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菜花原矛頭蝮

鎖定
菜花原矛頭蝮(學名:Protobothrops jerdonii)是蝰科原矛頭蝮屬的一種中型管牙類毒蛇。頭大,呈三角形,與頸區分明顯,具頰窩。頭背有一略呈“品”字形的3個互相疊套的黃綠色細圈紋,眼後有1道較寬的黑色眉紋。體背具數個鑲黑邊的紅色色斑,體兩側各有1列較小的黑褐色色斑,鱗間黑色,構成黑色網紋。高海拔地區個體體色較深,紅色色斑多不顯。
棲息于山區、丘陵多草木之處。白天常盤伏於石堆、灌木之下,多於夜間捕食小型哺乳動物、鳥類、蜥蜴、蛙類等。在中國內分佈十分廣泛,山西、河南、陝西、甘肅、湖北、湖南、廣西、重慶、四川、貴州、雲南、西藏等省區均有分佈。中國以外分佈於印度、尼泊爾、緬甸、越南。
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23年6月30日發佈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中文名
菜花原矛頭蝮 [3] 
拉丁學名
Protobothrops jerdonii
別    名
菜花烙鐵頭蛇
菱斑竹葉青
菜花蛇
外文名
Jerdon's pitviper [5-6] 
國際瀕危等級
無危(LC) [10]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爬行綱
有鱗目
蝰科
原矛頭蝮屬
菜花原矛頭蝮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目
蛇亞目
亞    科
蝮亞科
亞    種
[7] 
分佈區域
亞洲
命名者及年代
Günther, 1875 [6] 

菜花原矛頭蝮物種學史

Albert Günther在1875年依據印度東北部的標本描述了一個新物種——Trimeresurus jerdonii,中文名稱為菜花烙鐵頭蛇。1889年同一個作者又依據中國湖北宜昌的標本描述了一個新種——Trimeresurus xanthomelas。T∙Vogt於1922年根據中國雲南的標本發表了Lachesis melli。然而,後兩者實際是菜花烙鐵頭蛇的同物異名。Hoge和Romano-Hoge於1983年依據日本的產黃綠烙鐵頭蛇(Trimeresurus flavoviridis)建立了原矛頭蝮屬(Protobothrops)屬,將菜花烙鐵頭蛇也歸隸該屬,學名變更為Protobothrops jerdonii,中文名改為菜花原矛頭蝮。 [4] 
結合線粒體基因片段和核基因序列對菜花原矛頭蝮的種羣結構和譜系地理進行研究,結果顯示菜花原矛頭蝮起源於600多萬年前的橫斷山地區,由5個具有明顯“西﹣東”遺傳分化的支系構成。基於多種分析,有學者提出菜花原矛頭蝮起源後經過了從西向東的擴散,之後青藏高原快速隆升造成的地理環境的分化及氣候的波動,是引起菜花原矛頭蝮種羣遺傳分化的主要因素。 [7] 
菜花原矛頭蝮分佈廣、色斑變異大,曾被劃分為多個亞種。結合外部形態的多變量分析和分子系統學研究,郭鵬等人2007年的一篇文章探討了該種的種下分類。基於線粒體基因的分子系統關係顯示,菜花原矛頭蝮不是一個單系,而是由三個主要的支系組成,與之前基於形態差異的亞種劃分不一致;形態特徵的主成分分析沒有發現該種形態存在明顯的地理分化。因此提出,菜花原矛頭蝮是一個並系物種,無亞種分化。 [7] 
基於線粒體細胞色素b和ND4片段的菜花原矛頭蝮系統發育樹 基於線粒體細胞色素b和ND4片段的菜花原矛頭蝮系統發育樹

菜花原矛頭蝮形態特徵

菜花原矛頭蝮色斑

不同體色的菜花原矛頭蝮
不同體色的菜花原矛頭蝮(10張)
不同地區的菜花原矛頭蝮身體背面的色斑差異較大,幼體與成體的色斑差異也較大。可以分為三類不同的色斑模式。第一類是身體由黃色和黑色構成基本顏色,以黃色為主,身體正背有一列鑲黑邊的暗紅色大斑,每斑佔數枚到十餘枚背鱗寬;採集於四川北部、陝西、湖北、湖南、重慶、貴州等地的標本屬於此類。第二類是僅包括黑色和黃色,無紅色;黃色為基本體色,具褐色不規則斑;採集於四川南部、雲南、廣西等地的標本屬於此類。第三類是身體由黑色、灰白色和紅色構成,無黃色;正背有一列鑲黑邊的暗紅色大斑,每斑佔數枚到十餘枚背鱗寬;採集於西藏林芝的標本屬於此類。體腹面黑褐色或黑黃色間雜。頭背黑色,可見略呈“品”字形的三個互相套疊的黃色細圈紋;吻鱗經眼斜向口角以下的頭側部分為黃色,眼後有一粗黑縱紋;頭腹面黃色,雜以黑斑。 [7] 

菜花原矛頭蝮鱗被

菜花原矛頭蝮頭部鱗被 菜花原矛頭蝮頭部鱗被
體型中等大小,記錄的雄性最大體全長1107(900+207)毫米,雌性942(798+144)毫米。頭呈三角形,與頸部區分明顯,尾稍短。頭背被覆小鱗;鼻間鱗與吻鱗不接觸,僅少數相切;鼻間鱗相隔0~3枚小鱗,以1~2枚為主;左右眶上鱗之間一橫排相隔4~11枚小鱗;眶上鱗一週圍繞小鱗7~14枚。鼻鱗與第2枚上唇鱗間隔0~3枚小鱗,與窩前鱗相接;鼻孔與眼之間有頰窩,窩上鱗2枚,均窄長,上下並列於眼前上方。窩下鱗1枚,位於眼前下方;頰鱗1枚(個別2枚),介於鼻鱗與上枚窩上鱗之間;眼較小,瞳孔直立,呈橢圓形;眶後鱗1~4枚,位於眼後上角,最下1枚自眼後下角沿眼下前伸至眼前下角與窩下鱗相接或間隔1~2枚小鱗。上唇鱗6~9枚,第1枚較小,與鼻鱗以鱗溝完全分開;第2枚高,入頰窩構成頰窩前鱗;第3枚最大,與第4枚位於眼正下方,與眶下鱗相接或相隔1行小鱗。下唇鱗8~14枚(以9~12枚為主),第1對在頦鱗後相接,前2或3對切頷片。背鱗菱形,頸部(10%腹鱗數位置)變化較大,21~25行;中段(50%腹鱗數位置)以21行為主;肛前17(16~19)行;身體中段除最外1~2行平滑外,其餘均具稜。雄性腹鱗156~190枚,雌性腹鱗164~191枚;肛鱗完整;雄性尾下鱗47~75對,雌性尾下鱗42~71對;少數標本個別尾下鱗為單行。尾背部鱗片自8行變為6行發生在第16對尾下鱗,自6行變為4行發生在第35對尾下鱗。 [7] 

菜花原矛頭蝮頭骨

菜花原矛頭蝮頭骨背面觀(A)和腹面觀(B) 菜花原矛頭蝮頭骨背面觀(A)和腹面觀(B)
頭骨長寬比約為2.08。上頜骨頰窩腔邊緣有突起;頂骨骨嵴較弱,不明顯;後額骨與額骨接觸或不接觸;鱗骨後末端超出腦匣。基蝶骨和基枕骨突起中等;外翼骨前外側突不寬大。齶骨三角形,不分叉,具齒0~3枚;翼骨齒6~9枚;下頜骨齒10~11枚。 [7] 

菜花原矛頭蝮半陰莖

菜花原矛頭蝮半陰莖繪圖 菜花原矛頭蝮半陰莖繪圖
收縮態半陰莖長11~13對尾下鱗,分叉於第5~6對尾下鱗。遠端的萼區和近端的刺區面積近等,兩區分界明顯;萼片發達,邊緣較整齊,在靠精溝處進入刺區;在刺區,有大約50枚不同大小的刺,遠端和遠離精溝處的刺稍大,而靠近半陰莖分叉處和精溝處變小,無明顯增大的刺存在;半陰莖基部較為光滑,而分叉處分佈有小刺。精溝離心式,分叉於第4對尾下鱗,直達兩葉頂;精溝溝唇分別被刺和萼。半陰莖大牽引肌起於第26~27對尾下鱗,分叉於第14~15對尾下鱗。 [7] 

菜花原矛頭蝮棲息環境

菜花原矛頭蝮棲息於海拔1350~3160米的山區或高原。常見於荒草坪、農耕地、路邊草叢中、亂石堆上、灌木下,亦見於溪溝附近草叢中或枯樹枝上。早晚翻動石堆,常可發現。 [7] 
菜花原矛頭蝮棲息環境 菜花原矛頭蝮棲息環境

菜花原矛頭蝮生活習性

菜花原矛頭蝮以蛇、鳥、鼠及食蟲目動物為食,亦有捕食蛙類的記載。晝夜均活動,但白天多盤踞不動,常見於夜間活動。在雨後天晴,10:00~16:00時可見到其在草地大石上暴曬。 [7]  [8] 

菜花原矛頭蝮分佈範圍

在中國分佈於西藏、四川、重慶、甘肅、廣西、貴州、河南、湖北、湖南、山西、陝西、雲南。中國以外分佈於尼泊爾、印度(阿薩姆邦)、緬甸北部、越南北部。 [7] 
菜花原矛頭蝮分佈圖 菜花原矛頭蝮分佈圖

菜花原矛頭蝮繁殖方式

菜花原矛頭蝮幼體
菜花原矛頭蝮幼體(2張)
7~9月是菜花原矛頭蝮的繁殖季節,卵胎生,懷卵數5~7枚,懷卵多少與母蛇大小有關。根據其繁殖觀察的報道,菜花原矛頭蝮產仔前兩天不再進食,身體捲曲一團藏頭縮頸很少活動,人靠近時特別警惕,頭頸豎起左顧右盼不時吐出舌頭,用工具接近蛇體時它作攻擊姿態。開始產仔前軀體後部變粗大尾部不斷上翹,泄殖腔口張大並有粘液和少量血流出,然後露出卵膜,卵膜透明,仔蛇在膜內掙扎、擺動清晰可見。當仔蛇連同卵膜全部離開母體後仔蛇頭部不斷鑽動衝擊卵膜破膜而出,初生仔蛇體表光滑濕潤花紋色澤鮮豔。每產一條仔蛇需時7~8分鐘。仔蛇出生後第九天第一次蜕皮,蜕皮後體色斑紋更為鮮豔。初生仔蛇頭體長200~235(平均219.4)毫米,尾長40~50(平均44.5)毫米。初生仔蛇具強壯而尖鋭的卵齒,卵齒基部中空,尖端扁平為實心,借“肌肉”固着於前頜骨中央腹面,卵齒略彎向背面以便於自吻部缺凹處外伸,以手磨擦初生仔蛇的吻端可以察知卵齒的存在。 [2]  [4] 

菜花原矛頭蝮保護現狀

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和草原局2023年6月30日發佈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9]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1年ver3.1)——無危(LC)。 [10] 

菜花原矛頭蝮毒理研究

菜花原矛頭蝮的毒牙
菜花原矛頭蝮的毒牙(1張)
菜花原矛頭蝮半數致死量為腹腔1.91毫克/千克。 [11]  蛇毒中具有磷酯酶A2、精氨酸酯酶、凝血酶樣酶、蛋白水解酶、氨基酸氧化酶、5'核苷酸酶、核苷焦磷酸酶、透明質酸酶、磷酸單酯酶。另外還具有纖維蛋白原凝固活性、出血毒活性和抗血小板聚集活性。但該蛇毒中無乙酰膽鹼酯酶活性和神經毒素活性。對該蛇毒組分的深入研究可為治療蛇傷提供理論基礎。同時。其中的一些組分,如凝血酶樣酶、纖溶組分、血小板的聚集、抑制劑等,可望成為臨牀診斷和治療藥物。 [1] 
參考資料
  • 1.    藍海,陳遠聰.中國毒蛇與蛇傷救治: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3:103
  • 2.    趙爾宓.中國動物志 爬行綱 第三卷 有鱗目 蛇亞目:科學出版社,1998年11月第1版:440
  • 3.    Protobothrops jerdonii | BioLib.cz  .BioLib[引用日期2023-10-09]
  • 4.    樊龍鎖,郭萃文,張小冰.菜花原矛頭蝮的分佈及其在山西繁殖生態的觀察[J].四川動物,2000(03):185.
  • 5.    黃松.中國蛇類圖鑑.福州:海峽書局,2021:154
  • 6.    Protobothrops jerdonii | The Reptile Database  .The Reptile Database[引用日期2023-10-09]
  • 7.    郭鵬,劉芹,吳亞勇,祝非,鍾光輝.中國蝮蛇.北京:科學出版社,2022
  • 8.    車靜,蔣珂,顏芳,張亞平.西藏兩棲爬行動物——多樣性與進化.北京:科學出版社,2020.7
  • 9.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公告(2023年第17號)(發佈調整後的三有名錄)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政府網[引用日期2023-10-09]
  • 10.    Protobothrops jerdonii  .IUCN[引用日期2023-10-09]
  • 11.    Zhao, H.-Y.; He, N.; Sun, Y.; Wang, Y.-C.; Zhang, H.-B.; Chen, H.-H.; Zhang, Y.-Q.; Gao, J.-F. Phylogeny-Related Variations in Venomics: A Test in a Subset of Habu Snakes (Protobothrops). Toxins 2023, 15, 350. https://doi.org/10.3390/toxins15050350
展開全部 收起