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華支睾吸蟲

鎖定
華支睾吸蟲,是複殖目後睾科支睾屬其中的一種吸蟲。成蟲又名肝吸蟲。 [11]  成蟲體薄,前端尖細,後端較鈍,表皮無棘;蟲體大小相差頗大,口吸盤直徑略大於腹吸盤;消化道包括口、咽及很短的食道,腸支伸至體之後端;貯精囊從蟲體的中央開始,沿正線迂曲前行,開口於腹吸盤前的生殖腔,缺陰莖及陰袋;卵巢分葉,位於睾丸之前,受精囊在睾丸與卵巢間,橢圓形;子宮由卵巢附近的卵模開始,盤繞而上,達腹吸盤前的生殖腔。 [12] 
華枝睾吸蟲分佈於中國全境,日本、朝鮮、菲律賓及越南也有分佈。 [13]  成蟲寄生於人或哺乳類動物的肝膽管、膽囊、膽道及胰管內。蟲卵隨膽汁入腸與糞便混合排出體外。蟲卵必須進入水中,被第一中間宿主淡水螺吞食後,在其消化道內孵出毛蚴,穿過腸壁向肝臟移行,繼續發育為胞蚴,經胚細胞分裂,一個胞蚴可增殖為許多個雷蚴,每個雷蚴可產生5~50個尾蚴。成蟲壽命長達20~30年。 [14] 
華支睾吸蟲成蟲可寄生於人體和多種動物肝膽管內,導致華支睾吸蟲病。 [15]  華支睾吸蟲病的主要表現為肝臟損害,可引起膽管內膜及膽管周圍的超敏反應和炎性反應。慢性感染者可出現肝膽管周圍纖維結締組織增生,肝實質萎縮,甚至肝硬化。2009年WHO明確提出華支睾吸蟲,可致人類膽管癌。 [16]  華支睾吸蟲病為食源性感染,預防的關鍵是把好“口”關,改變生食魚蝦習慣。生熟食物的菜刀、砧板要分開。不用生魚喂飼貓、犬。 [17] 
中文名
華支睾吸蟲
拉丁學名
Clonorchis sinensis
別    名
肝吸蟲
動物界
扁形動物門
吸蟲綱
複殖目
後睾科
枝睾吸蟲屬
華枝睾吸蟲
亞    綱
復殖亞綱
分佈區域
亞洲

華支睾吸蟲生活環境

華枝睾吸蟲生活史 華枝睾吸蟲生活史
成蟲寄生於人或哺乳動物的膽管內。蟲卵隨膽汁進入消化道混於糞便排出,在水中被第一中間宿主淡水螺吞食後,在螺體消化道孵出毛蚴,穿過腸壁在螺體內發育,經歷了胞蚴、雷蚴和尾蚴3個階段。成熟的尾蚴從螺體逸出,遇到第二中間宿主淡水魚類,則侵入魚體內肌肉等組織發育為囊蚴。終宿主因食入含有囊蚴的魚而被感染。囊蚴在十二指腸內脱囊。一般認為脱囊後的後尾蚴沿肝汁流動的逆方向移行,經膽總管至肝膽管,也可經血管或穿過腸壁經腹腔進入肝膽管內,通常在感染後1個月左右,發育為成蟲。成蟲在人體的壽命尚缺準確數據,一般認為有的可長達20~30年。 [3] 
華支睾吸蟲生活史為典型的複殖吸蟲生活史,包括成蟲、蟲卵、毛蚴、胞蚴、雷蚴、尾蚴、囊蚴及後尾蚴等階段。終宿主為人及肉食哺乳動物(狗、貓等),第一中間宿主為淡水螺類,如豆螺、沼螺、涵螺等,第二中間宿主為淡水魚、蝦。成蟲寄生於人和肉食類哺乳動物的肝膽管內,蟲多時可移居至大的膽管、膽總管或膽囊內,也偶見於胰腺管內。華支睾吸蟲的宿主常見的有人、貓、狗。 [3] 
華支睾吸蟲卵 華支睾吸蟲卵
成蟲產出蟲卵,蟲卵隨膽汁進入消化道隨糞便排出,進入水中被第一中間宿主淡水螺吞食後,在螺類的消化道內孵出毛蚴,毛蚴穿過腸壁在螺體內發育成為胞蚴,再經胚細胞分裂,形成許多雷蚴和尾蚴,成熟的尾蚴從螺體逸出。尾蚴在水中遇到適宜的第二中間宿主淡水魚、蝦類,則侵入其肌肉等組織,經20~35天,發育成為囊蚴。囊蚴呈橢球形,大小平均為0.138×0.15mm,囊壁分兩層。 [3] 
囊內幼蟲運動活躍,可見口、腹吸盤,排泄囊內含黑色顆粒。囊蚴在魚體內可存活3個月到1年。囊蚴被終宿主(人、貓、狗等)吞食後,在消化液的作用下,囊壁被軟化,囊內幼蟲的酶系統被激活,幼蟲活動加劇,在十二指腸內破囊而出。一般認為,脱囊後的幼蟲循膽汁逆流而行,少部分幼蟲在幾小時內即可到達肝內膽管。但也有動物實驗表明,幼蟲可經血管或穿過腸壁到達肝膽管內。 [3] 
囊蚴進入終宿主體內至發育為成蟲並在糞中檢到蟲卵所需時間隨宿主種類而異,人約1個月,犬、貓約需20~30天,鼠平均21天。人體感染後成蟲數量差別較大,曾有多達21,000條成蟲的報道。成蟲壽命約為20~30年。 [3] 

華支睾吸蟲亞種分類

作為華支睾吸蟲第一中間宿主的淡水螺可歸為4科6屬8個種,最常見的有:紋沼螺、赤豆螺(傅氏豆螺)、長角涵螺。這些螺均為坑塘、溝渠中小型螺類,適應能力強。 [4] 
螺不能在水內生活,尾蚴不能逸出,而進一步發育為囊蚴。 [4] 
華支睾吸蟲對第二中間宿主的選擇性不強,國內已證實的淡水魚宿主有12科39屬68種。但從流行病學角度看,養殖的淡水鯉科魚類,如草魚(白鯇,鯇魚)、青魚(黑鯇)、鰱魚、鱅魚(大頭魚)、鯪魚、鯉魚、鯿魚和鯽魚等特別重要。野生小型魚類如麥穗魚、克氏鰷魚感染率很高,與兒童華支睾吸蟲病有關。 [4] 

華支睾吸蟲致病機制

華支睾吸蟲 華支睾吸蟲
華支睾吸蟲病的危害性主要是患者的肝臟受損。病變主要發生於肝臟的次級膽管。成蟲在肝膽管內破壞膽管上皮及粘膜下血管,蟲體在膽道寄生時的分泌物、代謝產物和機械刺激等因素可引起膽管內膜及膽管周圍的超敏反應及炎性反應,出現膽管侷限性的擴張及膽管上皮增生。病理研究表明,受華支睾吸蟲感染的膽管呈腺瘤樣病變。感染嚴重時在門脈區周圍可出現纖維組織增生和肝細胞的萎縮變性,甚至形成膽汁性肝硬化。由於膽管壁增厚,管腔相對狹窄和蟲體堵塞膽管,可出現膽管炎、膽囊炎或阻塞性黃疸。由於膽汁流通不暢,往往容易合併細菌感染。 [5] 
膽汁中可溶的葡萄糖醛酸膽紅素在細菌性β-葡萄糖醛酸苷酶作用下變成難溶的膽紅素鈣。這些物質可與死亡的蟲體碎片、蟲卵、膽管上皮脱落細胞等形成膽管結石。因此華支睾吸蟲常併發膽道感染和膽石症,膽石的核心往往可找到華支睾吸蟲卵華支睾吸蟲病的併發症和合並症很多,有報道多達21種,其中較常見的有急性膽囊炎慢性膽管炎、膽囊炎、膽結石、肝膽管梗阻等。成蟲偶爾寄生於胰腺管內,引起胰管炎和胰腺炎。 [5] 
此外,國內外一些文獻報道,華支睾吸蟲感染可引起膽管上皮細胞增生而致癌變,主要為腺癌。 [5] 

華支睾吸蟲臨牀表現

圖右側男孩為受華枝睾吸蟲感染者 圖右側男孩為受華枝睾吸蟲感染者
輕度感染時不出現臨牀症狀或無明顯臨牀症狀,重度感染時,在急性期主要表現為過敏反應和消化道不適,包括髮熱、胃痛、腹脹、食慾不振、四肢無力、肝區痛、血液檢查嗜酸性粒細胞明顯增多等,但大部分患者急性期症狀不很明顯。 [6] 
臨牀上見到的病例多為慢性期,患者的症狀往往經過幾年才逐漸出現,一般以消化系統的症狀為主,疲乏、上腹不適、食慾不振、厭油膩、消化不良、腹痛、腹瀉、肝區隱痛、頭暈等較為常見。常見的體徵有肝腫大,多在左葉,質軟,有輕度壓痛,脾腫大較少見。嚴重感染者伴有頭暈、消瘦、浮腫和貧血等,在晚期可造成肝硬化、腹水,甚至死亡。兒童和青少年感染華支睾吸蟲後,臨牀表現往往較重,死亡率較高。除消化道症狀外,常有營養不良、貧血、低蛋白血癥、浮腫、肝腫大和發育障礙,以至出現侏儒症。 [6] 

華支睾吸蟲診斷方法

華支睾吸蟲病原學檢

糞檢找到華支睾吸蟲卵是確診的根據,一般在感染後1個月可在大便中發現蟲卵,常用的方法有:
(1)塗片法:直接塗片法操作雖然簡便,但由於所用糞便量少,檢出率不高,且蟲卵甚小,容易漏診。定量透明法(Kato-Katz,甘油紙厚塗片透明法),在大規模腸道寄生蟲調查中,被認為是最有效的糞檢方法之一,可用於蟲卵的定性和定量檢查。 [7] 
(2)集卵法:此法檢出率較直接塗片法高。集卵法包括漂浮集卵法和沉澱集卵法兩類,沉澱集卵常用水洗離心沉澱法,乙醚沉澱法。
(3)十二指腸引流膽汁檢查:引流膽汁進行離心沉澱檢查也可查獲蟲卵。此法檢出率接近100%,但技術較複雜,一般患者難以接受。臨牀上對病人進行膽汁引流治療時,還可見活成蟲,蟲體表面光滑,捲縮有蠕動,根據形態特徵,可作為診斷的依據。
華支睾吸蟲卵與異形類吸蟲卵在形態、大小上極為相似,容易造成誤診,應注意鑑別。 [7] 

華支睾吸蟲免疫學診

隨着酶、同位素、生物素和膠體金等標記技術和新方法的發展和應用,大大提高了檢測血清抗體或抗原的敏感性和特異性,使華支睾吸蟲病診斷率大大提高。在臨牀輔助診斷和流行病學調查中,免疫學方法已被廣泛應用。
常用的方法有間接血凝試驗(IHA)、間接熒光抗體試驗(IFAT)、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等。 [7] 

華支睾吸蟲影像學診

B型超聲波檢查華支睾吸蟲病患者時,在超聲像圖上可見多種異常改變,如肝內光點粗密欠均,有斑點狀、團塊狀或雪片狀,瀰漫性中小膽管不同程度擴張、膽管壁粗糙、增厚,回聲增強或膽管比例失常及枯枝狀回聲。儘管聲像圖特異性不強,但與流行病學、臨牀表現及實驗室檢查對比分析,仍具一定診斷價值。 [7] 
CT檢查對華支睾病診斷也有較大價值。有資料報道,在CT照片上,華支睾吸蟲膽道感染具有以下特徵:肝內膽管從肝門向周圍均勻擴張,肝外膽管無明顯擴張;肝內管狀擴張膽管直徑與長度比多數小於1:10;被膜下囊樣擴張小膽管以肝周邊分佈為主,管徑大小相近,這些是特異性徵象;少數病例膽囊內可見不規則組織塊影。因此認為CT是本病較好的影像學檢查方法。 [7] 

華支睾吸蟲形態特徵

一、體型特徵
1、成蟲
華支睾吸蟲 華支睾吸蟲
體形狹長,背腹扁平,前端稍窄,後端鈍圓,狀似葵花子,體表無棘。蟲體大小一般為10~25×3~5mm。
口吸盤略大於腹吸盤,前者位於體前端,後者位於蟲體前1/5處。
消化道簡單,口位於口吸盤的中央,咽呈球形,食道短,其後為腸支。
腸支分為兩支,沿蟲體兩側直達後端,不匯合,末端為盲端 [1] 
排泄囊為一略帶彎曲的長袋,前端到達受精囊水平處,並向前端發出左右兩支集合管,排泄孔開口於蟲體末端。雄性生殖器官有睾丸1對,前後排列於蟲體後部1/3,呈分支狀。兩睾丸各發出1條輸出管,向前約在蟲體中部匯合成輸精管,通儲精囊,經射精管入位於腹吸盤前緣的生殖腔,缺陰莖袋、陰莖和前列腺。 [1] 
華枝睾吸蟲卵巢(指針所指部分) 華枝睾吸蟲卵巢(指針所指部分)
雌性生殖器官有卵巢1個,淺分葉狀,位於睾丸之前,輸卵管發自卵巢,其遠端為卵模,卵模周圍為梅氏腺。卵模之前為子宮,盤繞向前開口於生殖腔。受精囊在睾丸與卵巢之間,呈橢圓形,與輸卵管相通。勞氏管位於受精囊旁,也與輸卵管相通,為短管,開口於蟲體背面。卵黃腺呈濾泡狀,分佈於蟲體的兩側,兩條卵黃腺管匯合後,與輸卵管相通。 [1] 
2、蟲卵
蟲卵形似芝麻,淡黃褐色,一端較窄且有蓋,卵蓋周圍的卵殼增厚形成肩峯,另一端有小疣。卵甚小,大小為27~35μm×12~20μm。從糞便中排出時,卵內已含有毛蚴。 [1] 
二、生理功能
1、呼吸
因為是體內寄生,其周圍環境中缺乏遊離的氧,沒有特別的呼吸器官,所以進行厭氧性(anaerobic)的呼吸,能利用其體內的某些酶來分解已儲藏的養分,產生有機酸和二氧化碳,由此釋放的能量供能。 [2] 
2、排泄
排泄系統為分支型的原腎管系統,位於身體兩側,末端止於焰細胞。兩側分支的小管收集代謝廢物,經左右排泄管運輸到身體後部,兩管混合形成略呈S形的排泄囊,最終由排泄孔排出體外。 [2] 
3、神經系統
不發達,基本與渦蟲綱相似,也是梯形神經系統,咽旁有一對神經節,由此向後各發出6條縱行的神經,向後的6條神經有橫神經聯絡。 [2] 

華支睾吸蟲分佈範圍

從出土古屍研究發現本病在我國的流行至少有2300年的歷史。除西藏、內蒙古、青海、寧夏、新疆以外,我國25個省、市、自治區均有本病流行,波及200多個縣。各地人羣感染率高低不一。廣東、廣西和海南等省(自治區)為本病重流行區。1995年廣東對3個市進行人羣糞檢蟲卵普查,陽性率平均為30.3%,最高的達57.3%,黑龍江45個縣平均為15.7%,但個別可高達67.8%。華支睾吸蟲病流行呈點狀分佈,不同地區、不同縣鄉甚至同一鄉內的不同村莊感染率差別也很大,除人們飲食習慣的因素外,地理和水流因素也起着重要作用。人感染華支睾吸蟲後可產生抗體,但不能防止再感染。

華支睾吸蟲傳染途徑

膽道華支睾吸蟲病 膽道華支睾吸蟲病
能排出華支睾吸蟲卵的病人、感染者、受感染的家畜和野生動物均可作為傳染源。主要保蟲宿主為貓、狗和豬。另外,還有報道,鼠類、貂、狐狸、野貓、獾、水獺也是保蟲宿主。在實驗室,豚鼠、家兔、大白鼠、海狸鼠、倉鼠等多種哺乳動物均可感染華支睾吸蟲。華支睾吸蟲有着廣泛的保蟲宿主,其感染率與感染度多比人體感染高,對人羣具有潛在的威脅性。 [8] 
華支睾吸蟲病的傳播有賴於糞便中的蟲卵有機會下水,而水中存在第一、第二中間宿主以及當地人羣有生吃或半生吃淡水魚蝦的習慣。 [8] 
各種螺感染華支睾吸蟲程度各地報道不相同,而且毛蚴感染率隨季節變化。如四川安嶽縣的現場調查,華支睾吸蟲毛蚴感染赤豆螺以5~10月為高,11~3月感染率幾乎為零。這可能與水温有密切關係,也與當地在3月份大量施放人糞有關。在螺體內,華支睾吸蟲一般只發育至尾蚴階段。但也有報道華支睾吸蟲在螺體內能發育成為囊蚴,這可能是尾蚴成熟後因環境變遷。 [8] 
台灣省日月潭地區,上述兩種小魚華支睾吸蟲囊蚴的感染率甚至高達100%。1988年的調查資料表明在黑龍江佳木斯地區的麥穗魚感染率也為100%。囊蚴可分佈在魚體的各部分,如肌肉、皮、頭、鰓、鰭及鱗等,一般以魚肌肉最多,尤其在魚體中部的背部和尾部較多。也可因魚的種屬不同,囊蚴的分佈亦不同。除淡水魚外,淡水蝦如細足米蝦、巨掌沼蝦等也可有囊蚴寄生。 [8] 

華支睾吸蟲易感人羣

華支睾吸蟲的感染無性別、年齡和種族之分,人羣普遍易感。流行的關鍵因素是當地人羣是否有生吃或半生吃魚肉的習慣。實驗證明,在厚度約1mm的魚肉片內的囊蚴,在90℃的熱水中,1秒鐘即能死亡,75℃時3秒內死亡,70℃及60℃時分別在6及15秒內全部死亡。囊蚴在醋(含醋酸濃度3.36%)中可活2個小時,在醬油中(含NaCI 19.3%)可活5小時。在燒、烤、燙或蒸全魚時,可因温度不夠、時間不足或魚肉過厚等原因,未能殺死全部囊蚴。成人感染方式以食魚生為多見,如在廣東珠江三角洲香港台灣等地人羣主要通過吃“魚生”、“魚生粥”或燙魚片而感染;東北朝鮮族居民主要是用生魚佐酒吃而感染;小孩的感染則與他們在野外進食未燒烤熟透的魚蝦有關。此外,抓魚後不洗手或用口叼魚、使用切過生魚的刀及砧板切熟食、用盛過生魚的器皿盛熟食等也有使人感染的可能。 [9] 

華支睾吸蟲感染現狀

中國超過1200萬人感染肝吸蟲,其中大多數分佈在東南、東北省份,這些地區羣眾喜歡吃生魚片,淡水魚很容易感染肝吸蟲的幼蟲,稱之為囊蚴。當人吃進含有囊蚴的“魚生”,囊蚴便進入人體,並在肝臟膽管內發育為瓜子仁狀成蟲。 [10] 
由於肝吸蟲感染早期並無明顯不適症狀,基本上不可能知道感染,肝吸蟲寄生在人體肝臟的膽管內大量繁殖,引起膽汁堵塞、膽管發炎、肝纖維化、肝硬化,還有資料顯示肝吸蟲感染與膽管癌、肝癌的發生有密切關係。這屬於典型的“病從口入”,可絕大多數人並不知道它的風險。 [10] 

華支睾吸蟲防治措施

華支睾吸蟲病是由於生食或半生食含有囊蚴的淡水魚、蝦所致,預防華支睾吸蟲病應抓住經口傳染這一環節,防止食入活囊蚴是防治本病的關鍵。做好宣傳教育,使羣眾瞭解本病的危害性及其傳播途徑,自覺不吃魚生及未煮熟的魚肉或蝦,改進烹調方法和飲食習慣,注意生、熟吃的廚具要分開使用。家養的貓、狗如糞便檢查陽性者應給予治療,不要用未經煮熟的魚、蝦喂貓、狗等動物,以免引起感染。加強糞便管理,不讓未經無害化處理的糞便下魚塘。結合農業生產清理塘泥或用藥殺滅螺螄,對控制本病也有一定的作用。 [10] 
治療華支睾吸蟲病的藥物,應用最多的是吡喹酮與阿苯噠唑 [10] 
實驗顯示蘸料不能殺死肝吸蟲囊蚴
不少愛吃魚生的人認為吃魚生時只要蘸調料,既殺蟲又消菌,但通過實驗卻得到相反結果,幾組實驗的囊蚴都還存活。最好吃熟魚,常吃淡水魚生要進行檢查。淡水魚最好不生吃,殺死肝吸蟲囊蚴最好的辦法是高温,超過90度只需要幾秒鐘肝吸蟲就能被殺死,所以只有吃熟魚才安全。 [10] 
經常吃淡水魚生的人一定要進行檢查和殺蟲,只需將糞便送檢,發現有肝吸蟲蟲卵就能確診,也可通過B超,CT五等可作為輔助檢查。確診已感染肝吸蟲病後需馬上治療。 [10] 
此外,不僅淡水魚不能生吃,曾經在淡水、半鹹水裏生活過的海魚也不能生吃。通常只有完全在海里生活的海魚才可生吃。 [10] 
參考資料
  • 1.    每個人體內都有寄生蟲  .和訊網[引用日期2014-05-22]
  • 2.    劉凌雲 鄭美光 李兆華 張正旺 張雁雲 程紅.普通動物學 第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08-118
  • 3.    華支睾吸蟲  .生物谷[引用日期2014-05-22]
  • 4.    王治國.華支睾吸蟲病的流行概況.中國熱帶醫學[M],合肥,2007年,第8期
  • 5.    吸蟲  .生物谷[引用日期2014-05-22]
  • 6.    美味的陷阱  .佛山人民醫院[引用日期2014-05-22]
  • 7.    金寧一.華支睾吸蟲病診斷.新編人獸共患病學[M].北京,2007年,第7期
  • 8.    陳佩惠.肝吸蟲病.人體寄生蟲學[M].北京,2001年,第8期
  • 9.    焦亮.華支睾吸蟲感染情況調查.熱帶醫學雜誌[M].北京,2012年,第2期
  • 10.    淡水魚生魚片含肝吸蟲  .新華網.2014-5-20[引用日期2014-05-20]
  • 11.    劉彥,木蘭主編,人體寄生蟲學,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20.07,第93頁
  • 12.    華支睾吸蟲  .中國動物主題數據庫[引用日期2023-06-26]
  • 13.    李朝品主編,人體寄生蟲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1991.11,第31頁
  • 14.    馬萍主編;盧芳國,萬紅嬌,邊育紅,張穎穎等副主編,醫學免疫學與病原生物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9.07,第213頁
  • 15.    馬萍主編;盧芳國,萬紅嬌,邊育紅,張穎穎等副主編,醫學免疫學與病原生物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9.07,第212頁
  • 16.    劉彥,木蘭主編,人體寄生蟲學,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20.07,第94頁
  • 17.    劉彥,木蘭主編,人體寄生蟲學,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20.07,第96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