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華年

(期刊)

鎖定
《華年》1932年4月在上海創刊,停刊於1937年8月的第6卷第29期,由潘光旦編輯,華年週刊社發行,週刊,屬於評論刊物。
中文名
華年
語    種
中文
創刊時間
1932年
出版週期
週刊

華年人員編制

該刊主要供稿人有潘光旦、張以藩、謝循初、李青崖、沈有幹、沈秋賓、衚衕光、孫斯鳴、吳澤霖、曾豫生、老舍等。

華年欄目方向

主要欄目有短評、科學談屑、本週大事記、讀者通信等。
《華年》刊名“華年”既指花樣年華的青年,也暗喻當時有待成長的中華民族。前者代表了“目下的耕耘”,後者昭示了“未來的收穫”,突出了該刊“助少壯求位育,促民族達成年”的宗旨,載文包括長短評、專著與譯著、書報介紹、新詩與舊詩、諷刺漫畫等。自1932年至1937年,潘光旦先生曾在該刊上發表了多篇有關中國社會問題和時評的短文。
主要文章有《一本可讀的“社會學史”》、《尚在難關中的難民問題》、《今日中國勞工問題》、《墨索里尼與意大利的健康》等。
該刊作為一份評論期刊,內容涉及國內外,有助於當時的讀者開闊眼界,瞭解世界局勢。

華年文化傳統

《華年解——少壯助之位育 促民族達成年》:
發刊詞、卷首語,發凡起例,原是一切定期刊物所不可缺少的筆墨。寫了,固然犯“奉行故事”的嫌疑;不寫,又未免受“矯情”的責備。但無論如何,《華年》兩個字究竟作何解釋,是應當説明白的。
本刊沒有什麼“天付”的使命,也沒有什麼“人委”的責任,不過在屬稿和發行的同人都抱着一種見地:以為今日中國問題的中堅是青年問題;青年的生活不能安放,中國整個的生活——不但是現在的,並且是三十年,五十年,一百年以後的——也就難期健全的發展。三十年,五十年,一百年以後的中國民族與國家生活究竟進展到甚麼地步,就憑目下青年的培植將護究竟圓滿到甚麼程度。
青年原是人生開花的年代。春開甚麼花,秋結甚麼實,是百試不爽的。兩晉六朝三唐的詞人極愛用,也極善用“華年”兩個字;他們也指着這層意思。這是“華年”的第一解。
中國民族的年歲,究有多大,各有各的説法。從前有人把中國叫做“老大帝國”。就有記載的歷史而論,“老大”二字可以説是確的,因為中國歷史比現有的任何國家要悠遠。但國家雖老大,而民族的年歲也許尚在最輕之列。一部分新近些的人類學家,例如澳洲雪梨大學的泰雷教授就這樣説。中國的文化也不能説是老大,因為我們還在不斷的演進中,比許多已經“推車撞壁”或“臨淵勒馬”的民族要更有指望,更有舒展的餘地。最近有一位美國人類學家,葛利格,就這樣説。
我們是採取這兩位人類學家的説法的。不是因為他們説得好聽,實在因為他們説得有理。根據了他們的説法,我們以為中華民族還沒有到成年的地步,正向着成年的路走去。這是“華年”的第二解。
中華民族全般的成年,和民族中各個分子的成年,自然有極密切的關係。各個分子如能發育得宜,人人臻安所遂生的境界,全民族的生活也就不怕不蒸蒸日上,到那時候國家雖不能返老還童,也可以老當益壯了。
第一解指着我們做甚麼,第二解指着我們為什麼為甚麼做。第一解指目下的耕耘,第二解指未來的收穫。從今日起,我們着手下種罷。 [1] 
參考資料
  • 1.    華年  .全國報刊索引[引用日期2021-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