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菟絲子

(中藥)

鎖定
菟絲子,為旋花科植物南方菟絲子Cuscuta australis R.Br.或菟絲子Cuscuta chinensis Lam.的乾燥成熟種子。具有補益肝腎,固精縮尿,安胎,明目,止瀉之功效,外用具有消風祛斑之功效。常用於肝腎不足腰膝痠軟,陽痿遺精,遺尿尿頻,腎虛胎漏胎動不安,目昏耳鳴,脾腎虛瀉;外治白癜風
別    名
菟絲實
吐絲子
無娘藤米米
黃藤子
中藥名稱
菟絲子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茄目
旋花科
菟絲子屬
南方菟絲子、菟絲子
分佈區域
遼寧、吉林、河北、河南
採收時間
秋季果實成熟時
用    量
6~12g;外用適量
貯    藏
置通風乾燥處

菟絲子入藥部位

乾燥成熟種子

菟絲子性味

味辛、甘,性平

菟絲子歸經

歸肝、腎、脾經

菟絲子功效

補益肝腎,固精縮尿,安胎,明目,止瀉;外用消風祛斑。

菟絲子相關配伍

1、治心氣不足,思慮太過,腎經虛損真陽不固,溺有餘瀝,小便白濁,夢寐頻泄:菟絲子五兩,白茯苓三兩,石蓮子去殼)二兩。上為細末,酒煮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鹽湯下。常服鎮益心神,補虛養血,清小便。(《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茯菟丸
2、補腎氣,壯陽道,助精神,輕腰腳:菟絲子一斤(淘淨,酒煮,搗成餅,焙乾),附子(制)四兩。共為未,酒糊丸,梧子大。酒下五十丸。(《扁鵲心書菟絲子丸)
3、治丈夫腰膝積冷痛,或頑麻無力:菟絲子(洗)秤一兩,牛膝一兩。同浸於銀器內,用酒浸過一寸五日,曝幹,為末,將原浸酒再入少醇酒作糊,搜和丸,如梧桐子大。空心酒下二十丸。(《經驗後方》)
4、治膏淋:菟絲子(酒浸,蒸,搗,焙),桑螵蛸(炙)各半兩,澤瀉一分。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用清米飲送下。(《普濟方菟絲丸

菟絲子用法用量

6~12g。外用適量。

菟絲子採集加工

秋季果實成熟時採收植株,曬乾,打下種子,除去雜質

菟絲子植物特徵

1、南方菟絲子:一年生寄生草本。莖纏繞,金黃色,纖細,直徑1毫米左右,無葉。花序側生,少花或多花簇生成小傘形或小團傘花序,總花序梗近無;苞片小苞片均小,鱗片狀;花梗稍粗壯,長1-2.5毫米;花萼杯狀,基部連合,裂片3-4-5,長圓形或近圓形,通常不等大,長約0.8-1.8毫米,頂端圓;花冠乳白色或淡黃色,杯狀,長約2毫米,裂片卵形或長圓形,頂端圓,約與花冠管近等長,直立,宿存;雄蕊着生於花冠裂片彎缺處,比花冠裂片稍短;鱗片小,邊緣短流蘇狀;子房扁球形,花柱2,等長或稍不等長,柱頭球形。蒴果扁球形,直徑3-4毫米,下半部為宿存花冠所包,成熟時不規則開裂,不為周裂。通常有4種子,淡褐色,卵形,長約1.5毫米,表面粗糙。
2、菟絲子:一年生寄生草本。莖纏繞,黃色,纖細,直徑約1毫米,無葉。花序側生,少花或多花簇生成小傘形或小團傘花序,近於無總花序梗;苞片及小苞片小,鱗片狀;花梗稍粗壯,長僅1毫米許;花萼杯狀,中部以下連合,裂片三角狀,長約1.5毫米,頂端鈍;花冠白色,壺形,長約3毫米,裂片三角狀卵形,頂端鋭尖或鈍,向外反折,宿存;雄蕊着生花冠裂片彎缺微下處;鱗片長圓形,邊緣長流蘇狀;子房近球形,花柱2,等長或不等長,柱頭球形。蒴果球形,直徑約3毫米,幾乎全為宿存的花冠所包圍,成熟時整齊的周裂。種子2-49,淡褐色,卵形,長約1毫米,表面粗糙。

菟絲子生長環境

1、南方菟絲子:產于吉林、遼寧、河北、山東、甘肅、寧夏、新疆、陝西、安徽、江蘇、浙江、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四川、雲南、廣東、台灣等省。寄生於田邊、路旁的豆科、菊科蒿子、馬鞭草科牡荊屬等草本或小灌木上,海拔50-2000米。分佈自亞洲的中、南、東部,向南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以至大洋洲
2、菟絲子:產於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西、陝西、寧夏、甘肅、內蒙古、新疆、山東、江蘇、安徽、河南、浙江、福建、四川、雲南等省。生於海拔200-3000米的田邊、山坡陽處、路邊灌叢或海邊沙丘,通常寄生於豆科、菊科蒺藜科等多種植物上。分佈伊朗阿富汗向東至日本,朝鮮,南至斯里蘭卡馬達加斯加澳大利亞

菟絲子藥材性狀

呈類球形,直徑1~2mm。表面灰棕色至棕褐色,粗糙,種臍線形或扁圓形。質堅實,不易以指甲壓碎。氣微,味淡。

菟絲子相關論述

1、《本草經疏》:“五味之中,惟辛通四氣,復兼四味,《經》曰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菟絲子之屬是也。與辛香燥熱之辛,迥乎不同矣,學者不以辭害義可也。為補脾、腎、肝三經要藥,主續絕傷、補不足、益氣力、肥健者,三經俱實,則絕傷續而不足補矣。脾統血,合肌肉而主四肢,足陽明、太陰之氣盛,則力長而肥健。補脾故養肌,益肝腎故強陰,堅筋骨,暖而能補腎中陽氣,故主莖中寒精自出,溺有餘瀝。口苦燥渴者,脾腎虛而生內熱,津液因之不足也,二髒得補,則二病自愈。寒血為積者,勞傷則血瘀,陽氣乏絕則內寒,血隨氣行,氣弱不能統血以行,久而為積矣。凡勞傷,皆脾、腎、肝三髒主之,肝脾氣旺,則瘀血自行也。”
2、《本草匯言》:“菟絲子,補腎養肝,温脾助胃之藥也。但補而不峻,温而不燥,故入腎經。虛可以補,實可以利,寒可以温,熱可以涼,濕可以燥,燥可以潤。非若黃柏知母,苦寒而不温,有瀉腎經之氣;非若肉桂、益智,辛熱而不涼,有動腎經之燥;非若蓯蓉瑣陽,甘鹹而滯氣,有生腎經之濕者比也。如漢人集《神農本草》稱為續絕傷,益氣力,明目精,皆由補腎養肝,温理脾胃之徵驗也。”
[1-2] 
參考資料
  • 1.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
  • 2.    中國科學院中國植物誌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誌》:科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