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華林造紙作坊遺址

鎖定
華林造紙作坊遺址,位於江西省宜春市高安市華林風景名勝區管委會東溪行政村的周嶺自然村,是宋朝、元朝、明朝時期的遺址。 [3] 
華林造紙作坊遺址始建於宋代,發現於2005年,2007年、2009年兩次共發掘面積700多平方米,清理出元代抄紙房遺蹟及各類與造紙相關的遺蹟。延續生產時間歷經宋朝、元代、明朝,時代順序清楚,功能相互關聯,幾乎可以完整再現明代宋應星《天工開物》所記“造竹紙”有關原料加工的一整套工序。華林造紙作坊遺址是中國第一個經過考古發掘的古代造紙遺址,對研究古代造紙科技發展史有重要研究價值;是科技考古的新領域,對研究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造紙術發展史意義重大。 [3] 
2013年5月,華林造紙作坊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中文名
華林造紙作坊遺址
地理位置
江西省宜春市高安市華林風景名勝區管委會東溪行政村的周嶺自然村
所處時代
宋朝、元朝、明朝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次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編    號
7-0218-1-218

華林造紙作坊遺址歷史沿革

2005年,江西省第三次全省文物普查時,負責此次普查的高安市博物館工作人員在周嶺村的山間梯田裏,共調查發現了16座水碓遺址。 [3] 
2007年,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高安市博物館聯合組成考古隊,對華林造紙作坊遺址進行第一期考古發掘,揭露出大批與宋、元、明三代造紙工藝有關的遺蹟,而且時代順序清楚,功能相互關聯,幾乎可以完整再現明代宋應星《天工開物》所記“造竹紙”有關原料加工的一整套工序。 [3] 
華林造紙作坊遺址挖掘現場 華林造紙作坊遺址挖掘現場
2009年10月~12月,進行了第二期考古發掘工作,考古工作者弄清了華林造紙作坊遺址的整體佈局狀況、造紙型水碓的形態演變,完善了明代造紙作坊遺址的工藝流程,新發現了元代抄紙房遺蹟,進一步證實了華林造紙作坊始建於宋代,並對華林古代造紙的規模與商貿路線有了詳細的瞭解。 [3] 

華林造紙作坊遺址遺址特點

綜述
華林造紙作坊遺址所在的周嶺村,周圍有四條水溪環繞,溪水落差大,水力資源豐富。這些為周嶺村發展以水碓為動力、以毛竹為原料的造紙手工業提供了良好自然條件。華林造紙作坊遺址分兩部分:一是周嶺村福紙廟作坊遺址;二是周嶺村石腦頭溪兩岸的7座水碓遺址和西溪村西溪兩岸的7座水碓遺址。 [1]  [3] 
福紙廟作坊遺址
福紙廟作坊遺址,位於周嶺村東南約500米的山谷中,發掘面積650平方米,發現並清理了豐富的遺蹟。遺蹟按相互關係和時代早晚可分為四組:即南宋遺蹟、元代遺蹟、明代遺蹟和明末清初遺蹟。
明初遺蹟 明初遺蹟
明初遺蹟,與造紙有關。古代將竹子加工成紙,需經漚料、石灰蒸煮、鹼性蒸煮、半熟料發酵等。明代宋應星《天工開物》卷十三也有“殺青”篇“造竹紙”的有關記載,由此判斷F1、H8為漚竹麻塘;F2為蒸煮竹麻的楻桶殘留的大片紅燒土;F3是拌灰與發酵的工作台;F5用於堆放石灰堆;H2是燒灰鹼的灰坑;H6是尾砂坑;G3是水管遺蹟。整個造紙的工藝流程可能為:砍伐嫩竹放入漚竹麻塘內醃泡後,在石台(F1北端)上槌打去除青皮,在漂洗塘內(F1的北端)清洗後,放入楻桶(F2)內加入石灰蒸煮;取出放到拌灰和發酵的工作台(F3)內,再將灰坑(H2)內燒好的稻穀灰加入;將拌好灰的竹麻再次蒸煮、清洗、發酵,再將漂白後的竹麻放在水碓的加工工具內舂搗打漿,最後進行抄紙。拌灰加漿和堆積發酵產生的鹼液從曬料工作台的排水溝導回漚竹麻坑(F1)內,對腐爛竹麻仍有催化劑的作用。而F1內的水位如果過高,多餘的水會通過東側的排水溝排出以保持水位平衡;F1內的加工過程結束後,廢水通過北側的排水溝排出。由於大量使用石灰作為催腐劑,所以廢水中含大量的細沙,如H6內就有大量純淨細沙。
元代遺蹟 元代遺蹟
宋元遺蹟,為保留明代造紙作坊的遺蹟,揭露的宋、元遺蹟相對較少。宋代的遺蹟包括H4和H7;元代的遺蹟包括H3、H5、H9~12、F6、Z1~7和G2,對比明代遺蹟和相關文獻,宋元遺蹟仍為造紙遺蹟。H3和H7均為漚竹麻坑,H3是對H7的改建和擴建,池中石台為加工台。H4四壁和底部有火烤痕跡,其功能也是燒灰坑。H9~12、G2與柱洞Z1~7分佈較集中,可能共同組成了元代的抄紙房。Z1~7或為木棚。H9是儲水池。H10是承放四方形鬥狀木槽的土坑,用以固定木槽。位於H5與H10之間的H11則用來放置裝“紙藥”的陶缸。宋代以後多用植物粘液做“紙藥”,使紙漿均勻,常用的“紙藥”是楊桃藤、黃蜀葵等浸出液。而陶製水管G2則明顯是排水管,將抄紙房裏的廢水向東排入南邊的積水潭H12。抄紙房是造紙工序中最重要的成品場所,最後的工序就在這裏完成。
F1和F3 F1和F3
福紙廟發掘區的發掘表明該處存在宋、元、明三個時代的遺蹟,遺蹟之間存在打破關係,以漚竹麻塘H7、H3和F1間的打破關係最為清晰。最早的南宋漚竹麻塘H7被元代的漚竹麻塘H3疊壓和打破,H3東側被明代的漚竹麻塘F1打破和破壞。由此看出,華林造紙作坊從南宋一直延續使用到明代,並不斷進行改造和完善。 [3] 
水碓遺址
水碓遺址分佈圖 水碓遺址分佈圖
周嶺自然村的石腦頭溪沿岸有9座暴露於地表的水碓,相鄰的西溪村西溪沿岸也有7座水碓。考古人員對周嶺村保存較好的7座水碓和西溪村的7座水碓進行了清理和發掘。水碓的結構基本一致,均由引水渠、水車池和工作間構成。
3號水碓 3號水碓
引水渠一般先在水碓上游用石塊或杉樹做成水壩抬高溪流水位,再開挖引水渠或用竹木水槽將溪水引向水碓的水車。水車池為方形,一般長約3米、寬2~2.5米。四面用石塊壘牆,後牆較高,其他三牆高度一致;兩側石牆上部放置一塊有榫槽的大石塊以安放水車;前牆上部置一塊或兩塊大石塊,石塊上有兩組榫窩以承放兩根碓杆。水車池一般有一條排水溝將水排回溪流。在水車池前有一個用磚石圍成的工作間,內置加工工具。按工作間內加工工具的類型,將水碓分為三類:兩個石臼型,一塊石砧一個石臼型,兩塊石砧型。兩個石白型周嶺村和西溪村各1座,即在水雄工作間承打台位置有兩個石白。 [3] 

華林造紙作坊遺址文物遺存

綜述
華林造紙作坊遺址出土文物 華林造紙作坊遺址出土文物
華林造紙作坊遺址出土豐富,有宋代至明代青白瓷、青瓷、青花瓷、黑釉瓷、白釉瓷等幾百件瓷器;還出土了宋代銅錢,元代銅鏡、銅盂、石硯,明代燭台等大批文物。 [3] 
瓷器
青白釉瓷器,器類有碗、杯、盞等;龍泉青瓷器,器類有碗、杯等;青瓷器,器類有盞、碟、碗、罐等;黑釉瓷器,器類有盞、高足杯等;醬釉瓷器,器類有碗、杯、碟、盞等;白瓷器,器類有杯;青花瓷器,器類有碗、盤、碟等。 [3] 
陶器
陶器有擂缽、罐、燭台、缸、板瓦等。 [3] 
其它
石器有硯台、礪石等;銅器,有鏡、飾件、盂等;銅錢,有開元通寶、景德元寶、淳熙元寶、崇寧重寶、皇宋通寶各1枚,崇寧通寶2枚。 [3] 

華林造紙作坊遺址研究價值

華林造紙作坊遺址,是中國已發現的時代最早的一處造竹紙的作坊遺址。它的發現,對探討造紙術的發展史具有重要意義。發掘出的明代造紙作坊遺蹟,基本上反映了從伐竹到製漿的造紙工藝流程,可再現《天工開物》中“造竹紙”之“新竹漂塘”和“煮楻足火”的情景。這為研究明代中國南方先進的竹紙製造工藝及探尋明代西山造紙官局所轄紙廠的生產情況提供了重要資料。 [1]  [3] 

華林造紙作坊遺址所獲榮譽

2010年,華林造紙作坊遺址入選由國家文物局主辦、中國考古學會協辦、中國文物報社承辦的2009年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1] 

華林造紙作坊遺址保護措施

2013年5月,華林造紙作坊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華林造紙作坊遺址旅遊信息

華林造紙作坊遺址地理位置

華林造紙作坊遺址,位於江西省宜春市高安市華林風景名勝區管委會東溪行政村的周嶺自然村。

華林造紙作坊遺址交通信息

自駕:自江西省宜春市高安市人民政府開車前往華林造紙作坊遺址,路程約48.6千米,用時約1小時13分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