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華嶽

(唐代王維詩作)

鎖定
《華嶽》是唐代詩人王維的詩作。此詩前六句描寫西嶽華山的外形,中六句記述傳説中華山的由來,後八句抒寫華山的政治意義。全詩格調雄渾,氣象莊嚴。
作品名稱
華嶽
作    者
王維
創作年代
唐代
作品出處
全唐詩
文學體裁
五言古詩

華嶽作品原文

華嶽
西嶽出浮雲,積翠在太清
連天疑黛色,百里遙青冥
白日為之寒,森沉華陰城
昔聞乾坤閉,造化生巨靈
右足踏方止,左手推削成。
天地忽開拆,大河注東溟
遂為西峙嶽,雄雄鎮秦京。
大君包覆載,至德被羣生。
上帝佇昭告,金天思奉迎。
人祇望幸久,何獨禪雲亭 [1] 

華嶽註釋譯文

華嶽詞句註釋

①大清:天空。
②黛色:青黑色,形容天空高遠的樣子。
③青冥:形容天色青蒼幽遠,代指青天。
④森沉:幽暗陰沉。華陰:漢代有華陰縣,轄域在華山北麓。
⑤巨靈:神話傳説中劈開華山的神。
⑥方止:戰場上列方陣駐守,比喻巋然不動的樣子。
⑦東溟:東海。
⑧大君:天子。覆載:覆蓋與承載,比喻帝王的恩德。
⑨昭告:明白地告知。
⑩金天:黃色的天,是一種傳説中的祥瑞之象。
⑩人祇:人與神。望幸:期盼君王臨幸。
⑪雲亭:云云山和亭亭山的合稱。相傳古代無懷氏和黃帝,分別在泰山旁的云云山和亭亭山舉行禪禮祭祀大地。 [1] 

華嶽白話譯文

西嶽華山在浮雲中展露真容,山頭的積雪如在太空。
山峯似有百里之高,凝聚着青黑的顏色與天相接。
陽光被山色影響變得寒冷,山形映出巨大的影子讓華陰城如遇陰天。
傳説古代天地閉合,巨靈神因造化的偉力誕生。
他用右腳踩離大地,用左手削開天空。
天地忽然開裂,黃河滾滾流入東海。
華山從此屹立世間,坐鎮皇都何其雄壯。
君王盛德如天育羣生,如地載萬物。
當他禱告上帝,天空散發出金色的光芒。
百姓與神明等待王者駕臨西嶽,雲亭二山並非獨享封禪。 [1] 

華嶽創作背景

在堯、舜、禹時代,華山就已經作為西嶽而位列“五嶽”之一。據《尚書》記載,新天子即位後不僅要到東嶽泰山封禪,而且要到其他四嶽巡守祭祀。唐代建立後,統治者十分重視祭祀華山的典禮儀式,其中很重要的現實原因,在於華山地勢險要,與相近的黃河一起構成了保衞唐都城長安的天然城池。秦代和西漢定都長安一帶,都有這方面的考慮。唐玄宗開元十八年(730),有官員和民間共同奏請朝廷,請求封禪華山。雖然唐玄宗沒有批准這個請求,但華山在當時人們心中的地位由此可見一斑。王維的這首《華嶽》,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的。 [1] 

華嶽作品鑑賞

詩中的前六句都在描寫華山的外貌,其核心在於將“山”與“天對比。詩中的描寫涉及高度、色象、氣勢三個方面。第一句中“出浮雲”表明華山的高度在雲層之上,第二句“積雪在太清”則以積雪之高映襯出山頂與天相接的景象。第三、四句的“黛色”“青冥”分別就山和天而言,而以描寫顏色的方式表達山之高,正是運用顏色相近給人造成的空間連續感,模糊“山”在形體上與“天”的區分,而山”與“天”齊的感受即由此產生。第五、六句專門描寫華山的氣勢。“白日”從第二句的“太清”引出,“寒”則照應“積雪”。所謂“為之寒”,原本是詩人或者瞻仰華山的人,見到山巔積雪後的感受。而詩中把這種屬於人的感受移置給“白日”,彷彿平時帶給人間熱量的太陽,也因為離華山上的積雪太近而變得寒冷,乃至連地上的人們也因此覺得陽光寒冷了。第六句是從第三句“凝黛色”引出的。山的黛色本來附着于山的形體,而因為山的形體太過高大,以致其在地上的影子與山色連成一片,覆蓋了山下的城鎮。
詩中第七到第十二句記述了傳説中華山的由來。第七句“昔聞乾坤閉”是對前六句意思的一個反轉。華山無疑是地上的事物,而它的高度越高,越顯得天地相隔得遙遠。詩人正是從這點着手,用“乾坤閉”三個字徹底扭轉了人們的常識,並由此導出對華山誕生傳説的敍述。第八、九、十、十一四句的內容是傳説中巨靈神分離天地的壯舉。第十二句則將思緒從不可查證的傳説拉回到現實的土地,第十二句中的“大河”指黃河,“注東溟”從側面寫出西高東低的地形,以襯托華山在中國疆域中的重要地位。
詩文從第十三、十四兩句開始,進入對華山政治意義的抒寫。所謂“西峙”,是與其他四嶽對照而言,而在傳統中五嶽共同象徵着統治天下的最高權力。因此接下來出現的“鎮秦京”,象徵着華山對大一統王朝都城的重要意義。第十五、十六句突然盪開筆觸,寫“大君”之事,這實際上是把之前詩中的描寫都收歸於“大君”的形象。“覆載”萬物原本是天地之德,而華山正是由地承載,受天蒙覆。故“天子包覆載”的意思,其實是表明華山作為西嶽,固然氣勢雄壯乃至與天相接,但它仍然要接受天子的統治,甚至可以説華山的雄健之氣正是受到天子“至德”的滋養孕育而成。第十七到第二十句,表達了天子封禪華山的期盼上帝昭告”“金天奉迎”,是想象天子封禪時的情景。“人祇”中的“人”,指包括詩人在內,支持天子封禪華山的官員百姓;“衹”則指華山之神。“何獨禪雲亭”使用了古人舉行封禪泰山之禮的典故,既表明詩人認為華山有資格接受封禪,也暗示在位天子果真能夠封禪華山,則功績不輸於古代聖王。
《華嶽》詩中其實藴含着許多政治意味,甚至其中所有對華山的描寫,在某種程度上都可被理解為對天子象徵與尊崇。但在讀這首詩時,最直接的感受,恐怕還是來自詩句本身雄渾莊嚴的氣象,這不能不説是王維天才的創作手法的成果。 [1] 

華嶽作者簡介

王維,唐代詩人。字摩詰。原籍祁(今屬山西),其父遷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濟西),遂為河東人。開元進士。累官至給事中。安祿山叛軍陷長安時曾受職,亂平後,降為太子中允。後官至尚書右丞,故亦稱王右丞。晚年居藍田輞川,過着亦官亦隱的優遊生活。詩與孟浩然齊名,並稱“王孟”。前期寫過一些以邊塞題材的詩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則為山水詩,通過田園山水的描繪,宣揚隱士生活和佛教禪理;體物精細,狀寫傳神,有獨特成就。兼通音樂,工書畫。有《王右丞集》。 [2] 
參考資料
  • 1.    張晨.王維詩全鑑.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20:85-89
  • 2.    蕭滌非 等.唐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