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華南鱗毛蕨

鎖定
華南鱗毛蕨(Dryopteris tenuicula Matthew et Christ)是鱗毛蕨科鱗毛蕨屬植物。根狀莖橫走,連同葉柄基部有深棕色披針形鱗片。生於密林下或溪邊濕地,海拔100-720米處。性喜温暖潮濕。分佈浙江、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
中文名
華南鱗毛蕨
拉丁學名
Dryopteris tenuicula Matthew et Christ [2] 
植物界
蕨類植物門
木賊綱
水龍骨目
鱗毛蕨科
鱗毛蕨屬
華南鱗毛蕨
分佈區域
福建、台灣、廣東、廣西、雲南、四川和湖南。
國外分佈
日本、朝鮮
中國植物誌
5(1):203

華南鱗毛蕨形態特徵

華南鱗毛蕨線稿圖 華南鱗毛蕨線稿圖
植株高約40-50釐米。根狀莖斜升,連同殘存葉柄粗約2-2.5釐米,葉簇生;葉柄長約20-25釐米,粗約2毫米,深禾稈色,基部密被狹披針形、黑色鱗片,上部鱗片稀疏或鱗片脱落後近光滑;吉片卵狀披針形,長約30-40釐米,寬約20-25釐米,二回羽狀,小羽片羽狀分裂;羽片約10-12對,對生或近對策,卵狀披針形,長約9-12釐米,寬約3-4釐米,基部幾無柄,頂端發憤尖;小羽片約8-10對,長圓狀披針形,長約2-3釐米,寬約0.7-1釐米,頂端短尖,基部寬楔形或近截形,邊疆級羽裂,基部羽片的基部一對小羽片明顯縮短,下側第2*3對小羽片則明顯較大;裂片斜向小羽片頂端,頂端前方具一鋭尖齒。葉脈上面不明顯,下面呆見,側脈羽狀,小羽單一。葉紙質,幹後褐綠色,上面光滑,下面羽軸和小羽片中脈具有較多的棕色泡狀鱗片。孢子囊羣着生於小羽片的中脈兩側中裂片邊緣上,略靠近邊緣着生;囊羣蓋圓腎形,棕色,邊緣全緣。 [1]  [3] 

華南鱗毛蕨生長環境

生於密林下或溪邊濕地,海拔100-720米處。性喜温暖潮濕。

華南鱗毛蕨分佈範圍

產浙江、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日本、朝鮮也有。模式標本採自廣東北江。

華南鱗毛蕨繁殖方法

一般用孢子和分株繁殖

華南鱗毛蕨主要價值

華南毛蕨可切葉作切花材料。

華南鱗毛蕨近種區別

本種通常以羽片平展(垂直於葉軸)、無柄、羽片基部的一對小羽片縮短並平行於葉軸為特徵而區別於鄰近各種,但也有例外的情況:羽片略為向上斜展、基部羽片具1~2mm長的短柄、羽片基部的小羽片不縮短、下側的小羽片斜展。從華南鱗毛蕨Dryopteris tenuicula與平行鱗毛蕨Dryopteris indusiata二者的模式看來,它們是2個區分明顯的“種”。華南鱗毛蕨二回羽狀,葉柄和葉軸纖細,帶紫色,產於廣東北部,少見:平行鱗毛蕨為充分的三回羽狀,明顯較高大而粗壯,葉柄和葉軸為禾稈色,在廣東各地常見。但二者之間有許多過渡類型,特別是有些形體明顯粗壯、葉為充分的三回羽狀的個體,其葉柄也帶紫色,使得二者的分界線變得模糊。筆者此處認定的華南鱗毛蕨是個複合體種,其種下關係有待深入研究。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