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菩提寺

(河南省唐河縣菩提寺)

鎖定
菩提寺,寺廟名。菩提寺的前身,為一建置不大的寺院,名曰泗洲院,約建於晚唐時期。菩提寺在民國年間遭到毀滅性破壞。
中文名
菩提寺
地理位置
河南省唐河縣
景點級別
重點保護單位
50多米
前    身
泗洲院

菩提寺歷史沿革

菩提寺
菩提寺(5張)
北宋仁宗嘉祐(1056--1063)至英宗治平(1064--1067)年間,趙尚寬、高賦先後任唐州知州,他們大力推行獎勵農耕,招徠流民,興修水利的政策,使唐州地區(轄方城、泌陽、桐柏、比陽、湖陽五縣)户口猛增,經濟快速發展,成為國人矚目的上等州郡。在一派繁榮昌盛的景象裏,僧人易於化緣募捐,州府也有餘力提供財力支持,於是,擴建寺院便提到了議事日程。宋哲宗紹聖三年(公元1096年),當泗洲塔正修築的時候,在智洪禪師的主持下,寺院的擴建工程也開工了。擴建後的寺院易名為菩提寺,具備“七堂伽藍”的形制,即七種不同用途的建築物:山門、佛殿(不只一種)、講堂、方丈(住持的寢室兼工作室)、齋房、浴室、東司(廁所)。這是佛寺向普及化、專業化發展的標誌。到宋徽宗年間,唐州菩提寺已是聲名遠播,遊客如雲了。

菩提寺相關典故

菩提寺,好景不長,隨着金軍南侵,北宋滅亡,唐州地區也陷於血雨腥風之中。金軍悍將銀術可、撥離速先後在唐(州)、鄧(州)、襄(陽)燒殺擄掠,所過城市被摧毀,鄉村化為灰燼。從1126年秋金軍鐵蹄第一次踏入唐州,宋金在唐州地區反覆爭奪,蒙元王朝的野蠻統治,至明洪武初年的二百四十年時間裏,唐州十室九空,杳無人跡,菩提寺也牆倒屋塌,寺僧星散。
明太祖洪武十年(1377年),隨着社會的穩定和經濟的恢復與發展,重建菩提寺也成為順理成章的事了。在高僧智福的倡導與主持下,在紳士、名流及社會各界的積極捐助與大力支持下,“重修寺宇,增建殿堂”。與此同時,年久失修的泗洲塔也得以修繕加固,從而使菩提寺氣象更新,法輪大轉。

菩提寺興衰時期

洪武初年起,唐州已“廢州為縣”,唐縣菩提寺在享受了二百六十多年的供奉後,又由盛轉衰了。“明末盜起,土人肆應,”李自成農民軍得到唐縣飢寒交迫者的響應,那處“據地最高,東西廣八十八步,南北縱二百二十步,閎敞壯麗”的縣治(縣政府)被毀,成為一片廢墟,而地處城外的佛門建築菩提寺也未能倖免,遭到 “肆意蹂踐”,殿堂所剩無幾。在滿人統治中國的漫長歲月裏,從康乾盛世直到清末,唐縣菩提寺得到多次修葺,大體繼承和保留了宋、明時期的規模與建置。同時,隨着城池的東移,“倚河為城”的舊有格局被改變,菩提寺居於縣城中心偏東位置,正所謂處繁華風雅之地,憫人間悲歡冷暖。
1927年,盤踞華北的馮玉祥乘國民政府北伐之機,把主要勢力擴展到河南一帶。他本是名基督徒,向來歧視佛教,為了不斷擴充武力,下令向全省各地大小佛寺徵收税款。在遭遇抵制後,他首先派軍警搗毀位居河南首剎的開封相國寺,其後,全省大小數百所寺廟,三十萬人的生命財產,兩千年的歷史文物都受到極大戕害,所有寺產均被充公。唐縣菩提寺也在劫難逃,僧眾被驅逐,被勒令還俗或強迫從軍,寺院改為學校。人們再也不能前去拜佛進香,再也聽不到菩提寺的暮鼓晨鐘了。到了公元一九六六年(那是一個政治狂熱的年代),最後一座大殿被拆毀,之後,殘存的建築也都不復存在,菩提寺不留痕跡的、完全的在唐河土地上消失了。
唐州菩提寺在其盛時,為一設施齊全,規模較大的禪院,它的北部和中部,包括了今寶塔賓館的全部及部分民居,南部則囊括了縣公安局及其;家屬院一帶,東、西、北三面為水環繞,山門面臨東大街即今天的解放東路,整體呈長方形,佔地20餘畝,是一個環境幽雅的叢林聖地。

菩提寺主體建築

除了泗洲塔外,主要建築自南而北依次是: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這些都是坐北朝南的正殿。大型寺院還有藏經閣,不知唐州菩提寺有無此等建築。東西配置則有伽藍殿、祖師堂、觀音殿、藥師堂等。寺院的主要生活區集中在中軸線左側(東側),包括僧房、香積廚(廚房)、齋堂(食堂)、職事堂(庫房)、茶堂(接待室)等。“旅館區”則設在中軸線右側(西側),主要是雲堂(禪堂),以容四海之來者。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在今寶塔賓館西廡,還存有十數間坐西朝東的磚瓦房屋,那大約就是當年寺院的“雲會堂”吧!
菩提寺的前殿,包括山門(山門殿)、鐘樓、鼓樓、天王殿這一組設施。“天下名山僧佔多”,寺院多居山林之處,故有此稱。山門一般有三個,象徵“三解脱門”,即空門、無相門、無作門。這三座門常蓋成殿堂式,叫山門殿或三門殿。唐州菩提寺當是把中間的一座蓋成殿堂式,且在殿內塑兩大金剛力士像
進入山門,便是左鐘樓右鼓樓。所謂“晨鐘暮鼓”,即早晨先擊鐘,以鼓應之,晚上先擊鼓,以鍾應之。佛寺鐘鼓安置處甚多,而以鐘鼓樓所置為最大,稱為大鐘大鼓。由山門往裏走,第一重殿是天王殿,內供六尊佛像。殿中間供彌勒,面對山門,大肚坦胸,和顏悦色,笑口常開。北宋以前,佛寺中供奉的是頭戴天冠的彌勒像,北宋時期大肚彌勒逐漸取代了天冠彌勒。彌勒的背後供韋馱天,面對大雄寶殿,這韋馱天全身中國古代武士戎裝打扮,是寺院的守護神。二位背靠背,中隔板壁。殿兩側供四大天王(多聞、持國、增長、廣目)。
天王殿再往北,就是正殿,俗稱“大殿”,正名“大雄寶殿”。這是供奉佛教締造者和最高層領導者——“佛”的大殿。大雄,是對佛的道德法力的尊稱,具體指的是佛有無邊法力,能夠降伏“四魔”(五陰魔、煩惱魔、死魔、天子魔等)。在大雄寶殿中,有供一位主尊的,有供三尊佛為主尊的,唐州菩提寺則是“五佛同殿”。佛祖釋迦牟尼佛的塑像居於中央,迦葉、阿難兩位尊者陪侍兩側,再兩側是文殊、普賢兩位菩薩。這是典型的宋代古剎遺構。大雄寶殿北倚泗洲塔,是寺院的最主要建築,“文化大革命”初年被拆毀的,就是這座大殿。

菩提寺法堂設施

法堂亦稱講堂,坐落在菩提寺北部,是演説佛法皈戒集會之處,在佛寺中是僅次於大殿的主要建築。除一般性的安置佛像外,堂中設法座、置講台,還要列置聽法席,並設鍾、鼓,上堂説法時擊鐘鳴鼓。

菩提寺民間傳説

故老傳説,在菩提寺的西北隅,還建有關帝廟,中供關帝,關平與周倉侍立。這是完全漢化的殿堂,想來是供關帝在伽藍殿或大雄寶殿值班後休息的私邸。
唐河歷史悠久,境內有多處仰韶、屈家嶺文化遺存及新石器時期遺址,早在2220年前就已置縣,勤勞、智慧的祖先們為華夏文明做出了積極貢獻。千年古剎菩提寺就是唐河古代文明的一個重要標誌。在各項宗教政策逐步落實的今天,挖掘、繼承和光大當地優秀文化遺產,宏揚先進文化,是黨和政丨府及130萬唐河人民的神聖職責。今日之唐河,社會穩定和諧,經濟持續發展,人民羣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完全具備恢復菩提寺的政治環境和經濟條件。過去封建王朝時期都能做到的事情,我們今天不但能做到,而且一定能做得更好。盛世修寺,功在當今,德澤千秋。希望在不久的將來,一座全新的佛教寺院,出現在古老而又年輕的唐河縣城,神州大地,處處都能聽到來自菩提寺雄渾悠遠的鐘聲。讓唐河菩提寺廣播梵音,普披法雨,讓寺僧虔誠的祈禱,使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眾生康寧,世界和平。

菩提寺地圖導航

唐河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