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華北政務委員會

鎖定
華北政務委員會,抗戰時期漢奸機構。1940年3月30日,原“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日本語:ちゅうかみんこくりんじせいふ)的名稱廢止,改稱“華北政務委員會”(日本語:かほく-せいむいいんかい)。大漢奸王克敏出任委員長。同日,汪偽國民政府發佈《華北政務委員會組織條例》規定:“國民政府為處理河北山東山西三省及北京天津青島三市境內防共、治安、經濟及其他國民政府委內各項政務,並監督所屬各省市政府,設置華北政務委員會。”,並設最高法院華北分院。
中文名
華北政務委員會
別    名
中華民國臨時政府
解    釋
抗戰時期漢奸機構
改名時間
1940年3月30日

華北政務委員會職能

華北政務委員會名義上歸汪偽國民政府管轄,在汪偽政權中享有極高的自治權,擁有直屬的“華北治安軍”,並全權處理河北、山東、山西三省日本淪陷區及北平、天津、青島三個特別市的政務,河南省的豫北、豫東地區也歸華北管轄,承擔所謂防共、治安、資源開發及調節物資供求關係等方面的任務,除對外關係外,在內政各方面實際不受汪偽政府統制,是由日本實際控制的一個傀儡政權。

華北政務委員會行政設置

華北政務委員會下設

在政務委員會下設省和特別市,省以下設道、市、縣、省長、道尹、市長、縣知事由政務委員會任命。

華北政務委員會總署

華北政務委員會下設內務、財務、治安、教育、建設五總署,各置督辦一人,分掌政委會的政務;
並設政務、秘書兩廳,為政委會內部機構。

華北政務委員會常務委員

設常務委員7人:委員長兼內政總署督辦王克敏、財政總署督辦汪時璟、治安總署督辦齊燮元、實業總署督辦王蔭泰、教育總署督辦湯爾和、建設總署督辦殷同、政務廳長朱深
委員為董康王揖唐蘇體仁、餘晉、江朝宗趙琪、馬良、潘毓桂

華北政務委員會屠殺罪行

在籌建汪偽中央政府時,王克敏汪精衞爭權奪利結怨甚深。日本為安撫汪精衞,於1940年6 月把王克敏趕下台,任命王揖唐為華北政務委員會委員長兼內務署督辦。
王揖唐就職後,成立了“華北防共委員會”和專為日本掠奪資源服務的“華北綜合調查研究所”,並自任這兩個組織的委員長。
在不到三年任期內,王揖唐搞了5 次強化治安運動,屠殺了無數愛國志士和無辜百姓,抓捕了大量民供日軍役使;並開發礦藏、強徵糧食,竭盡華北物力以支援日本的侵華戰爭。
在日本侵佔的8 年中,華北人民所遭受的壓迫、屠殺、搜刮、掠奪要以這一時期最為殘酷。
汪偽國民政府在華北僅徒具虛名,“華北特殊化”是日本的既定“國策”,在華北淪陷區甚至於連五色旗還照舊懸掛,只是把它改為新民會的旗幟。

華北政務委員會獨立行政

“華北政務委員會”發行的郵票 “華北政務委員會”發行的郵票
日本對於華北的方針是:政務工作“受陸軍大臣的直接領導”,“統治監督佔領地區內的行政。即對華北有關全面的重要事項,可直接指導華北政務委員會”或“根據需要”(主要指有關經濟事項)由“興亞院華北聯絡部”“擔任幕後指導”。
日本“華北派遣軍”統治監督全部華北偽政權的行政,河北、北平、天津、山西、山東、河南由當地日本駐軍負責“政務指導”。華北和省級,日軍派設“顧問部”。
各地具體事務由日本陸軍設在北平、天津、唐山、保定、石門、邢台、邯鄲、太原、崞縣、陽泉、臨汾、運城、長治、濟南、德州、濟寧、益都、煙台、新鄉、開封、商丘、徐州、海州等地的特務機關負責,道、市、縣派駐“聯絡員”。
1938年1月23日,日本首相宣佈,日本政府對華北偽政權“處於監護地位”。日本“興亞院”駐北平的“華北聯絡部”擔當華北偽政權的“外部監督”。
1942年11月,興亞院聯絡部由日本使館事務部取代。
至於汪偽插手華北,“華北派遣軍”警告説:“勿過於採取急劇的中央化,使華北妨礙幫助大東亞戰爭”。汪偽在華北也得到一些表面上的東西,華北方面取下了“五色旗”,於1943年2月9日掛上了與汪偽國府直轄區域完全相同的旗幟。
在“淮海省”(日本語:わいかい-しょう即前“蘇北行政區”、“蘇淮特別區”)停用“聯銀券”,使用汪偽政權的“中儲券”。
汪偽國府設立了一個“軍事委員會駐華北辦事處”,派了一名上將“委員”駐在北平。“華北治安軍”改稱為“華北綏靖軍”,更換成與汪系相同的軍旗軍徽
1945年8月14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9月2日,日本正式簽訂投降書。10月10日,日本“華北派遣軍”在北平籤降。
10月11日,華北政務委員會為重慶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北平行營接收。歷時近8年的華北偽政權徹底覆滅。 [1] 
參考資料
  • 1.    《中國抗日戰爭史》華北敵偽政權的建立和解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