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華嚴經疏鈔

鎖定
《華嚴經疏鈔》八十卷,唐澄觀撰,《疏》、《鈔》原來別行,到了宋代,晉水淨源才錄疏以配經,編為一百二十卷,稱為《華嚴經疏注》,是我國藏經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文名
華嚴經疏鈔
作    者
唐澄觀
卷    書
一百二十卷
文化領域
藏經

華嚴經疏鈔作者簡介

作者唐澄觀先於興元元年到貞元三年間(784~787)撰《大方廣佛華嚴經疏》(略稱《大疏》)六十卷,解釋唐譯《大方廣佛華嚴經》文,後來又為弟子僧睿等百餘人撰《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略稱《演義鈔》)九十卷,解釋疏文。《疏》、《鈔》原來別行,到了宋代,晉水淨源(1011~1088)才錄疏以配經,編為一百二十卷,稱為《華嚴經疏注》(現缺第二十一至七十卷、第九十一至一百卷)。後人更會鈔入疏,稱為《華嚴經疏鈔》,
唐譯《華嚴》於唐武后證聖元年(695)譯出後,法藏即撰《新譯華嚴經略疏》,寫到第十九卷而圓寂,弟子慧苑繼承遺業,撰《續華嚴略疏刊定記》,但《刊定記》所説往往和法藏所説不同:一、慧苑依《究竟一乘寶性論》立四種教,異於法藏的五教教判;二、慧苑立德相、業用兩重十玄、異於法藏的一重十玄説,都是其犖犖大端。澄觀的《大疏》和《演義鈔》,便是為破斥慧苑異説、復興賢首大義而作的。

華嚴經疏鈔作品簡介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分十門論釋 [1] 
①教起因緣。因與緣各開為十,總以能説佛智為因,所化機為緣,顯示毗盧遮那因勝果勝,開示眾生悟入廣大華嚴佛智,疾證無上菩提故;
②藏教所攝。指出華嚴在經、律、論三藏中屬於經藏;在聲聞、菩薩二藏中屬於菩薩藏;在小、始、終、頓、圓五教中屬於圓教;
③義理分齊。指出華嚴屬於圓教,是最極究竟的“一乘別教”,特顯法界緣起圓融無礙無盡之旨。以教義、理事、境智、行位、因果、依正、法報、應化、人法、順逆、感應等十對為所依體事,隨一攝餘,相互依存、顯事無礙;攝歸真實、理極皆空無自性,顯理無礙;緣起非無,自性非有,空有相成,顯事理無礙;即事即理,即空即有,周遍含容,一切即一,一即一切,顯事事無礙。又廣開為十玄門以明此理。如是則一念才舉,法界全收,本自圓明,非假施為,非餘宗所能顯,唯華嚴所獨具;
④教所被機。謂華嚴圓教,眾乘同歸,就長遠説當無根不被;就當機説則唯被一類圓機;
⑤教體淺深。謂自音聲言語,名句文身,由淺至深乃至事事無礙,海印炳現等略有十門,華嚴屬後二者。以一句即具一切句重重無盡,海印三昧中聲色情器無非教體故;
⑥宗趣通別。總判佛説一代時教為我法俱有、法有我無、法無去來、現通假實、俗妄真空、諸法但名、三勝空有、真空絕相、空有無礙、圓融具德等十宗。自人天小乘依次後後勝於前前亦攝有前前而歸極於華嚴;別明華嚴一經以法界理實緣起因果不思議為宗,速證佛果為趣;
⑦部類品會。説明本部有略本、下本、中本、上本、普眼等十類;
⑧傳譯感通。先明晉唐兩譯補闕年代,次述傳通感應事蹟;
⑨總釋名題;
⑩別解文義。用三分料説,以第一《世主妙嚴品》為序分,第二《如來出現品》以下為正宗分,第三十九《入法界品》的“爾時文殊師利從善住樓閣出”以下為流通分。此外,又依説經地點、次數分全經為七處九會。

華嚴經疏鈔經文內容

《大疏》立十門解釋經文,《演義鈔》分四段解釋疏文。《大疏》十門是:
第一,教起因緣
述佛説《華嚴經》的緣由在因及緣兩方面各有十義。
第二,藏教所攝
《華嚴經》在經律論三藏中屬經藏攝,在聲聞菩薩二藏中屬菩薩藏攝。在小、始、終、頓、圓五教中,是圓教所攝。
第三,義理分齊
《華嚴》圓教乃是別教一乘,由所依體事,攝歸真實、理事無礙、周遍含容(即事事無礙)四個十門以顯無盡。此中周遍含容十門是:同時具足相應、廣狹自在無礙、一多相容不同、諸法相即自在、秘密隱顯俱成、微細相容安立、因陀羅網境界、託事顯法生解、十世隔法異成、主伴圓明具德。此即依《華嚴教義章》及《探玄記》的十玄門而立。
第四,教所被機
《華嚴》所被,有五類機根,其中第一類一乘圓機,正是《華嚴》教攝。
第五,教體淺深
説教體從淺到深,大略有音聲言語、名句文身、通取四法(聲、名、句、文)、通攝所詮、諸法顯義、攝境從心、會緣入實、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海印炳現十門。該羅收攝,無一不是教體,但後二門是《華嚴》所宗。
第六,宗趣通別
通述曇隱所立因緣、假名、不真、真實四宗,又總收佛一代的教法為我法俱有、法有我無、法無去來、現通假實、俗妄真實、諸法但名、三性空有、真空絕相、空有無礙、圓融具德十宗。別明《華嚴》一經的宗趣,以法界緣起不思議、或因果緣起理實法界不思議、或法界理實緣起因果不思議為宗。
第七,部類七會,此有四門。
一、彰本部,説《華嚴》有略本(指晉、唐兩譯)、下本、中本、上本、普眼、異説、主伴、眷屬、圓滿十類。
二、顯品會,説晉譯《華嚴》説佛七處八會,唐譯説七處九會。
三、明支類,先顯從大本《華嚴》流出的別行經,有《兜沙經》、《菩薩本業經》等。次説《修慈經》、《金剛鬘經》、《如來不思議境界經》等,都是《華嚴》的流類。
四、辨釋,有龍樹的《大不思議論》、世親的《十地經論》、北齊劉謙之的六百卷《華嚴論》及北魏靈辨的一百卷《華嚴論》等。
第八,傳譯感通
先明晉、唐兩經翻譯及補闕的年代,次明傳道感應的事蹟。
第九,總釋名題
先用十門,解釋經的題目,次分四段,解釋《世主妙嚴品》的名稱。
第十,別解文義
先舉十例,後用三分科説,以第一《世主妙嚴品》為序分,第二《如來現相品》以下為正宗分,第三十九《入法界品》:"爾時文殊師利從善住樓閣出"以下為流通分。又依佛説此經之處分全經為七處九會:初會在菩提場,説毗盧遮那如來依正因果法門,即《世主妙嚴品》以下六品。第二會在普光明殿,説十信法門,即《如來名號品》以下六品。第三會在們利天宮,説十住法門,即《升須彌山頂品》以下六品。第四會在夜摩天宮,説十行法門,即《升夜摩天宮品》以下四品。第五會在兜率天宮,説十回向法門,即《升兜率天宮品》以下三品。第六會在他化自在天宮,説十地法門,即《十地品》一品。第七會重會普光明殿,説等覺法門,即《十定品》以下十一品,前六品明因圓,後五品明果滿。第八會三會普光明殿,説普賢行法,六位頓修,即《離世間品》一品。第九會在室羅伐城逝多園林,説入法界法門,即《入法界品》一品。更就能詮之文歸納九會為四分,初會《世主妙嚴品》以下六品為舉果勸樂生信分,第二會《如來名號品》到第七會《如來出現品》三十一品為修因契果生信分,第八會《離世間品》一品為託法進修成行分,第九會《入法界品》一品為依人證入成德分。又就所詮之義説《華嚴》一部有五週因果:初會六品,前五品顯示毗盧遮那的果德,後一品闡明他的本因,叫作所信因果。從第二到第七會中《隨好光明功德品》共二十九品,前二十六品辨因,後三品明果,叫作差別因果,或生解因果。第七會二品,前《普賢行品》辨因,後《如來出現品》明果,叫作平等因果,或出現因果。第八會中初明五位因,後明八相果,叫作成行因果,或出世因果。第九會中初明佛果大用,後顯菩薩起用修因,叫作證入因果。
《演義鈔》的四段是:第一總序名意,解釋《疏序》的文意;第二歸敬請加,演繹《大疏·歸敬偈》的文意;第三開章釋文,説《大疏》開十門以釋經義;第四謙贊迴向,説《大疏》最後的《迴向偈》。
澄觀之作雖以恢復法藏的真意為己任,但因其早年曾遍就三論、天台及禪宗南北兩系的學者受學,特別是受禪宗、天台的影響很深,因之他的學説攙加這二宗的成分很多,就和法藏的原説有了出入。象他在《華嚴歸敬偈》的疏鈔中,就説作疏的目的是:"用以心傳心之旨,開示諸佛所證之門;會南北兩宗之禪門,撮台衡(南嶽)三觀之玄趣;使教合七言之旨,心同諸佛之心。"而他在《疏鈔》中常將《華嚴》和禪融會而談,象解釋《菩薩問明品》的"非識所能識,亦非心境界,其性本清淨,開示諸羣生"一偈,先説了別就不是真知,不是識所能識,以除遣南宗以了見心性為真知的病。次説瞥起也不是真知,不是心的境界,以除遣北宗以起心看心為真知的病。後説心體離念不是有念可無,説性本清淨,是雙會北宗的離念和南宗的無念。又法藏説明五教中頓教,只舉《維摩》所顯離言不二等。《演義鈔》卻説"達摩以心傳心正是斯教"。《大疏》還説法藏所立五教,"大同天台,但加頓教";這和慧苑説法藏的五教大都受天台的影響,"唯加頓教令別",依然相同。又在明十宗中,把法藏所立"一切皆空"、"真德不空"、"相想俱絕"、"圓明具德"四宗,改為"三性空有"(又作"二諦俱有")、"真空絕相"(又作"二諦雙絕")、"空有無礙"(又作"二諦無礙")、"圓明具德"四宗,來和始、終、頓、圓的次第配合。其次,疏鈔又將華嚴、天台兩家最大的異點性起和性具相結合。象《大疏》在卷二十一中援用天台家的"性具善惡"之説,解釋《夜摩天宮偈贊品》説:"心是總相,悟之名佛,成淨緣起;迷作眾生,成染緣起。緣起雖有染淨,心體不殊。……是以如來不斷性惡,亦猶闡提不斷性善"。《演義鈔》卷四十二又説:此即《涅盤經》意,天台用之,以善惡二法同以真如為性,故無盡也。《演義鈔》卷一解釋《疏序》"真妄交徹即凡心而見佛心"句又説:"若論交徹,亦合言即聖心而見凡心,如濕中見波,故如來不斷性惡,又佛心中有眾生等。"皆是其例。宋淨源錄疏注經以後:明世宗嘉靖年間(1522~1566),有妙明法師,釐經入疏,釐疏入鈔,成《華嚴疏鈔會本》,鐫板流通,存武林(杭州)昭慶寺,世稱昭慶本。現行《續藏》本,即以此為底本,但真可的弟子道開在神宗萬曆年間(1573~1619)撰《藏逸經書標目》破斥昭慶本説:"起止配合,率多牽強。"到熹宗天啓年間(1621~1627),嘉興葉祺胤,即以《南藏》別行本校訂昭慶本重刻,《玄談》八卷,《疏鈔》八十卷,收入嘉興《續藏》。清龍藏本及金陵刻經處的刊本,都系以此本為底本。但以原來刪節不全,會合不當,所以龍藏本及金陵本都跟着有訛略。1939年《華嚴疏鈔》編印會,廣泛蒐集藏本及其他流通本,參互校勘,簡擇異同,經過六年而編印告成,可稱為《疏鈔》較善的刊本。此外關於《疏鈔》的《懸談》部分述作,有遼鮮演撰《華嚴經談玄決擇》六卷(現闕初卷),元普瑞撰《華嚴懸談會玄記》四十卷等(《頻伽藏》收有《大方廣佛華嚴經疏演義鈔》二十九卷,實在也是一種《疏鈔》的《懸談》部分會本,卷首有《疏鈔序》的註解一段,大概是編者所撰)。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