)、吳(都今江蘇蘇州)、衞(都今河南淇縣)、齊(都今山東淄博)等國。
公元前286年,宋國被齊、楚、魏三國瓜分,華氏族人漸有北徙山東,南遷安徽、江蘇者。
漢朝初期,華寄、華毋害追隨劉邦征戰有功,封為列侯,子孫襲爵,為沉寂近一個世紀的華氏重新增光添彩。在兩漢時期,華氏族人可以説遍佈山東大地,並在山東平原一帶形成望族,另在今山東、江蘇、安徽間地的沛國也形成了華氏大族。
新莽之亂時,有北方華氏避居今湖南漵浦一帶,與祖居此地之華氏相融合,後來昌盛為華氏武陵郡望。
三國兩晉時期,華氏家族發展達到高峯,其中以平原郡的華歆家族為傑出代表,其人丁興旺,世代名家輩出,可謂光照史冊。在永嘉之亂中,華氏族人避亂南遷於今江蘇、浙江、湖北、安徽等省。
歷南北朝至隋、唐時期,華氏族人在今江蘇、上海等地繁衍昌盛,並有一支華氏入遷福建。
宋、元時期,華氏族人已經遍及黃河長江珠江中下游。
明朝初期,山西華氏族人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河南河北山東陝西江蘇安徽等地。
歷明、清兩朝,華氏族人廣佈於台灣以及西南、西北、東北各地。
如今,華氏族人在全國分佈較廣,尤以陝西、上海、吉林江蘇等省市為多。

華姓傳統文化

華姓郡望堂號

郡望
  • 武陵郡
  • 平原郡
  • 沛 郡
堂號
武陵堂:以望立堂。
平原堂:以望立堂。
沛國堂:以望立堂。
本仁堂:據《蕭山漁臨華氏宗譜·序》記載:華氏“原姓宋,實微子(商朝末君紂王的同父異母兄長)之裔,食採於華(今河南商丘以東至江蘇銅山以西一帶地區),西周時,宣王姬靜遂因地賜華氏。華、宋二姓,萬世難婚。”這段文字説明華氏源流和華、宋不通婚的原因。
其他:存裕堂、詒谷堂、享敍堂、培元堂、壽和堂、永思堂、享德堂、思訓堂、慶餘堂、敦本堂、禮耕堂、佑啓堂、玉鏗堂、聽彝堂、培元堂、佑啓堂、永思堂、本仁堂、德彝堂、青紫堂。

華姓家譜文獻

  • 浙江鄞縣鄞東華家華氏宗譜,(清)王懷忠、華安邦等纂修,清光緒十六年(公元1890年)武陵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寧波市天一閣文物管理所。
  • 浙江鄞縣鄞東華家華氏宗譜,(民國)華安興、王懷忠纂修,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武陵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寧波市天一閣文物管理所。
  • 浙江鄞縣鄞東華家華氏宗譜,(民國)石鴻泰、華節法等纂修,民國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武陵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寧波市天一閣文物管理所。
  • 浙江鄞縣鄞東華家華氏宗譜四卷,(民國)石鴻泰、華節義等纂修,民國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寧波市天一閣文物管理所。
  • 浙江蘭溪華氏宗譜四卷,著者待考,清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浙江省蘭溪縣高潮鄉。
  • 華氏潭子頭門樓下支譜,(清)華鈞謀等修,清咸豐元年(公元1851年)佑啓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 重慶合川華氏續修族譜一卷,(現代)華隆思主編,2004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 天津華氏宗譜,(清)華承彥續輯,清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 天津華氏通四堠陽晴雲公支宗譜十三卷,首三卷,末一卷,(民國)華步照、華鍾靈等輯,民國十四年(公元1925年)存裕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 無錫華氏通四三省公支宗譜十五卷,首三卷、末一卷,(清)華鴻模等纂,清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存裕堂義莊木刻活字印本八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 無錫鵝湖華氏通四興二支宗譜三十卷,首一卷,(清)華繼先等纂,清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聽彝堂義莊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 無錫華氏通四樂農公支宗譜七卷,首三卷、末一卷,(清)華鴻模等纂,清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存裕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 無錫華氏通支宗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培元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第七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 富春祥風華氏宗譜一卷,(清)孫承祚等纂,清順治十七年(公元1657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備註:根據各地家譜整理,以上僅為局部內容

華姓字輩排行

  • 山東兗州華氏字輩:“汝炳承連延允中繼世長”。
  • 山東兗州華氏字輩:“永秀振魁風守孝德”。
  • 山東東阿華氏字輩:“廷德澤士西書培凱昌樂”。
  • 山東青島華氏字輩:“振啓方澤裕正承先修仁丕志崇本克延”。
  • 山東濰坊華氏字輩:“其金德明紫”
  • 山東青島、吉林華氏字輩:“永雲景樹顯振啓芳澤玉”。
  • 重慶合川華氏一支字輩:“祥長光懋建元子繼承先學盛文名顯廉平治道賢”。
  • 重慶合州華氏一支字輩:“朝雲斌中國(正)世代永興隆祥長光懋建學道文名顯元子繼承先”。
  • 廣西河池華氏一支字輩:“益德必肇慶盛傳宗家道榮昌永遠福堂”。
  • 廣西河池華氏一支字輩:“日德友召慶盛(正)傳忠家道榮昌永世福堂”。
  • 河北固河華氏字輩:“和風振蘭如聞徵燕”。
  • 山東高唐 [5]  華氏字輩:“一振(洪)同林興立”。
  • 河南南陽、浙江麗水華氏字輩:“清紹祚德遠道承憲澤長傳嗣啓元會佩中兆文光”。
  • 浙江東陽峴北蟠溪華氏字輩:“仁庸隆一良時修懋克本孟仲伯叔季永兆大廷文國應思奇正忠嘉秉元德承啓顯光志立人品士昌佔亦乃可式順展高嶽才”。
  • 湖北丹江口華氏字輩:“先兆克勤”。
  • 遼寧大連華氏字輩:“於傳吉玉政承仙”。
  • 江蘇無錫華氏字輩:“德先開人文啓爾道”。
  • 江西崇仁華氏字輩:“春和雲祥運新道昌”。
  • 四川簡陽華氏字輩:“祖庭萬興旺承天元尚明德啓文光正中發永從祥”。
  • 天津華氏一支字輩:“永起長文國寶乃昌”。
  • 華氏一支字輩:“安邦定國正大光明天立萬代榮華富貴”。
  • 貴州遵義華氏字輩:“世學治民安,尚國再開端,家修維正品,庭顯慶錢元,光宗能善述,起後必超賢,道德文章喚,永遠立真傳”。

華姓楹聯典故

  • 四言通用聯
源自商湯;望出武陵:全聯典指華氏源流和郡望。
西嶽世澤;譙國家聲:上聯典指西嶽華山。下聯典指東漢末醫學家華佗。為沛國譙(今安徽省亳州)人。
江表納士;中州恤仁:上聯典指晉朝時期的華軼,泛愛博納,流亡之士,赴之如歸,深得江表人士歡心。下聯典指晉華譚,永寧初為郟令,時逢饑荒,譚傾心撫卹,甚有政績。
神醫世澤:帝母家風:上聯典指東漢末年的醫學家華佗,字元化,沛國譙人。精通內、外、婦、兒、針炙諸科,尤其擅長外科,對腸胃積聚等病首創用麻沸散麻醉後施行腹部手術;編創“五禽戲”,強調以體育鍛煉來增強體質。後因不從曹操徵召被殺。下聯典指傳説中伏羲氏的母親華胥,相傳她在雷澤踩了大人的腳印而生了伏羲。
術精方藥;政尚廉平:上聯典指東漢末醫學家華佗,為名醫,精方藥針炙。下聯典指五代時期的華康為官直廉而平。
  • 五言通用聯
神醫名萬古;妙算功千秋:上聯典指東漢末醫學家華佗,下聯典指當代數學家華羅庚。
首創五禽戲;高揚二胡曲:上聯典指東漢末醫學家華佗創五禽戲,強調體育鍛煉,以增強體質,下聯典指現代同間音樂家華彥鈞
三強韓魏趙;九章勾股弦:此聯採用華羅庚自對聯。
  • 六言通用聯
天漫人華風趣;地大物博妙心:此聯為現代書畫家石魯贈畫家華君武聯。
  • 七言通用聯
烈婦哭夫而變俗;帝母履跡之鐘靈:上聯典指春秋時期齊國大將華周戰死於莒,其妻哭夫而變國俗。下聯典指伏羲之母華胥履大人跡於雷澤而生伏羲。
江表得歡心之頌;中州勤撫卹之仁:上聯典指西晉時期的高唐人華軼,字彥夏,漢末名臣華歆的曾孫,少年時就才華出眾。永嘉年間官江州刺史,廣施博愛,接納賢才,流亡之士多投奔他那裏,一時為人稱頌。下聯典指西晉時期的廣陵人華譚,字令思,博學而有口才。太康年間舉秀才,官侍中。永寧初年任郟縣令,正值境內饑荒,他傾心撫卹,很有政績。後歷官鎮東軍諮祭酒秘書監。著有《辯道》三十卷。
活人功蓋三分國;壽世方傳十卷書:此聯為江蘇省揚州市華佗廟聯。
立志宜與青雲齊;身居不使白玉玷:此聯為清朝名人華世奎書贈佚名聯。
岐黃以外無仁術;漢晉之間有異書:全聯典指東漢末期的醫學家華佗。
  • 八言以上通用聯
術妙長生,得岐黃秘絕;書成漢妃,擅文學芳心:上聯典指東漢末期的醫學家華佗事蹟。下聯典指西晉時期的史學家華嶠
秘籍搜奇,擅博學能文之譽;髫齡別父,受終身行孝之旌:上聯典指西晉時期的高唐人華嶠,下聯典指南朝齊國的無錫人化寶。

華姓姓氏名人

  • 華胥:(生卒年待考),女;陝西藍田人。神話傳説中伏羲、女媧的母親。
  • 華元:(生卒年待考),華督後裔,宋國人。著名春秋時期宋國大夫。
  • 華佗:(公元145~208年),名敷,字元化;沛國樵人(今安徽亳州),著名東漢醫學家。
華佗 華佗
  • 華歆:(公元157~231年),字子魚;平原高唐人(今山東禹城)。著名三國時期曹魏國大臣。
  • 華雄:東漢末年的武將,為董卓帳下都督。公元190年,關東軍閥聯合討伐董卓,時任長沙太守的孫堅大破董卓軍,華雄在此戰中被孫堅一軍所殺。《三國演義》中則對這段歷史作了改動,描寫華雄被劉備義弟關羽所殺,這段被稱為“温酒斬華雄”的故事情節也流傳於後世。
  • 華表:(公元204~275年),字偉容,華歆之子;平原高唐人(今山東高唐)。著名晉朝大臣。
  • 華恆:華表孫,東晉大臣。娶晉武帝女,拜附馬都尉,後任尚書、潁川令。
  • 華温琪:五代梁唐間將領。
  • 華嶠:(公元?~293年待考),字叔駿,華歆之孫、華表次子;平原高唐人(今山東高唐)。著名魏晉時期史學家。撰成《漢後書》(亦稱《後漢書》)九十七卷,嬌改稱志為典,計劃寫十篇,惜未竟而在晉元康三年(公元293年)逝世。
  • 華鎮:北宋官吏。有《揚子法言訓解》、《云溪居士集》等。
  • 華綽,(生卒年待考),字仲寬,行千九;江蘇無錫人。著名南宋大臣。
  • 華雲龍:(公元1332~1374年),定遠人(今安徽定遠)。著名明朝初期將領。
  • 華喦:(公元1682~1756年),字秋嶽,號新羅山人;福建上杭人。著名清朝畫家。繪有《桃潭浴鴨圖》、《山雀愛梅圖》、《村學圖》、《白雲松舍圖》等傳世。著有《離垢集》、《解弢館詩集》。
  • 華秋蘋:(公元1785~1858年),名文彬,字伯雅,別號借雲館主人;江蘇無錫盪口鎮人。著名清朝金石篆刻家。 曾與弟華文械、華文桂合著《喉科秘書》四種,當時流傳甚廣。 著有詩詞集《詩草》,《詞草》行世。
  • 華蘅芳:(公元1833~1902年),字若汀;江蘇金匿人(今江蘇無錫)。著名清朝機械工程專家,數學家。
  • 華世芳:(生於清咸豐四年),字若溪,華蘅芳之弟;江蘇金匿人(今江蘇無錫)。著名清朝數學家。
  • 華璂:(公元1869~?年),女,字圖珊,別號迦俊館主。著名蘇繡名家。
  • 華彥鈞:(公元1893~1950年),小名阿炳;江蘇無錫東亭小四房人。著名近現代民族音樂家。
  • 華繹之:(公元1893~1956年),以字行;江蘇無錫盪口鎮人。著名養蜂專家。
  • 華鳳翔:(公元1897~1984年),字毅如;天津人。著名現代航空專家。
  • 華山:(公元1910~1971年),原名華芷蓀;出生於無錫縣張涇橋。著名現代文學家。 編寫《宋遼金史講義》,《宋史稿》.
  • 華羅庚:(公元1910~1991年),江蘇金壇人。著名當代數學家。
  • 華應申:(公元1911~1981年),原名遺曾,筆名革索;無錫縣石埭橋華四房人。1961年調任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局局長,文化大革命後曾任國家文物管理局副局長。
  • 華君武:(公元1915~2010年),江蘇無錫人。著名現代漫畫家。
  • 華中一:(生卒年待考),江蘇無錫人。著名物理學家、教育家。
  • 華楠:(公元1921~今),原名孫寶楠;山東牟平崖子鎮崖子村人。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少將。
  • 華以剛: 江蘇常州人,1949年4月2日生。現任中國圍棋協會副主席、秘書長兼裁判委員會主任、中國棋院院長、中國圍棋隊領隊、《中國圍棋年鑑》編委會副主任。
  • 華春瑩:江蘇淮安人,女;1970年四月出生。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新聞司司長兼發言人。
參考資料
  • 1.    據史籍《春秋公羊傳》中記載:“僖公七年夏,鄭殺其大夫申侯。其稱國以殺何?稱國以殺者,君殺大夫之辭也。秋七月,公會齊侯、宋公、陳世子款、鄭世子華,盟於寧毋。”
  • 2.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   ⑴.蒙古族謨錫哷氏,亦稱木華犁氏,世居克什克騰(今內蒙古克什克騰)。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Mosire Hala。蒙古族、滿族謨錫哷氏,在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李氏、嚴氏等。   ⑵.蒙古族扎拉爾氏,亦稱扎喇亦爾氏,源出元朝時期蒙古扎剌赤兒部,是元朝著名太師木華黎之後裔,以部為氏,世居烏魯特(今內蒙古興安盟)、察哈爾(今黑龍江、俄羅斯勃力)。後有達斡爾族、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Jalar Hala,為達斡爾族著姓之一。所冠漢姓為趙氏、嚴氏、季氏等。   ⑶.蒙古族華努特,在清朝末期至民國初期,多冠漢姓為華氏。
  • 3.     ⑴.據文獻《元代泰不華族源初探》、《鎮江回回》等記載:回族華氏,其一源出西域回回泰不華(達不華)。蒙古汗國初期,在成吉思汗西征時,波斯人穆巴拉沙隨父塔不台入華,定居於台州,後拜南宋遺民周仁榮為師,刻苦攻讀漢語,於宋延佑七年(公元1320年),在鄉試中考取榜首。次年,在南宋朝廷廷試中賜進士及第,授集賢院修撰,拜江南行台監察御史。後在元文宗時期建奎章閣,擢為典籤,拜中台監察御史,“帝賜蒙古姓名泰不華(達不華)”。在其後裔子孫中,有漢化為達氏、華氏、泰氏者。今江蘇六合、鎮江等地的回族達氏、華氏、泰氏,皆為其後代。   ⑵.另據史籍《雲南左衞選薄》記載:明朝初期,有西域回回亦速,他於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歸附明太祖朱元璋,被授為雲南左衞副千户。亦速之子還叫亦速,到其孫速來蠻時,以漢字速為姓氏,稱速氏。之後從二世速俊、三世孫速晟、四世孫速霖、五世孫速泰到第六世孫速華時,其嫡系族人八代一直為官。在速華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其名字為姓氏者,稱華氏。
  • 4.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阿賚氏,滿語為Alai Hala,漢義“樺皮”,世居翁郭羅城(今黑龍江阿城金國上京故城),後多冠漢姓為華氏、阿氏等。   ⑵.滿族瑚錫哈哩氏,亦稱祜什哈禮、瑚克沙哈里,以地為氏,滿語為Husihari Hala,世居瑚錫哈理(今黑龍江黑河對岸俄羅斯地區)、依蘭(今黑龍江依蘭)、費爾塔哈(今吉林西南二百五十公里處)、三姓(今黑龍江依蘭)。後有赫哲族、錫伯族引為姓氏者。滿族、赫哲族、錫伯族瑚錫哈哩氏,在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華氏、嚴氏、關氏、胡氏、扈氏等。
  • 5.    歷史沿革  .高唐縣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4-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