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菟絲子

(旋花科菟絲子屬植物)

鎖定
菟絲子(學名:Cuscuta chinensis Lam.),旋花科菟絲子屬一年生寄生草本植物,其莖細纏繞,黃色;無葉;苞片小,鱗片狀;花多簇生,花梗粗壯,花萼杯狀,裂片卵圓形或矩圓形,花冠白色,壺狀或鍾狀;蒴果近球形;種子卵形淡褐色,表面粗糙;花期7~8月,果期8~9月。 [8]  菟絲子其實是“吐絲子”的意思,吐絲兒,就是它的種子加水煎煮以後種皮破裂,可以露出黃白色的小胚芽,形如吐絲之狀,所以叫吐絲子。 [9] 
菟絲子分佈於亞洲、非洲和澳大利亞,在中國分佈於全國大部分地區; [7-8]  喜高温、濕潤氣候,多生長於海拔200~3000米的田邊、山坡陽處、路邊灌叢或海邊沙丘;通常寄生於豆科菊科蒺藜科等多種植物上。 [11]  菟絲子主要以種子進行繁殖和傳播。 [10] 
菟絲子乾燥成熟的種子入藥,記載始於《神農本草經》“主續絕傷,補不足,益氣力,肥健……久服明目,輕身延年。”其藥食同源,還可治小便過多或失禁,補腎益精,養肝明目。 [12]  現代研究表明,菟絲子具有增強免疫,改善血液等功效。 [13]  菟絲子為大豆產區的有害雜草,它具有非常廣的寄主忍受性,單株可寄生在多株寄主上,若其中有被病毒感染的寄主,此病毒可能經由菟絲子傳播到其他寄主上,所以對胡麻苧麻、花生、馬鈴薯等農作物也會產生危害。 [8] 
中文名
菟絲子
拉丁學名
Cuscuta chinensis Lam. [2] 
別    名
豆寄生
豆閻王
無根草
禪真
黃絲 展開
別名
豆寄生
豆閻王
無根草
禪真
黃絲
黃絲藤
金絲藤 收起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茄目 [8] 
旋花科
菟絲子屬
菟絲子
分佈區域
中國華北、華東、中南、西北及西南各省,伊朗、阿富汗、日本等
命名者及年代
Lam,1979

菟絲子植物學史

菟絲子其實是“吐絲子”的意思,吐絲兒,就是它的種子加水煎煮以後種皮破裂,可以露出黃白色的小胚芽,形如吐絲之狀,所以叫吐絲子。 [9] 

菟絲子形態特徵

菟絲子
菟絲子(16張)
一年生寄生草本纏繞,黃色,纖細,直徑約1毫米,無葉。 [14] 
花序側生,少花或多花簇生成小傘形或小團傘花序,近於無總花序梗;苞片及小苞片小,鱗片狀;花梗稍粗壯,長僅1毫米許;花萼杯狀,中部以下連合,裂片三角狀,長約1.5毫米,頂端鈍;花冠白色,壺形,長約3毫米,裂片三角狀卵形,頂端鋭尖或鈍,向外反折,宿存;雄蕊着生花冠裂片彎缺微下處;鱗片長圓形,邊緣長流蘇狀;子房近球形,花柱2,等長或不等長,柱頭球形。
蒴果球形,直徑約3毫米,幾乎全為宿存的花冠所包圍,成熟時整齊的周裂。種子2-49,淡褐色,卵形,長約1毫米,表面粗糙。 [1] 

菟絲子產地生境

分佈於中國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西、陝西、寧夏、甘肅、內蒙古、新疆、山東、江蘇、安徽、河南、浙江、福建、四川、雲南、廣東等省。伊朗阿富汗向東至日本、朝鮮,南至斯里蘭卡、馬達加斯加、澳大利亞,非洲等地亦有分佈。生於海拔200-3000米的田邊、山坡陽處、路邊灌叢或海邊沙丘,通常寄生於豆科、菊科、蒺藜科等多種植物上。 [1]  [7] 

菟絲子生長習性

菟絲子喜高温濕潤氣候,對土壤要求不嚴,適應性較強。野生菟絲子常見於平原、荒地、墳頭、地邊以及豆科、菊科、蓼科、藜科等植物地內。遇到適宜寄主就纏繞在上面,在接觸處形成吸根伸入寄主,吸根進入寄主組織後,部分組織分化為導管和篩管,分別與寄主的導管和篩管相連,自寄主吸取養分和水分。菟絲子一旦幼芽纏繞於寄主植物體上,生命力強,生長旺盛,最喜寄生於豆科植物上。 [3] 

菟絲子繁殖方法

菟絲子以種子繁殖和傳播,菟絲子種子成熟後落入土中,休眠越冬後,翌年3~6月間温濕度適宜時萌發,幼苗胚根伸入土中,胚芽伸出土面,形成絲狀的菟絲子。 [3] 

菟絲子栽培技術

菟絲子 菟絲子
菟絲子人工栽培與豆科植物混種,育期約100天左右。其種植技術是,採種與種子處理於6月中下旬,先播大豆,後播菟絲子,與大豆混播。
在整好的畦面上,按行距30釐米先開溝條播大豆。用豆種量180~225千克/公頃(比常規大豆播種量約多1倍)。大豆出苗後要精心管理,確保全苗、齊苗,這是栽培菟絲子寄主植物的關鍵。首先要使大豆生長旺盛,才能為菟絲子提供良好的寄主植物。待大豆株高20~25釐米時,約15天左右,即可播種菟絲子,切勿早播,否則菟絲子出苗後,找不到寄主植物就要枯死。菟絲子播種在大豆豆棵株旁,越靠近豆棵越好,播時在大豆苗株旁順畦開溝,將菟絲子種子與細沙混拌均勻,然後均勻撒入溝內,覆蓋細肥土,以不見種子為宜,播後經常保持土壤濕潤,7天左右即可出苗,用種量為22.5千克/公頃。 [3] 

菟絲子主要價值

菟絲子乾燥成熟的種子入藥,記載始於《神農本草經》“主續絕傷,補不足,益氣力,肥健……久服明目,輕身延年。”其藥食同源,還可治小便過多或失禁,補腎益精,養肝明目。 [12]  現代研究表明,菟絲子具有增強免疫,改善血液等功效。 [13] 
菟絲子 菟絲子
菟絲子是一味平補腎、肝、脾之良藥,臨牀主要應用於腎虛腰痛、陽痿遺精、尿頻、宮冷不孕、目暗便溏之腎陰陽虛證。 [5] 
菟絲子甘、温,歸腎、肝、脾經,具有滋補肝腎、固精縮尿、安胎、明目、止瀉之功效,始載《神農本草經》,被列為上品。甘味一般具有滋補作用,甘辛微温,稟氣中和,既可補陽,又可益陰,具有温而不燥,補而不滯的特點。固精安胎與性激素樣作用。中醫認為腎為先天之本,內寓元陰與元陽,是人體生殖發育的根源,臟腑機能活動的原動力。 [5] 

菟絲子物種危害

菟絲子
菟絲子(2張)
菟絲子是一年生攀緣性的草本寄生性種子植物,園林植物受其寄生危害,輕則影響植物生長和觀賞效果,重則致植物死亡。
症狀特點:苗木和花卉均可受菟絲子寄生危害。花卉苗木受害時,枝條被寄生物纏繞而生縊痕,生育不良,樹勢衰落,觀賞效果受影響,嚴重時嫩稍和全株枯死。成株受害,由於菟絲子生長迅速而繁茂,極易把整個樹冠覆蓋,不僅影響花卉苗木葉片的光合作用,而且營養物質被菟絲子所奪取,致使葉片黃化易落,枝稍乾枯,長勢衰落,輕則影響植株生長和觀賞效果,重則致全株死亡。
病原及危害特點:菟絲子的寄生範圍較廣,可寄生於豆科、茄科、薔薇科、無患子科等許多科的木本和草本植物,其根已退化,葉片退化為鱗片狀,莖為黃色絲狀物,纖細,肉質,繞於寄生植物的莖部,以吸器與寄主的維管束系統相連結,不僅吸收寄主的養分和水分,還造成寄主輸導組織的機械性障礙,其纏繞寄主上的絲狀體能不斷伸長,蔓延。

菟絲子防治方法

防治菟絲子應以人工剷除結合藥劑防治,具體應抓好下述環節。
加強栽培管理:結合苗圃和花圃管理,於菟絲子種子未萌發前進行中耕深埋,使之不能發芽出土,(一般埋於3釐米以下便難於出土);
人工剷除:春末夏初檢查苗圃和花圃,一經發現立即剷除,或連同寄生受害部分一起剪除,由於其斷莖有發育成新株的能力,故剪除必須徹底,剪下的莖段不可隨意丟棄,應曬乾並燒燬,以免再傳播。在菟絲子發生普遍的地方,應在種子未成熟前徹底拔除,以免成熟種子落地,增加翌年侵染源。
噴藥防治:在菟絲子生長的5~10月間,於樹冠噴施6%的草甘磷水劑200~250倍液,(5~8月用200倍,9~10月氣温較低時用250倍)施藥宜掌握在菟絲子開花結籽前進行。也可用敵草腈0.25千克/畝,或魯保1號1.5~2.5千克/畝,或3%的五氯酚鈉,或3%二硝基酚防治。最好噴2次,隔10天噴1次。 [4] 

菟絲子鑑別方法

菟絲子辨色

灰棕色菟絲子 灰棕色菟絲子
純淨的菟絲子呈灰棕色或黃褐色,表面光潔;摻假的表面呈土色,顏色晦暗。 [6] 

菟絲子搓捻

取少量菟絲子放入手掌心,用另一手拇指用力搓捻,菟絲子質堅實,不易捻碎;如掌心有土末,説明摻有土塊。 [6] 

菟絲子浸泡

取少量菟絲子放入透明玻璃容器中,浸泡一段時間,菟絲子吸水體積膨大;摻有水泥粒、沙粒、泥塊的,會沉入容器底部,水泥粒、沙粒不會膨大,泥塊會很快溶散並使液體變渾濁。 [6] 

菟絲子水煮

取少量菟絲子用沸水浸泡後,表面有黏性;加熱煮至種皮破裂時,露出黃白色卷鬚狀的胚,形如吐絲,即為正品。 [6] 
參考資料
  • 1.    菟絲子  .植物智[引用日期2019-12-19]
  • 2.    Cuscuta chinensis Lam.  .Plants of the World Online | Kew Science[引用日期2022-11-02]
  • 3.    門曉巖; 白紹忠.北方藥用菟絲子栽培技術:種子世界,2004:26-27
  • 4.    菟絲子的防治方法  .山東省林業廳.2014-01-22[引用日期2016-04-23]
  • 5.    張偉; 陳素紅; 呂圭源.菟絲子功效性味歸經與現代藥理學的相關性研究:時珍國醫國藥,2010:32-33
  • 6.    鑑別菟絲子的方法 怎樣的才是優質的菟絲子  .中國網.2015-11-30[引用日期2016-04-23]
  • 7.    菟絲子  .植物智[引用日期2022-11-02]
  • 8.    菟絲子  .植物智[引用日期2023-02-12]
  • 9.    餘瀛鰲,陳思燕作. 本草護佑全家人叢書 本草一味補腎虛[M]. 2021
  • 10.    楊照渠主編. 校園植物圖鑑[M]. 2019
  • 11.    羅玉敏. 天然本草 養出百歲人生[M]. 2019
  • 12.    蔡宛如主編. 藥食同源[M]. 2019
  • 13.    程醜夫著. 程醜夫臨牀用藥傳忠錄[M]. 2019
  • 14.    菟絲子|Cuscuta chinensis  .植物誌庫[引用日期2023-05-05]
  • 15.    高海波、譚興貴編.圖解神農本草經: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2020.01:22-23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