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南地區概念
編輯華南指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海南省及臨近海島,如中沙羣島、南沙羣島、西沙羣島、東沙羣島(粵)、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台)、白龍尾島(桂)等。雖然在很多時候,福建省、台灣省名義上被列入華東地區,但閩台兩省在文化上,風俗上,血緣和人員移動等方面,多屬於華南板塊,尤其是福建省閩中南地區的地方文化,跟廣東省西江流域(廣州、肇慶)、東江流域(惠州、梅州)、東翼沿海(閩南)的地方文化,有着共同歷史淵源。
華南地區地理環境
編輯華南地區地理位置
華南核心城市-廣州(46張)
華南地區氣候
華南地區(5張)
全國二級氣象地理區劃分説明:
華南地區:南北向基本以北迴歸線分為南部與北部,東西向以福建與廣東、廣東和廣西交界線分為東部、中部和西部。
海南省(4張)
植物生長茂盛,種類繁多,有熱帶雨林、季雨林和南亞熱帶季風常綠闊葉林等地帶性植被。現狀植被多為熱帶灌叢、亞熱帶草坡和小片的次生林,熱帶性森林動物豐富多樣,有許多典型的東洋界動物種類。地表侵蝕切割強烈,丘陵廣佈。在長期高温多雨的氣候條件下,丘陵台地上發育有深厚的紅色風化殼。在迅速的生物積累過程的同時,還進行着強烈的脱硅富鋁化過程,成為我國磚紅壤、赤紅壤集中分佈區域。區內擁有廣闊的熱帶海洋。珊瑚島景觀獨具一格。全區自然面貌的熱帶-南亞熱帶特徵突出,這與華中地區的亞熱帶景色有明顯的區別。充分利用豐富的熱量和水分資源,發展熱帶作物,合理利用和保護熱帶性植物和動物資源,開發熱帶海洋資源等,是華南地區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的突出問題。
[3]
華南地區行政區劃
編輯華南地區包括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海南省、香港特別行政區及澳門特別行政區。
廣東省 | 廣西壯族自治區 | 海南省 | 香港特別行政區 | 澳門特別行政區 |
---|---|---|---|---|
注:華南五省/區、特別行政區行政區劃大致如表 |
華南地區交通
編輯華南地區鐵路
華南地區軌道交通
城市 | 運營線路 | 首條線路通車時間 | 運營里程 |
---|---|---|---|
港鐵機場快線
[34]
| 1910年10月1日 | 238.4公里 | |
廣佛地鐵(佛山地鐵1號線) 廣州地鐵APM線
[36]
| 1997年6月28日 | 621公里 | |
深圳地鐵11號線
[35]
深圳地鐵20號線
[43]
| 2004年12月28日 | 547.12公里 | |
廣佛地鐵(佛山地鐵1號線)
[33]
佛山地鐵2號線
[42]
| 2010年11月3日 | 124.49公里 | |
東莞軌道交通2號線
[38]
| 2016年5月27日 | 37.8公里 | |
南寧軌道交通4號線
[37]
南寧軌道交通5號線
[45]
| 2016年6月28日 | 128公里 | |
澳門輕軌氹仔線
[32]
| 2019年12月10日 | 9.3公里 | |
柳州軌道交通1號線(在建)
[39]
柳州軌道交通2號線(在建)
[40]
| - | - |
注:含地鐵、輕軌、apm、鐵路、快軌、輕鐵,但不代表【軌道交通=地鐵、輕軌、apm、鐵路、地鐵、快軌、輕鐵】
華南地區普通高校
中山大學(985)、華南理工大學(985)、暨南大學(211)、華南師範大學(211)、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華南農業大學、南方醫科大學、廣州中醫藥大學、廣州醫科大學、廣東工業大學、廣東醫科大學、廣東藥科大學、廣州大學、廣東財經大學、廣東金融學院、廣東警官學院、廣州體育學院、廣東技術師範學院、廣東第二師範學院、廣州航海學院、仲愷農業工程學院、廣東科技學院、廣東海洋大學、汕頭大學、五邑大學、深圳大學、南方科技大學、東莞理工學院、惠州學院、肇慶學院、韶關學院、佛山科學技術學院、仲愷農業技術學院、廣東石油化工學院、廣東培正學院、廣東白雲學院等。
廣西大學(211)、廣西師範大學、桂林電子科技大學、桂林理工大學、廣西醫科大學、廣西師範學院、廣西民族大學、廣西科技大學、廣西中醫藥大學、海南大學(211)、海南師範大學、海南醫學院、海南熱帶海洋學院、香港科技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浸會大學、香港大學、嶺南大學、澳門大學、澳門科技大學、澳門理工學院、廣東技術師範學院、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等。
[3]
華南地區藝術類院校
華南地區民族
編輯
廣西壯族自治區(4張)
華南地區包括“南越”,“西甌”、“駱越”。自秦朝統一中國後,隨着中原移民不斷南遷,這些百越部落除了一部分和南遷的中原人融合外,大部分遷入山區或往外遷徙,衍化為壯族、瑤族、黎族、布依族、傣族、侗族、畲族、仡佬族、毛南族、京族、仫佬族、水族等的少數民族,
[4-5]
南越部落衍化為廣東地區的壯族、瑤族、畲族。
[6]
另外有中國長江以南的省級少數民族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壯族人口在1700萬左右,不僅是中國南方地區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亦是全國少數民族之中人口最多的。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壯族佔全區總人口35%。廣西壯族自治區境內的漢族居民主要使用漢語族的客家話、西南官話、湘南土話和平話、桂南白話等,漢族佔全區總人口2/3;區內除壯族、漢族外,尚有仫佬、仡佬、毛南、苗、京等本土民族和一些因工作關係定居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外來少數民族連接等。嶺南各族文化主要由南遷的北方中原文化形成。
[3]
[7]
華南地區歷史文化
編輯華南地區的文化稱為嶺南文化,涵蓋學術、文學、繪畫、書法、音樂、戲曲、工藝、建築、園林、民俗、宗教、飲食、語言、僑鄉文化等眾多內容。從地域上,嶺南文化又分為廣東文化、桂系文化和海南文化三大塊,尤其以屬於廣東文化的廣府文化、廣東客家文化和潮汕文化為主,構成了漢族嶺南文化的主體。
嶺南文化,源遠流長。歷史上,在漢民族的形成和發展,在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等多方面,嶺南文化都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史上居於重要地位,起着重要作用。近代嶺南文化更是近代中國的一種先進文化,對近代中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改革開放以來,嶺南文化以其獨有的多元、務實、開放、兼容、創新等特點,採中原之精粹,納四海之新風,融匯昇華,自成宗系,在中華大文化之林獨樹一幟,對嶺南地區乃至全國的經濟、社會發展起着積極的推動作用,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中最具特色和活力的地域文化之一。
華南地區學術
漢代時期,陳欽、陳元父子是當時嶺南著名的經學家,陳元更設館洛陽,傳授《春秋左氏學》,被譽為“嶺南之儒宗”。
[8-9]
廣州漢議郎學者楊孚向皇帝極力主張以孝治天下,得到漢和帝的採納,下詔命令“臣民均行三年通喪”,同時獎勵有孝行的臣民,救濟孤寡貧老者,使“孝治”禮教影響後世千餘年。楊孚還寫出了我國第一部地區性的物產專著《異物志》。
[10-11]
宋代,廣東出現了林巽、馮元、王大寶等一批經學大師。南宋時期,南宋名臣崔與之與弟子李昴英在廣州創立了嶺南歷史上第一個學術流派——菊坡學派,是當時嶺南學術的主流學派,他們強調的是經世致用的學問,要培養的是有正氣、有學識、有能力、有功績的讀書人。菊坡學派在思想上重仁治,重君,重才觀。李昴英便是菊坡學派培養的嶺南歷史上第一位探花,其重要門生有陳大震、張鎮孫、李春叟、何文季等。
[12]
明代,廣東大儒陳白沙提出了以“自然為宗”、“學貴自得”的哲學主張,打破程朱理學沉悶和僵化的模式,開啓明代心學先河,創立了“江門學派”,在宋明理學史上是一個承前啓後、轉變風氣的關鍵人物。陳白沙學以“宇宙在我”的主體自我價值,突出個人在天地萬物中的存在意義
[13]
。他一生致力於授徒講學,弟子遍天下。為表彰其在學術上的重大貢獻,明朝於萬曆十三年(1585)將陳白沙從祀孔廟,追諡文恭。陳白沙的主要門生有湛若水、林光、張詡、賀欽、鄒智、陳茂烈、何維柏、葉夢熊、陳吾德等。
[14]
廣州湛若水在繼承陳白沙學説的基礎上,以“隨處體認天理“為宗,提出“格物為體認天理”與“為學先須認仁,仁與天地萬物為一體”的理念,創立了“甘泉學派”,終至自成理學的一大門派,與王陽明的“陽明學”被時人並稱為“王湛之學”。湛若水在全國各地創辦書院近40所,弟子多達數千人,遍佈大江南北,促進了明代心學的發展與繁榮。湛若水的主要門生有呂懷、何遷、洪覺山、唐樞、蔣信、郭棐等。
[15-16]
明代嶺南的理學家還有霍韜、黃佐、王漸逵、陳建、楊起元等。
清代,廣州形成了以陳澧為代表的“東塾學派”,其著作《漢儒通義》論證了漢學與宋學門户之見是毫無依據的,主張打破門户之見。陳澧的著作《東塾讀書記》更傳到日本,成為日本高等學校治漢學專業的必讀書。東塾學派的主要弟子有梁鼎芬、桂文燦、廖廷相、陳伯陶、陶福祥、温仲和、黃紹昌等。
[17]
同時廣東也出現了以朱次琦、簡朝亮、康有為為代表的“九江學派”,他們提出經學與史學結合,以及強化史學的獨立。
[18]
清代嶺南的理學名家有馮成修、勞潼、曾受一、鄭之僑、胡方等;著名學者有陳昌齊、馮龍官、曾釗、李黼平、林伯桐、侯康、徐灝、黃培芳等。
[19]
鴉片戰爭後,鄭觀應、康有為、梁啓超、容閎等力主變法強國和教育改革,提倡西學,主張興辦學校。康有為在廣州創辦“萬木草堂”,培養維新變法人才,研究維新變法理論,重要門生有梁啓超、麥孟華、徐勤等。
[20]
何子淵、丘逢甲等衝破頑固守舊勢力的禁錮,積極創辦和推廣新式學堂。
[21]
華南地區文學
嶺南文學從唐代開始興盛,當時以廣東粵北地區為中心,代表人物有張九齡、邵謁等。張九齡是嶺南第一位進士,第一位宰相,也是第一位有影響的詩人。張九齡走上詩壇,進而走上政壇,成為唐代著名的文學家和政治家。宋代,珠三角地區逐漸取代粵北成為嶺南文學中心,崔與之、李昴英、餘靖是當時有全國影響的人物,崔與之更是開嶺南宋詞之始。
[22-23]
明代,廣東以南園前五子、南園後五子詩社為代表的文人社團盛行。元朝至正十八年(1358年),十多位青年詩人在廣州南園創立南園詩社,對明代嶺南詩歌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代表人物有孫蕡、黃哲、王佐、李德、趙介,人稱“南園前五先生”(南園前五子)。明嘉靖年間,歐大任、梁有譽、黎民表、吳旦、李時行五人因追慕“前五先生”而重結南園詩社,被尊稱為“南園後五先生”(南園後五子)。明末,在陳子壯的發起下,黎遂球、曾道唯、高齎明、謝長文、區懷年、蘇興裔、梁佑逵等12人,再結南園詩社,復興南粵詩壇,稱“南園後勁”。
[24]
清代,廣東出現了以“嶺南三大家”和“嶺南七子”為代表的一批詩人,包括屈大均、陳恭尹、梁佩蘭、程可則、王邦畿、方殿元、方還、方朝、張維屏、梁鼎芬、宋湘、黃香鐵等,
[25]
使嶺南詩壇與中原、江浙詩壇三足鼎立。“嶺南三大家”的詩作在清代詩壇享有極高聲譽,在中國文學史上也居於重要地位。
[26-27]
近代,珠三角地區仍保持宋元以來的中心地位,出現了康有為、梁啓超等人物。此外粵東還出現了黃遵憲、邱逢甲等有影響力的人物。據統計,從西漢到近代,廣東境內有籍貫可考的、有文集行世的文學家近1800人。
[23]
[28]
華南地區飲食
粵菜是中國的四大菜系之一,粵菜即廣東菜,是中國傳統四大菜系、八大菜系之一,發源於嶺南。粵菜由廣州菜(也稱廣府菜)、潮州菜(也稱潮汕菜)、東江菜(也稱客家菜)三種地方風味組成,三種風味各具特色。廣州菜範圍包括珠江三角洲和韶關、湛江等地,用料豐富,選料精細,技藝精良,清而不淡,鮮而不俗,嫩而不生,油而不膩。擅長小炒,要求掌握火候和油温恰到好處。還兼容許多西菜做法,講究菜的氣勢、檔次。潮州菜發源於潮汕地區,匯閩、粵兩家之長,自成一派。以烹製海鮮見長,湯類、素菜、甜菜最具特色。刀工精細,口味清純。東江菜起源於廣東東江一帶,菜品多用肉類,極少水產,主料突出,講究香濃,下油重,味偏鹹,以砂鍋菜見長,有獨特的鄉土風味。
[29]
清末時期,粵菜被廣東商人帶到上海。民國時期,粵菜在上海逐漸取得霸主地位,贏得“國菜”的殊榮,“食在廣州”的聲譽便由此而起。
[30]
粵菜更被廣東華僑帶到世界各地,成為最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國菜系,是中國菜在國外的代表。
[31]
經典粵菜有烤乳豬、清蒸東星斑、燒鵝、白切雞、紅燒乳鴿、蜜汁叉燒、脆皮燒肉、上湯焗龍蝦、鮑汁扣遼參、菜膽燉魚翅、白灼象拔蚌、椰汁冰糖燕窩、麒麟鱸魚、椒鹽瀨尿蝦、蒜香骨、白灼蝦、幹炒牛河、廣東早茶、老火靚湯、羅漢齋、廣式燒填鴨、豉汁蒸排骨、菠蘿咕嚕肉、玫瑰豉油雞、蘿蔔牛腩煲、潮州牛肉丸、潮汕魚丸、生菜龍蝦、鴛鴦膏蟹、潮州打冷、滷鵝肝、蠔烙、芙蓉蝦、沙茶牛肉、客家釀豆腐、梅菜扣肉、鹽焗雞、豬肚包雞、盆菜。
華南地區漢語方言
華南地區較具影響力的漢族方言主要是:粵方言系、閩方言系、客家方言系。其中粵方言系的方言包括廣州話(粵語)、四邑話、圍頭話、陽江話、桂南白話、粵西白話等,主要分佈在廣東;客家方言系的方言包括梅州話、河源話、韶南話、惠陽話、海陸話、艾話(涯話)、半山客等,遍佈華南各省區;閩方言系的方言包括潮汕話、海陸豐閩語(福祿話/學佬話)、雷州話(黎話)、海南話(瓊語)、中山閩語,主要分佈在廣東、海南兩省。另外,惠城話(禎語)的歸屬有爭議,有認為其屬於客家方言,有認為其為獨立的大方言,也有認為其屬於粵方言;莆仙話獨立而特別,在抗日中做出巨大貢獻。廣西平話、韶州土話、湘南土話、軍話等歸系不明。
- 參考資料
-
- 1. 雷夫.艾斯奎斯.第56號教室的奇蹟.北京市東城區珠市口東大街5號,100062:光明日報出版社,2015.1:880*1230
- 2. 雷夫.艾斯奎斯.第56號教室的奇蹟.北京市西城區廣安門南街甲30號:中國城市出版社,2015.1:880*1230
- 3. 中國大百科全書編輯部.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2
- 4. 秦代至嶺南移民約5批 15000名女性曾奉命南遷 .人民網[引用日期2018-08-05]
- 5. 移民與遺民共鑄的嶺南文化 .網易[引用日期2018-08-18]
- 6. 廣東少數民族 .廣東省情網[引用日期2018-08-18]
- 7. 移民與遺民共鑄的嶺南文化 .網易[引用日期2018-08-13]
- 8. 陳欽(?—15) .廣東省情網[引用日期2018-08-05]
- 9. 陳元(約東漢初) .廣東省情網[引用日期2018-08-05]
- 10. 東漢楊孚:直言敢諫倡孝治 .網易[引用日期2018-08-05]
- 11. 楊孚(?—?) .廣東省情網[引用日期2018-08-05]
- 12. 南宋“菊坡學派” 培育嶺南歷史上第一位探花 .人民網[引用日期2018-08-05]
- 13. 江門致力打造“嶺南儒學名城” .新華網[引用日期2018-08-09]
- 14. 陳獻章(1428—1500) .廣東省情網[引用日期2018-08-09]
- 15. 湛若水(1466—1560) .廣東省情網[引用日期2018-08-09]
- 16. 甘泉學派的思想變革及發展 .中國社會科學網[引用日期2018-08-09]
- 17. 陳澧(1810—1882) .廣東省情網[引用日期2018-08-11]
- 18. “九江學派”經學與史學論 .中國社會科學網[引用日期2018-08-11]
- 19. 《社會科學志》 第一節 儒 學 .廣東省情網[引用日期2018-08-11]
- 20. 《政治紀要》 二十三、早期維新思想家的政治主張和康有為在廣東的活動 .廣東省情網[引用日期2018-08-11]
- 21. 搜城第十四站——廣州 .東楚網[引用日期2018-08-11]
- 22. 崔與之(1158—1239) .廣東省情網[引用日期2018-08-12]
- 23. 詩叢中的廣州:文化地理也是文學家的地理 .新浪[引用日期2018-08-12]
- 24. 明代嶺南文人結社,番禺順德最為興盛 .鳳凰網[引用日期2018-08-12]
- 25. 梁佩蘭的行書 .新浪[引用日期2018-08-12]
- 26. “嶺南三大家”的詩風流韻 .中國社會科學網[引用日期2018-08-12]
- 27. 嶺南詩歌:中國古典詩苑中的亮麗風景 .中國社會科學網[引用日期2018-08-12]
- 28. 廣東“文豪”哪兒最多? .鳳凰網[引用日期2018-08-12]
- 29. 粵菜的前世今生 .人民網[引用日期2018-08-05]
- 30. 民國廣州飲食的上海報道 .網易[引用日期2018-08-05]
- 31. 粵菜闖世界 自宋就有之 .新浪[引用日期2018-08-09]
- 32. 關於澳門輕軌 .港鐵軌道營運(澳門)一人有限公司[引用日期2021-09-04]
- 33. 公司簡介 .廣東廣佛軌道交通有限公司[引用日期2021-09-04]
- 34. 港鐵路綫圖 .香港鐵路有限公司[引用日期2021-09-04]
- 35. 深圳市軌道交通運營線路網路圖 .深圳地鐵[引用日期2021-09-04]
- 36. 乘客服務 .廣州地鐵[引用日期2021-09-04]
- 37. 運營服務 .南寧軌道交通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引用日期2021-09-04]
- 38. 運營服務 .東莞軌道交通[引用日期2021-09-04]
- 39. 柳州新區軌道交通車輛零部件項目 .柳州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1-09-07]
- 40. 博藝大廈招商項目 .柳州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1-09-07]
- 41. 關於我們 .桂林兩江國際機場[引用日期2021-09-10]
- 42. 定了!佛山地鐵2號線今年底試運營!全程票價公佈 .廣州日報[引用日期2022-01-07]
- 43. 深圳地鐵首條全自動駕駛線路開通初期運營 .新華網[引用日期2022-01-08]
- 44. 天氣預報中你“搞不懂”的地理用語,變了! .百家號[引用日期2022-01-10]
- 45. 南寧地鐵5號線正式試運營!是華南地區首條全自動運行地鐵 .南寧新聞[引用日期2022-01-10]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