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華北人民革命大學

鎖定
華北人民革命大學(簡稱“華北革大”)是中共中央華北局於解放戰爭後期開辦的短期幹部培訓學校,在當時眾多的革命大學中佔有重要地位,不僅成立時間早、規模大,更因推行馬列主義教學和開展思想改造的經驗做法,獲得毛澤東的認可,成為國統區知識分子、青年學生等人員學習馬列主義、改造舊思想的一座“革命熔爐”。
中文名
華北人民革命大學
簡    稱
華北革大
創辦時間
1949年2月
學    員
一萬兩千餘人

華北人民革命大學創立時間

華北人民革命大學創立於1949年2月,該校共招生四期。第一期有學員一萬兩千餘人,學員來歷以學生出身的佔大多數,工廠機關職員學校教師次之,此外還有一小部分商販舊軍人和失業工人等。女同學約佔學員總數的五分之一強。

華北人民革命大學機構設置

學校組織設校長、副校長、教育長各一人,下設教務處、政治處、校務處和一個校部辦公室,校部是全校最高領導機關,下設四個部,一個分校,每部設教育、組織、總務三科及秘書室,受部主任領導,每部有十個班(只第一部是九個班),每班有學員二百五十人左右,全班共十個大組,每組分為三個互助學習小組,以作自修互助學習的單位。
班是直接領導學員學習生活的基礎組織,設正副班主任及幹事六七人。班主任掌握全班情況,指導學員學習,幹事指導學員協助組織學員學習生活及一切課外文化娛樂活動,小組設正副組長,由同學中選舉,協助班幹部領導大家的學習與生活。
全校共有幹部工作人員一千餘人,老幹部約佔三分之二強,大多數是大革命時期、十年內戰時期和抗戰初期就參加革命、受過長期鬥爭鍛鍊的。

華北人民革命大學學校詳情

1948年12月19日,中共中央基於改造平津地區知識分子、大量培養革命幹部的需要,指示“由華北局辦一華北革命幹部學校”。1949年2月1日,華北局正式批准成立華北人民革命大學,工作人員主要來自華北局黨校,華北局第三書記劉瀾濤任校長,原華北局黨校副校長胡錫奎擔任主持校務的副校長。
當時,國統區的政治腐敗、經濟凋敝和社會動盪,造成大量失業、失學的知識分子、職員、學生等羣體積極尋找進入解放區、適應新社會的便利通道。此時報考華北革大的學員雖十分踴躍,但動機複雜不一,既有追求革命進步的理想,也不乏解決現實生活或職業出路的“鍍金”思想。為解決這一問題,校方決定開展馬列主義教育和思想改造,並在教學實踐中形成實施羣眾路線的馬列主義教學經驗。
在教育方針上,華北革大提出“以歷史唯物主義為中心,結合學生思想實際,把學校作為‘思想戰場’或‘政治工場’,系統地進行馬列主義最基本的理論與思想教育”。
在課程設置與教學形式方面,華北革大的課程“少而精”,“全部課程以歷史唯物主義中心配合國際主義與民族主義、中國革命基本問題、黨史、黨綱的教育”,主要分為“教育計劃與教學方法,世界觀與人生觀”“社會發展史”“中國革命理論與政策”三個連貫的課程教學階段,並根據需要添加若干輔助性課程和社會活動。教學形式主要採取講授、自習、討論等形式。上大課,以班級為單位入場,人數最多時有數千人;自習,必須閲讀與某段學習中心有關的書籍文件;小組討論,遵守發言紀律,作批評與自我批評。
在教學流程與教學策略上,華北革大主要通過思想總結銜接不同階段的課程。“每學習一段理論,就舉行一次測驗,測驗之後,即進行一次思想檢查或總結”。同時,批評與自我批評成為一個重要環節,校方會依據學員思想反省的程度與革命表現的力度,篩選、培養與吸收積極分子進入黨團組織。
1949年8月5日,毛澤東肯定並轉發劉瀾濤、胡錫奎關於華北革大第1期12000餘名學員教育情況的報告,要求黨內各級學校進行仿效和傳播。這一模式遂成為各解放區政治學習運動的經驗支撐,艾思奇評價稱“提高全國人民的政治覺醒,為國家建設提供了一個最普遍的政治基礎”。
1949年9月5日第2期開學後,校方將學員中的黨員幹部編為一部;其餘類型的學員編入二、三、四部;在教學過程中成立“學習代表會”,自下而上地配合行政展開思想工作;並通過校刊《熔爐》及時更新與指示教學動態。整個教學過程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的課程為“教育計劃與教學方法,世界觀與人生觀”。課程首先由教務處按照學員類別擬定教學計劃,旨在提高幹部學員文化素質與改造青年知識分子思想,包括教學時間表、教學紀律、集體主義學習法等內容,並針對學員的“個人主義學習法”和自由散漫作風展開批判。接着由楊獻珍、李培之等黨內幹部講授世界觀與人生觀問題。
經過為期3周的教學後,校方發起學習總結運動。首先展開的是包括理論測驗(筆試)和思想檢討(談論)兩個環節的學習總結,主題是“為什麼人生觀和世界觀有階級性?什麼是無產階級的人生觀和世界觀?為什麼無產階級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是正確的?”理論測驗的評卷方式是民主評卷、自報公議。思想檢討在民主評卷的基礎上展開。這次學習總結中出現一些積極分子,學校黨委會、團委會遂開始篩選吸收他們。於是,“爭取入團入黨”成為學員增強理論學習積極性的重要動力。在此基礎上,校方發動以“選舉學習代表、建立學習代表會”為內容的學習無產階級民主的運動。各部學代會通過逐級選舉學習代表的方式在10月12日左右自下而上地建立起來,在全校1408名學習代表中,積極分子約佔80%。
各部在10月4日前後進入第二階段——“社會發展史”學習階段。這是理論系統性最強同時也是持續時間最長的教學環節,由艾思奇等人講授。校方計劃使學員建立勞動觀點、階級觀點、羣眾觀點、組織觀點、唯物觀點等馬列主義基本觀點。在實際教學中,教務處進一步將“社會發展史”課程內容條理化為“從猿到人——勞動創造世界”等6個學習重點。
各部於1950年1月3日前後進入第三階段——“中國革命理論與政策”學習階段。課程內容主要包括學習毛澤東著作、國際主義與民族主義、黨史以及黨的組織等方面,由李哲人等中共幹部講授或作專題報告。教務處按照政策與理論的邏輯對應關係將上述專題進一步條理化,制定“國際主義與民族主義”“土地改革”等學習重點。
1950年1月28日,校方召開第2屆學習委員會議,部署第三階段學習競賽的工作。學代會首先着力克服一些學員在通過學習總結運動後出現的“等待畢業”的過關心態。同時,校方結合認購公債、評選勞動模範等活動推進革命理論與政策的教學,並要求校內外一切社會活動和文娛活動環繞理論教學展開,比如結合學習任務進行放電影、辦舞會、排演話劇等娛樂活動。
1950年3月3日,第2期學員進入“民主鑑定”環節。學員根據自己的思想總結擬寫“民主鑑定”,由小組採取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方式對“民主鑑定”進行討論。待小組討論通過後,學員正式填寫民主鑑定表,並於3月9日交由校方填寫行政意見。1950年3月11日,華北革大舉行第2期學員的畢業典禮。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