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華東人民革命大學

鎖定
華東人民革命大學是全國解放前夕黨和國家主辦的多所人民革命大學之一,黨中央鑑於新中國成立必須要有自己的幹部隊伍去接收舊政府人員,所以在當時劃分的各大行政區(華北、華東、西南、中南、華南、東北)先後成立了革命大學,大量吸收知識分子入學。華東人民革命大學成立於1949年5月上旬,在江蘇丹陽新豐鎮一帶籌建。1950年2月隨着招生規模的擴大,校址遷往蘇州。1949年5月至1952年5月辦學期間,共招收5期學員,為國家培訓了15300餘名幹部。 [1] 
中文名
華東人民革命大學
校    長
舒同
辦學時間
1949年5月—1952年5月
校    址
江蘇丹陽和新豐鎮;蘇州

華東人民革命大學歷史背景

新中國成立初期,各地人民革命大學在短期內迅速培養出大批急需的幹部人才,為人民政權的鞏固和建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1949年12月召開的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總結材料中説,在華北、華東、華中南等地區舉辦人民革命大學、華北大學式的學校或訓練班及暑期學習團等,以短期的政治思想教育進行知識分子的改造工作,“一年來約訓練了400000人,並分配他們以適當的工作。這一方面,部分解決了缺乏幹部及各項建設人才的困難,另一方面將大批失學失業或走了錯路的知識分子,培養提高成為為人民服務的工作人員,在政治上是一個很大的收穫”。 [3] 
由於受戰爭影響及其他各種原因,在解放初期社會上存在大批青年學生失學及知識分子失業的問題,人民革命大學成為解決這一問題的重要途徑與機制。1950年7月25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發出《關於救濟失業教師與處理學生失學問題的指示》,要求華東、華中南、西南、西北各大行政區及華北地區,繼續辦理人民革命大學,將之作為迅速幫助失業教師和失學學生解決就業與學習問題的一個辦法。華東人民革命大學就是解放初期國家在華東地區主辦的一所人民革命大學。 [2] 

華東人民革命大學歷史沿革

華東人民革命大學學校成立

當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勝利結束以後,解放戰爭即將進入尾聲。然而,軍隊只管打仗,只管向前推進,接下來的事,是大片農村要土改、許多城鎮需要接管。為了解決幹部力量的不足,同時,也是為了團結和放手吸收知識分子,壯大革命力量,這就產生了華東人民革命大學。是抗日軍政大學的延續。
1949年5月上旬,進駐江蘇丹陽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前委及中共中央華東局的陳毅、粟裕諸領導開會,決定在上海成立華東人民革命大學,由華東局常委、宣傳部部長舒同為校長。經積極籌備,由華東局、海軍區幹部及上海地下黨同志,為學校教職人員。
華東人民革命大學紀念徽章 華東人民革命大學紀念徽章
5月27日上海解放。但是,在丹陽的辦學同志還不能馬上出發,集中在蘇州陸睦鎮學習入城紀律等文件和仔細安排了有關辦學事宜以後,才於7月中旬陸續趕往上海。為避敵機騷擾,多取夜間行動。到上海以後,並無校址。但因此時正值學校放暑假,所以就借用了復旦大學、暨南大學、光華大學、復興中學。所招學員要有高中畢業以上文化程度,年齡18到35歲。招生簡章在《解放日報》刊出後,革命青年報名踴躍,半月內即達6100人,錄取4082人。知名人士有上影廠演員張瑞芳、項壁、凌雲、温錫瑩、張雁等。學員享解放軍待遇,供給制,黃軍裝,佩布質“華東人民革命大學”校徽,一律住校。
副校長先是劉格平,相繼又有温仰春、國亞明、李正文、吳仲超等。校部機關設教務、組織、秘書、行政、衞生五個處。還有文工團、警衞部隊。校以下設三個部,部領導稱部主任,為地委級幹部。部以下設班,班領導稱班主任,為縣團級幹部。班以下設組,由學員自己選正副組長,是為第一期。
8月27日,陳毅市長到校作了長達5個小時的形勢報告,同學們的反響十分熱烈。28日,華東人民革命大學第一期正式開學,華東軍政委員會主席饒漱石、校長舒同以及陳望道、範長江、熊佛西、馮定等同志到會並作了熱情的演講。此後來校上大課、作報告的又有劉伯承、陸定一、馬寅初、劉季平、魏文伯、管文蔚、陳同生、夏衍、劉曉、艾青等多位高級領導和學者。
授課教師主要人員是副校長和各部部主任。學員所學內容有社會發展史、毛澤東著作和國內外形勢等。簡言之,方法就是學習唯物史觀,目的就是樹立革命人生觀。
原定學期為半年,但因形勢的快速發展和工作的需要,所以只學習兩個多月便分配工作了。第一期的學員很快投入國家建設中,500人隨軍遠征大西南,500人去東北參加工業建設,2000人去浙江參加土改,1000多人蔘加華東地區的其他工作。 [4] 

華東人民革命大學三所附校

華東革大外文專科學校 華東革大外文專科學校
就在開辦革大第一期的同時,又創辦了華東革大附屬上海俄文學校,後又改為附屬俄文專科學校,培養俄語人才。但因陸續增加了英、法、德、日等多個語種,所以,再改為上海外國語學院,也就是現在的上海外國語大學。最初的學校領導有姜椿芳(後為《中國大百科全書》之父)、張茜、塗峯等。後有44名英語班學員,到抗美援朝前線做戰俘教育工作。
為了儘快培養工農幹部,同時又創辦了附屬工農速成中學。學員是由黨、政、軍機關和工廠選送的優秀分子,多數是黨員。目的是迅速提高他們的文化水平,並作進一步培養,使之成為有實踐能力的專家。這是我國在解放初期一個培育人才的創舉。開學時,有華東軍政委員會副主席馬寅初、上海市副市長金仲華出席。學員由於年齡偏大,文化較低,所以,他們的學習,有許多感人的故事。前後共有畢業生1500人,有的還留蘇留德。最終改為普通中學,即現之復旦大學附中。
同時又建立了附屬政治研究院。學員可分為兩部分:一是原華東地區高級教育工作者,如金陵大學校長陳光裕、復旦大學校長章益、大夏大學校長歐元懷及大學教授等;二是各民主黨派中的知名人士、宗教界人士和長期在國民黨黨、政、軍及團體中任職的高中級人員,如國大代表鄒樹文、蘇州反省院院長劉雲等。因他們大多是統戰對象,又多為高教部、統戰部推薦,所以,院長由華東局統戰部第一副部長陳同生擔任。生活待遇一般享受“中灶”,部分是“小灶”。還領取生活津貼。研究院共辦三期,學員900餘人。授課內容主要為《共同綱領》和毛澤東著作,看電影《思想問題》參加勞動實踐。學習結束後,也重新被安排崗位投入新中國建設中。 [4] 

華東人民革命大學辦學成就

1950年5月,華東軍區副司令粟裕同志又下令將蘇州的華東軍政大學遷南京,騰出蘇州的南兵營、北兵營等處,為華東革大校址。由此革大第二期遷址蘇州。第二期在上海、江蘇、安徽、山東、浙江招生。本期共招5705人:一部招在職幹部800餘人,其中縣團級275人;二部招區級幹部1000餘人;三部、四部招在校和失學學生2500餘人,文化程度也降低為初中二年級以上。年齡也降低為17到25歲;五部招一般幹部1130人。
經過一個時期的學習之後,1950年10月27日到11月13日,有3600名學員被分配到皖北。他們分批到達合肥火車站,先後有皖北行署主任黃岩等領導到車站歡迎。幾天之後,一部分學員留行署機關工作,多數到巢湖、六安、滁縣、安慶搞土改,以後分配到機關、工廠工作。
第三期招生工作在蘇州、上海、南京、杭州、蕪湖、合肥、徐州、濟南、青島、金華、寧波、揚州等十二個地區展開。上述各地報紙、電台進行了廣泛宣傳。革大籃球隊也到各地進行表演賽,以擴大影響。報名資格學歷是初中二年級以上,年齡為17到25歲。總報名人數為7162人,報到人數為5283人。其中揚州的招生處,又在高郵、鹽城設了兩個招生點。
第四期學員於1951年9月上旬報到,19日開課。次年四月底結業。前後學習了8個月。結業時為1269人。成員年齡大,文化程度高,大專以上及留學生將近半數。他們多曾在國民政府時期供職,其中甚至有國民黨政府內政部次長鬍次威等人,因而政治背景不同於前三期學員。所以學校對這一批學員進行了較長時期的教育。要求其“參加政治自覺運動,清算反動階級思想影響,交代歷史問題,劃清敵我界限,提高政治覺悟,參加農村勞動”。同一時期因新疆軍區司令員王震同志向華東要一批技術人員和幹部,華東局即決定號召這批學員去新疆工作,約1253人爭相報名,除少數年老、體弱等原因外,都得到了批准。這是上海最早,也是全國首批以如此規模人員去西部工作,他們為開發和建設新疆做出了貢獻。第五期學員近千人,他們來自華東軍政委員會所屬各機關,有560人是“三反”運動中未定案者,其他為原國民黨機關人員。
同年5月,第五期學員學習結束,華東局決定,華東人民革命大學撤銷。校領導分赴各大學擔任校長或書記。其他員工也分到高校或上海黨校工作。三年多來,華東革大共為國家培訓了15300餘名幹部,他們為祖國建設和保衞祖國,做出了奉獻,有的還犧牲在朝鮮戰場。也有的當了領導、成了專家、做了將軍,即使始終是一般工作人員,也都無愧於那個時代。
但就全國範圍而言,除華東人民革命大學以外,尚有1949年2月的華北人民革命大學、1949年6月的西北人民革命大學(前身為延安大學);性質相同的還有江西人民革命大學、湖南人民革命大學、湖北人民革命大學,但華東人民革命大學規模最大,培養人才最多。 [1]  [4] 

華東人民革命大學歷史評價

對於華東人民革命大學的歷史評價應當置於解放初期國家的革命教育的時代背景之中,人民革命大學在新中國初期的幹部培養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也成為新中國學校系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1951年10月1日,政務院頒佈《關於改革學制的決定》,包括民革命大學在內的各級政治學校和政治訓練班成為新學制的一個部分,明確規定:“各級政治學校和政治訓練班,給青年知識分子和舊知識分子以革命的政治教育。其學校等級、修業年限、招生條件等另行規定之”。
華東人民革命大學舊址 華東人民革命大學舊址
從後來的發展軌跡看,人民革命大學這一類型的學校發生了很大變化,並未能繼續下去。這類短期政治訓練學校或向黨校、行政學院轉變,如華北人民革命大學,本由華北局黨校轉化而成,後來除一部分加入中國人民大學外,又迴歸為黨校:或向專業性的幹部培訓學校轉變,如西北人民革命大學、湖北人民革命大學;或向新型正規大學發展轉變如中原大學。大致到1954年初,各地人民革命大學就基本上結束,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新中國成立前夕出現並迅速發展起來的人民革命大學,擔負着大量吸收青年知識分子、通過短期政治教育快速培養革命幹部的使命和任務。人民革命大學在極短的時間內,訓練出大批革命幹部和各條戰線的建設人才,滿足了革命和建設的急切需要。其吸取延安抗大辦學和整風審幹經驗,以政治思想教育為重心,結合實際不斷創新,探索總結出了改造思想鍛造新人的新經驗。人民革命大學在各方面極為困難的條件下,師生共同努力,實現了卓有成效的辦學,不僅為新中國幹部教育、高等教育增添了新內容,也書寫了新中國教育史上恢弘壯麗的一章。
人民革命大學雖然已退出了歷史舞台,但其功績和精神,後人當永遠銘記。 [2] 
參考資料
  • 1.    劉知羣主編,《華東革大人 華東人民革命大學一期同學真情實錄 1949-2009》,上海:上海錦繡文章出版社 , 2009.04,55-58頁
  • 2.    姚宏傑著,《奠基》,江西教育出版社,2019.09,第60-62頁
  • 3.    何東昌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重要教育文獻》(1949―1975),海南出版社,1998年9月,第10頁。
  • 4.    張百年著,《高山流水》,文匯出版社,2020.10,第11—1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