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華僑日報

(在香港發行的報紙)

鎖定
《華僑日報》是在香港發行壽命最長(截止2008年)的報紙,1991年該報被《南華早報》收購,1994年初由香樹輝接手,於1995年停刊。
報紙前身為由香港華商總會擁有的《香港華商總會報》,而《香港華商總會報》的前身就是中國首份中文日報《中外新報》。1925年華商總會把《香港華商總會報》賣給岑維休,同年6月5日易名為《華僑日報》,當時總編輯是李大醒(他亦為《香港華商總會報》總編輯),其後由胡惠民擔任,同時報館地址亦由乍甸街遷到荷李活道
中文名
華僑日報
創刊時間
1936年3月1日
髮型地區
香港
停刊時間
1995年

目錄

華僑日報綜述

香港大罷工期間,大量鉛字工人曠工,不少報紙被逼停刊,因為岑維休曾辦石印公司,當時報紙仍能繼續出版,只是排版有所改變,字體較大。二戰後《華僑日報》、《工商日報》和《星島日報》成為當時香港最主要的報紙。
華僑日報 華僑日報
1991年該報被《南華早報》收購,1994年初由香樹輝接手,1995年1月12日因虧損多時宣佈停刊,共發行近70年,如果將其前身一一計入(可追溯至1857年創刊的《香港船頭貨價紙》)則有138年曆史之久。《華僑日報》也是香港首份星期日出版的報紙。由於其歷史關係,亦成為香港歷史事件翻查的主要對象檔案之一。

華僑日報社會影響

在香港文教界影響
因為經常刊載中學、大學的活動消息,《華僑日報》有不少香港文教界讀者。後來被《明報》和《星島日報》取代。報紙另設助學金,於1958年創立,學生只需填寫表格後,給校長蓋章,連同成績表有"升級"的影印本交回報社,其中1983-1985年的助學金給與每位中學生是港幣八百元及後至一千元一年計(和現“香港賽馬會助學金”有部份之關係,助學金與報紙一同停辦)。

華僑日報分支

《華僑晚報》:創刊於1945年9月1日,每日發行兩次,分別在中午12時正和下午3時出版。1988年4月1日停刊。
華僑報》:1937年,趙斑斕和雷渭靈往澳門辦報。最初《華僑報》隸屬《華僑日報》,到1967年被趙收購,現為澳門第二大報紙。

華僑日報趣聞

來稿照登,隻字不改:曾有專欄作家在來稿下以細字要求編輯儘快發稿費,這段文字竟能隻字不改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