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華堂王氏宗祠

鎖定
華堂王氏宗祠,坐落於浙江省紹興市嵊州市金庭鎮華堂村,面積約1800平方米,建於明正德七年(1512年),為祭祀王氏三十六世孫王瓊夫婦 [1] 
華堂王氏宗祠座西朝東偏南18度,平面呈一路二進式佈局,南北闊23.24米,東西深35.74米,總佔地面積831平方米。第一進依縱軸線佈局,從東到西依次為牌樓、石橋、瑞蓮池、孝子殿,兩側設置廊廡;第二進四合式,後大殿前為寬敞的天井,兩側設為二層樓廂房。華堂王氏宗祠以庭園式建築模式在祠堂建築上具體實踐和應用,表現出超常的設計理念,充分展現了高超的空間造型藝術,它對於研究傳統建築,特別是研究多元化古祠堂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 [1] 
2013年05月,華堂王氏宗祠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中文名
華堂王氏宗祠
地理位置
浙江省嵊州市金庭鎮華堂村
始建時間
明正德七年(1512 年)
佔地面積
831 m²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國務院
編    號
7-1081-3-316

華堂王氏宗祠歷史沿革

華堂王氏宗祠正門 華堂王氏宗祠正門
華堂王氏宗祠建於明正德七年(1512年),為祭祀王氏三十六世孫王瓊夫婦,初始名為“節孝祠”,“節孝祠”二字是封建統治階級旌表節孝婦女的祠堂,凡節孝婦女由官府奏準旌表的都入祀其中,春秋致祭。
明末清初,華堂王氏宗祠遭匪毀,王氏四十六世孫儆弦(1604-1674年)見狀,愁腸百結,不久便離開人世,族人不忍看着宗祠衰敗,募資修繕,並改孝子殿三楹為五楹。
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時歲動盪,華堂王氏宗祠曾作為國民黨部隊駐地 [1] 

華堂王氏宗祠建築格局

華堂王氏宗祠結構

兩側的廂房 兩側的廂房
華堂王氏宗祠坐西朝東,共三進,依次為牌坊(門樓)、石橋、孝子殿、七開間硬山頂後廳。牌坊門樓式,石木結構,四柱三間,眉枋上鐫“慈節”兩字,邊刻“正德七年(1512年)嵊縣知縣林誠通題”,梁拱為木構件,牌坊內有池名瑞蓮,上設三孔石橋,池原呈凹字形,三面環繞孝子殿。孝子殿單檐歇山頂,三開間,三面臨水,檐廊原設欄杆,後壁六扇槅扇門上書“節孝祠記”。據《金庭王氏族譜》載,坊系明嘉靖間為節婦石氏立,與橋、池皆為明代建築,孝子殿、後廳及側屋系清道光年間重建 [3] 

華堂王氏宗祠特點

華堂王氏宗祠以巧然自得的方式吸納了園林建築元素,開創了與眾不同的禮制建築法式。它在體現傳統建築方式的同時,營造出園林建築風格特點,傳統歷史文化與園林藝術交融共存 [1] 
華堂王氏宗祠的建築前半部分是異樣的景象,風格園林化。
華堂王氏宗祠 華堂王氏宗祠
利用園林建築中的水法。在孝子殿前設置了“凹”字型的水池,池中種植蓮花,因蓮生瑞氣,故稱其“瑞蓮池”,又稱裏雙塘。與裏雙塘相對的還有位於版樓前的外雙塘,裏、外雙塘僅僅是一牆之隔。九曲圳從祠前平溪江引入,經過祠堂左側牆基,又繞過祠堂屋後,再蜿蜒曲折地流經全村,最後注入村西的田畈,長達 358 米。它與裏雙塘和外雙塘相連通,構成了供養完整的水脈。
設置點景之作“橋。在門樓與孝子殿之間架設了二墩三孔梁式平橋,橋長 6.27 米,寬 1.97 米,橋面由三塊條石拼合而成,橋兩側設望柱五根,荷葉攔板四扇,望柱柱頭做成蓮花柱,橋頭兩望柱頭雕獅頭,並置抱鼓石。橋側面起拱券,橋墩用石砌仿拱橋成弧拱狀。石橋不僅僅是連接孝子殿與牌樓之間的橋樑,更是連結傳統建築與園林藝術之間的橋樑。
孝子殿 孝子殿
將建築主體置於水體中間,設計美人靠。華堂王氏宗祠中的孝子殿為單檐歇山頂,飛檐挑角,前方、左右設廊廡,相互連通,並且三面臨水,似漂浮在水面一般,凌空出世,將建築與水體完美結合。廊內檐柱之間施美人靠。孝子兩面側屋同樣設置檐廊,前方臨池處設置攔杆,人體依附在欄杆上院內景色石橋、水池、殿堂、花草盡收眼底。
國保碑 國保碑
雙塘間嵌置牌樓。華堂王氏宗祠中之牌樓建於裏、外雙塘之間,四柱三樓式,進深前後單步呈對稱分佈。四柱均為本地花崗石,訛角做法。明間地面花崗岩條石漫地,其餘卵石鋪設。額枋做成梟混,並延伸到次間一半,與額枋垂直方向放置四根穿插枋,枋下施獅子和鹿形牛腿。每根穿插枋上置三隻坐鬥和琴枋斗拱支撐脊檁、檐枋和挑檐枋,飛椽出檐。屋頂造型為歇山,明間屋蓋高起,兩側稍低,錯落有致。明間正脊兩端灰塑龍吻,口銜脊頭,盤曲倒置,尾刺青天。八隻戧脊飛勁麗地指向藍天,似鳥翼撲騰,牌樓起到了區域的分界標誌作用,將祠堂和外園分隔開來。
華堂王氏宗祠的後半部分完全按照宗祠建築法式營造,四合式,硬山頂大殿,前設天井,兩側為廂房。後大殿面闊七間,通面闊22.25米,通進深9.09米,明間、次間樑架為抬梁式,五架抬梁前單步後帶雙步,八檁用四柱。南北梢間與盡間樑架為穿鬥式,分心前後雙步後帶雙步,八檁用五柱,兩山牆設五山屏風牆。其室內縱深方向後槽設神龕,明間單獨供奉始祖王羲之的坐像 [1] 

華堂王氏宗祠文物遺存

華堂王氏宗祠牌樓明間門扇上施額枋、棋枋板,棋枋板前後居中各陰刻“慈節”兩大字,背面兩側分別刻有“差浙江提學副使陳琳為王節婦石氏立”,“明正德七年壬申九月十一日,嵊縣知縣林誠通書”字樣 [1] 

華堂王氏宗祠文物價值

華堂王氏宗祠以庭園式建築模式在祠堂建築上具體實踐和應用,表現出超常的設計理念,充分展現了高超的空間造型藝術,它對於研究傳統建築,特別是研究多元化古祠堂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 [1] 

華堂王氏宗祠保護措施

2013年05月,華堂王氏宗祠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華堂王氏宗祠歷史文化

華堂王氏宗祠相關人物

華堂王氏宗祠內王羲之坐像 華堂王氏宗祠內王羲之坐像
王羲之是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有“書聖”之稱。祖籍琅琊(今山東臨沂),後遷無錫,東晉永和六年(350年)定居會稽。他的書法風格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自成一家,曾被譽為“盡善盡美”和“古今之冠”,影響極為深遠。東晉永和十一年,王羲之稱病棄官,入金庭(今嵊州市華堂村)築室隱居。自此,王氏在華堂紮根,至今已有1700年。因其子孫後代多擅書畫,將書畫懸於廳堂,其宅有“畫堂”之稱,後“畫堂”易作村名“華堂”。村內有華堂王氏宗祠、心傳書院、老台門等一大批明清以來的街道建築,文化底藴深厚 [4] 

華堂王氏宗祠人文歷史

王羲之三十六世孫王瓊天性純孝,不妄殺物,矜貧血苦,施予不靳。其父患事被逮待役,見其年邁有病,代父充軍,病卒他鄉,他的孝行感動鄉里,華堂王氏宗祠內專立孝子殿,以示敬仰和表彰。
石氏太婆曾孫菟(1460-1535 年)命子誕在平溪岸邊而建造華堂王氏宗祠,於殿前設立一座牌樓,棋枋板前面陰刻“慈節”兩大字,“慈節”意為慈愛善良,身懷高尚品德和節操。殿內奉王瓊和石氏太婆雕像。
王氏三十八代王純即王瓊孫子成就功名,先任福建漳郡儒學訓、誥贈奉政大夫,後官至南京,在爺爺王瓊病故之處,任南京禮部儀制、清吏司朗中。王純之子王暄(三十九代)考上了進士,任江西南康府知府。父子雙大夫,於是在華堂王氏宗祠南面樹立父子大夫進士牌坊 [1] 

華堂王氏宗祠祭祖活動

祭祖是宗祠的重要功能之一,華堂王氏宗祠每年清明冬至兩祭,歷年不絕。祭祖又分祭遠祖和祭近祖,祭遠祖就是祭祀始祖王羲之,各支派安排代表參加,祭近祖就是祭祀四代以內的祖先,進香點燭,燒紙錢,獻果食,聊表歸宗之願 [1] 

華堂王氏宗祠旅遊信息

華堂王氏宗祠位置

華堂王氏宗祠座落於浙江省紹興市嵊州市金庭鎮華堂村 [1] 

華堂王氏宗祠交通

自駕遊:杭州上杭甬高速,轉入上三高速,至嵊州互通轉入甬金高速(寧波方向),至嵊州東(黃澤出口)下高速,向東(寧波方向)走嵊張線到金庭王羲之故居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